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第1—3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到15世紀,展現古代文明的產生、發展與多元面貌。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有一些民族、國家未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連續發展過程。文明出現以前,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分化的加劇,國家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4千紀后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歐洲的愛琴海地區,誕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課標〗初步了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以及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2.2022年課標解讀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知道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知道《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2)時空觀念:明確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了解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查閱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相關史料,了解這些文明留下的歷史遺跡、遺物等,培養從史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4)歷史解釋: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明確《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分析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家國情懷: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賞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1.本單元概述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本單元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單元,屬于世界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直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亞非地區——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現的人類古代文明。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亞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 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逐步培養學生大單元、大概念、大主題的歷史學科素養,提高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 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 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4.本單元教材體例以“區域文明的多元發展”這一大概念統領內容,強調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和各地發展的特點及其不平衡性,以及各個區域之間的初步聯系。(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1.能夠運用課本中的可信史料,如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等,考查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能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認識亞非國家的發展歷程。2.聯系當前實際,從歷史發展觀角度考查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3.通過運用地理等跨學科知識,認識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起源的關系;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在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第1課時)第1課 《古代埃及》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初步了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金字塔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 1.了解古埃及的興衰歷程,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所起的重要作用,知道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了解金字塔與埃及法老之間的關系,了解古埃及法老的社會地位及權力。(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 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地理范圍示范圖了解古埃及文明的文化遺存的分布及其特點,提高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利用文物了解古埃及文明的留存。(時空觀念、史料實證) 3.理解世界古代文明多元特征,突出古埃及文明的影響。(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古埃及奴隸制國家的出現和初步統一與發展;古埃及代表性的文明成就;金字塔。教學難點 理解古埃及是“尼羅河的贈禮”,了解古代埃及法老與金字塔的關系。教材分析 本課包括三部分內容: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金字塔、法老的統治。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羅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搖籃。本課從尼羅河講起,使學生認識尼羅河在古埃及人生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古埃及統一后,實行中央集權的君主專制統治。古埃及的法老們修建自己的陵墓——金字塔。金字塔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金字塔是古埃及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學情分析 九年級學生已基本掌握歷史學習的基本方法,具備了一定的分析能力,但目前時空觀念僅僅局限于區域(中國),并不具備全球史觀,對其他文明的認識也較弱。本課講述四大古文明中的古代埃及文明,內容相對簡單,學生的學習興趣比較濃厚。教學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PPT展示 在兩千多年前,古希臘哲學家列出了當時的世界七大奇跡,金字塔就是其中之一。 