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嵊州市三界片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一、選擇題(共40分,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3八下·嵊州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下,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B.實現了祖國大陸統一C.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D.解放了農村生產力2.(2023八下·嵊州期中)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3.(2023八下·嵊州期中)它為中國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大業,同時也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西藏人民從此走上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它”指的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計劃的實施4.(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曲線圖,對此表述不正確的是( )A.①處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B.②③時期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③④段變化得益于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D.④處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5.(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開國大典開始 ②三大改造完成③抗美援朝爆發 ④一五計劃開始實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6.(2023八下·嵊州期中)1954年憲法頒布后,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這個憲法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但還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1954年憲法具有這雙重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尚未完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尚未頒布C.新民主主義革命尚未成功D.第一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7.(2023八下·嵊州期中)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以下史實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南方談話 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③手工業合作化 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3八下·嵊州期中)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整開。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A.增強企業活力 B.實行政企分開C.實行按勞分配 D.推行公司制9.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色資本家”榮毅仁說: “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得到的卻是一個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榮毅仁說這番話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運動完成B.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D.“文化大革命”結束10.(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圖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數據表。這種增長趨勢得益于當時我國( )A.改革城市經濟體制 B.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C.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化 D.開放內陸市縣11.(2023八下·嵊州期中)近年來,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國夢已實現B.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C.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12.(2023八下·嵊州期中)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從國情出發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體包括( )①毛澤東思想 ②鄧小平理論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學發展觀 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13.(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歷史興趣小組在布置場館時將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這一場館的主題應該是( )A.國防建設的成果 B.科學技術的成就C.文化事業的發展 D.社會生活的改善14.(2023八下·嵊州期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英雄兒女》、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話劇《茶館》《龍須溝》,小說《紅巖》等深受群眾喜愛。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得益于( )A.“三個面向”的提出 B.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C.“一五”計劃的實施 D.“雙百”方針的提出15.下列行為符合土地資源中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塔里木盆地——發展林業 B.長江中下游平原——圍湖造田C.東南丘陵——毀林開荒 D.內蒙古高原——發展畜牧業16.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從“單獨二胎”到“全面放開二孩”、“全面放開三孩”的變化,有助于減緩的人口問題是(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素質低C.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D.人口老齡化嚴重17.(2020·天臺模擬)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開源和節流是解決我國資源問題的主要措施②以色列綠洲農業中的滴灌技術體現了科學的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③西氣東輸工程能合理開發西部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成為工業基地,得益于它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18.(2023八下·嵊州期中)近年來,某地霧霾天氣逐漸增多,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有當地居民調侃:“遛狗不見狗,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這警示我們必須( )①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④把保護環境、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的中心工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地理小組繪制了一幅思維導圖,解釋某地形區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與影響。據圖回答問題。19.上圖中序號與其填入的內容合適的是( )A.①海拔低,一馬平川 B.②輻射強,太陽能資源豐富C.③冬暖夏熱,日溫差小 D.④湖泊星羅棋布,溝壑縱橫20.對人類的生產生活而言,該地區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復雜多樣 B.晝夜溫差大C.高寒缺氧低氣壓 D.