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2024屆高三統編版2019必修中外歷史綱要上冊一輪復習

資源簡介

第17講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教案
階段特征:
總體特征:
晚清時期是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中國人民進行抗爭和探索救國之路的時期,逐漸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
具體表現:
1.政治上:列強發動兩次鴉片戰爭,使中國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清政府被迫融入西方條約體制;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中外反動勢力;洋務派地方漢族官僚崛起,沖擊了清朝中央集權。
2.經濟上:列強的經濟侵略(以商品輸出為主),推動中國逐步卷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沖擊了中國傳統經濟結構,推動自然經濟逐步解體;以自強求富為目的的洋務運動拉開了中國近代化序幕,也刺激了民族資本主義產生;甲午戰后,民族工業初步發展。
3.思想文化上:清朝統治者“天朝上國”觀念受到沖擊;西學東漸風潮興起,主要學習西方先進技術;抵抗派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但并未付諸實踐;洋務派在“中體西用”指導下開展洋務運動。
4.社會生活: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西方生活方式傳入并與中國社會生活碰撞交融;傳統生活方式和社會禮儀受到沖擊,一定程度上推動了中國的近代化。
單元主要內容:
兩次鴉片戰爭
國家出路的探索與列強侵略的加劇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國家出路的探索和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
課標要求:
1.概述晚清時期中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事跡,理解其性質和意義;
2.認識社會各階層各階級為挽救危局所做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
近幾年的全國和地方高考題:
命題分析:
1.抗爭的史實:各階層的努力措施及其局限;
2.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
高考備考建議:
1.重點關注:太平天國運動的概況、綱領、影響;洋務運動的活動及評價;戊成變法運動的背景、內容、結果、原因及意義;義和團運動的背景、過程、口號、意義。
2.注意:中國社會的近代化進程及與西方近代化的比較,中國近代化的進程與西方的工業化及政治民主化的內容有不同的特點。
時空定位:
教學主要內容:
知識點1:太平天國運動
知識點2:洋務運動
知識點3: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
知識點4:瓜分中國的狂潮
教學過程:
知識點1:太平天國運動
(一)爆發的原因
材料一 鴉片戰爭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向中國傾銷商品,逐步破壞了沿海通商口岸及其附近地區的傳統手工業。鴉片輸入年年激增。由它所引起的白銀外流、銀貴錢賤等問題,比戰前更為嚴重。
——李侃《中國近代史》
材料二 清政府為了支付戰爭賠款和軍費開支,極力搜刮,加捐加稅。官府常抓人毒打交不起稅的人。
材料三 1846至1850年,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各省都連續遭到嚴重的水旱災害,兩廣地區也是水、旱、蝗災不斷。人禍天災,使人民陷入失業、破產、饑餓、死亡的困境。
——李侃《中國近代史》
材料四 洪秀全是廣東花縣人,幾次參加科舉,都名落孫山,屢試不第后,受宣傳基督教的小冊子《勸世良言》的影響,于1843年創立了拜上帝教。為了宣傳拜上帝教,洪秀全把西方基督教教義、中國儒家大同思想和農民的平均主義思想結合起來,寫出《原道救世歌》《原道醒世訓》《原道覺世訓》等文章。
歸納為:
(1)外因:外國資本主義的侵略,民族矛盾激化;
(2)內因(根本):清政府腐敗統治,階級矛盾激化;
(3)直接:兩廣地區自然災害連年不斷,各種矛盾尤為突出;
(4)個人:洪秀全受基督教影響,創立拜上帝會(思想和組織準備)。
思想特點:混雜著基督教義、農民平均主義、儒家大同思想的宗教組織;
作用:能夠快速吸引教眾。
(二)經過:
