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 教案

資源簡介

第8課 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教案】
——多元激蕩的文化:文化的自覺與大成
【課程標準】(1)政治上,
在概括三國至隋唐的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 科技和中外文化交流等重要史事的基礎上,概述和說明各文化領域的突出成就和發展歷程,探究這一時期文化繁榮領先的原因。
【教材分析】
第八課三國至隋唐的文化是第二單元的最后一課。第八課旨在講述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領域與文化領域新的發展,總共分為四個部分,儒學、道教與佛教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文化交流。教材給出的材料足夠豐富,需要補充的有對三武滅佛、韓愈復興儒學的詳細解釋,再加上文學藝術更多圖片與文字史料的補充,可以使學生從大量的材料中比較直觀的體會到文學藝術的特點和發展的繁榮程度。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了解三國至隋唐文化的內容,分析三國至隋唐文化繁榮的社會歷史客觀基礎,由文化到社會存在,由表及里形成對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的唯物史觀的認識。
時空觀念:掌握隋朝“三教合歸儒”、唐朝三教并行、魏晉南北朝和隋唐時期出現的“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的有關知識。
史料實證:欣賞這一時期的書法、繪畫、壁畫圖片,感受其藝術魅力,總結其藝術特征。進一步加深對魏晉南北朝至隋唐思想文化的感性具體的認知以及理性客觀的思考。
歷史解釋:總結這一時期文藝達到高峰的原因,探究一定時期的文化現象的形成與社會政治經濟關系。
史料實證:通過圖片、文字資料深刻感受這一時期文化的繁榮和深遠影響。
家國情懷:學習對三國至隋唐的思想、科技、文藝等方面的成就,認識到文化的繁榮離不開中華文化的自我更新與對異質文化進行包容性,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樹立文化自信。
【學情分析】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文化,初中有所涉及,但內容深度比較淺顯,本課內容的廣度和深度有所加強。
授課時要創設情境,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引導學生認清文化發展的特點和規律,運用史料、人物、圖片、視頻和地圖幫助學生了解三國至隋唐時期思想文化領域的新成就,增強學生對國家的認同、對民族的認同、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認同。
【教學重難點】
重點:思想領域儒佛道思想的發展;文學、藝術、科技、中外交流的基本史實。
難點:三國至隋唐多元文化交融的原因和表現
【概念解釋】中華文化圈:
是以中國為主體,范圍包括越南、朝鮮和日本等東亞國家。它是一個多樣統一、有機組合的文化世界。漢字、儒學、中國化佛教和中國式典章制度,是中華文化圈的基本特征。隋唐時期的對外交往,一方面促進了唐代經濟的繁榮,文化更加豐富多彩;另一方面唐代文明的對外傳播澤被東西影響深遠,推動了“中華文化圈”的形成。
【講授新課】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
導入語: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發展中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
“一個民族的文化,始終閃現著該民族靈魂的搏動,以巨大的向心力吸引著該民族的各類成員。因而,文化認同構成民族文化的核心。這種體現出民族精神的文化,又決非凝固的化石、僵硬的模式,而是常與變、因與革、內與外相統一的有生命的機體。”
——馮天瑜在《中華文化史》
一、裂變與整合:儒學和佛道的發展
1.儒學危機:三教并行(理論的弱點:缺少世界本源和終極目標的論述。)
(1)兩漢時期:
從孔子開始,儒學奉行的是“不能事人焉能事鬼”,要求“敬鬼神而遠之”,這是一種強迫人們面對現實、解決問題的社會規范。這種強烈的理性主義確實塑造了中華民族的獨特氣質,但是長時間的社會動蕩和征戰殺伐,東漢末年至兩晉,是兩百多年的亂世,隨著東漢大一統王朝的分崩離析,統治思想界近四百年的儒家之學也開始失去了魅力,讓人們對現實失望。在無力改變之下,開始尋求個人解脫的精神支柱。
①佛教東傳:東漢初期,佛教傳入,漢明帝重視發展,于洛陽修筑白馬寺。佛教自傳入中國以來就經歷了一個在曲折中扎根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無數的佛徒做出了努力。有的致力于提升佛教在中國國內的影響力,使之與中國本土文化相適應。
佛教進入中國,是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中國文化第一次接受另一個人類重要文明的影響,相當程度地改變了自己的文化特質。在佛教進入中國以前,中國人的信仰,是對神祇的祭祀與對祖先的崇敬……神祇與祖先的信仰,沒有深刻的教義,對人生種種終極關懷,不足以提供普世超越的解釋。來自印度的佛教填補中國文化這一空間自此以后,中國人的精神生活,始終是儒、道、佛三家激蕩,互相影響的后果。
——許倬云《萬古江河——中國歷史文化的轉折與開展》
②道教發展:東漢末期,道教在民間開始形成并發展,如:五斗米道、太平道。
道教形成于東漢末年,以“道”為最高信仰,認為“道”是化生中原萬物的本原。主要宗旨是追求長生不死、得道成仙、濟世救人。開始主要流行于民間,曾為農民起義所利用。東漢張陵創立的“五斗米道”和張角創立的“太平道”為早期道教的兩個重要派別。
(2)魏晉時期:沖擊儒學在主流地位
①佛道先融:一拍即合——為何能夠首先交融?