太陽輻射強二、綜合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共60分)21.(2023八下·嵊州期中)治理水土流失,實現綠色富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長汀縣的治理舉措(部分)①2000年始,福建省政府每年對長汀縣投入治理資金達1000萬元。 ②封山禁伐,村民違規砍樹要受到相應處罰。 ③因植被稀少,夏季地表溫度高,當地先種草,給地表降溫后再種樹。鑿山平地,“前埂后溝”,保土保水。養豬蓄糞作肥,提高土壤肥力。材料三:長汀縣1985年與2020年環境和發展狀況比較表年份 水土流失率(%) 植被覆蓋率(%)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85年 31.5 5—40 1.5 1632020年 6.78 80.3 311 17812——數據來源于《福建日報》等(1)依據材料一,簡述長汀縣水土易流失的自然原因。(2)“長汀經驗”是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請根據材料二中的舉措提煉幾條借鑒經驗。(3)根據材料三,概括長汀縣發生的巨變,并揭示該變化蘊涵的道理。22.(2023八下·嵊州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約翰·乃爾比特《中國大趨勢》材料二: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黃炎培《天安門歌》(1)材料一中圖片所示會議的主要任務和通過的文件分別是什么?根據約翰·乃爾比特的論述談談該會議的重要意義。(2)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讓我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該事件有何歷史意義?23.(2023八下·嵊州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0年和1953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表 1950年(%) 1953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材料二:1949年—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圖表(1)請找出材料一中數據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1956年、1960年和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分別與什么農業政策密切相關?(3)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經驗教訓?24.(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中學舉辦專題展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展板一:對外開放篇】【展板二:和平外交篇】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70年代,隨著中美關系正常化,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高潮。【展板三:民族團結篇】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2001年以來,國家共投資1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國家按照自愿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展板四:國家統一篇】(1)請寫出展板一圖中①處名稱。此圖反映出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2)依據展板二,舉例說明20世紀50年代,國際政治舞臺上發出了哪些“中國聲音”。并指出引發70年代“和中國建交的高潮”的關鍵史實。(3)根據展板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少數民族地區獲得發展得益于哪些原因。(4)港澳成功回歸祖國得益于哪一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展板四說明了什么?(5)請根據四個展板的內容,為它們擬一個合適的主題。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A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A正確;B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統一,B錯誤;C只有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C錯誤;D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2.【答案】D【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會議是中共十九大,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3.【答案】B【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解析】【分析】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的統一,同時也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西藏人民從此走上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1951年的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這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也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的一件大事。西藏和平解放,不僅粉碎了外部勢力妄想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而且開辟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道路,開啟了西藏走向繁榮進步的光明前程。4.【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A、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A不符合題意;B、1957-1960,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困難時期,B不符合題意;C、1960-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等,C不符合題意;D、該會議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人民群眾積極性,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和七千人大會,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條件。5.【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第一屆全國人大【解析】【分析】①開國大典,1949年;②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③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年;④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1953年,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6.【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A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還沒有完成,我國還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A錯誤;B1949年《共同綱領》頒布,B錯誤;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C錯誤;D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主要作用是促進經濟發展,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7.【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②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主要體現經濟,和思想解放無關,②錯誤;③手工業合作社指在我國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手工業合作化的一種高級形式,主要體現的是經濟方面的作用,③錯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南方談話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不僅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文化革命”結束以后反對個人崇拜、糾正“左”的錯誤而開展的一次全國性思想解放的討論,兩場都是思想解放,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8.