根據《太平天國形勢圖》和思維導圖進行歸納了解其過程中的主要事件即可。
(三)綱領性文件:
1.前期:《天朝田畝制度》,1853年。
1)核心:
廢除封建地主階級土地所有制,解決土地問題。
(2)內容:
材料 凡分田照人口,不論男婦,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則多分,人寡則寡分 ……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產品分配,根據“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上主”的原則,每戶留足口糧,其余歸圣庫。 ……務使天下共享天父皇上帝大幅,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也。
——《天朝田畝制度》
①關于土地分配:
原則:“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無處不均勻”
方法:按人口和年齡分配土地。
②關于產品分配:
原則:“天下人人不受私,物物歸原主”
方法:每戶留足口糧,其余產品歸國庫。
(3)目標:(四有兩無)
建立一個“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衣同穿,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勻,無人不飽暖”的理想社會。
(4)評價:
①革命性:是農民反封建斗爭的思想結晶;
②落后性、空想性:把小農經濟作為追求目標,未超越封建主義范疇;絕對平均主義,嚴重脫離實際,無法實現。
基礎概念: 圣庫制度
太平天國時期實行的一種公有共享經濟制度,即公庫、國庫。農民留足口糧,其余產品全部繳納圣庫。定都天京前,保障部隊供給,吸引農民參加革命和保障軍事紀律等都發揮積極作用;后期成為供太平天國各王、將領等取用的來源。
2.后期:《資政新篇》,1859年(洪仁玕)。
(1)目的:為了振興太平天國。
(2)核心:向西方學習,進行經濟、政治和文化改革,發展資本主義。
(3)內容:
①政治:主張中央集權,反對結黨營私,提倡廣開言路。
②經濟:主張仿效西方資本主義的某些制度,發展工礦、交通、郵政、金融、水利等事業;
準許私人開辦工業,獎勵科技發明。
③對外:中外自由通商,平等往來。
④文教:興辦學館,建立醫院,設社會福利機構。
(4)評價:
①革命性、進步性:為了進行反封建反侵略;是中國最早提出的具有資本主義色彩的改革方案;符合社會發展規律和趨勢。
②空想性: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缺乏社會實踐的經濟、階級基礎。
問題思考:
《天朝田畝制度》代表了農民的愿望,《資政新篇》代表了中國發展的方向,兩者為何都不能實現?
(1)《天朝田畝制度》沒實行的原因:
①客觀上:沒有一定安定的環境保證實施分田方案。
②主觀上:平均分配土地與生產、生活資料統歸圣庫的規定都是空想,根本無法實施。
③根本上:違背了社會發展規律。
(2)《資政新篇》沒實行的原因:
①客觀上:當時處于戰爭環境;  
②主觀上:它不是農民革命實踐的產物,沒有反映農民當時最迫切的愿望和要求。
③根本上:由于缺乏相應的社會經濟和階級基礎
(四)失敗原因
材料一 這是一場悲壯的斗爭。其悲劇意義不僅在于他們失敗的結局,更在于他們借助宗教猛烈沖擊傳統卻不能借助宗教而掙脫傳統的六道輪回。反封建的人沒有辦法洗凈自己身上的封建東西。
——陳旭麓《中國近代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 “現在說到我朝禍害之源,即洋人助妖之事,自我軍兩位勇猛王爵英王、翼王死后,我軍確受重大損失,但如洋人不助敵軍,則吾人斷可長久支持。”
——《洪仁玕自述》
①根本原因:農民階級的歷史局限性;
②思想:缺乏科學思想理論的指導;
③軍事上:戰略上的失誤(北伐);
④客觀: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鎮壓。
知識拓展: 農民階級局限性的表現
經濟:農民階級是分散的小生產者;
政治:不能提出科學革命綱領;
思想:缺乏科學理論指導,多用宗教;
組織:自私性分散性,難形成領導核心。
因此農民階級承擔不起領導中國革命重任。
(四)評價
(1)性質:
反封建反侵略的農民革命戰爭。
(2)意義:
①太平天國運動沉重打擊了清王朝的統治;②農民運動的高峰,拉開了中國民主革命的序幕;
③引起清王朝統治和權力結構的變化,隨著湘淮系官僚集團的崛起,中央權力下移,對此后歷史的發展產生重大影響;客觀上激發了洋務運動興起。
④屬于亞洲革命風暴的重要組成部分,有力地支援了亞洲其他國家的反殖反封斗爭。
(3)消極:
①《天朝田畝制度》旨在建立小農經濟的絕對平均主義的天國,與發展資本主義的時代潮流相違背。
②中國內亂給外國侵略者以可乘之機,列強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使中國喪失了近代化的大好時機;
