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大單元教學設計)目錄:單元課標解讀單元教材分析學生學情分析單元學習目標單元情境任務設計單元課時安排(三課時)課時教案單元跨學科學習單元背誦清單單元復習設計單元評價(檢測反饋)二、具體內容【單元課標解讀】1、2022年課標要求:〖導論〗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到15世紀,展現古代文明的產生、發展與多元面貌。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但有一些民族、國家未經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的連續發展過程。文明出現以前,人類經歷了漫長的史前時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階級分化的加劇,國家產生了。大約在公元前4千紀后期,西亞的兩河流域、北非的尼羅河流域、中國的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南亞的印度河流域、歐洲的愛琴海地區,誕生了多姿多彩的古代文明。〖內容要求〗1-1.古代文明:初步了解原始社會時期的人類活動;通過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以及種姓制度和佛教的創立,了解亞非古代文明及其傳播。2、2022年課標解讀:1)唯物史觀:通過學習早期奴隸制國家的出現,知道生產力是歷史發展的決定因素;知道《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都是維護統治階級利益的工具。2)時空觀念:明確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的地理位置及相關信息,了解古埃及、古巴比倫、古印度發展的基本線索,培養時空觀念。3)史料實證:查閱古埃及文明、古巴比倫文明、古印度文明的相關史料,了解這些文明留下的歷史遺跡、遺物等,培養從史料中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4)歷史解釋:知道尼羅河對古埃及文明的影響,明確《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分析古代印度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發展的影響,提高對歷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5)家國情懷:了解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及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欣賞古代勞動人民的創造力。【單元教材分析】1.本單元教材主要內容:1)法老和金字塔學習要點:法老;金字塔。學習提示: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學習延伸:初步了解古代埃及國王集權于一身的政治特征。2)漢謨拉比法典學習要點:古巴比倫王國;《漢謨拉比法典》。學習提示:初步了解《漢謨拉比法典》是世界第一部完整的法典。3)古代印度學習要點: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釋迦牟尼創立佛教。學習提示:了解種姓制度對印度社會的深遠影響。學習延伸:初步了解早期佛教的基本內容。2、單元大概念架構本單元是《世界歷史》的第一單元,屬于世界古代史這一學習板塊。世界古代史從早期人類的出現,直到公元15世紀末期,其間大體經歷了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本單元主要介紹了亞非地區——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和印度河流域出現的人類古代文明。本單元的學習主題是“古代亞非文明”。人類最早的文明是在適合農業耕作的大河流域產生的,亞非地區的尼羅河流域、兩河流域、印度河流域和黃河流域是人類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古代亞非地區的文明古國創造了輝煌燦爛的文明成果,如古代埃及的象形文字和金字塔、古代兩河流域古巴比倫王國的《漢謨拉比法典》、古代印度的佛教等,都為世界文明的發展做出了杰出的貢獻。3、整體教學流程透視1). 課堂導入環節以科學性、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原則,通過視頻、圖片等方式,采用設疑、懸念導入法、直觀導入法、開門見山法、直接破題法、溫故知新等方法導學激趣。2).