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生物的特征:1、生物的生活需要營養2、生物能進行呼吸3、生物能排出身體內產生的廢物4、生物能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5、能生長和繁殖6、生物都有遺傳和變異21世紀教育網版權所有★生物的分類1、按照形態結構:動物、植物、其他生2、按照生活環境:陸生生物、水生生物3、按照用途分:作物、家禽、家畜、寵物★生物圈:地球上所有生物與其環境的總和就叫生物圈 ★生態因素:環境中影響生物的生活和分布的因素叫生態因素★生態因素分類:1、非生物因素:光、溫度、水等2、生物因素:影像某種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競爭、合作、寄生★生態系統:在一定的空間范圍內,生物與環境所形成的統一的整體叫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組成:1、生物部分: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三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生產者:植物是生態系統中的生產者★分解者:細菌和真菌常常被稱為生態系統的分解者★消費者:動物不能自己制造有機物,他們直接或間接地以植物為食,因而叫消費者2、?非生物部分:陽光、水、空氣、溫度★食物鏈:在生態系統中,不同生物之間由于吃與被吃的關系而形成的鏈狀結構叫食物鏈★食物鏈以生產者為起點★食物網:在一個生態系統中,往往有很多條食物鏈,它們彼此交錯連接,形成食物網1、物質與能量沿著食物鏈與食物網流動2、營養級越高,生物數量越少;3、一些不易分解的有毒物質能夠沿著食物鏈累積。營養級越高,有毒物質積聚更多。★生態系統具有一定的自動調節能力但這種自動調節能力有一定限度,超過則會遭到破壞。★在一般情況下,生態系統中生物的數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對穩定的。★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態系統★生物圈的范圍:大氣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巖石圈的表面★生物圈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條件:營養物質、陽光、空氣和水,適宜的溫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間各個生態系統的特點:★森林生態系統:分布在較濕潤的地區,動植物種類繁多。森林在涵養水源、保持水土、防風固沙、調節氣候、凈化空氣等方面起著重要作用,有“綠色水庫”、“地球之肺”之稱。★濕地生態系統:是在多水和過濕條件下形成的生態系統。沼澤是典型的濕地生態系統,以沼澤植物占優勢,動物的種類也很多。濕地具有凈化水質、蓄洪抗旱的作用。有“地球之腎”之稱。21教育網★淡水生態系統:包括河流生態系統、湖泊生態系統、池塘生態系統等,由淡水水體和其中的生物組成。為人類提供引用、灌溉及工業用水的水源,調節氣候等方面也有重要作用。★根據同種或異種的關系,生物因素可分為兩種:1、種內關系:種內互助(螞蟻搬食)、種內斗爭(兩豹爭奪羚羊、爭奪棲息地)2、種間關系:寄生(蛔蟲)、競爭(獅子和豹爭奪食物)、互助(犀牛和犀牛鳥)★顯微鏡的使用1、取鏡和安放:右手握左手托,安放在試驗臺距邊緣約7cm處,安好目鏡和物鏡。2、對光:轉動轉換器,使低倍物鏡對準通光孔(物鏡前端距載物臺要保持2cm左右距離)。用一個較大的光圈對準通光孔。一只眼注視目鏡內。轉動反光鏡,使反光鏡光線經過通光孔、物鏡、鏡筒到達目鏡。已通過目鏡看到明亮的圓形視野為宜。21cnjy.com3、觀察:標本正面朝上,放在載物臺上,標本中心要正對通光孔。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下降,直到物鏡接近標本;一只眼向目鏡內看,同時逆時針方向轉動粗準焦螺旋,使鏡筒緩慢上升知道看清物象為止。再略微轉動細準焦螺旋,使看到的物象更加清晰。21·cn·jy·com★觀察的物像與實際圖像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放大倍數=物鏡倍數X目鏡倍數★放在顯微鏡下觀察的生物標本,應該薄而透明,光線能透過,才能觀察清楚。因此必須加工制成玻片標本。★放大倍數越大,觀察到的物象就越大,但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少。?★放大倍數越小,觀察到的物象就越小,但觀察到的細胞數目就越多。★光線較弱時選用大光圈,凹面鏡;光線較強時選用小光圈,平面鏡。玻片標本的制作需要載玻片和蓋玻片 切片:用從生物體材料上切取的薄片制成 涂片:用液體的生物材料經過涂抹制成 裝片:用撕下的或挑取的少量生物材料制成。 ★洋蔥表皮細胞臨時裝片:擦滴取展蓋染吸 ★ 口腔上皮細胞臨時裝片:擦滴刮涂蓋染吸★除病毒外生物都是由細胞構成的,細胞是生物體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細胞膜、細胞質、細胞核是動物細胞和植物細胞共有的基本結構。★植物細胞還有細胞壁、葉綠體、液泡等結構。★植物細胞的基本結構1、?細胞壁:支持、保護??2、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3、細胞質:生命活動的場所,加速細胞內外物質交換4、?細胞核:貯存與傳遞遺傳信息5、?葉綠體: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6、液泡:內含細胞液7、線粒體:呼吸的場所,分解有機物★動物細胞的結構1、細胞膜:控制物質的進出2、細胞核:貯存和傳遞遺傳信息?3、細胞質:液態,可以流動★找臟東西的方法邊觀察邊移動玻片,如果臟東西也跟著移動,則臟東西在玻片上;邊觀察了邊移動目鏡,如果臟東西也跟著轉動,則臟東西在目鏡上;如果以上都試,臟東西未跟著轉動,則臟東西在物鏡上。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