③破壞富饒地區生產力,減緩這些省份的近代化進程;(4)教訓: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國,由于階級局限性,農民階級不能領導中國民主革命取得勝利。
能力提升: 如何理解太平天國運動新特點
(1)起義背景新:以往的農民起義多因土地兼并、政治黑暗、自然災害而發生;而太平天國運動則是因戰爭賠款加重了人民負擔而發生的。
(2)起義形式新:過去的起義也有利用宗教的,但大多數是中國人自己的宗教;而太平天國利用的宗教是外來宗教與中國民間宗教相結合的拜上帝教。
(3)革命任務新:太平天國運動在承擔傳統的反封建任務的同時,還承擔起反侵略的任務,成為民主革命的準備階段。
(4)指導思想新:以洪仁玕為代表的先進人士,大膽地提出了發展資本主義的藍圖,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農民階級的局限性,具有進步意義。
(5)對外交往新:太平天國曾與洋人打交道,當西方列強提出以國家利益為交換條件支持太平天國時,被拒絕了,這些現象都是以往的農民起義所不曾遇到的新問題。
(6)失敗原因新:遭到中外反動勢力聯合鎮壓,這是以往的農民運動所不曾遇到的新情況。
能力提升: 比較《天朝田畝制度》與《資政新篇》的比較
1.相同:
(1)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2)都是太平天國運動的革命綱領;
(3)都脫離實際,未能實施; (4)目的都是維護農民階級的政權.
2.不同:
知識點2:洋務運動(結合選擇性必修一)
1.背景:
(1)清政府面臨內憂外患:太平天國運動、兩次鴉片戰爭
(2)經過兩次鴉片戰爭,使統治者中一些當權人物看到了歐美國家的船堅炮利。
2.目的:
(1)直接:解內憂——鎮壓農民起義;排外患——抵御外來侵略;
(2)根本:維護清王朝封建統治。
3.指導思想:
中體西用(自救運動)即“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基礎概念: 中體西用
“中學”:指以孔孟之道為代表的傳統文化;“體”即治國之“本”;
“西學”:指先進的實用技術等;“用”即治國的手段。
影響:沖擊了華夷之辯的正統意識形態和保守觀念,為西學傳播創造了良好的輿論環境;未消除“中學”與“西用”的矛盾,成為反對維新思想的武器;維新運動后“中體西用”論仍然流行。
4.領導階級:
地主階級洋務派。
5.代表:
(中央)奕 、(地方)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
6.內容:
(1)前期(19世紀60—70年代):“自強”
①創辦軍事工業
(2)后期(19世紀70—90年代):“求富”
②創辦民用工業
③近代海防:
創辦三支新式海軍:北洋、南洋、福建
④創辦新式學堂,選派留學生(教育):
開辦了培養翻譯和軍事人才的學校:京師同文館等;留美幼童,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7.評價:
(1)性質:清朝統治階級的自救運動
(2)進步性:引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機器生產技術,是中國早期現代化的嘗試。
①經濟上:一定程度上抵制了外國經濟侵略;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
②政治上:促進中國社會階級結構發生變化,使中國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成長起來。
③教育上:培養了一批近代化人才,加快了近代教育事業的發展。
④軍事上:創建了近代海軍,開始了中國軍事近代化的歷程。
⑤外交上:洋務運動使中國外交開始向近代化轉變(總理衙門)。
⑥思想上:洋務運動有力地沖擊了“天朝上國”“夷夏之辨”等思想觀念,推動了國人思想的早期近代化。
(3)局限性:
①從目的上:洋務派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目的是維護清朝的封建統治;②從內容上:洋務派只學習西方科學技術,而不變革腐朽的封建制度,失敗是必然的;③從管理上:采用官辦、官督商辦、官商合辦等形式,管理制度混亂;④從事環境上:內部:在中央缺乏一個堅強的領導核心;與洋務派對立的頑固派盲目排外,極力阻撓洋務運動;外部:西方列強并不希望中國真正富強,洋匠挾技居奇、唯利是圖。
⑤結局:甲午中日戰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洋務運動破產。洋務派未能達到保障國家安全,抵抗外敵侵略的目的。
8.特點:
①以外部壓力為啟動力;
②以興辦軍事工業為開端;
③以移植西方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為主要途徑;