【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9.【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色資本家”、“社會主義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和政策是贖買。具體做法是:1.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對大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采取沒收的方式;2.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3.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4.對民族資產階級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故本題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知識。10.【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解析】【分析】A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為1984年,進出口貿易增長主要在1985年之后發生,A錯誤;B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B錯誤;C隨著我國多外開放逐漸深入,我國進出口貿易開始增長,C正確;D開放內陸市區時間為1980年,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并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11.【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使中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近年來,中國在實現國家進大戰略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綜合國力的增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經濟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提升的影響: 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12.【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毛澤東思想形成于改革開放之前,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排除毛澤東思想,排除①,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13.【答案】B【知識點】雜交水稻【解析】【分析】屠呦呦創制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因此主題應該是科學技術的成就,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社會上習慣于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預測。14.【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改革新階段【解析】【分析】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因此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英雄兒女》、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話劇《茶館》《龍須溝》,小說《紅巖》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雙百方針,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符合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技興旺的方針。“二為”是指文學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工農兵、知識分子、干部和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人們服務。社會主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為人民服務,“二為”方針并不限制藝術家的創作性,而是鼓勵文藝工作者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15.【答案】D【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降水稀少,發展林業容易造成水資源更加短缺,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A錯誤;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圍湖造田,會降低湖泊調蓄江河徑流的能力,抬高長江洪峰水位,造成洪澇災害頻發,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B錯誤;在東南丘陵毀林開荒,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C錯誤;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天然草場廣布,適合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我國各地的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發展農業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把農業部門布置在合適的位置上就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核心,例如在地形陡峭,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發展林業,在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地區發展種植業,在城市郊區發展乳制品等行業。16.【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長過快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到2000年取得突出效果,但隨之而來的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導致社會養老壓力增大,勞動力短缺。為減緩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從“單獨二胎”到“全面放開二孩”,再到“全面放開三孩”,不斷進行調整。故答案為:D【點評】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人口占94.4%,西北半壁人口僅占5.6%。線東南部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較為優越,因此人口分布較多,西北部相對比較落后,人口較少。17.【答案】C【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開源和節流是解決我國資源問題的主要措施;②以色列綠洲農業中的滴灌技術體現了科學的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③西氣東輸工程能合理開發西部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成為工業基地,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未經人類加工的物質和能量,如森林資源、陽光、土地等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18.【答案】A【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我國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答案】19.B20.C【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點評】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19.A世界屋脊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A錯誤;B該地區海拔高,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資源豐富,B正確;C該地區冬暖夏涼,日溫差非常大,C錯誤;D湖泊星羅棋布,溝壑縱橫主要形容的我國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D錯誤;20.該地區海拔高,溫度低,氧氣稀少氣壓低,因此高寒缺氧低氣壓是該地區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排除A/B/D,C正確;21.