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教學設計課題 第2課原始農耕生活 單元 第一單元 學科 歷史 年級 七年級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一單元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的第二課,主要分為三部分:原始農業的發展、河姆渡人的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先總體概述,在列舉兩個具體示例,具有較強的邏輯性,便于學生理解。學習目標 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重要意義。了解河姆渡原始居民、半坡原始居民以及大汶口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認識我國遠古人類對世界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以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難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農耕生活的不同及形成的原因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10000多年前,中華大地進入新石器時代,此后,我們的祖先開始定居生活,制作陶器和磨制石器,農業、手工業和畜牧業逐漸產生和發展,原始宗教信仰和藝術出現并發展。中國早期農業是怎樣發展的?這一時期歷史遺存又呈現出什么特點?通過第二課原始農耕生活,我們一起來學習一下。 自主閱讀教材第一子目:原始農業的發展。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講授新課 原始農業的發展師: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生產有著悠久的歷史,那么,原始農業發展有哪些表現呢?師:距今月10000年,長江中下游開始栽培稻,這也是我國出現的最早的人工栽培的農作物,位于北方地區的先民也開始栽培粟和黍那么,我們該如何證明是長江中下游的開始栽培稻,北方地區開始栽培粟和黍呢?師:在一些遺址里,我們發現了早期栽培稻、粟和黍的遺存,也證實了它們出現的時間,為我們研究原始農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證據。師:世界上最早的栽培稻、粟和黍均發現于中國,這也是我們祖先為人類文明做出的重要貢獻,解決了食物來源問題,開始了定居的生活,不再逐水草而居。師:閱讀教材第九頁的《中國原始農耕時代重要遺址分布圖》,提問:有哪些重要的遺址,它們在分布上有何相似之處,為什么會分布在這些地區?師講述:通過觀察,我們可以發現有紅山遺址、大汶口遺址、半坡遺址、陶寺遺址、良渚遺址、河姆渡遺址、仙人洞-吊桶環遺址,等等。這些遺址大多都分布在大江大河流域,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便于耕種。師:經過2000多年的發展,稻作和粟作分別在我國南北方逐漸推廣,原始農業也由原來的刀耕火種發展到使用耒耜等翻土工具,生產力得到提高,同時也開始飼養家畜。師: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是什么,又有什么樣的影響呢?師總結:在沒有農業和畜牧業以前,由采集和漁獵活動而得到的野生動植物是人們食物和生活資料的主要來源,在農業出現以后,人們在農業生產實踐中應用了有關生物繁殖的知識,找到了較穩定可靠的衣食來源,從此,人們在自然界取得了一些主動性,改變了人與自然的關系。所以,農業的出現是具有劃時代意義的大事,是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師:在仙人洞遺址里出土了陶罐,這也是目前世界上發現最早的陶器之一,那么,陶器的發明有什么樣的意義呢?師:遠古先民在生活中發現了陶罐的制作方法,制作出了最早的陶罐,不僅可以用于煮熟食物還可以儲存水,便利了生活,有利于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生產,體現了我們先人的智慧。河姆渡人的生活河姆渡原始居民遺址是1973年在浙江余姚發現的,距今約7000年。從考古發掘的成果來看,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使用磨制石器,主要的器形有石斧、石錛等,還有專門用作木材加工的原始刨光工具石扁鏟和用于加工木板的石楔等,共出土90件。河姆渡原始居民用骨器多于用石器,出土各種骨器的數量是石器的7倍,最常見的是骨耜,是河姆渡居民典型的農業工具,耜是最常見的河姆渡出土物,骨耜上安裝的柄叫耒。通常又把這種裝有木柄的骨耜叫耒耜,用耒耜耕作,叫耜耕農業。使用時,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腳踏插入橫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來。骨耜比石器輕便靈巧,而且表面光滑,不容易沾泥,適宜在江南水田里使用。骨耜既減輕了勞動強度,又提高了勞動效率。在河姆渡遺址還出土了大量的稻稈、稻谷,稻谷外形完整,顆粒大小以接近現代栽培稻,這說明河姆渡原始居民已經開始種植水稻,而且這在世界歷史上是最早的,并且在遺址中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這表明長江中下游是亞洲稻的起源地之一。