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下冊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一、教材分析作為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第三單元明清時期: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展中著重敘述清朝前期經濟的篇目,在本單元起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它一方面說明清朝前期社會發展的原因,另一方面為清朝君主專制的強化、清朝前期的文學藝術奠定了物質基礎。在本節課中課標要求通過掌握清朝初期經濟發展的表現和人口增長的史實,了解清朝前期經濟的興盛,掌握康熙帝獎勵墾荒屯田、興修水利、減免租稅等一系列恢復和發展生產的措施,對社會經濟的發展起到了促進作用。本節課分為四個子目: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手工業的發展、商業的發展、人口的增長。清朝統治者實施墾荒政策、減免賦稅、興修水利,以及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經濟作物種植的發展等,使得農業生產得到恢復和發展,為清朝前期的興盛奠定了基礎。與此同時還促進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但是也帶來人口增長過快,引發的一系列問題。這節課也說明了清朝前期既是一種康乾盛世的局面,也出現種種危機。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清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史實;2、掌握清朝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的基本史實;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長的原因和表現。【過程與方法目標】1、制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2、通過查閱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相關知識點的能力;2、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人口增長的關系,培養學生從經濟角度(生產力)入手分析新的社會現象(生產關系)的能力。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清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教學難點】人口增長的利弊問題。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盛世滋生圖》,教師補充:此圖又名《姑蘇繁華圖》,原系清宮珍品,現藏于遼寧省博物館,為國家一級文物。從圖中可以看出繁榮景象,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新課】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原因材料:雍正帝強調,“農為天下本務,而工商皆其末也”,……“平日留心勸導,使民知本業之為貴”。 --《蘇州府風俗考》問題:從材料中可以得出哪些信息?雍正皇帝重視農業發展,以農為本;視工商業為末業。教師講述: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和認識(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意圖:借助學生比較容易理解的材料,引出清朝統治者重視農業生產,農業因此得到發展2、:展示《清朝前期的全國墾田面積》表格,你能從中提取哪些信息?《清史稿》中關于修筑黃河的材料以及《黃河筑堤圖》,展示經濟作物圖片,展示《中國史綱要(下)》和《中國賦稅史》中有關清朝的賦稅政策,展示玉米和番薯的圖片。意圖:借助文字,從中通過史料來得出歷史結論;借助圖片,學生能夠直接對歷史史實進行概括和總結。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治理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3、學生分組搶答清朝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和影響答案提示:表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3、意義: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概述: 什么時候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 清朝前期哪些方面的手工業發展尤為突出?---絲織,棉織,印染,制1、手工業(1)手工業各行業都有很大的發展(2)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教師簡要介紹清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等方面, 品種繁多,產品精良;當時已出現了比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圖片展示(清代粉彩瓷器是中國清代漢族傳統彩瓷品種之一,康熙時,粉彩瓷器技術已問世,雍正時期,粉彩瓷器技術達到登峰造極的水平。)2、商業引導學生搶答清朝商業發展的表現答案提示:(1)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形成商業網(2)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晉商和徽商。圖片展示:四大名鎮、徽商故里、晉商老照片【喬家大院】是清代赫赫有名的商業金融資本家喬致庸的宅院,原名“在中堂”,喬家大院始建于清乾隆、嘉慶年間,共有6個大院,20個小院,313間房屋,具有很高的建筑美學和居住民俗研究價值,故有“皇家有故宮,民宅看喬家”之說。三、人口的增長材料一:順治八年-乾隆六十年人口發展變化圖、順治十八年-乾隆四十九年耕地面積變化圖;材料二:《清代人口的增長與危機》有關人口增長原因的史料;《中國古代人口發展史》中人口增長影響的史料;《國朝宮史續編·圣制節儉論》中人口增長影響的史料。小組探究人口增長原因、影響和啟示。首先,給學生3分鐘進行小組討論,然后,每組選出一個發言人,匯報小組結果;最后,各組之間進行點評,老師進行總結。答案:(1)原因:清朝統治者實施一系列農業經濟發展的政策,促進經濟發展、社會穩定,除此之外,手工業、商業的發達為人口的增長奠定物質基礎。(2)人地矛盾突出;物價上漲,糧食需求受到制約,嚴重影響手工業、商業的發展;社會矛盾突出;森林植被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人口增長造成社會壓力,影響經濟的持續發展。(3)要控制人口的增長,達到與經濟發展的相協調,注重自然資源的保護,耕地面積的可持續發展,最終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意圖:通過小組討論和探究,對清朝人口增長原因、影響、啟示進行總結和概括,培養學生共同協作、集體探討、得出結論的能力。(三)本課小結清朝前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推廣、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而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幫。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的增長,這雖有利于經濟的發展,但又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五、布置作業1、作業任務: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知識梳理活動支持材料:部編版七年級下冊歷史課本第96頁-100頁;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課件2、活動安排:首先根據給出的材料,各組進行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思維導圖的設計和寫作;然后利用課余時間課代表收齊,請各組派一名代表,選出最佳思維導圖,共6幅;最后在班級進行展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