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第1—3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到15世紀,展現古代文明的產生、發展與多元面貌。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有一些民族、國家未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連續發展過程。文明出現以前,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分化的加劇,國家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4千紀后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歐洲的愛琴海地區,誕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課標〗初步了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以及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2.2022年課標解讀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知道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知道《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2)時空觀念:明確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了解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查閱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相關史料,了解這些文明留下的歷史遺跡、遺物等,培養從史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4)歷史解釋: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明確《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分析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家國情懷: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賞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1.本單元概述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本單元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單元,屬于世界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直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亞非地區——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現的人類古代文明。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亞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2.時空縱覽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 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逐步培養學生大單元、大概念、大主題的歷史學科素養,提高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 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 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4.本單元教材體例以“區域文明的多元發展”這一大概念統領內容,強調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和各地發展的特點及其不平衡性,以及各個區域之間的初步聯系。(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1.能夠運用課本中的可信史料,如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等,考查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能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認識亞非國家的發展歷程。2.聯系當前實際,從歷史發展觀角度考查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3.通過運用地理等跨學科知識,認識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起源的關系;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在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第3課時)第3課 《古代印度》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通過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素養目標 1.了解古代印度河流域的早期文明及孔雀王朝的概況;知道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內容、特點;知道佛教的創立及傳播狀況。