師:河姆渡居民以飼養豬、狗和水牛等家畜為主,學會了制作陶器、玉器和簡單的樂器骨哨,除此之外,還運用雕刻技術,用象牙和手鼓制成的藝術品,出土了中國最早的象牙雕刻,會使用天然漆,這表明河姆渡人出現了審美觀念。師:我們再看一下課文中《河姆渡人的干欄式建筑復原圖》,這能說明什么呢?師:這位同學回答的很好,那么除此之外,還能想到什么?師補充:這也表明當時的人已經出現了建筑意識,并且能夠因地制宜。浙江地區地勢低洼,潮濕溫熱,所以,河姆渡的居民因地制宜,建造了桿欄式建筑,以木樁插于地下,上面用木板等拼接成屋,干欄式建筑既可防蛇蟲猛獸之害,又可避潮濕,上面住人,下面還可以養殖家禽家畜。至今,我國西南一些少數民族地區仍采用這種古老的建筑形式。這也是中國最早的木構建筑,對中國古典建筑產生了重要影響,考古學者在河姆渡遺址上發現了木結構水井,這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半坡居民的生活師:半坡居民生活在黃河流域,在今天的陜西西安東部半坡村發現了一處大型原始聚落遺址,定名為“半坡遺址”,距今約6000年,那么半坡居民是如何生活的呢?師:半坡人制作出精美的磨制石器。半坡人還制造骨器、角器等生產工具,用以開墾土地,從事農業生產,主要種植粟;飼養豬和狗等家畜;他們還用弓箭、長矛、石球等捕獵斑鹿、獐、兔;用漁叉、漁鉤、漁網捕魚;有時也采集野果,作為食物的補充。半坡人的生活用具主要是陶器,最具特色的為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紋飾為主,紋飾多是幾何圖案,還有動植物紋飾,其中以魚紋、鹿紋為多,圖案栩栩如生。半坡人還有很多裝飾品,并有少量的樂器,如陶塌(xūn)。遺址中還出土了骨針、骨錐,陶制和石制的紡輪,可見半坡人已經會簡單的紡織、制衣。師:我們看一下課本《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可以獲得哪些信息?為何與河姆渡居民不同?師補充:半坡遺址的居住區,有房屋、窖穴、壕溝,居住區外有公共墓地和燒制陶器的窯場。半坡人的房屋主要是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多用木頭作柱子,屋內有灶坑。由于北方天氣寒冷干燥,出于保暖防寒的需要,建造了這種半地穴式的房屋,而河姆渡居民生活在南方地區,天氣潮濕,多蚊蟲,所以采用了桿欄式建筑,這與他們所處的環境息息相關。合作探究:渡人河姆與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答案:處于不同的地理環境: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半坡居民種植粟;兩者的建筑方式不同:河姆渡居民干欄式;半坡居民半地穴式。兩處的制作陶器的藝術風格不同。 閱讀教材,找出原始農業的發展的表現。閱讀課本注釋,找出問題答案。學生小組討論。學生回答:農作物種植、家畜飼養的出現以及聚落、磨制工具的發展,是原始農業興起和發展的重要標志。原始農業為古代文明社會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學生自主學習,并回答:可以煮熟食物,儲存飲用水,有利于定居生活,從事農業生產。學生討論回答問題:過著定居的生活。學生自主學習課本第11、12頁,歸納總結。學生討論并回答:半坡居民因地制宜,主要二者所處的環境不同。 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意識。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堂練習 1.央視熱播的《舌尖上的中國2·時節》展現了不少中國傳統美食的生產、加工工藝。假設該劇組想拍攝有關我國最早種植水稻的專題片,你認為最符合拍攝要求的外景地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遺址 D.半坡遺址2.考古挖掘發現,半坡遺址有密集的房屋、貯藏用的窖穴和飼養牲畜的圈欄。據此推斷半坡原始居民的生產生活方式是( )A.刀耕火種 B.游牧漁獵 C.農耕定居 D.鐵犁牛耕3.我國很早就出現了原始農耕。下列關于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原始農耕文明共同特征的表述,正確的是( )①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②過著定居生活 ③種植糧食作物粟和水稻 ④會制造陶器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4.我國原始居民將狗尾巴草馴化,培育出粟(俗稱谷子,去殼后稱小米)。考古學家在黃河流域發現了粟的遺存,下列人類遺址中與之相關的是( )A、元謀人遺址 B、北京人遺址 C、河姆渡氏族村落遺址 D、半坡氏族村落遺址5.“在建造住宅時,他們往往先打下1米長的木樁……后于地梁上鋪設10多厘米厚的地板……地板下可用來豢養家畜,地板上為起居室。”“他們”可能是( )A. 元謀人B. 北京人C. 河姆渡人D. 半坡人6.遠古先民們利用大自然的饋贈——泥與火,發明了陶器,并在日常生活、喪葬祭祀中廣泛使用。題7圖中河姆渡人使用的豬紋陶缽出土于( )A. 黃河流域B. 長江流域C. 珠江流域D. 淮河流域課堂小結 我國原始居民在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和粟,而且很早就種植蔬菜。他們的房屋建筑技術和陶器制作工藝都達到了很高的水平。這為后來我國農業文明的不斷進步與發展奠定了一個良好的基礎,也是祖國的先民以創造性勞動和智慧奉獻給世界文明的寶貴財富。板書 一、原始農業的發展栽培稻、栽培粟重要遺址分布特點原始農業的影響河姆渡人的生活地點、時間桿欄式建筑生產生活半坡居民的生活時間、地點半地穴式建筑生產生活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