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題:第5課青銅器與甲骨文【教材分析與處理】《青銅器與甲骨文》一課,是人教版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的第5課。這篇課文共分三目:青銅器的高超工藝,甲骨文記事,甲骨文的造字特點。主要集中介紹了夏商周時期的兩項文明成果:青銅器和甲骨文。這是在學習第4課《夏商周的更替》的基礎上,對夏商周時期的文明成果進行的集中呈現,是中華文明發展進程中的重要階段。另外,本課介紹的文明成果,本身就是夏商周時代留給后人的史學見證,這一點從甲骨文、青銅器以及銘文中,很容易找到相關資料,因此結合七年級學生的認知規律,在處理教材時,抓住“模擬考古、驗證歷史”這條主線,全程提供視頻情境,通過“發現文物——產生問題——解決問題——驗證歷史”這樣一個過程,充分發揮學生主體,啟發學生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問題、探究新知,同時強化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滲透史學素養。結合視頻資料的內容特點,考慮學生易于接受的切入方式,在講課過程中將本課條目順序做了調整,先進行甲骨文的教學,再順承過渡到青銅器。【教學目標】用模擬歷史情景的方式,以殷墟YH127甲骨窖穴中的甲骨文、王賓中丁 王往逐兕甲骨等的分析,以及對婦好墓青銅器、司母戊鼎、利簋的了解,嘗試運用遺留史料幫助學生認識甲骨文和青銅器的地位、特點和價值,感受夏商周時期高度發達的文明,認識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初步貫徹核心素養的培育目標。【教學重點】甲骨文的地位、價值、造字特點;商周時期青銅器的特點【教學難點】甲骨文的地位和價值【教學方法】 提問引導法、史料分析法、講述法【教學過程】導入環節: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夏商周的更替,你知道了有關夏商周的哪些知識?學生依據所學可以回答出夏商周的建立者、建立時間、都城、滅亡時間、末代君主、西周的分封制、國人暴動等知識。(先由一個學生回答,然后教師對這個學生沒能夠回答出來的問題集體提問,尤其要提問武王伐紂發生在哪一年?)大家想過沒有,史學家是通過什么途徑了解了這些知識,并給我們寫在課本上的?(考古)考古需要考察什么?(文獻、遺址、遺跡等)同學們想不想通過觀察歷史遺址來體驗考古?學生必然是愿意的。今天我們來模擬一下考古,老師給大家帶來一些視頻。今天咱們的考古先從一處遺址開始,看看這是哪一處遺址?播放安陽殷墟的視頻簡介教師先后提出如下問題:同學們,視頻中是哪一處遺址?它是哪個朝代的遺址?你是怎么判斷出來的?(對于回答準確的學生要及時表揚)教師敘述:對殷墟的考古發掘從1928年就開始了,歷經幾十年的發掘,這里有大量的價值非凡的發現。在對殷墟的多次發掘中,有兩次非常突出的發掘:分別發生在1936年和1976年。我們先來看看1936年有什么發現?設計意圖:通過對上節課所學的復習,激發學生確認歷史的興趣,從而自然引導出本課所要學習的第一個內容甲骨文。新授環節:(一)甲骨文1、甲骨文的地位投影:播放視頻H127甲骨窖穴的發現教師提問:同學們看了視頻后,從這個坑里有哪些發現?學生可以從視頻中獲得如下信息:①發現了大量的有字甲骨和獸骨(17000多塊),(如果學生說發現了甲骨文就要糾正:發現的是甲骨還是甲骨文?上面刻有什么?我們把刻寫在這些龜甲和獸骨上的的文字稱為什么?學生必回答甲骨文。教師板書甲骨文)②還有一個人的骸骨。教師就第一個信息順勢補充并提問:目前除了殷墟外,在其他一些地區也有甲骨被發現,其中屬于商朝的有字甲骨約15萬片,單個字有4400多個。就目前所知,我國有沒有比甲骨文更早的文字?用談話法引導學生認識倉頡造字目前屬于傳說,半坡等一些遺址出土文物上的符號尚且不能被識讀,從而得出結論:甲骨文是我國已知最早的文字,(板書:最早)提問學生:那么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從何開始?