導入新課后,出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學科核心素養,明確學習的重難點和要求,明晰地讓學生知道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應該掌握哪些知識點,形成何種能力,從而進入自主學習環節。3).自主學習,讓學生整體感知教材,對基本史實有一定了解,再對重難點進行精細預習,標畫重點內容,逐步培養學生大單元、大概念、大主題的歷史學科素養,提高整合歷史知識的能力。4).小組合作,問題探究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內容展開,教師要把教學的重點、難點問題交給學生去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教師可先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探究。5). 課堂總結,以時空觀念為指引,梳理知識點,構建知識體系;明確該知識點在單元、教材乃至整個中國歷史中的地位。6). 當堂檢測,著重在于以各種形式檢測學生學習的效果,可以通過口答、自背、做題等方式完成。根據課堂情況,靈活掌控教學環節,每節課至少留出2至4分鐘進行測驗訓練,發現問題,及時解決,進行反思,以便于后期調整教學策略。4.本單元教材體例以“區域文明的多元發展”這一大概念統領內容,強調歷史發展的時序性,地理環境的多樣性和各地發展的特點及其不平衡性,以及各個區域之間的初步聯系。(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正文楷體內容補充說明;(5)設計相關史事教會學生提煉有效信息;(6)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7)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8)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9)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學生學情分析】學生掌握初步歷史學習方法,積累了一定的歷史知識,具備了初步的自主學習能力,為本單元學習基礎知識和探究綜合題目提供了條件;但歷史綜合概括能力和材料分析能力欠佳,因此本單元在安排自主學習和探究時,要注重基礎知識歸納、加強基本能力的訓練,并提供相關史料,直觀的感受古代亞非文明,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完成自主學習目標,更好的進行合作探究學習。【單元學習目標】一、學習目標:1.能夠運用課本中的可信史料,如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等,考查古代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和古代印度的文明成果;能在具體的時空條件下認識亞非國家的發展歷程。2.聯系當前實際,從歷史發展觀角度考查古代印度種姓制度的影響。3.通過運用地理等跨學科知識,認識地理環境與人類文明起源的關系;認識勞動人民的生產實踐在文明發展中所起的作用。二.學習重難點:重點:古埃及、古代兩河流域、古代印度的文明成就;人類早期文明誕生區域。難點:認識自然環境對古代亞非文明的影響;初步復述金字塔、《漢謨拉比法典》、種姓制度等文明出反映出社會的實質;體悟古代亞非文明對世界文化史上的意義。【單元情境任務設計】情境1、學會計算歷史年代,制作世界上古時期歷史發展時間軸,編寫簡要的歷史大事年表,掌握世界古代史發展的基本線索,認識世界古代史發展的總體趨勢,明晰世界古代史教學內容的整體結構,培養學生核心素養——時空觀念。情境2、觀察并識讀世界上古時期的各地區示意圖,從歷史地圖中辨識、獲取重要的歷史地理信息,認識文明發展與地理位置之間的關系——時空觀念、歷史解釋。情境3、通過解讀古代埃及示意圖、古代埃及象形文字銘文、古埃及墓穴壁畫、古埃及石雕人物像、金字塔、獅身人面像、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楔形文字、人物掃描——漢謨拉比、《漢謨拉比法典》石柱局部圖、《漢謨拉比法典》石柱、知識拓展——空中花園、摩亨佐-達羅遺址、古代印度示意圖、印度貴族出行圖、釋迦牟尼佛像等圖文資料,獲取有效信息,通過材料研讀,學會論從史出的史學方法,認識圖文資料是了解古代歷史的第一手資料,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情境4、搜集世界上古時期相關的圖片,將歷史圖片進行分類,配上文字說明。在此基礎上,開展“圖說歷史”的活動,以黑板報、手抄報、歷史圖集等方式進行交流,培養學生核心素養——史料實證。