在探究世界本源和探尋人生的終極歸宿上二者具有相似性。有共同的溝通話題,佛家“空”與道家“道”可以相互理解。
道教強調人生哀樂、現實縱情,且備有長生之方、登仙之術,溝通了人與神的聯系。道家的學術思想自然成了道教的重要組成部分。人們可由此來超凡脫俗,逍遙神游,求得精神上的充實和超越。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
佛教致力于解決我國文化中難以解決的問題—人生歸宿問題,從而可能稀釋、消除對于死亡的恐懼。同時,其所蘊含的抽象思辨、深邃哲理對于注重精神享受的士大夫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馬懷良《崩潰與重建中的困惑—魏晉風度研究》
②佛儒后融:困難重重
一是儒家獨尊地位及其深厚的理論基礎,佛教難以輕易撼動,缺乏文化基礎,即使某一階段佛教備受重視,仍難以企及;二是受“華夷”思想影響,從心理抵制外來文化,佛教傳播缺乏心理基礎;三是儒家始終沒有宗教化,世俗特征明顯文化的產物,佛教缺乏社會基礎。
儒家重現實,重人事,重社會功能,社會秩序,重入世干進求祿,建功立業。所以……名教禮法是絕對不可丟失的。另外儒學一直是敬鬼神而遠之,不能成為一種宗教信仰。
傳統儒學充斥著倫理說教,卻不能對人的生老病死提供解釋和安慰。漢唐儒學簡單的思想體系,已不能應對人們的各種思考和疑惑,它失去了權威的解釋能力。
——葛兆光《中國思想史》
【思維拓展】儒學的危機:
魏晉時期政權更迭,社會動蕩,人們缺乏精神寄托。佛教和道教注重解決人生現實問題,關注人的精神需求;儒學自身存在沒有關注人生終極目標的缺陷。
(3)隋唐時期:
①隋朝:儒家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三教合歸儒”即“三教合一”。
隋朝王通提出了“三教可一”的思想,代表作為《中說》。三教合一不是要求“三教”合為“一教”,而是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即“三教合歸儒”,為儒學的新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唐朝:三教并行,道教最受尊崇;武則天時,佛教得到了很大發展,其中禪宗對后世影響最大。
禪宗起于北魏,由印度僧人達摩所創。到武則天時,分為慧能的南宗和神秀的北宗。南宗宣傳頓悟,北宗宣傳漸悟。南宗最為盛行,幾乎取代其他各宗派。由于以禪宗為代表的佛教原有的哲理豐富,又逐漸中國化,在與道教競爭中占有優勢。
因而儒學在儒、玄、釋、道中仍然居于首位,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大作用。時人認為儒學在政治上有利于加強皇權,重振封建綱常,也有利于建立中原正朔形象,感召四夷,建立大一統。這些均是玄、釋、道所不能取代的功能。
——朱紹侯《中國古代史》
【知識延伸】禪宗與佛教的本土化:
禪宗是中國特創的佛教,它舍棄了佛教理論中大量的繁瑣論證,而以佛教中一些最基本精神,來討論和解決儒家最關心的心性問題,在溝通儒佛方面,大開方便法門。
禪宗源于現實,注重現世生活,講究對于生活的積累和頓悟,主張出世不離入世,生活日用即為佛道,加之禪宗并不拘泥于出世,積極參與到社會生活之中,于統治階層保持著積極的互動關系。是中國本土文化孕育出來的最具特色的佛教宗派。
總之,隋唐思想學術的發展,是在三教鼎立的新局面下展開的,這不僅推動了隋唐思想學術的發展也對唐宋以后的中國思想學術產生重要影響。……唐宋之際,三教鼎立的局面逐漸讓位于三教合一。至宋代,隨著新儒學的出現和被定于一尊,儒佛道三教終于形成了延綿千年之久的以儒家為本位的三教合一思潮。
——洪修平《隋唐儒佛道三教關系及其學術影響》
2.化解危機:反佛、滅佛
(1)官方滅佛:“三武一宗之厄”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北周武帝宇文邕、唐武宗李炎和后周世宗柴榮的合稱。這些皇帝的謚號或廟號都帶有個武字。若加上后周世宗時的滅佛則合稱為“三武一宗之厄”。這些毀滅佛法的事件,使佛教在中國的發展受到很大打擊,因此在佛教史上又被稱為“法難”。
這一現象與當時僧侶地主和世俗地主間日益突出的經濟利益矛盾有關,也與意識形態領域內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匯相關。