金字塔位于哪一國度的?為什么會被稱為世界七大奇跡? 觀看,各抒己見 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探知欲望。講授新課 板塊一、尼羅河與古埃及文明 1.指導學生觀察《古代埃及示意圖》,并回答古埃及所處的地理位置。 2.通過《古代埃及示意圖》我們可以看到尼羅河貫穿了埃及南北。分析材料(見課件)并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產生和發展有何作用。 (史料:尼羅河的定期泛濫及其影響示意圖) 3.古埃及文明的興亡: 在尼羅河的“哺育”下,古埃及又是如何發展的呢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以繪制時間軸的方式將古埃及的發展歷程梳理出來,并請代表上臺展示。 師:向學生講述古埃及國家的發展歷程,重點講述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的情況以及后來的衰落。 【合作探究】古埃及文明衰落的原因 材料一:“他們比世界上其它任何民族,包括其它埃及人在內,都易于不費什么勞力而取得大地的果實,因為他們要取得收獲,并不需要做其它人所必須做的工作。那里的農夫只需等河水自行泛濫出來,流到田地上去灌溉,灌溉后再退回河床,然后每個人把種子撒在自己的土地上,叫豬上去踏進這些種子,此后便只是等待收獲了。他們是用豬來打谷的,然后把糧食收入谷倉。”——希羅多德 材料二:古埃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曾在人類歷史上創造了十分燦爛的文明。它曾是那樣的繁榮與強盛,它又是那樣多災多難。它在歷史上曾經數次被異族征服,最終走向徹底的崩潰。 ——盛文林《永恒的北非文明:古埃及文明》 4. 科學和文化成就 古埃及文明經歷外族入侵后,雖然文明中斷,但古埃及的文明成就卻流傳至今。閱讀教材,梳理一下古埃及的主要文明成就。說一說古埃及在哪些領域的成就尤為突出。 教師出示以下圖片 【教學過渡】:古埃及人相信靈魂不死,認為人死后還會在冥世間繼續生活。因此,只要保住軀體,靈魂就能依附于它而萬世長存。為了把尸體保存下來,他們千方百計把尸體脫水變干,制成木乃伊。木乃伊制作之后都存放在哪里呢?接下來我們來了解一下法老的陵墓。 板塊二、金字塔 1.金字塔的由來 師:請同學們說說金字塔的名字由來? (教師點撥) 2.金字塔位置和用途 展示埃及金字塔分布圖,結合相應的講解,讓學生思考,從金字塔的修建中得到什么認識? (金字塔規模宏大,數量眾多,建造精良,充分說明古埃及國力強盛,也充分展現古埃及建筑藝術精湛和勞動人民的勤勞與智慧,但同時也是古埃及國王奴役勞動人民的歷史見證) 3.金字塔的實質: 師:出示圖片及數據文字 古埃及金字塔,迄今發現大大小小110座,最大的金字塔是胡夫金字塔,建于約公元前2600年,原塔高約146.5米,基底每邊長230多米,用石200多萬塊,平均每塊重2.5噸左右。 第二大哈佛拉金字塔高143.5米。 第三大門卡拉金字塔高66米。 師:金字塔由巨大的石塊構成,在沒有大型機器設備的古埃及是如何建造起來的? 師正確引導:現今對金字塔的建造的幾種觀點的正確認識。 師:想一想:金字塔數據的背后反映了什么現象? 4.評價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 板塊三、法老的統治 1.法老的來歷 材料展示: “法老”一詞最早出現于古王國時期,原意為“宮殿”,中王國時期使用于對國王的頌詞中,新王國時期正式成為國王的尊稱。史學界根據君主專制王權開始于古王國的史實而把古王國及以后的埃及國王都稱為法老。所謂君主專制,乃是國家管理的一種政體形式。古埃及的君主專制制度是上古世界各國同類政體中最為典型的,具有非常鮮明的特征: 第一,法老的意志就是法律…… 第二,法老獨攬了全國的一切行政大權…… 第三,在法理上,法老擁有全國土地的最高所有權…… 第四,法老是軍隊的最高統帥…… ——《世界通史教程·古代卷》 2.法老的地位 師:出示古埃及社會階層示意圖和問題:根據圖片結合課文內容,推敲出法老的在國家中的社會地位。 3.王權的衰落 師出示圖片和問題:圖中古埃及古王國金字塔的變化情況和“帝王谷”遺址,反映了古埃及出現什么現象? 觀察圖片,閱讀課本,進行概括:古埃及位于非洲東北角。 尼羅河定期泛濫促進了農業的發展,為人們生存繁衍提供了條件。因此,古埃及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學生閱讀課文識記相關內容。 學生通過資料和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答案: 滅亡原因:得天獨厚的農業環境使得埃及人變得保守、懶惰。從考古發現來看,古埃及長期處于銅石并用時代,因為簡單的石器、銅器就可以在尼羅河沿岸進行耕種。至于戰爭,只需要銅質兵器就可以了。埃及附近的西亞在公元前1400年開始進入了鐵器時代,而古埃及在前8世紀才進入鐵器時代,是西亞北非最晚進入鐵器時代的古國。這說明,古埃及文明的發展逐漸落后了,外族入侵不可避免。 古代埃及主要文明成就:太陽歷、象形文字等。突出領域:天文學、數學和醫學。 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和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答案:金字塔用磨光的石塊,極其精確地砌筑而成。底部呈正方形,頂部為錐形,四面都是呈三角形,像漢子的“金”字,因此我國稱之為“金字塔”。 學生探究各抒己見后,教師播放金字塔的建造視頻。 學生閱讀課文,思考后歸納:金字塔是法老權力的象征,修得越高,說明王權越大。 學生讀圖和閱讀課文歸納: 統一的國家、復雜的社會矛盾和大規模的水利工程,都要求強化國家統治機構和國王權力。所以,法老就應運而生了。 學生讀圖和閱讀課文歸納: 1)政治上: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 (2)宗教上:法老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 隨著社會矛盾的激化,王權受到多方面的挑戰。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權的逐漸衰落。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通過問題思考的學習,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 讓學生多思考,多動腦,提高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史實歸納能力。以及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 培養學生閱讀史實的能力和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 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 增加學生課外知識和通過文物學習歷史的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培養學生的想象力和讀圖能力。 培養學生正確對待有爭論的歷史。 鍛煉學生根據所學知識結合材料進行分析的能力。課堂小結 古埃及文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之一,尼羅河是孕育古埃及文明的搖籃。在尼羅河的哺育下,古埃及創造了太陽歷、象形文字、木乃伊、金字塔等燦爛的文明成果,為人類文明進一步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古埃及實行奴隸制君主專制,在法老的統治下,帶著血和淚,推動著古埃及文明不斷前進。隨著社會矛盾的不斷激化與外部因素影響,古埃及逐漸走向衰落,新的文明也在不斷變化發展中誕生。但歷經數千年,古埃及為世界文明留下的文明成果卻愈發熠熠生輝。我們去瞻仰、學習并以此激勵自己,在我們的時代,努力奮斗,也會為后代留下更加美麗的存在。 總結提升課堂反思 本節課通過展示豐富的圖片,易于學生理解較枯燥內容;通過設置情境共同探討共同學習、學生分組討論、學生自讀教材等教學環節,環環相扣,生動有趣,學生積極參與、討論,從而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情感得以提升,能力得以提高,知識得以豐富,使課堂教學收到了理想的效果。附1: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