④以內外結合、新舊結合為基本方針;
⑤以土洋并舉、以洋帶土、以土養洋為模式。
知識拓展: 洋務企業經營方式與生產方式
(1)經營方式:
①洋務企業的經營方式主要有官辦、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三種類型。
②洋務派創辦的軍事工業的資金全部源于官府撥款,企業完全屬于國家,屬于官辦企業。
③民用企業的資金來源則比較復雜,官督商辦、官商合辦都有民間資本的介入,帶有明顯的資本主義性質。
(2)生產方式:
采用機器生產,這是其不同于古代官營工業的主要表現,標志著中國工業化的開端。
知識點3:邊疆危機與甲午中日戰爭
(一)邊疆危機
(二)甲午中日戰爭:(1894—1895年)
1.原因:
(1)日本:“大陸政策”,對中國的侵略蓄謀已久;明治維新之后國力增強, 為了進一步發展資本主義
大陸政策:
第一步是攻占臺灣,第二步是吞并朝鮮,第三步是進軍滿蒙,第四步是滅亡中國,第五步是征服亞洲,稱霸世界。
(2)導火線:朝鮮東學黨起義;
(3)清政府:積貧積弱,腐敗懦弱,不認真備戰。(可乘之機)
(4)外部原因:
第二次工業革命后,西方列強進入帝國主義階段,對外加緊侵略擴張。歐美列強默許或支持日本侵略。
2.過程:
(1)爆發(倉促應戰):豐島海戰
(2)第一階段:1894.9-10
①平壤戰役(左寶貴犧牲, 葉志超棄城逃跑)
②黃海大戰(鄧世昌等犧牲,雙方損失相當)
(3)第二階段:1894.11-1895.2
①遼東戰役(旅順、大連失陷,旅順大屠殺)
②威海衛戰役(北洋艦隊全軍覆滅)
3.結果:
中國戰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
內容及危害:
總之,《馬關條約》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喪權辱國條約,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問題思考: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的原因
材料 當時中國是大國,有四億人口,軍隊95萬,是正義的反侵略戰爭;日本是小國,軍隊只有29萬,后方遙遠,供應不便,是非正義的侵略戰爭。在戰爭中,愛國官兵奮勇殺敵,各地人民紛紛組織團練協助清軍作戰,“同申義憤,愿做前驅”“壯夫老幼,死戰不降”。可是最終清政府失敗了。
提示:
(1)外因: 日本蓄謀已久,準備充分。
(2)內因:清朝統治腐敗(根本);
避戰求和政策(重要);
清軍防務松弛;官兵臨陣脫逃; 武器裝備落后;
(3)戰略:依靠外國調停;放棄和喪失制海權。
4.影響:
(1)積極:刺激中華民族的覺醒,救亡運動高漲,一定程度上推動中國近代化:
①清政府:軍事改革,放寬對民間設廠的限制,客觀上促進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初步發展;②維新派:戊戌變法③革命派:辛亥革命;④農民:義和團運動。
(2)消極:
①《馬關條約》使中國喪失更多主權和領土,進一步把中國社會推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深淵;
②甲午中日戰爭的失敗,證明了洋務運動的破產;
③列強對華經濟侵略方式是以資本輸出為主,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爭當是中國債主);控制中國經濟命脈,阻礙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設廠)。
(3)宗藩關系的逐漸解體,東亞格局變化。
5.臺灣人民反割臺斗爭:
①表現:
日本侵占臺灣,從1895 年5—10 月,臺灣義勇軍與劉永福的黑旗軍重挫日軍。
②意義:
臺灣人民的武裝抗日斗爭,表明了臺灣人民不屈服于日本占領的堅強意志。
重難點突破: 如何理解甲午戰爭成為促成近代中國民族意識覺醒的重要標志性事件
(1)侵華方式:列強由以商品輸出為主轉為以資本輸出為主;
(2)民族危機:民族危機加深,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
(3)經濟結構:自然經濟進一步解體,民族資本主義經濟得到初步發展,洋務運動破產;
(4)階級關系:民族資產階級開始登上政治舞臺,領導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5)學習西方:向西方學習從技術層面轉向制度層面;
(6)政策調整:清政府被迫調整政策,推行新政,客觀上加速了辛亥革命的到來;
(7)民族意識:中華民族新覺醒,更多階級、階層投入救亡圖存行列;
因此,甲午戰爭是傳統中國與近代中國的分水嶺。
基礎概念:
商品輸出:
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在工業革命后的自由競爭階段對亞非拉地區主要采取傾銷工業品、掠奪工業原料的方式,稱謂商品輸出.