正光已后,天下多虞,王役尤甚,於是所在編民,相與入道,假慕沙門,實避調役,猥濫之極。北魏中期遷都洛陽后,佛教進一步繁榮,僧尼從北魏初期的8萬人急增到200萬人……從公元454年到公元477年,全國共興建了6478所佛寺,其中僅平城一地就有100多所。到公元515年,佛寺增加一倍,洛陽城內多達1367所。
——翟文明主編《中國全史》
(2)民間反佛:
南朝無神論思想家范縝針對佛教宣揚的形神分離、形亡而神不滅的觀點,提出“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主張人的精神和肉體是統一的,對佛教進行抨擊。
是以圭撮涉于貧友,吝情動于顏色;竭財以赴僧,破產以趨佛,而不恤親戚,不憐窮匱。……家家棄其親愛,人人絕其嗣繼。吏空于官府,粟罄于惰游(僧侶游手好閑),貨殫于土木(修寺院)。
——范縝《神滅論》
(3)影響:佛教文化遭受損失,但并未從根本上受到遏制。
【知識延伸】舍身侍佛:天子和尚——梁武帝
梁武帝名蕭衍,南朝梁開國君主。自幼飽讀儒家經書。后一度信奉道教,對陰陽、五行、星算無所不通,經常屈駕拜訪著名道士陶弘景,以至于時人將陶稱為“山中宰相”。后來梁武帝又舍道釋佛,隨著他“舍身”同泰寺,要以皇帝之身出家(4次),他推崇佛教發展至高峰階段。梁武帝四次出家的時間都非常短暫,最短的僅有4天,最長的僅有37天,每次都引起朝野震動。但每當大臣用錢將其贖回時,蕭衍又都"順從"地回去坐在了皇帝的寶座上一時間,"佛家天子"的名聲響徹海內外。
3.古文運動:儒學復興運動
韓愈痛感于儒學的衰弱,著《原道》一文一方面竭力排佛,另一方面又在自己的學說中糅進了不少佛學的成果,其“道統說”即是受到佛教定祖立統的啟發而提出的。除韓愈以外,李翱、柳宗元等人也在致力尋求調和儒、釋二家的途徑,逐一汲取佛教哲學的思辨成果來改造儒家學說。
天命論:韓愈認為天有意志,能賞罰,人們的貴賤禍福是“存乎天”的,人們只能隨順敬畏天的意志,不可能以人力改變天命。
韓愈批判佛教,回歸孔孟,主張探尋儒學的精神實質,提出以“仁、義”為儒學之“道”的內容,自己以繼道統自任,而開儒學講“道統”之先河,發起“文以明道”的古文運動,啟發后來的儒者以一種復興儒學的意識。成為宋明理學的先聲。
韓愈模仿佛教的傳法世系,編造了一個儒家的“道統”。該道統由堯開其端,一直傳到孔孟,與佛老的“道統”不同,而在時間上更早,且更具正統的權威性。韓愈以孟子之后儒家唯一的道統繼承人自任。韓愈還在《原道》中指出了儒家“道統”的具體內容,這就是孔孟所講的仁義道德。“道統說”的提出,為封建倫理綱常的永恒性提供了理論依據,從而使儒家思想的獨尊地位得以重新確立。
——摘自周曉光《中國傳統文化史概論》
在歷史抉擇的關頭,以儒學為底色的中華文化顯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來自外域的佛教吸收了儒、道的思想,趨于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在歷史選擇的重要節點,兩者沒有走向絕對的對立。“三教合一”成為了最終的出路。
【歷史縱橫】玄學:魏晉風度——醉、傲、隱、游
魏晉之際,統治階級內部的政治殘殺非常頻繁,社會上出現了逃避現實政治斗爭、崇尚老莊的思潮——玄學。玄學家用老莊的思想解釋儒家易經,主張虛無的“道”,宣揚“無”是產生萬物的根本。他們認為,政治上應當“無為”,生活作風上要任其“自然”,社會風氣上崇尚“清談”。
注:魏晉喜用“玄”字:玄言、玄味、玄門、玄風、玄理、玄奧、玄遠。湯用彤先生用“玄學”概括此期哲學主潮。這一思潮把老莊思想和儒家經義相融合,構造出具有高度抽象性和思辨性的理論體系。
魏晉風度指在魏晉玄學的影響下,形成的一種人生觀,它影響到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可以作為一種文人的心態和時代的精神來看待。主要表現為:在人格上追求獨立、自由,反對禮教,追求隱逸;在交往中喜好清談;喜好服食藥、酒;在服飾上追求灑脫。魏晉風度反映出魏晉士人追求灑脫的背后,實有一種無法排解的憂愁和痛苦,顯現出他們矛盾的心態。
就思想言,其特色是易、老、莊的三玄之學代替了漢代的經學。就行為言,其特色是突破傳統禮教的藩籬而形成一種“任誕”的風氣。
——余英時《名教思想與魏晉士風的演變》
二、多元與創新:文藝與科技的發展
1.文學:社會變遷影響文學藝術的風格
(1)建安文學:建安風骨——慷慨悲壯