【答案】(1)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度較大;年降水量較大且相對集中;土質疏松容易被沖刷。(2)政府加大治理投入;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植被;因地制宜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蓋率。(3)從一個生態環境惡劣、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縣變成了生態環境良好,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縣。道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該地區陸高大于500m和大于250m交替分布,地勢坡度大,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是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土質疏松,三個方面導致水土流失;(2)從第一條可以看出,政府投入多,因此經驗為政府加大治理投入,第二條,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處于相應的處罰,因此經驗為禁止亂砍濫伐,從第三條可以看出,保護植被,因地制宜開展水土流失治理;(3)可以看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點評】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22.【答案】(1)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共同綱領》。會議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意義: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的誕生;第一屆全國人大【解析】【分析】(1)該會議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共同綱領》。會議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材料二反映是的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點評】新中國的成立;根本改變中國人民命運,開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根本改變中國發展方向,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社會。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地位,掀開民族復興新篇章。根本改變世界政治格局,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23.【答案】(1)貧農中農的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都增加(或富農地主的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都下降)。;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2)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注意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圖標可知,從11950-1953年貧農中農人口比重上升,富農地主人口比重減少,貧農中農土地占有比重上升,富農地主土地占有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2)分別和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3)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注意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點評】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前,占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24.【答案】(1)深圳。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中國聲音:接見印度代表團,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亞非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關鍵事件:中美關系正常化。(3)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援;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等。(4)“一國兩制”。說明港澳回歸有利于港澳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港澳的繁榮發展。(5)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知識點】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分析】(1)1980年中國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因此①為深圳,1980年,我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后來又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上海浦東等沿海經濟開放區;現在對外開放區已經延伸到內地。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 、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出席萬隆會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了日內瓦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70年代初期,新中國迎來了最大的一次建交高潮,有50多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形成這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在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美國是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中美關系的改善,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的影響。(3)得益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共投資1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國家按照自愿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體現國家重視少數民族忽聞的保護的發展;(4)港澳回歸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材料四糧食產量不斷增長,說明港澳回歸有利于港澳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港澳的繁榮發展;(5)四個板塊都發生于1949年建國之后,因此可以是“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點評】20世紀70年代中國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l5個,1972年達到了18個,加拿大、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日本、聯邦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一建交熱潮的出現,為中國走近世界和世界走進中國提供了前提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浙江省嵊州市三界片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一、選擇題(共40分,本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2023八下·嵊州期中)新中國成立初期,剛剛執掌全國政權的中國共產黨在嚴峻的形勢下,先后開展了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這些運動的共同作用是( )A.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 B.實現了祖國大陸統一C.提高了我國國際地位 D.