資本輸出:
進入帝國主階段后,主要采取開設工廠、銀行貸款、開采礦山、修筑鐵路等更高級的方式對亞非拉地區掠奪,稱謂資本輸出。
在近代中國甲午戰爭以前,西方列強主要采取商品輸出,也有資本輸出,甲午戰爭后主要采取資本輸出,也沒放棄商品輸出。反映西方列強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階段采取的不同的經濟掠奪方式。
知識點4:瓜分中國的狂潮
(一)背景:
(1)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的資本主義國家向帝國主義過渡,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
(2)甲午戰爭中國的戰敗,刺激了列強侵華的野心。
(二)表現:
1.三國干涉還遼:
(1)三國的企圖:
①俄國:企圖獨霸中國東北,策劃干涉;
②法國:履行對俄結盟義務,支持干涉;
③德國:意欲在遠東擴大侵略勢力,緩和與俄在歐洲的矛盾,支持干涉。
(2)結果:
① 日本被迫歸還遼東半島,但向清政府索取 3000萬兩白銀“贖遼費”;
② 為了支付 2.3 億兩白銀,清政府以高額利息向俄法銀行團、英德銀行團借款3億兩白銀。
19世紀末,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由此而起。
2.政治上:
①劃分勢力范圍:
各帝國主義國家紛紛在中國劃分勢力范圍。
②強占租借地:
俄國強租旅大,英國租威海衛,德國租膠州灣,英國租香港新界,法國租廣州灣。
3.經濟上:資本輸出
①爭做中國的債主; ②在華投資設廠;
③開礦、修筑鐵路(爭奪路權、礦權);④開設銀行。
4.美國“門戶開放”:
⑴背景:
①甲午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嚴重損害了的美國商業利益;
②美國忙于美西戰爭未能在中國占有一席之地。
⑵提出:1899年美國向列強提出。
⑶主要內容:
①承認各國在中國的“勢力范圍”和既得特權,同時要求在各國租借地和“勢力范圍”享有均等貿易的機會;
②在整個中國范圍,列強都有進行貿易的權利。主要精神是利益均沾,機會平等。
⑷影響:
①得到列強不同程度的贊同,緩解了列強在華爭奪的矛盾,形成了列強共同宰割中國的局面;②美國不再追隨歐洲列強,積極謀求侵略中國的霸主地位,標志著美國對華侵略的新階段;
③隨著日本侵略東北建立滿洲傀儡政權,該政策不復存在。
高考真題演練:
1.(2021·全國高考甲卷)1861年,慈禧發動政變處置政敵時,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英國人在華創辦的《北華捷報》稱:“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由此可知
A.太平天國將面臨更嚴峻的形勢 B.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
C.清廷頑固派勢力地位得到加強 D.傳統的外交體制被拋棄
正確答案:A.