以曹操父子、建安七子為代表,人生哀傷與建功立業的氣概交織融合;內容充實、風格蒼涼而又富有生氣。建安作家用自己的筆直抒胸襟,抒發渴望建功立業的雄心壯志,掀起了我國詩歌史上文人創作的第一個高潮。
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當以慷,憂思難忘。何以解憂?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為君故,沉吟至今。
大家初中的時候就有學過一首曹操的《短歌行》,這首詩通過宴會的歌唱,以沉穩頓挫的筆調抒寫詩人求賢如渴的思想感情和統一天下的雄心壯志。這首詩就很好的體現出建安文學的特點——慷慨悲壯。
曹植是這一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流傳下來的詩賦文章共有100多篇,如描繪人民痛苦生活的《泰山梁甫行》,描寫愛情的《美女篇》,《洛神賦》等。
(2)田園詩:恬淡疏樸,清新自然。
東晉時又出現了以陶淵明為代表的田園詩。與建安文學的慷慨悲壯不同,陶淵明的田園詩取材于田園生活,直接表明了作者熱愛躬耕生活之情,語言平淡而自然,樸實而又毫不缺乏色彩,給人一種清新、淳美、詩情畫意的感受。
詩人們以山水田園為審美對象,把細膩的筆觸投向靜謐的山林,悠閑的田野,創造出一種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達對現實的不滿,對寧靜平和生活的向往。
(3)民歌:
南北朝民歌雖是同一時代的產物,但由于南北的長期對峙,北朝又受鮮卑貴族統治,政治、經濟、文化以及民族風尚、自然環境等都不同,因而南北民歌呈現出不同的色彩、情調與風格。
南朝民歌清麗纏綿,婉轉柔媚。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摯純潔的愛情生活;
北朝民歌粗獷豪放,樸素無華,廣泛地反映了北方動亂不安的社會現實和人民的生活風習。北歌的敘事長詩《木蘭詩》等。
(4)唐詩:各個階段唐詩風格迥異,體現了唐朝的興衰歷程。
唐詩流派紛呈,風格眾多。流派方面,有以王維、孟浩然為代表的田園山水詩人,描寫幽靜寧謐的自然世界;有以岑參、高適為代表的邊塞詩人,歌頌從軍報國、建功立業的英雄氣概等。而從創作方法看,成就最大、影響最遠的,無疑是以李白為代表的浪漫主義和以杜甫為代表的現實主義。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李白的詩歌頌祖國山河的壯美,抒發了昂揚的進取精神,表現出蔑視權貴、超凡脫俗的風骨。一生喜好“醉、傲、隱、游”,堪稱魏晉風骨與大唐氣度的完美結合,也是現代無數知識分子心之向往的理想信仰。
他出生于商人家庭,按照當時唐朝的規定來說,他是無法參與科舉的。于是與科舉無緣的他從青年時期開始就四處游山玩水,所到之處都留下了他的詩作。他來到廬山,便寫下“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來到黃鶴樓,便寫下“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我們不難發現李白詩中蘊含的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因此后世贊他是“詩仙”。李白的詩作具有典型的“浪漫主義”風格。
與李白不同,杜甫出身與官宦世家,自小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因此充滿著對于國家對于社會的責任感。杜甫的中年時期,親眼目睹了當時唐朝歷史上的安史之亂,看著昔日繁華的長安變成了一座荒涼的鬼城,他不禁感慨到“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至此之后,杜甫的詩中更多地反映了戰爭和政治腐敗給人民帶的痛苦,抒發悲憤凄婉之情,具有明顯的現實主義風格,而正是因為杜甫他的詩中有國家,心中有人民,眼里滿是對于國家前途的憂思,這種憂國憂民的崇高情懷使得他被后世冠以“詩圣”的美稱。
《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2.藝術:文化多元、文人自覺
(1)書法:書以寫意
書法藝術以點畫和結構反映文字的形體美、動態美和意境美,具有一定的概括性和高度的審美價值。書法在魏晉六朝開始走向美的自覺,唐代則達到了無可再現的高峰。