(史料實證、唯物史觀)2.利用世界古代文明中心示意圖,了解古印度文明的文化遺存的分布及其特點,歸納大河文明的產生于地理環境的關系,分析古印度成為文明古國的原因。(時空觀念、歷史解釋)3.正確認識世界古代文明多元化特征。(家國情懷)教學重點 印度的種姓制度;佛教的興起。教學難點 印度的種姓制度的影響;對印度種姓制度和佛教的認識。教材分析 古代印度文明最早在印度河流域興起,它是人類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印度人建立了種姓制度。古印度還是佛教的誕生地。同時,古印度在文學、哲學和自然科學等方面對人類文明的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本課包括三部分內容: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森嚴的種姓制度和釋迦牟尼創立佛教。 “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部分講述了古代印度的基本歷史沿革,包括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代表的早期文明、雅利安人建立的奴隸制小國、孔雀王朝和孔雀王朝之后的古代印度。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早期代表是哈拉帕文化,這一文化以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為中心。孔雀王朝是印度歷史上第一次完成基本統一的大帝國,其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 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印度逐漸形成種姓制度。種姓制度的本質是保護上層種姓的特權地位。佛教的興起適應了印度半島逐漸走向統一的趨勢,佛教既有反對婆羅門特權的一面,也有維護奴隸主統治、麻痹人民的一面。學情分析 近年來描寫印度的影視文學作品不少,加上地理課的學習,學生對印度有大致了解,也較感興趣;但對于印度文明如何產生、種姓制度等內容較為陌生。初三的學生已具備基本的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能力,也形成自己的價值判斷。教學方法 以啟發式教學為主,結合地圖、示意圖、史料設置問題進行探究。自主學習、材料分析法、合作探究。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們知道泰姬陵嗎 你們知道泰姬陵在哪里嗎 PPT展示:泰姬陵圖片及簡介(見課件)。教師:在世人眼中,泰姬陵就是印度的代名詞。這座宏偉的陵墓,正如萬里長城一樣,濃縮著一個偉大民族和文明古國的燦爛文化。那么,印度的文明是從何時開始,又有哪些文明成就呢 這一切都與我們要學的新課有關,接下來讓我們一起來學習《古代印度》。 學生思考、討論,初步了解古代印度。 通過圖片,吸引學生興趣,進而產生探知欲望。講授新課 板塊一、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根據《古代印度示意圖》,識別古代印度的地理位置。結合教材內容,說一說古代印度文明發源于哪一大河流域。該河的源流概況如何 引導學生給“南亞次大陸”進行解釋。知道古今印度的區別。師:南亞次大陸,國際通稱印度次大陸,是喜馬拉雅山脈以南的一大片半島形的陸地,是亞洲大陸的南延部分。包括現在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尼泊爾、不丹、以及斯里蘭卡等國。師銜接:這塊大陸上曾經存在過什么影響較大的文明?3.展示古代印度圖,引導學生結合課文讀出古代印度河流域早期文明的分布地域、自然環境、遺址及其存在時間。出示兩個文明遺址圖,讓學生直觀感受文明的真實性和文明產生于大河流域。教師補充:哈拉帕,印度河流域上古文明的城市遺址。在今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境內。其范圍西起伊朗邊境,東近德里,北及喜馬拉雅山南麓,南臨阿拉伯海,估計占地130萬平方公里,呈巨大的三角形,可稱世界上面積最廣的青銅文化。 考古學家在此發現公元前3000-前2000年代的青銅器文化遺物,包括火磚建筑、下水道、工具、陶器、藝術品等。有衛城。還發現刻在印章上的文字符號,迄今尚未完成解讀。其文明昌盛期已經入奴隸制發展階段,與同期埃及、兩河流域水平相當。哈拉巴與摩亨佐·達羅等地的古跡,常被稱為“哈拉帕文化”。摩亨佐-達羅(公元前2600年-前1800年),又稱“死丘”或“死亡之丘”,是印度河流域文明的重要城市,大約于公元前2600年建成,位于今天巴基斯坦的信德省的拉爾卡納縣南部,摩亨佐-達羅是世界上其中一個早期古代城市,有“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大都會”之稱,該段時期的其他古文明包括古埃及、美索不達米亞、中國及克里特文明。多認為是由古印度的白種雅利安人入侵之前達羅毗荼人 (即矮黑人)所締造的都市文明。4.閱讀教材P14課后活動2關于公元前2500年左右的亞非文明的地圖,結合地圖回答:(1)按從左至右的順序寫出古代文明的名稱,并寫出它們產生的大致時間。(2)這些古代文明是在什么樣的地理環境中發生和發展的?為什么?5.出示:雅利安人入侵示意圖:教師講述:公元前1500年左右,來自中亞的一支游牧部落侵入印度。他們自稱雅利安人,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來,從事農業生產。印度北部逐漸出現了許多小國家。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時期。6.鼎盛時期師:閱讀地圖和課文內容,復述古印度鼎盛時期的時間、表現。師指導讀圖,用顏色區分同體的地域和用紅圈圈注“華氏城”,給學生加深印象。7.教師講述:孔雀王朝阿育王在位期間統一了除半島最南端以外的印度全境,但是這種統一是不鞏固的。不久,印度又陷入了分裂的狀態。