解放了農村生產力【答案】A【知識點】新中國的誕生【解析】【分析】A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等運動鞏固了新生人民政權,A正確;B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統一,B錯誤;C只有抗美援朝提高了我國的國際地位,C錯誤;D土地改革運動解放了農村生產力,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抗美援朝,又稱抗美援朝運動或抗美援朝戰爭,是20世紀50年代初爆發的朝鮮戰爭的一部分,僅指中國人民志愿軍參戰的階段,也包括中國人民支援朝鮮人民抗擊美國侵略的群眾性運動。2.(2023八下·嵊州期中)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會議是( )A.中共八大 B.中共十二大 C.中共十五大 D.中共十九大【答案】D【知識點】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把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修改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的會議是中共十九大,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于2017年10月18日至10月24日在北京召開。這次大會的主題是:不忘初心,牢記使命,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不懈奮斗。3.(2023八下·嵊州期中)它為中國的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大業,同時也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西藏人民從此走上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它”指的是( )A.新中國的成立 B.西藏和平解放C.三大改造完成 D.“一五”計劃的實施【答案】B【知識點】西藏和平解放【解析】【分析】西藏的和平解放標志著祖國大陸的統一,同時也為西藏的民主改革奠定了堅實基礎,使西藏人民從此走上團結、進步、發展的光明大道。因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1951年的5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的全權代表和西藏地方政府的全權代表在北京簽訂《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簡稱《十七條協議》),宣告了西藏的和平解放。 這是西藏歷史上具有劃時代意義的轉折點,也是中國人民解放事業和祖國統一事業的一件大事。西藏和平解放,不僅粉碎了外部勢力妄想把西藏從中國分裂出去的圖謀,捍衛了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維護了祖國統一和民族團結,而且開辟了百萬農奴翻身解放的道路,開啟了西藏走向繁榮進步的光明前程。4.(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圖是新中國成立后國民經濟發展狀況曲線圖,對此表述不正確的是( )A.①處農民成了土地的主人B.②③時期開展了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C.③④段變化得益于實施“調整、鞏固、充實、提高"方針D.④處召開十二屆三中全會【答案】D【知識點】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A、1952年土地改革,解放農村生產力,A不符合題意;B、1957-1960,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三年困難時期,B不符合題意;C、1960-1965年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等,C不符合題意;D、該會議于198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開,C符合題意;故答案為:D。【點評】 土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嚴重挫傷人民群眾積極性,阻礙中國經濟發展。國民經濟調整,八字方針和七千人大會,為國民經濟的恢復與發展提供條件。5.(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列事件按發生的先后順序排列,正確的是( )①開國大典開始 ②三大改造完成③抗美援朝爆發 ④一五計劃開始實施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② C.②①③④ D.①②④③【答案】C【知識點】三大改造;土地改革;抗美援朝;第一屆全國人大【解析】【分析】①開國大典,1949年;②土地改革,1950年-1952年底;③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1954年;④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實施,1953年,排除A/B/D,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地改革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抗美援朝為新中國經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外部環境。三大改造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建立起來,有利于國民經濟的發展;“一五”計劃開始改變我國工業落后的面貌。6.(2023八下·嵊州期中)1954年憲法頒布后,毛澤東曾指出:“我們的這個憲法是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但還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1954年憲法具有這雙重特點的主要原因是( )A.三大改造尚未完B.《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尚未頒布C.新民主主義革命尚未成功D.第一個五年計劃尚未完成【答案】A【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A不是完全社會主義的憲法,社會主義的三大改造還沒有完成,我國還不是完全的社會主義,A錯誤;B1949年《共同綱領》頒布,B錯誤;C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C錯誤;D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部分,主要作用是促進經濟發展,D錯誤;故答案為:A。【點評】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即社會主義三大改造,是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初期,中國共產黨在全國范圍內組織的對于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的社會主義改造。中國的社會主義改造實現了把生產資料私有制轉變為社會主義公有制的任務,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理論。7.(2023八下·嵊州期中)思想解放是社會變革的先導。以下史實能夠論證這一觀點的有( )①南方談話 ②第一個五年計劃的開始實施③手工業合作化 ④關于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答案】B【知識點】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②五年計劃是國民經濟的主要部分,主要體現經濟,和思想解放無關,②錯誤;③手工業合作社指在我國對手工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過程中,手工業合作化的一種高級形式,主要體現的是經濟方面的作用,③錯誤;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南方談話是把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推向新階段的又一個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宣言書,不僅對即將召開的黨的十四大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導作用,而且對中國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具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真理標準問題大討論是“文化革命”結束以后反對個人崇拜、糾正“左”的錯誤而開展的一次全國性思想解放的討論,兩場都是思想解放,都促進了中國社會的變革和發展;8.(2023八下·嵊州期中)1984年,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以后,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全面整開。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 )A.增強企業活力 B.實行政企分開C.實行按勞分配 D.推行公司制【答案】A【知識點】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解析】【分析】我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屆三中全會要求加快以城市為重點的經濟體制改革。隨后,城市改革全面展開。城市經濟體制改革中心環節是增強企業活力。9.