學生能夠回答商朝。設計意圖:通過了解YH127甲骨窖穴,認識甲骨文的地位,培養學生探究歷史現象的能力。2、甲骨文的價值教師就第二個信息提出如下問題:(1)這個人是自愿跳入坑中的,說明他愿意與甲骨待在一起,大家推測一下,這個人對甲骨可能負有什么樣的職責?(學生可能說他是管理、或者保護甲骨的人。教師表揚學生,同學們真的很棒,竟然和專家推測的一樣!)(2)這些甲骨被儲存起來,還派專人管理,可見這些甲骨非常重要,你對這些甲骨好奇嗎?好奇什么?(估計學生會問記載了什么?)老師和大家一樣好奇,他們到底會記錄什么呢?咱們一起看看專家已經識讀出的一片甲骨。同學們看課本27頁給我們展示的這片甲骨,大家認識上面的字嗎?(不認識)老師也不認識,專家給我們識讀了出來,我們一起看看專家告訴我們上面寫了什么?投影:投影課本甲骨及其文字拓片,觀察之后投影專家識讀的部分內容(如下):商王令人占卜,問這十天里有沒有災禍?一看結果,說有。后來商王捕獵野牛的過程中,隨行馬車與商王所乘的車輛發生碰撞,車軸斷了,王車上的貴族從車上墜落。學生朗讀這段介紹。教師先后提出如下問題:(1)商王首先讓人做什么?什么是占卜?(古人做事前詢問吉兇。如果學生說算命,教師就需要說算命是想預知未來,占卜也是為了預知未來)(2)商朝人怎樣進行占卜?(通過鉆、燒龜甲獸骨。這會產生什么變化?產生裂紋,裂紋正是他們想得到的。你能猜出來裂紋干什么嗎?通過它來判斷吉兇)(3)這片甲骨占卜了什么?是吉是兇?最后驗證了嗎?(4)打獵都需要進行占卜,這說明商朝存在什么現象?(商朝盛行占卜)(5)那么重要的事情,尤其是國家大事需不需要占卜?學生必然回答:當然要占卜。教師接著說:打獵進行占卜要做記錄,其他事進行占卜當然也要進行記錄。所以在甲骨文中記載了商朝生活的許多方面:諸如祭祀、戰爭、農牧業、官制、醫藥、天文歷法等等。而關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用甲骨文記錄下來,是不是說明甲骨文已經是一種表意體系完整的文字?(板書:體系完整)既然社會生活的很多方面都被記錄下來了,所以今天我們通過識讀甲骨文就能了解什么?學生估計能夠回答:了解商朝歷史。教師追問:這是在探究甲骨文的哪一方面呢?或者說我們是在從哪個角度認識甲骨文?(學生估計可以回答出甲骨文的作用。)(教師或者說還有一個更確切的詞語,這是甲骨文的價值所在)教師敘述:目前已經識讀出來的甲骨文只有1500多個。大家想不想看看已經識讀出來的甲骨文是什么樣子的?設計意圖:通過了解王賓中丁 王往逐兕涂朱卜骨刻辭和殷墟甲骨主要內容,認識甲骨文的價值,培養學生從史料中獲得信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3、甲骨文的造字特點投影:部分識讀出來的甲骨文(按照不同的造字方法分成五組)教師通過談話,逐字引導學生分析造字方法:例如山、日字是用什么方法創造的?由此使學生了解甲骨文使用的造字方法有:象形、形聲、會意、假借、指事等(并將這些名稱投影在對應的文字上)教師提問:現代漢字,像明、酒、上、下等,是不是還保留著甲骨文的造字方法?由此我們發現甲骨文是現代漢字的源頭。設計意圖:通過甲骨文識讀活動,了解甲骨文造字特點,對學生進行家國情懷的滲透教育。(二)青銅器1、數量大、種類多過渡:這是我們通過模擬考古又得出的一個重要結論,老師告訴大家專家在識讀H127中的甲骨文時,還發現了一個奇怪的現象。我們一起看視頻播放視頻:帶有婦好的刻辭甲骨教師提問:這塊甲骨刻辭與哪個人有關?學生肯定回答:婦好。教師接著說:專家發現有關婦好的刻辭竟然有200多條!大家想不想知道婦好是誰?(如果學生知道婦好是商王的王后,要予以表揚。并提醒專家得出這個結論,也是通過考古驗證的。我們來體驗一下考古的過程)教師敘述:對呀,我和大家一樣好奇。這也是讓當時專家們迷惑不解的。這個問題,直到1976年的一次殷墟發掘活動終于揭開了迷霧。播放視頻:婦好墓的發掘(已經插入人殉圖片)教師提問:婦好墓中有哪些發現?學生依據視頻可以回答:青銅器、骨器、玉器、象牙制品、海貝。教師追問:這些可以統稱為什么?(學生答陪葬品,教師強調一下這是陪葬的物品。有陪葬的人嗎?投影陪葬的人,這驗證了上節課我們講的商朝存在什么現象?)