【解析】 考點:中外反動勢力的勾結。
1861年,慈禧特別把“不能盡心和議”列為罪狀,說明慈禧主張和英法議和;“在這個特別的關頭,我們要比我們同中國發生聯系的其他任何時期,更有必要去支持帝國的現存政府”說明英國有勾結清政府的意圖。由此可知,當時的太平天國將面臨中外聯合勾結的嚴峻形勢,故A正確;《辛丑條約》簽訂標志著清政府淪為洋人的朝廷,故B錯誤;材料無法得出頑固派地位得到加強,故C錯誤;材料沒有外交體制變化的信息,故D錯誤。
2.(2020·全國高考Ⅲ卷)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李鴻章認為:“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華商領官船另樹一幟,洋人勢必挾重資以侵奪”,因此“須華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棧,自籌保險”。這表明
A.商戰成為對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設廠
C.求富以自強方針的改變 D.洋務派準備創辦民用企業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民用工業。
面對外商輪船航運勢力進一步擴展,“各口岸輪船生意已被洋商占盡”,李鴻章強調,必須建立自己的航運公司,由中國自己的商業組織,籌備保險等業務,對抗外商侵奪,表明洋務派準備創辦民用企業,D項正確;材料不能說明商戰成為“對外交往中心”,A項錯誤;李鴻章的個人主張不能說明“清政府鼓勵民間投資設廠”,B項錯誤;李鴻章主張“華商自立公司”,并沒有改革洋務派“求富以自強”方針,C項錯誤。
3.(2020·全國高考Ⅰ卷)1876年,英國傳教士在上海創辦的《格致匯編》設有“互相問答”欄目,其中大多問題是從讀者的興趣、關注點出發的。各類問題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表1 《格致匯編》“互相問答”欄目各類問題所占比例
據此可知,當時
A.中體西用思想的傳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
C.西學傳播適應了興辦實業的需求 D.崇尚科學成為了社會的主流思潮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西學的傳播。
從材料的數據可以看出,應用科學和技術所占比重最大,這些應用科學與技術與近代企業的興辦有著密切的聯系,因此才會有很多人提問相關的問題,故C項正確;從材料來看西學得到了傳播,中體西用思想并沒有被抑制,排除A項;從材料中看不出有維新的主張,且此時只是早期維新出現,并沒有往深入發展,排除B項;崇尚科學成為主流是新文化運動時期,排除D項。
4.(2022·廣東高考)如表反映二人爭論的問題是
1889年張之洞與李鴻章的爭論
A.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 B.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
C.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 D.修筑鐵路與煉鐵執先孰后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
根據材料可知,張之洞認為應該先煉鐵然后修筑鐵路,李鴻章認為應該先修筑鐵路然后煉鐵,D項正確;材料沒有涉及張之洞與李鴻章爭論“洋務運動要不要借鑒明治維新”“興辦煉鐵業可否舉借外債”“軍事工業和民用工業孰重孰輕”方面的信息,排除ABC項。故選D項。
5.(2022·浙江高考)1865年,面對西方列強威脅,薛福成提出“防之之策,有體有用。言其體,則必修政刑厚風俗、植賢才、變舊法、祛積弊、養民練兵、通商惠工,俾中興之治業,蒸蒸日上,彼自俯首帖耳”;“言其用”,則購其利器、學其技藝,“彼之所長,我皆奪而用之矣”。他旨在強調
A.維新變法 B.師夷長技 C.實業救國 D.中體西用
正確答案:D.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根據“防之之策,有體有用”“言其體,則必修政刑厚風俗”“則購其利器、學其技藝”可知,材料體現了中體西用的思想,故D項正確;甲午戰后出現維新變法思想,排除A項;“師夷長技”只反映了學習西方技術,不能體現“有體有用”,排除B項;甲午戰后出現實業救國思潮,排除C項。故選D項。
6.(2021·天津高考)1864年,李鴻章在一封信中談到,西方船堅炮利,中國“若不及早自強,變易兵制,講求軍實,仍循數百年綠營相沿舊規,厝火積薪,可危之甚”。由此可見李鴻章