【教學補充】孔雀王朝 (約公元前324年到約公元前187年)是古印度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8F%A4%E5%8D%B0%E5%BA%A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摩揭陀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1%A9%E6%8F%AD%E9%99%80%E5%9B%BD"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著名的奴隸制 ( backup / HYPERLINK"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王朝,因其創建者旃陀羅笈多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7%83%E9%99%80%E7%BD%97%E7%AC%88%E5%A4%9A / 3063295"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出身于一個飼養孔雀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 / 2957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家族而得名。月護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C%88%E6%8A%A4%E7%8E%8B / 297638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趕走了希臘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B8%8C%E8%85%8A / 197766"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人在旁遮普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97%81%E9%81%AE%E6%99%AE / 6533668"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殘余力量,逐漸征服北印度的大部分地區。月護王在位后期擊退了塞琉古帝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1%9E%E7%90%89%E5%8F%A4%E5%B8%9D%E5%9B%BD / 6265279"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的入侵,并獲得對阿富汗 ( https: / / baike. / item / é ± / 129046 )的統治權。公元前3世紀阿育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BF%E8%82%B2%E7%8E%8B / 50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統治時期疆域廣闊,政權強大,佛教興盛并開始向外傳播 。阿育王 ( https: / / baike. / item / %E9%98%BF%E8%82%B2%E7%8E%8B / 50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死后,他的兒子據地獨立,原來在帝國內處于半獨立狀態的安度羅 (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E%89%E5%BA%A6%E7%BD%97 / 10711123"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也在南部宣布獨立。孔雀王朝在恒河流域 ( https: / / baike. / item / %E6%81%92%E6%B2%B3%E6%B5%81%E5%9F%9F / 3343920" \t "https: / / baike. / item / %E5%AD%94%E9%9B%80%E7%8E%8B%E6%9C%9D / _blank )繼續維持統治約50年。8.出示古印度文明歷程發展圖。點撥:后雅利安人衰落,印度分裂為一個個小國,被正在崛起的波斯帝國攻占,后波斯帝國又被馬其頓王國打敗。印度文明由此沒有持續下來,亞非四大文明只有中國文明得以延續。師:雖然古印度文明沒有得以延續,但是古印度創造的文明至今影響著世界各地。據你所知古印度有哪些文明成就?從相關史事中找尋。師:展示相關圖片,讓學生一一對應。【教學過渡】:當雅利安人入侵印度之后,與當地居民相比,雅利安人人數并不占優勢,他們又是如何鞏固自身的統治的呢?板塊二、森嚴的種姓制度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為鞏固統治建立了森嚴的種姓制度。根據示意圖和材料,并結合教材內容,從等級名稱、人員構成和職責與義務等方面列表歸納。種姓制度是曾在印度、孟加拉國、斯里蘭卡等國普遍存在的一種以血統論為基礎的社會體系,其中以印度最為嚴重。又稱賤籍制度、印度卡斯特體系。種姓制度以統治階層為中心,劃分出許多以職業為基礎的內婚制群體,即種姓。各種姓依所居地區不同而劃分成許多次種姓,這些次種姓內部再依所居聚落不同分成許多聚落種姓,這些聚落種姓最后再分成行不同行外婚制的氏族,如此層層相扣,整合成一套散布于整個印度次大陸的社會體系。因此,種姓制度涵蓋印度社會絕大多數的群體,并與印度的社會體制、宇宙觀、宗教與人際關系息息相關,可說是傳統印度最重要的社會制度與規范。師:等級如何劃分,各等級的地位權利有何不同?請觀看視頻,并根據視頻內容和結合課文內容填寫相關表格。2.內容等級名稱社會階層職責和義務第一等級第二等級第三等級第四等級師:種姓制度除了四個等級,還有沒能排上等級的又稱為什么?學生填表后教師講解:印度的等級制度,也叫“種姓制度”。種姓在印度的梵文中稱“瓦爾納”,意為“膚色”“品質”。第一等級是婆羅門,掌管祭祀。第二等級是剎帝利,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前者是人民精神生活的統治者,后者是國家的世俗統治者。第三等級是吠舍,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供養前兩個等級。第四等級是首陀羅,主要由被征服居民構成。隨著生產和分工的發展,在種姓之外又出現了大批的“不可接觸者”,即最受歧視和壓迫的賤民。