情境5、查閱、整理世界上古時期主要文明成就的相關材料(金字塔、木乃伊、象形文字、太陽歷、《漢謨拉比法典》、空中花園、楔形文字、太陰歷、60進位、種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數字等,組織一場微型的古代文明成就展,從而更好地理解人類文化的多元性、共容性和不平衡性,認識各地區、各民族共同推動了人類文明的進步,樹立民族自信心和正確的國際意識,初步形成理解、尊重、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精華的開放心態——唯物史觀、家國情懷。【單元課時安排】3課時(見本專輯課時同步教案)第1課時:第1課 古代埃及(金字塔的國度)第2課時:第2課 古代兩河流域(《漢謨拉比法典》,寶貴的文化遺產)第3課時:第3課 古代印度(森嚴的種姓制度,尋求精神寄托的佛教)【單元跨學科學習】美術學科:獅身人面像語文學科: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古印度文學地理學科:古代埃及示意圖、古代兩河流域示意圖、古代印度示意圖科學學科:金字塔、空中花園、太陰歷、太陰歷、阿拉伯數字、木乃伊法律:《漢謨拉比法典》【單元背誦清單】第一單元 古代亞非文明【背誦清單】一、古代埃及1.起源于尼羅河流域,古埃及文明被認為是“尼羅河的贈禮 ”。2.出現國家時間:約從公元前3500年開始; 初步實現了統一的時間:公元前3100年左右。3.成為軍事帝國:在新王國時代法老圖特摩斯三世統治時期,埃及成為強大的軍事帝國。4.滅亡:公元前525年,波斯帝國吞并古埃及;后來,亞歷山大帝國和羅馬帝國先后占領古埃及。5.古埃及的科學和文化成就:太陽歷是古埃及天文學的突出成就之一。古埃及的象形文字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6.金字塔是法老為自己修建的呈角椎體狀的陵墓。它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會經濟發展的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結晶。7.金字塔的修建,反映了古埃及國王的無限權力。古埃及的國王稱法老,是全國最高的統治者,集軍、政、財、神等大權于一身,在宗教上,被認為是“神之子”,具有無上的權威。二、古代兩河流域1.起源于幼發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2.建國:約從公元前3500年起。3.初步統一:大約在公元前2400年,兩河流域實現了初步統一。4.統一:公元前18世紀,第六代國王漢謨拉比完成了整個兩河流域中下游地區的統一事業,建立了統一、強大的奴隸制國家。5.制度:實行君主專制制度,加強中央集權。6.評價:《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是古巴比倫王國留給人類的寶貴文化遺產,表明人類社會的法制傳統源遠流長。三、古代印度1.發源于印度河和恒河流域。2.概況:約公元前23世紀——前18世紀,印度河流域出現早期文明。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入侵印度。3.雅利安人進入印度社會,逐漸建立了等級森嚴的種姓制度。把社會成為分為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四個等級。4.種姓制度特點:種姓制度下的各等級世代相襲,各等級之間貴賤分明,低等級的人不得從事高等級的人的職業,不同等級的人不得通婚。5.影響: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維持統治及社會安定。但是下層勞動群眾備受壓迫和歧視,延緩社會發展進程。6.公元前6世紀,釋迦摩尼創立佛教。7.早期佛教反對婆羅門特權,提出“眾生平等”,宣揚“忍耐順從”。8.傳播:公元前3世紀后,向外傳播。公元前1世紀,經中亞傳到中國新疆,進入中國內地。后傳到朝鮮、日本和越南等國。經錫蘭,傳到東南亞的緬甸、泰國、柬埔寨等國。四、思維導圖發源地:“尼羅河的贈禮”政權出現:公元前3500年出現奴隸制小國強大軍事帝國:圖特摩斯三世時文明中斷原因:波斯帝國、亞歷山大帝國、羅馬帝國吞并、占領過。佛教種姓制度文明成就古代巴比倫王國文明成就古代埃及政權延續太陽歷:每年365天。象形文字:最早的文字之一。木乃伊:防腐技術金字塔:法老陵墓,文明象征。發源地:兩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幼發拉底河)公元前18世紀,漢謨拉比完成統一。古代亞非文明《漢謨拉比法典》意義:世界上第一部較為完整的成文法典。目的:保護奴隸主階級的利益。其他成就:楔形文字、陰歷、六十進位制、空中花園。古代兩河流域發源地:印度河、恒河雅利安人侵入、孔雀王朝鼎盛。華氏城出現。政權產生四個等級:婆羅門(掌管祭祀)、剎帝利(掌管軍事、行政)、吠舍(農、畜牧、商業)、首陀羅(為前三個等級服務)。等級外還有賤民。古代印度產生時間:公元前6世紀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釋迦牟尼)教義:眾生平等、忍耐順從傳播:東亞、東南亞,消失于印度。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