A.深惡朝政腐敗 B.力圖維新救國
C.主張強兵御外 D.開始了解西方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的目的。
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是洋務派的代表,主張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自強求富,強兵御外,C項正確;材料表明李鴻章主張強兵御外,未體現其“深惡朝政腐敗”,排除A項;資產階級維新派主張維新救國,這與材料內容不符,排除B項;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李鴻章不是最早了解西方的代表人物,排除D項。故選C項。
7.(2020·江蘇高考)《申報》曾報道,"奉天為我圣祖神宗當日發祥之地,今雖勢不能敵,豈可輕以尺寸與人”,還有旅順、威海皆軍事要地,因而“中國萬不可允倭人割地之請”。與此報道相關的戰爭應是( )
A.鴉片戰爭 B.第二次鴉片戰爭
C.甲午中日戰爭 D.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甲午戰爭。
在1894年甲午戰爭中,倭人(日本軍隊)在旅順制造了大屠殺,在威海衛圍攻北洋艦隊,因此與此報道有關的戰爭是甲午中日戰爭,故選擇C項;鴉片戰爭是英國發動的侵華戰爭,排除A項;第二次鴉片戰爭是英法聯軍發動的侵華戰爭,排除B項;八國聯軍侵華沒有提出“割地之請”,排除D項。
8.(2020·浙江高考)洋務派巨擘左宗棠主持重刻《海國圖志》,在該書序中慨言:百余年來,中國“水陸戰備少弛”,英吉利“蹈我之瑕,構兵思逞”,“廿余載,事局如故”,“然同、光間福建設局造輪船,隴中用華匠制槍炮”,“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制之也。”這認識反映了
A.左宗棠、魏源順乎世界之潮流邁出變法第一步
B.“師夷長技以制之”是洋務派自強之道的思想先導
C.中國人學習西方經歷了由器物層次到制度層次的變化
D.以“中體西用”尋求變革,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正確答案:B.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的指導思想——中體西用。
材料信息“然同、光間福建設局造輪船,隴中用華匠制槍炮”、“此魏子所謂師其長技以制之也”說明左宗棠認為“師夷長技以制之”是其設立福建船政局的指導思想。由此可知,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思想是洋務派自強之道的思想先導,故B正確;魏源提出了向西方學習制造堅船利炮,但并未付諸實踐,故A錯誤;洋務運動還局限于學習西方的器物層次,故C錯誤;材料信息未體現出“中體西用”,故D錯誤。
9.(2019·海南高考)1897年,清政府根據兩年來很多官員的建議,發布上諭,決定逐步將江南制造總局從上海遷往湖南,同時在內地大力興建與擴充軍事工廠。這一決定旨在
A.降低生產成本 B.調整輕重工業的比例
C.加強國防安全 D.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
正確答案:C.
【解析】 考點:洋務運動的軍事工業。
依據材料可知,清政府要求將江南制造總局等軍事工業從沿海遷往內地,并在內地興建與擴充軍事工廠。結合所學可知,甲午戰前軍事工業設廠偏于沿海地區存在較大的安全隱患,在戰爭中首先遭到了重創。所以,這一決定是出于保障軍事工業和國防安全的需要,因此C選項正確。A選項錯誤,江南制造總局等都是官辦軍事工業,產品不參與市場交換,不計生產成本;B選項錯誤,材料體現的是軍事工業的區域布局變化,與調整輕重工業的比例無關;D選項錯誤,軍事工業產品不參與市場交換,不能促進區域經濟的發展,無法緩解區域發展不平衡的狀況。故正確答案為C選項。
思維導圖: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都安| 孙吴县| 鸡东县| 老河口市| 阿尔山市| 瑞昌市| 格尔木市| 松潘县| 江都市| 饶河县| 汉源县| 西吉县| 大邑县| 金阳县| 兰溪市| 大姚县| 黄梅县| 玉屏| 连平县| 五峰| 乐昌市| 定边县| 靖西县| 且末县| 石楼县| 东台市| 耒阳市| 会理县| 彰武县| 扎兰屯市| 潞城市| 兰州市| 望奎县| 广水市| 高邑县| 麻城市| 绿春县| 南阳市| 安义县| 微山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