各等級間職業世襲,互不通婚,界限森嚴,甚至不能共食、共住。等級名稱人員構成職責與義務第一等級:婆羅門祭司、貴族掌管祭祀第二等級:剎帝利國王、武士、官吏掌管軍事和行政權力第三等級:吠舍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從事農業、畜牧業和商業第四等級:首陀羅被征服者、貧困破產者從事農業、畜牧業、捕魚業和手工業,要為前三個等級服務賤民:在這四個等級之外,是最卑賤的“不可接觸者”特點出示《大唐西域記》的記載和《摩奴法典》史料,講述種姓制度的特點。“凡茲四姓,清濁殊流;婚娶通親,飛伏異路;內外宗枝,姻媾不雜。“——《大唐西域記 印度總述》基于種姓等級的規定,每一個種姓所從事的職業也被固定,并且這種職業是長期的世襲,不得僭越和變更。 高種姓與低種姓人發生沖突,低種姓人如果用身體某部位。對較高種姓人造成傷害,必須斬斷對人造成傷害的身體部位。地位低微的低種姓辱罵高種姓,輕者課以重罰,重者處以酷刑。高級種姓的人如果殺死了一個首陀羅,僅用牲畜抵償。 原則上只能在同一種姓集團內通婚,倘若與外種姓通婚,將喪失原有種姓,其后代則降為賤民。——《摩奴法典》本質:師:種姓制度到底是為誰服務的?是出示圖片并進行解釋,引導學生歸納。5.影響:師簡單有內容和本質去分析,補充講述課文沒有展示的這部分內容。①種姓制度一定程度上為種姓內成員提供了保護,有利于維護統治和社會安定;②制造種姓隔離,維護社會不平等,社會矛盾尖銳;使下層勞動人民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6.延伸探究——今天的種姓制度。材料展示:印度獨立以后,廢除了種姓制度,印度憲法明文規定不準階級歧視。但是種姓制度對今天的印度社會特別是印度農村仍然保留著巨大的影響。種姓層級最高的婆羅門不及人口的4%,卻占有七成的司法權及接近半數的國會席次。就算在天災時,賤民亦飽受歧視,得不到最基本的援助。如在2008年,印度比哈爾邦的阿拉里亞發生水災,然而由于阿拉里亞為賤民的集中地,災民得不到地方政府的任何協助,令大量災民死于水災當中。另外,一份旨在展現印度長期受歧視種姓的社會經濟發展的研究數據表明:在2001年,印度全年平均識字率為63%,而最低種姓的識字率卻只有55%。最低種姓兒童疫苗注射水平2001年為40%,比全國平均水平低4個百分點。在1995年到2005年的十年間,最低種姓的貧困率從49%降至39%,雖然降幅大于全國平均的8%,但其還是要高出2005年的全國平均值27%。教師帶領學生感悟:印度被種姓制度烙下了深深印跡,復雜又徘徊著前進。復雜的國情與沿襲了幾千年的種姓制度,使得印度在發展的道路上步履艱難而又緩慢,充滿著矛盾與坎坷……【教學過渡】:種姓等級界限表現在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嚴重地阻礙了古代印度社會的發展。佛教應運而生。在中國古代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西漢末年,佛教通過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境內,唐朝時,玄奘西行天竺(即古代印度)取經,為中國佛教發展作出重大貢獻。那么,佛教是怎樣產生的 又是如何廣泛傳播的呢 板塊三、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師:閱讀課文找出并記住相關知識點,并出示需要掌握的相關知識提綱,引導學生找出并記憶。創立(1)時間(2)創始人(3)地點師對喬達摩·悉達多進行解釋相傳釋迦牟尼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的釋迦族的王子,屬剎帝利種姓。釋迦牟尼幼時受傳統的婆羅門教育,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各種苦惱,加上釋迦族姓面臨滅族的戰爭威脅,對當時的婆羅門教不滿,舍棄王族生活,出家修道。先在波羅奈城鹿野苑向其侍從阿若憍陳如等5人說法,此后一直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進行傳教,并組成傳教的僧團,奠定國波斯匿王的皈依。弟子很多,傳有500人,其中著名者有10人,被稱為十大弟子。80歲時于拘尸那迦城逝世。2.佛教主要教義與影響:材料展示:材料一:五蘊說:佛陀認為,眾生都是由色(物質積聚)、受(感受)、想(知覺)、行(意志)、識(精神活動)五種因素積聚而成。——摘編自易寧《走進古印度文明》材料二:四諦(真理)說:苦諦(人生各種痛苦)、集諦(引起痛苦的原因)、滅諦(斷滅一切世俗痛苦)、道諦(解脫痛苦的途徑)四種因素積聚而成。人的一生本質是痛苦的,痛苦來源于個人的欲望,人只有克服了所有這些欲望,才能獲得寧靜的生活。教師提問:材料一、材料二分別反映了佛教怎樣的思想主張?產生了怎樣的影響?3.佛教的傳播:播放視頻:佛教的傳播和出示佛教的傳播示意圖,引導學生通過視頻和傳播圖簡單描畫出傳播路線簡圖。說一說佛教傳播情況:學生回答后PPT展示:板塊四、課堂延伸:(1)中外史聯系學習:古印度文明對中國和世界的影響中,你有何感悟?(2)通覽古代亞非文明師出示表格,學生根據表格內容進行完善 觀察圖片,查找地點。學生閱讀課本,在老師引導下進行閱讀和概括:今天的南亞次大陸。發源于印度河流域。印度河發源于青藏高原,流經今巴基斯坦境內,入阿拉伯海,水量豐沛。印度的地理位置:南亞次大陸。古代印度地理范圍要比現在的印度大。學生讀圖,從圖中的讀出并記住:公元前18世紀,在水量豐沛、溫暖濕潤、土壤肥沃的印度河流域產生了哈拉帕和摩亨佐·達羅兩處古文明遺址。學生分組討論思考。總結:(1)古埃及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古代兩河流域文明,約公元前3500年;古印度文明,約公元前2300年;中國文明,約公元前3000年。(2)大河流域。北緯20°—北緯40°。原因:大河流域氣候溫和,光熱充足,地勢平坦,適合人類生存;有充沛的水源和肥沃的土壤,有利于農業生產的發展。學生通過查找相關資料和閱讀課本,找出相應的答案: 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陸續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建立了許多小國家。學生閱讀地圖,結合材料歸納:孔雀王朝統治時期是古印度的鼎盛時期,主要表現在:①除半島最南端以外,基本上實現統一。