繼續問:墓中有如此多的陪葬品,說明墓主人的身份怎樣?(高貴。專家對甲骨文的識讀最終確認婦好是商王武丁的王后)這些陪葬品中特別給我們展示了一件青銅鉞,上面有明確的婦好兩字。投影:婦好青銅鉞從這件青銅鉞你對墓主人的身份又有什么新的判斷?學生必然回答:她還應該是一個領邊打仗的將軍。教師提問:這驗證了我們上節課所講的商朝存在什么現象?(戰亂)婦好使用過的青銅鉞和其他的青銅器現在已經放入博物館,我們通過視頻欣賞一下。播放視頻:婦好墓青銅器。教師提問:婦好墓中的青銅器給你什么感受?估計學生可能回答:精美(這個答案是學生最容易說的)、種類多、數量大(如果學生能夠說出來更好,如果學生不能夠說出來,教師則要敘述:僅婦好墓一處出土青銅器的青銅器就有468件,其實全國很多地區都出土過商周時期的青銅器。出示一下分布圖(夏商周青銅文明)教師提問:這說明夏商周青銅器的數量有什么特征?(數量大、分布廣)(板書:數量大)教師繼續問:這些青銅器的造型各異。把青銅器制作成不同形狀,說明器物的什么不同?我們可以看一下這些圖片(此處應該出示課后題目的青銅器),讓學生辨認用途——酒器、炊具、禮器,從而得出種類多、用途廣這一特征(板書:種類多),并且補充,青銅器的功能有一個發展變化,最初主要是食品用具,后來更多地用做禮器,并且成為王公貴族身份地位的象征,尤其西周時期,分封制下形成了等級制度,相應的青銅禮器的使用規格也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可以用投影圖示簡單看一下)教師提問: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是不是最早的?學生可能會說是,也可能說不是,教師都需要告訴學生:目前出土的青銅器中有距今4000多年的銅鈴、銅鏡,這些都是新石器時代的青銅器。這說明了青銅器制造歷史怎么樣?學生能夠回答歷史悠久。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婦好墓出土的青銅器,進而認識商朝青銅器具有數量眾多、種類豐富以及“藏禮于器”等的特點。培養論從史出的能力。2、工藝高超教師提問:在眾多出土的青銅器中,殷墟出土的一件青銅器青銅器中的王者之稱,你知道是什么嗎?學生可能知道是司母戊鼎。投影:司母戊鼎鼎高133厘米、口長110厘米、口寬79厘米,重832.84千克;腹部呈長方形,下承四柱足。教師提問:這個鼎與講桌相比是大還是小?重量有1600多斤,它的突出特征是什么?提問:對于3000多年前制作的這樣龐大的物件,你有什么困惑?(讓學生大聲說出來自己的問題,然后教師梳理一下主要的幾個問題:銅是從哪里來的?怎樣冶煉這么多銅?司母戊鼎怎樣造的?有什么用?)教師逐一解答:專家考證銅的熔點較低,古人得到銅比得到鐵容易,具體怎樣冶煉這么多銅等問題有興趣的同學課下去查閱資料,歡迎下節課與老師和同學們交流。這個鼎當時是用來做什么?我們一會講。現在我們通過視頻看看它是怎樣做的?投影視頻:司母戊鼎的制作教師提問:大家看到司母戊鼎的制作了嗎?它的制作有哪些步驟呢?引領學生回憶,先做什么?(制作內模)再做什么?(制作外范)接下來做什么?(雕刻花紋)然后做什么?(陰干燒制陶模)還需要做什么?(合在一起,澆筑銅液)最后還需要哪些步驟?(冷卻、打破外范,對青銅器進行打磨)這么多的步驟,這么大的器物,靠一個人能完成嗎?(不能)那怎么辦?(多人合作)這說明,當時青銅鑄造規模宏大,分工細致教師敘述:大家仔細看,司母戊鼎上有沒有花紋?比這個花紋還精致的。我們看看這一件:投影:四羊方尊教師提問:湖南出土的四羊方尊,它也是商代青銅器,與司母戊鼎相比,他的突出特點是什么?學生估計回答:造型奇特、紋飾精美等。教師繼續問:通過剛才了解的這些,你覺得商朝的青銅器制造工藝怎么樣?學生必然回答:工藝高超。(板書工藝高)教師提問:可不可以再制作一個同樣的?學生肯定回答:泥范法或者陶范法,不可以。教師追問:為什么?學生一定會說:泥范被打破了,不可能再制作第二件一樣的。教師總結:所以每一件青銅器都是獨一無二的。而我們漢語中有一個詞語叫“一模一樣”,就是這樣產生的。設計意圖:通過對司母戊鼎、四羊方尊,了解它們的制作方法,感受商朝高超先進的青銅制造工藝。