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色資本家”榮毅仁說: “對于我,失去的是我個人的一些剝削所得……得到的卻是一個富裕、繁榮、強盛的社會主義國家。”與榮毅仁說這番話密切相關的歷史事件是( )A.土地改革運動完成B.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C.“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開展D.“文化大革命”結束【答案】B【知識點】三大改造【解析】【分析】根據題干材料中的“20世紀50年代中期”、“紅色資本家”、“社會主義國家”,結合所學知識可知,1953年開始,我國對農業、手工業、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我國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辦法和政策是贖買。具體做法是:1.用和平贖買的方法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對大資本主義和官僚資本采取沒收的方式;2.采取從低級到高級的國家資本主義的過渡形式;3.把資本主義工商業者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社會主義勞動者;4.對民族資產階級采取公私合營的方式,公私雙方共同經營企業,1956年初出現了全行業公私合營的高潮,故本題選B。【點評】本題考查的是對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的相關知識。10.(2023八下·嵊州期中)下圖為20世紀80年代中國進出口貿易總額增長數據表。這種增長趨勢得益于當時我國( )A.改革城市經濟體制 B.實施西部大開發戰略C.對外開放的逐步深化 D.開放內陸市縣【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經濟特區【解析】【分析】A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的時間為1984年,進出口貿易增長主要在1985年之后發生,A錯誤;B主要發生在20世紀90年代,B錯誤;C隨著我國多外開放逐漸深入,我國進出口貿易開始增長,C正確;D開放內陸市區時間為1980年,D錯誤;故答案為:C。【點評】我國對外開放政策的基本內容是:堅持長期實行對外開放,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不斷擴大和發展同各國的經濟、貿易、技術交流與合作。在堅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前提下,根據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需要,有計劃,有重點、有選擇地從國外引進適用而先進的技術設備,并聘請必要的外國經濟技術專家來幫助我們工作。11.(2023八下·嵊州期中)近年來,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 )A.中國夢已實現B.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C.綜合國力的持續增強D.“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實施【答案】C【知識點】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 1979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極大的解放了生產力,使中國經濟獲得了飛速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大大增強。近年來,中國在實現國家進大戰略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其根本原因在于綜合國力的增強。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 經濟取得重大成就,綜合國力提升的影響: 使中國在實現國家重大戰略發展目標、主辦國際盛會、應對突發事件、戰勝重大自然災害等方面具備了雄厚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力量。12.(2023八下·嵊州期中)改革開放后,中國共產黨從國情出發探索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具體包括( )①毛澤東思想 ②鄧小平理論 ③“三個代表”重要思想④科學發展觀 ⑤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A.①②③④ B.①②④⑤ C.②③④⑤ D.①③④⑤【答案】C【知識點】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改革開放;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經濟特區;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新階段;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解析】【分析】毛澤東思想形成于改革開放之前,毛澤東思想是其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抗日戰爭、國共內戰勝利、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重要理論,不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排除毛澤東思想,排除①,C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二十一世紀馬克思主義,是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13.(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歷史興趣小組在布置場館時將屠呦呦、袁隆平的照片放在了一起。這一場館的主題應該是( )A.國防建設的成果 B.科學技術的成就C.文化事業的發展 D.社會生活的改善【答案】B【知識點】雜交水稻【解析】【分析】屠呦呦創制抗瘧藥—青蒿素、雙氫青蒿素、獲得了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中國研究與發展雜交水稻的開創者、2000年度獲得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因此主題應該是科學技術的成就,排除A/C/D,B正確;故答案為:B。【點評】社會上習慣于把科學和技術連在一起,統稱為科學技術,簡稱科技。實際二者既有密切聯系,又有重要區別。科學解決理論問題,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科學要解決的問題,是發現自然界中確鑿的事實與現象之間的關系,并建立理論把事實與現象聯系起來;技術的任務則是把科學的成果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科學主要是和未知的領域打交道,其進展,尤其是重大的突破,是難以預料的;技術是在相對成熟的領域內工作,可以做比較準確的預測。14.(2023八下·嵊州期中)20世紀五六十年代,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英雄兒女》、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話劇《茶館》《龍須溝》,小說《紅巖》等深受群眾喜愛。這些成就的取得,直接得益于( )A.“三個面向”的提出 B.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C.“一五”計劃的實施 D.“雙百”方針的提出【答案】D【知識點】一五計劃;改革新階段【解析】【分析】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因此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電影《英雄兒女》、動畫電影《大鬧天宮》、話劇《茶館》《龍須溝》,小說《紅巖》這些成就都是得益于雙百方針,排除A/B/C,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雙百”方針是黨和國家關于發展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的基本方針,即“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其基本精神是藝術上不同的形式和風格可以自由發展,科學上不同的學派可以自由爭論。“雙百”方針符合文學藝術和科學技術發展的客觀規律,是促進藝術發展科學技術發展進步,促進社會主義文化繁榮和科技興旺的方針。“二為”是指文學藝術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為人民服務”就是為工農兵、知識分子、干部和一切擁護社會主義、熱愛祖國的人們服務。社會主義是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所在,“為社會主義”服務也就是為人民服務,“二為”方針并不限制藝術家的創作性,而是鼓勵文藝工作者在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前提下,創作出更多更好的精神產品,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作貢獻。15.下列行為符合土地資源中因地制宜原則的是( )A.塔里木盆地——發展林業 B.長江中下游平原——圍湖造田C.東南丘陵——毀林開荒 D.