②農業和工商業都比較繁榮,出現了許多工商業中心城市。③首都華氏城是當時世界上最繁華、人口最多的大城市之一。學生讀年代尺圖對古印度文明發展歷程整體認識歸納:古印度文明沒有延續下來。學生閱讀相關史事找出關鍵信息:黃金之國、大象之國、阿拉伯數字、佛像藝術。學生通過閱讀課本歸納:雅利安人進入印度后,逐漸建立了嚴格的社會等級制度,史稱“種姓制度”。學生觀看視頻,結合閱讀課文內容填寫表格。沒能排上等級是賤民,被稱為不可接觸的人。他們在社會上遭到歧視和凌辱。學生閱讀史料后歸納特點:(1)各等級世代相襲(2)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學生通過思考認識并歸納出種姓制度的實質:維護奴隸主的利益。學生通過老師的啟發嘗試進行歸納。 學生閱讀并記憶:公元前6世紀、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北印度。學生閱讀交流:材料一中佛教提出“眾生平等”,獲得下層人民的支持;材料二中佛教主張人民“忍耐順從”,獲得統治階層的支持。通過這兩種思想主張,佛教信眾日益增多,一度成為印度最重要的宗教之一。佛教的實質是古代印度統治者維護其統治的工具。學生看視頻和地圖在作業上畫傳播路線。公元前3世紀后,佛教開始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佛教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再傳入中國內地,后又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佛教往南經錫蘭,傳到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在老師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歸納各抒己見:印度文明多姿多彩、繁榮燦爛;文明因多樣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鑒,因互鑒而發展;文明交流互鑒促進人類文明進步及世界和平發展;和而不同,美美與共。學生還通過對比后歸納:都是大河文明的古代文明具有多元化特征,世界文明由此豐富多彩。 增強學生識圖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歷史解釋”學科核心素養。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讓學生學會運用地理學科知識來解讀歷史的真實存在的可能,多思考,多動腦。提高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和“唯物史觀”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史實歸納能力、分析材料的能力和語言組織能力,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學科核心素養。通過讀圖和閱讀課文,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的能力通過圖文閱讀及思考,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觀察能力和識圖方法以及“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的學科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文字材料的能力和識圖能力,養成“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以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等學科核心素養。增強學生的興趣的識記能力、理解能力,培養“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培養學生的閱讀歸納能力和“唯物史觀”、“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擴大學生知識面,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閱讀課文史實的能力和“唯物史觀”以及“歷史解釋”的學科核心素養。增加學生的課外知識和培養“時空觀念”以及“史料實證”的學科核心素養。增加課外知識,從視覺和空間上加深對史實的印象,培養“時空觀念”核心素養。古今聯系,知識拓展,開闊眼界。培養學生知識聯系學習的習慣和“家國情懷”核心素養。培養學生前后知識縱向聯系的學習習慣以及“唯物史觀”的核心素養。課堂小結 古代印度是亞洲南部統一的奴隸制國家,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侵入印度。孔雀王朝統治時期,印度半島除最南端外一度統一。在印度奴隸制國家的發展過程中,形成了嚴格的等級制度(種姓制度),體現了鮮明的階級性,成為印度奴隸制社會的重要特點。隨著印度社會經濟的發展,婆羅門和其他等級的矛盾激化,在這種形勢下產生了佛教,逐漸發展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總結提升課堂反思 通過對古代印度的教學,使學生認識到印度河流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發祥地,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印度的種姓制度是印度奴隸社會的特點,是奴隸主階級對奴隸和其他勞動人民進行統治的社會制度。佛教的教義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某種需要,受到統治者特別是剎帝利的扶持。根據特定情感目標創設情境活動,讓學生在活動中相互交流、相互探討、共同體驗、共同感受,讓學生在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的氣氛中學到知識、陶冶情操,培養積極、健康的情感。附1:板書設計讀解標課元單壹析分材教元單貳標目習學元單叁計設學教元單肆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