韻在書法中,是超越線條之上的精神意態。中國書法重視線條,但一個偉大的書家追求的是忘掉線條,從線條中解放出來,不拘于有形的線條墨色,而是呈現書法家的喜怒哀樂,展露其有意識和無意識的內心世界。書法之韻,通常指一種以書寫作者主觀審美體驗為主,意味無窮的藝術氛圍。
《蘭亭集序》共計324字,凡是重復的字都各不相同,其中20個“之”字,各具風韻,皆無雷同。王羲之酒醒之后,過幾天又把原文重寫了好多本,但終究沒有在蘭亭集會時所寫的好。
唐太宗對他推崇備至,曾親撰《晉書》中的《王羲之傳論》,推頌為“盡善盡美”。還將臨摹本分賜貴威近臣,并以真跡殉葬。《蘭亭序》全文28行、324字,通篇遒媚飄逸,字字精妙,點畫猶如舞蹈,有如神人相助而成,被歷代書界奉為極品。宋代書法大家米芾稱其為“中國行書第一帖”。
歐陽詢的書法“險勁瘦硬” 著稱,史稱“歐體”。歐體開創了唐代楷書的先端,對后世影響大,他與虞世南、褚遂良、薛稷并稱為“唐初四大書家”。而顏真卿的“顏體”肥碩豐潤、點畫厚重、結構端莊雄偉、顯示出雍容大度的氣派。柳公權的“柳體”則點畫瘦勁、骨力遒勁、結構嚴謹。二人有“顏筋柳骨”之譽。
除了楷書,唐代草書也有發展,其中以懷素和張旭為代表。
書法藝術遠遠超越了文字本身的實用功能,而被視為心跡的流露和精神的外現;展現出唐人所特有的剛正遒勁、舒展嚴整的風骨,或瀟灑奔放、浪漫雄豪的氣勢。
——鄧小南
(2)繪畫:畫以傳神——寫意傳神國畫魂
顧愷之(約345—409),字長康,東晉時無錫人,是中國畫史上第一位有作品可考的大畫家。他的繪畫理論是“以形寫神”,注重抓住描繪對象的精神氣質。
《女史箴圖》成功地塑造了不同身份的宮廷婦女形象,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作者所處時代的婦女生活情景。圖中的婦女形象端莊秀美,神情溫順柔和,體現了顧愷之繪畫用線精細綿密,如“春蠶吐絲”,人物形神兼備的藝術特點。《女史箴圖》唐摹本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畫卷之一,原為清內府收藏,1900年被侵華英軍掠走,現收藏在英國大英博物館。
顧愷之依據三國時期魏國大文學家曹植的作品《洛神賦》進行構思創作,繪制出了《洛神賦圖》卷。運筆細勁古樸,色彩艷麗厚重,人物刻畫生動傳神。他充分發揮了豐富的藝術想象力,通過巧妙的構圖,描繪出曹植在洛水之畔與洛水之神宓妃相會的浪漫故事。畫中所描繪的洛神端莊美麗,含情脈脈,儀態萬千。這位美麗非凡的仙女,據說正是使曹植寢食不安、朝思暮想的戀人甄氏的化身。
繪畫是人們歷史生活的反映。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繪畫往往帶有宗教色彩,隋唐時期的繪畫,山水、花鳥成為主題,更多的宣傳享受和娛樂;宋朝繪畫中,表現人民生活的世俗場景大量出現。
(3)雕刻:
石窟是卓越的藝術珍品,它凝聚了深厚的宗教感情,體現了鮮明的時代風尚,展示了一段完整的歷史畫卷。石窟藝術兼得天地精華與人間靈氣,融會中外的文化精粹,活潑的視覺形象能悅人眼目,令抒懷賞。
印度佛雕藝術,也順隨著佛法弘揚之旅,在高昌、在敦煌、在麥積山、在云岡、在龍門覓得立足之地,構成一條輝煌而綿長的佛教石窟寺藝術進帶。
云岡共有洞窟53個,造像10萬多個。其中,曇曜五洞開鑿地最早,有明顯的犍陀羅藝術特征:鼻直而高,唇薄肩闊,衣服段瘦,衣紋左右對稱。但佛像上的舟形佛光,陰刻花紋,都是中國傳統風格。龍門共有洞窟和壁龕數千個,造像的十分之三屬于北朝,十分之六屬于唐代。古陽洞和賓陽洞是北魏后期的作品,其特點是面部秀潤,表情溫和,唇厚肩窄,衣服較為寬松,衣紋飄動流暢,使雕像更接近于現實生活。千佛洞綿亙于1.5公里長的崖壁上,因這里石質地松脆,不宜雕刻,所以石窟內的藝術品多是壁畫,內容為佛教神話故事,豐富多彩。
——摘編自馮天瑜、何曉明、周積明:《中華文化史》
漢魏早期佛像臉額方圓,深目高鼻,衣紋厚重,體現了印度犍陀羅藝術及波斯藝術的特色。唐代的佛像面型豐滿,方圓適度,大耳下垂,服飾寬衣博帶,神采穩重慈祥,這樣變化說明佛教逐漸中國本土化。魏晉至隋唐時期,因佛教廣泛傳播而修造大量的石窟。
【思考點】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出現了“詩圣”“書圣”“畫圣”等杰出人物。這一時期的文藝成就達到高峰的原因是什么?