內蒙古高原——發展畜牧業【答案】D【知識點】我國資源問題【解析】【分析】塔里木盆地深居內陸,降水稀少,發展林業容易造成水資源更加短缺,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A錯誤;在長江中下游平原圍湖造田,會降低湖泊調蓄江河徑流的能力,抬高長江洪峰水位,造成洪澇災害頻發,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B錯誤;在東南丘陵毀林開荒,容易造成水土流失,不符合因地制宜原則,C錯誤;內蒙古高原地面坦蕩,天然草場廣布,適合因地制宜發展畜牧業,D正確。故答案為:D。【點評】我國各地的自然環境存在很大差異,每個地區都有自己發展農業的優勢和不足,因此充分利用當地的優勢,把農業部門布置在合適的位置上就是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重要核心,例如在地形陡峭,水土流失嚴重的地區發展林業,在平坦開闊,土壤肥沃的地區發展種植業,在城市郊區發展乳制品等行業。16.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從“單獨二胎”到“全面放開二孩”、“全面放開三孩”的變化,有助于減緩的人口問題是( )A.人口分布不均 B.人口素質低C.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D.人口老齡化嚴重【答案】D【知識點】中國人口基本特點【解析】【分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人口增長較快,人口增長過快給我國資源和環境帶來沉重的壓力,20世紀70年代開始我國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到2000年取得突出效果,但隨之而來的也帶來了人口老齡化日益嚴重的問題,導致社會養老壓力增大,勞動力短缺。為減緩人口老齡化問題,我國人口生育政策從“單獨二胎”到“全面放開二孩”,再到“全面放開三孩”,不斷進行調整。故答案為:D【點評】從黑龍江黑河到云南騰沖作一直線,就是我國的人口地理分界線,由地理學家胡煥庸提出,故又稱胡煥庸線。以此線為界,東南半壁人口占94.4%,西北半壁人口僅占5.6%。線東南部由于自然條件和經濟條件較為優越,因此人口分布較多,西北部相對比較落后,人口較少。17.(2020·天臺模擬)自然資源是人類安身立命的基本條件,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開源和節流是解決我國資源問題的主要措施②以色列綠洲農業中的滴灌技術體現了科學的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③西氣東輸工程能合理開發西部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成為工業基地,得益于它們有豐富的礦產資源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答案】C【知識點】自然資源總量豐富,人均不足;珠江三角洲【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①開源和節流是解決我國資源問題的主要措施;②以色列綠洲農業中的滴灌技術體現了科學的利用資源,實現可持續發展;③西氣東輸工程能合理開發西部資源,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④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能成為工業基地,得益于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國家政策。ABD不符合題意,C項正確。故答案為:C。【點評】自然資源是存在于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與能量。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以及海洋資源等。自然資源是存在于大自然的,未經人類加工的物質和能量,如森林資源、陽光、土地等資源,可分為可再生資源和非可再生資源。18.(2023八下·嵊州期中)近年來,某地霧霾天氣逐漸增多,影響了人們的正常生活。有當地居民調侃:“遛狗不見狗,狗叫我才走”,“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是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的臉。”這警示我們必須( )①堅定不移地走可持續發展之路②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③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④把保護環境、綠色發展作為國家的中心工作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A【知識點】可持續發展;發展主題與發展問題【解析】【分析】我國的中心工作是經濟建設為中心,因此排除④,排除B/C/D,A正確;故答案為:A。【點評】綠色發展是以效率、和諧、持續為目標的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方式。 當今世界,綠色發展已經成為一個重要趨勢。(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地理小組繪制了一幅思維導圖,解釋某地形區自然地理要素的作用與影響。據圖回答問題。19.上圖中序號與其填入的內容合適的是( )A.①海拔低,一馬平川 B.②輻射強,太陽能資源豐富C.③冬暖夏熱,日溫差小 D.④湖泊星羅棋布,溝壑縱橫20.對人類的生產生活而言,該地區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 )A.地形復雜多樣 B.晝夜溫差大C.高寒缺氧低氣壓 D.太陽輻射強【答案】19.B20.C【知識點】青藏牧區【解析】【點評】青藏高原是中國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稱為“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熱資源充足。高原上凍土廣布,植被多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氣候總體特點:輻射強烈,日照多,氣溫低,積溫少,氣溫隨高度和緯度的升高而降低,氣溫日較差大;干濕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長,大風多;夏季溫涼多雨,冰雹多。19.A世界屋脊位于我國的青藏高原,青藏高原地區海拔高,A錯誤;B該地區海拔高,太陽輻射強,太陽能資源豐富,B正確;C該地區冬暖夏涼,日溫差非常大,C錯誤;D湖泊星羅棋布,溝壑縱橫主要形容的我國云貴高原喀斯特地貌,D錯誤;20.該地區海拔高,溫度低,氧氣稀少氣壓低,因此高寒缺氧低氣壓是該地區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排除A/B/D,C正確;二、綜合題(本大題共有4小題,共60分)21.(2023八下·嵊州期中)治理水土流失,實現綠色富民。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材料二:長汀縣的治理舉措(部分)①2000年始,福建省政府每年對長汀縣投入治理資金達1000萬元。 ②封山禁伐,村民違規砍樹要受到相應處罰。 ③因植被稀少,夏季地表溫度高,當地先種草,給地表降溫后再種樹。鑿山平地,“前埂后溝”,保土保水。養豬蓄糞作肥,提高土壤肥力。材料三:長汀縣1985年與2020年環境和發展狀況比較表年份 水土流失率(%) 植被覆蓋率(%) 地區生產總值(億元) 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1985年 31.5 5—40 1.5 1632020年 6.78 80.3 311 17812——數據來源于《福建日報》等(1)依據材料一,簡述長汀縣水土易流失的自然原因。(2)“長汀經驗”是各地水土流失治理的典范。請根據材料二中的舉措提煉幾條借鑒經驗。(3)根據材料三,概括長汀縣發生的巨變,并揭示該變化蘊涵的道理。【答案】(1)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坡度較大;年降水量較大且相對集中;土質疏松容易被沖刷。(2)政府加大治理投入;禁止亂砍濫伐,保護植被;因地制宜開展水土流失治理,提高植被覆蓋率。(3)從一個生態環境惡劣、經濟落后、人民生活貧困縣變成了生態環境良好,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富裕縣。道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知識點】地勢和地形;氣候多樣,季風顯著;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解析】【分析】(1)該地區陸高大于500m和大于250m交替分布,地勢坡度大,以山地丘陵為主,氣候是季風氣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土質疏松,三個方面導致水土流失;(2)從第一條可以看出,政府投入多,因此經驗為政府加大治理投入,第二條,制定相應的規章制度,并處于相應的處罰,因此經驗為禁止亂砍濫伐,從第三條可以看出,保護植被,因地制宜開展水土流失治理;(3)可以看出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點評】可持續發展就是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有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要的能力,經濟、社會、資源和環境保護協調發展;22.(2023八下·嵊州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中國沒有以民主的名義使自己陷入政黨爭斗的局面,而是以一黨體制實現現代化,發展出一種獨特的縱向民主,形成穩定的關鍵。