3、商周歷史的重要見證過渡:同學們,誰知道四羊方尊的名字是怎樣來的?司母戊鼎的名字又是怎么來的?學生對他有了解的會說是因為上面有文字:四羊方尊是以器物的造型命名,司母戊鼎是因為鼎腹中刻有文字,所以叫它司母戊有專家稱它后母戊鼎。為什么有兩個名字呢?因為在甲骨文中,司和后是同一個字,所以他有兩個名字。戊是商王武丁的一個王后。稱他為司母戊鼎,是祭祀母親戊的意思;稱后母戊鼎,有專家解釋為,敬愛的母親戊,也有的專家強調,戊是王后(如果學生不能回答,那么教師就告訴學生)這樣大家是不是知道了鼎的用途?(祭祀)教師敘述:我們還需要知道一個知識:在青銅器上刻寫的文字,不再叫甲骨文了,稱為金文銘文或者是鐘鼎文。這種刻寫在青銅器上的文字被稱為銘文或金文。這種風氣始于商朝,西周時期最為興盛。同學們看課本26頁有這樣一件青銅器----利簋,據專家考證它是目前已知西周時期最早的青銅器之一。這個結論專家是怎樣得出來的?專家就是根據利簋的銘文得出的。我們來看看利簋的銘文。同學們能看懂嗎?我們看看專家對這段銘文的釋讀。投影:利簋及其銘文的釋義釋義:周武王征伐商紂王。一夜之間就將商滅亡,在歲星當空的甲子日早晨,占領了朝歌。第八天后,武王論功行賞,賜給右史利許多銅、錫等金屬,右史利用其為祖先檀公作此祭器,以紀念先祖檀公 。--張政烺[lǎng]先生所做的釋文教師提問:從它的銘文,你能確認他是西周最早的青銅器之一嗎?(能)為什么?(記載了武王伐紂的歷史)對,武王伐紂成功,才有西周建立,但是記載了這件事兒的器物,就一定是西周最早的嗎?如果老師也找一件器物,也寫上這件事,這能說是最早的嗎?(不能)所以,關鍵就在于誰記的這件事兒?利簋上的事是誰記的?(利)為什么他記得就是最早的?(他立功受賞)(他干什么立功受賞?)(參與武王伐紂)。這說明,利是武王伐紂的親歷者,所以他的記載是最早的。由此可見,這個段銘文驗證了武王伐紂在歷史上確有其事。設計意圖:通過了解利簋銘文的內容,認識商周青銅器的歷史價值。三、課堂小結以師生問答形式完成:教師提問:同學們,我們今天主要對哪些文物進行了考古?學生答:對甲骨文和青銅器進行考古;驗證了哪些王朝的歷史?學生答:驗證了商朝和周朝的一些歷史。由此我們可以發現,青銅器和甲骨文有一個共同的價值,是什么呢?學生答:驗證歷史(在此補充板書:見證歷史)。教師繼續問:甲骨文和青銅器既幫助我們驗證商周歷史,又是商周時期的典型文明成果,這些文明成果大約產生于多少年前?(3000多年)我們的祖先在3000多年前就創造出了如此燦爛的文明成果,對此你有什么認識或者感受呢?學生說感受老師和大家的感受是一樣的,我為我們國家的燦爛文明自豪,我為擁有強大創造能力的祖先驕傲。四、板書設計:青銅器 數量大、種類多、工藝高和 見證歷史甲骨文 最早、體系完整五、課堂練習:1.我國古代青銅鑄造業高度發達,工藝精湛。目前世界上出土的最大的青銅器產生于我國哪個朝代?( )A.夏朝 B. 商朝 C. 西周 D. 東周2.文字的出現是人類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 )A.夏朝 B. 商朝 C. 西周時期 D. 戰國時期3.某歷史興趣小組搜集了關于司母戊鼎、四羊方尊,甲骨文的系列資料,由此可知他們研究的是哪個朝代的歷史?(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春秋4.由甲骨文發展而來的漢字,不僅是一種傳情達意的工具,還是聯結和維系中華民族的根。觀察下面有關甲骨文的圖表,從中可以提取到的信息是 ( )A.甲骨文記錄了中華文明的起源B.甲骨文具備了漢字的基本結構,是比較成熟的文字C.通過甲骨文可以了解商周時期的歷史D.甲骨文是世界上年代最早、體系較為完整的文字5.閱讀材料,回答問題。【“銅”鑄文明】圖中的兩件青銅器分別是什么 制作于哪個朝代?(2)通過上圖兩件青銅器,你認為當時的青銅工藝具有什么特點?6.【說文解字】(1)請把甲骨文和相應的現代漢字用線連起來。(2)依據上圖得出甲骨文的造字方法是什么?六、作業布置(二選一):1、了解一件商周時期的青銅器,把它的相關信息介紹給同學。2、制作一幅甲骨文的表情包。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