⑴經濟的發展與繁榮,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物質基礎。魏晉南北朝時期北方經濟繼續發展,江南經濟得到開發。隋唐時期,大運河溝通南北,社會經濟繁榮。
⑵選官制的發展與官僚政治的成熟,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人才基礎。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隋唐的科舉制,促進了官僚政治的發展成熟,官僚成為了文學藝術創作的最主要的人才群體,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
⑶安定的社會環境,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社會條件。魏晉南北朝時期南方相對安定,隋唐統一后政治穩定,帶來了全國的社會安定。
⑷民族交融及開放包容的外交政策,為文藝成就達到高峰提供了多元的文化基因。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印度、中亞文化傳入,深刻影響了中國文化,在文藝領域以繪畫和雕塑較為顯著。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民族交融及隋唐時期開明的民族政策,豐富了中華民族的文化內容。
3.科技:世界的領先與價值的局限——服務小農
與西方相比,中國古代雖是建筑、水利、機械、紡織大國,但物理學成就不多;作為發明造紙術、火藥的國家,可化學并不突出;農業技術高度發達,而生物學理論卻相當薄弱。
特點:
①主要服務于小農經濟的發展需要;
②對外影響巨大,但對外來的東西吸收得少。
③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傳統的典籍整理與經驗總結,缺少實驗創新;
④偏重實用,忽視理論研究;
古代中國是農業大國,基本上是靠天吃飯,因此人們迫切地希望制定精確的歷法,以指導農業生產,合理安排農事。而精確立法的關鍵之一是精算圓周率。這是因為太陽、月亮等天體是沿橢圓軌道周而復始地運行的,圓周率的準確計算對把握這些天里的運行規律有決定性作用。
——方美玲《歷史知識分類與歷史教學本質》
【學思之窗】
舍本逐末,賢哲所非, 日富歲貧,饑寒之漸,故商賈之事,闕而不錄。
——《齊民要術·序》
賈思勰的這段話,反映了他怎樣的思想
答案提示:重農抑商的思想。賈思勰生活在北魏統一北方,社會經濟恢復,孝文帝改革,剌激了農業生產時,為撰寫農書提供了便利的條件。僅服務農業,長遠看缺乏進一步轉化的動力;實用性強,但不注重探索事物發展規律不利科
《齊民要術》是南朝宋至梁時期,中國杰出農學家賈思勰所著的一部綜合性農學著作,也是世界農學史上最早的專著之一,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農書。全書10卷92篇,系統地總結了六世紀以前黃河中下游地區勞動人民農牧業生產經驗、食品的加工與貯藏、野生植物的利用,以及治荒的方法,詳細介紹了季節、氣候、和不同土壤與不同農作物的關系,被譽為“中國古代農業百科全書”。書中記載如樹的嫁接、果樹熏煙防霜法,葡萄冬季埋蔓法等直到今天還在運用。
——摘編自朱紹侯 齊濤 王育濟 主編:《中國古代史》
古代中國科技,如農學,大體上都是各種農業生產具體經驗的記載,很少有理論的概括和總結。天文學基本上就是為制訂歷法服務的,雖然天象觀測上有許多成果,卻極少探討理論問題,更未深入研究宇宙結構模型。數學始終是以計算見長,注重解釋實際問題,理論性的研究相當薄弱。
——路甬祥《走進殿堂的中國古代科技史》
三、開放與保守:文化的吸收與傳播
1.以佛教為載體的中外文化交流:外傳——制度、文化、物質、技術;傳入——物種、宗教、娛樂文化
作為不同文化之間交流的媒介,在數量龐大的佛經中,包含了大量的科學技術信息。作為文化交流最活躍的主體,中外僧人既是佛學理淪豐富的信仰者,也是各種知識的擁有者,在譯經弘法的過程中,在佛教私學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客觀上為科學的交流和傳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李小花《魏晉南北朝時期佛教對科學的影響》