——約翰·乃爾比特《中國大趨勢》材料二:國民改為人民,中間用意深深,民眾站立起來,堂堂地做個人。——黃炎培《天安門歌》(1)材料一中圖片所示會議的主要任務和通過的文件分別是什么?根據約翰·乃爾比特的論述談談該會議的重要意義。(2)材料二反映的歷史事件讓我國社會性質發生了怎樣的變化?該事件有何歷史意義?【答案】(1)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共同綱領》。會議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從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變為新民主主義社會。意義:標志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中國人民推翻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的統治,贏得了民族獨立,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人從此站起來了。【知識點】政治協商會議;新中國的誕生;第一屆全國人大【解析】【分析】(1)該會議為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1949年,討論成立新中國的問題。《共同綱領》。會議成功召開,標志著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2)材料二反映是的新中國的成立,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標志著中國從此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開始了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新時期。新民主主義革命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為主的資產階級性質的人民民主革命。【點評】新中國的成立;根本改變中國人民命運,開辟中國歷史發展新紀元。根本改變中國發展方向,推動我國進入社會主義新社會。根本改變中華民族地位,掀開民族復興新篇章。根本改變世界政治格局,深刻影響人類歷史進程。23.(2023八下·嵊州期中)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1950年和1953年中國農村不同階層人口及其占有土地比重表 1950年(%) 1953年(%)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 人口比重 土地占有比重貧農中農 85.5 45.2 92.1 91.4富農地主 14.5 54.8 7.9 8.6材料二:1949年—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圖表(1)請找出材料一中數據變化并分析其原因。(2)材料二中1956年、1960年和1984年我國糧食產量變化分別與什么農業政策密切相關?(3)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什么經驗教訓?【答案】(1)貧農中農的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都增加(或富農地主的人口比重和土地占有比重都下降)。;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2)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3)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注意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知識點】一五計劃;三大改造;土地改革【解析】【分析】(1)根據圖標可知,從11950-1953年貧農中農人口比重上升,富農地主人口比重減少,貧農中農土地占有比重上升,富農地主土地占有比重下降,主要原因是1952年土地改革完成;(2)分別和1956年:農業社會主義改造;1960年:人民公社化運動;1984年: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有關;(3)要從國情出發,實事求是;要注意調動人民的生產積極性;遵循經濟發展客觀規律。【點評】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徹底鏟除封建剝削制度的一場深刻的社會革命,是中國民主革命的一項基本任務。中國共產黨在民主革命時期,就提出了徹底的土地革命綱領,領導了解放區的土地改革。新中國成立前,占全國面積約三分之一的東北、華北等老解放區已基本完成土地改革,消滅了封建剝削制度。24.(2023八下·嵊州期中)某中學舉辦專題展覽。閱讀材料,回答問題。【展板一:對外開放篇】【展板二:和平外交篇】20世紀50年代,新中國積極同鄰近國家和新興獨立國家發展友好關系,參加了一系列外交活動并產生了積極的影響,國際政治舞臺開始有了“中國聲音”。70年代,隨著中美關系正常化,國際上出現了一個和中國建交的高潮。【展板三:民族團結篇】新中國成立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2001年以來,國家共投資1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國家按照自愿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展板四:國家統一篇】(1)請寫出展板一圖中①處名稱。此圖反映出我國形成了怎樣的對外開放格局?(2)依據展板二,舉例說明20世紀50年代,國際政治舞臺上發出了哪些“中國聲音”。并指出引發70年代“和中國建交的高潮”的關鍵史實。(3)根據展板三并結合所學知識,簡析少數民族地區獲得發展得益于哪些原因。(4)港澳成功回歸祖國得益于哪一偉大構想的成功實踐?展板四說明了什么?(5)請根據四個展板的內容,為它們擬一個合適的主題。【答案】(1)深圳。形成了“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一沿海經濟開放區一內地”的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中國聲音:接見印度代表團,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亞非萬隆會議,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身份參加日內瓦會議。關鍵事件:中美關系正常化。(3)民族平等、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財力、物力等方面給予支援;西部大開發戰略;重視少數民族文化的保護與發展等。(4)“一國兩制”。說明港澳回歸有利于港澳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港澳的繁榮發展。(5)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知識點】新中國初期外交成就;中美建交與中國重返聯合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解析】【分析】(1)1980年中國建立了深圳、珠海、汕頭和廈門這四個經濟特區。因此①為深圳,1980年,我國在深圳、珠海、汕頭、廈門設立經濟特區;后來又開放了廣州、上海等14個沿海開放城市;設立上海浦東等沿海經濟開放區;現在對外開放區已經延伸到內地。形成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沿海經濟開放區——內地,這樣一個全方位 、多層次、寬領域的對外開放格局。(2)新中國在20世紀50年代取得的外交成就包括:出席萬隆會議、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參加了日內瓦會議、提出了“求同存異”方針。20世紀70年代初期,新中國迎來了最大的一次建交高潮,有50多個國家與中國建交,形成這次建交高潮的主要原因是中國在1971年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美國是世界上經濟、軍事實力第一的超級大國,中美關系的改善,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在國際的影響。(3)得益于黨和政府實行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共同繁榮的民族政策,國家共投資1000多億元用于西部建設,國家按照自愿原則,幫助侗族等十幾個少數民族創制了文字體現國家重視少數民族忽聞的保護的發展;(4)港澳回歸是一國兩制的成功實踐,材料四糧食產量不斷增長,說明港澳回歸有利于港澳地區經濟持續發展;有利于港澳的繁榮發展;(5)四個板塊都發生于1949年建國之后,因此可以是“建國以來取得的成就”【點評】20世紀70年代中國迎來了第三次建交高潮,1971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有l5個,1972年達到了18個,加拿大、意大利、奧地利、比利時、日本、聯邦德國、澳大利亞、英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先后與中國建立了外交關系。這一建交熱潮的出現,為中國走近世界和世界走進中國提供了前提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片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學生版).docx 浙江省嵊州市三界片2022-2023學年八年級下學期社會法治期中試卷(教師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