貞觀、顯慶年間,唐朝曾三次派王玄策出訪印度。除了官方的使節往來外,民間自發的商貿、文化交流活動也極為頻繁,李勉做廣州刺史時,廣州每年來華的外國商人……在80萬以上。阿拉伯旅行家麥斯俄迭說:“廣府城人煙稠密,僅僅統計伊斯蘭教人、基督教人、猶太教人和火祆教人就有20萬。”
——摘編自《中國文化通史》
東渡弘法之志彌堅,從未動搖。天寶十二年(753)十一月十五日,他率弟子40余人從揚州(今瓜洲鎮入江口處)出發,雙目失明。第六次啟程渡海,同年在日本薩秋妻屋浦(今九州南部鹿兒島大字秋月浦)登岸,經太宰府、大阪等地,于次年入日本首都平城京(現日本奈良),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實現了東渡宏愿。此后鑒真在日本辛勤不懈地活動了十年,傳播了唐代多方面的文化成就,被日本人民譽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
2.以使節、商人、留學生為主的中外文化交流
(1)唐都城長安聚集了許多國家和地區的使節、商人、僑民,成為當時的國際大都會;
(2)新羅、日本向唐朝派遣了許多使節和留學生,兩國文化都受到唐朝的巨大影響;
(3)唐朝后期,不少西亞商人在廣州、
唐代以寬容開放的心態平等對待周邊各族,吸納外來文化,同時,也對周邊國家尤其是東亞地區產生巨大影響,東亞諸國形成以中國文化為軸心的“東亞文化圈”。
留學生享受唐政府的優待。為了照顧外國和其他民族的學生,特設賓貢科,考中者稱賓貢進士。賓貢進士以新羅、大食、 渤海等國的留學生為多。賓貢進士在唐朝可入仕做官,各國入唐學生對國際交往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他們將學習了解的唐文化與典章制度傳播于各國,從而更增加了盛唐氣象的國際色彩。
隋唐是中華對外交流的高潮時期,這一時期的對外交流在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前代。經由魏晉南北朝民族大交融與文化的碰撞,中華文明展現出豐富多彩的雄姿。隋唐統一之后,匯聚南北內外多種文化,融合創新。周邊各國以中華文明為榜樣,向隋唐派遣使者和留學生,積極學習并吸收中華文明的成果。中華典章制度、思想文學、生活方式和觀念形態深刻滲入日本、朝鮮和越南,最終以中華文明為基礎、以漢字為表征形成了東亞文化圈。該文化圈又因漢字所承載的中華文明,也被稱為“中華文化圈”。
——摘編自袁行霈等主編《中華文明史》
3.中外交流的影響
異域文化對中國文化產生深深遠影響,如:隋唐以后,朝鮮、日本等國的各級學校把儒學經典作為教科書,儒學成為官學;朝鮮、日本和越南的政治制度大多來自唐朝;(選必三)西亞、北非工匠大量仿制中國各類瓷器,反映出當地人的審美等方面受到中華文化的影響;
【本課小結】
在歷史抉擇的關頭,以儒學為底色的中華文化顯示了極強的包容性和同化作用。來自外域的佛教吸收了儒、道的思想,趨于本土化。儒學開始吸收佛、道精神,有了新的發展。在歷史選擇的重要節點,兩者沒有走向絕對的對立。“三教合一”成為了最終的出路。由此我們可以領悟到,惟其有不同文明的互動, 才能展現文明的生機與活力。不同的文明在交往過程中碰撞、交流、融合,在揚棄中誕生新的文化成果。這啟示我們,要想實現文化的創新性發展需要繼承傳統、革故鼎新,還要面向世界、博采眾長。同時我們也要知道,不能拋開經濟、政治領域孤立地看文化領域的成就,要透過文化成就的表象去認識其社會發展背景,追溯文化繁榮的深層次原因。
【教學反思】
本課內容龐雜且相對枯燥,一節課很難面面俱到地涉及到每一個點。因此,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性,讓學生在自主探究和合作探究的過程中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鍛煉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思想文化史擁有豐富的素材資源,如何把握好思想文化史的教學,在歷史課堂中上出“歷史感”,是個值得思考的問題。今后根據學生的學情,對課堂材料進行刪減,給學生留足思考討論的時間,在教學過程中適當的給予學生指導,充分發揮學生在課堂的主體性作用
存在問題:引用材料較多,閱讀量大,在時間有限的情況下對于基礎不扎實的學生挑戰性比較大。另外總結部分留給學生的思考時間不足。
【問題探究】
唐朝受域外文化的影響很大,給唐朝社會打上了深刻烙印。著名史學家向達指出:
李唐起自西陲,歷事周隋,不唯政制多襲前代之舊,一切文物亦復不聞華夷,兼收并蓄。第七世紀以降之長安,幾乎為一國際的都會,各種人民,各種宗教,無不可于長安得之……異族入居長安者多,于是長安胡化盛極一時,此種胡化大率為西域風之好尚:服飾、飲食、宮室、樂舞、繪畫,競事紛泊;其極社會各方面,隱約皆有所化,好之者蓋不僅帝王及一二貴戚達官已也。
——向達《唐代長安與西域文明》
查閱資料,結合所學,談談唐朝所受域外文化影響在文化藝術方面的具體表現。
答案提示:服飾:唐中宗之時,中亞粟特人的男裝,被改造為唐朝婦女的時髦服裝。
樂舞:唐朝流行的胡旋舞受西域和周邊鄰國的影響;龜茲樂在唐朝廣泛流行,李頃在《聽安萬善吹驚篥歌》詩中寫道:“南山截竹為驚集,此樂本自龜茲出。流傳漢地曲轉奇,涼州胡人為我吹。”
書法繪畫:受傳自印度的佛教影響,佛教經典成為書法的內容,佛像畫是唐人繪畫的重要題材;來自中亞于閾國的畫家尉遲乙僧活躍在初唐畫壇。
工藝美術:金銀玉石器的形制和紋樣多吸收印度、中亞和西亞地區的樣式。
【學習拓展】
大詩人杜甫不僅有“詩圣”之名,其作品還被譽為“詩史”,真實而細致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爆發前后的社會狀況,描述了唐朝由盛轉衰過程中的許多歷史細節。
選讀杜甫作品中與當時歷史現實有關的詩篇,體會其史料價值。解題關鍵本題考査史料實證素養,通過分析杜甫的詩篇,提取歷史信息,同時認識文學作品的史料價值。思路引領首先了解杜甫的生活年代及相關詩史,然后選取杜甫的若干詩篇提取信息,分析其反映的歷史現象,總結詩歌的史料價值。
答案提示: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及社會動蕩、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記錄了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巨變,因而被譽為“詩史”,杜詩作為文學史料,可以證史、補史。
如杜甫的《憶昔》:“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縻俱豐實。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齊紈魯縞車班班,男耕女桑不相失。宮中圣人奏云門,天下朋友皆膠漆。百余年間未災變,叔孫禮樂蕭何律。豈聞一絹直萬錢,有田種谷今流血。洛陽宮殿燒焚盡,宗廟新除狐兔穴。傷心不忍問耆舊,復恐初從亂離說。小臣魯鈍無所能,朝廷記識蒙祿秩周宣中興望我皇,灑血江漢身衰疾。”全詩追憶了開元盛世時,物阜民豐、社會安定、民風淳樸、國家昌盛、政治清明的景象,并描述了安史之亂對社會經濟的破壞和士人精神的打擊。近代著名學者陳寅恪把唐詩當作史料,詩史互證,開創了詩文證史這一研究歷史的新方法。
唐詩作為研究唐朝歷史的一手史料,可以反映唐朝社會的盛衰、社會意識的特點、重大的歷史事件、普通民眾的社會生活等方面。
【思考點】這一時期,中國文化對周邊國家的影響有哪些?
答案提示:1.文字方面:日本文字的創制受到了漢字的影響,漢字在朝鮮廣泛使用。
2.思想與宗教方面:佛教經過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中國的儒學也傳入朝鮮、日本,產生深遠的影響。
3.社會與習俗方面:飲茶與圍棋在隋唐時期由中國傳入朝鮮和日本。朝鮮貴族寬衣博帶的服飾和婦女的發式多是模仿南朝,日本的和服深受唐朝影響。
4.城市與建筑方面:新羅都城平壤,日本飛鳥、奈良時代的都城藤原京、平城京都是模仿隋唐的長安、洛陽建造起來的;日本寺院建筑也往往仿唐,如奈良法隆寺、唐招提寺,是由鑒真大師及其弟子依據唐朝寺院的風格式樣建造的。
5.科技方面:造紙術、印刷術傳入朝鮮,印刷、水車制造、瓷器燒制、銅鏡鑄造等技術,均在唐朝傳入日本;在農業上,中國茶種傳入日本。
6.制度方面:日本仿照隋唐的均田制和租庸調制,頒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莱芜市| 肇庆市| 彰化市| 伊金霍洛旗| 隆尧县| 绵竹市| 阳城县| 田林县| 新兴县| 遂平县| 景泰县| 信丰县| 绥芬河市| 抚顺县| 台北市| 平远县| 温宿县| 永和县| 芦溪县| 昭平县| 修文县| 红河县| 延安市| 合阳县| 桑日县| 西宁市| 安国市| 交口县| 甘泉县| 桐梓县| 湘潭县| 慈溪市| 南和县| 息烽县| 垦利县| 高台县| 玉屏| 扎赉特旗| 阿坝| 盐池县| 呼和浩特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