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教材人教版2019版地理必修第一冊第六章知識點清單目錄第六章 自然災害第一節 氣象與水文災害第二節 地質災害第三節 防災減災第四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第六章 自然災害第一節 氣象與水文災害一、 洪澇災害1. 概念:因連續性的降水或短時強降水導致江河洪水泛濫,或積水淹沒低洼土地,造成財產損失和人員傷亡的一種災害。2. 分布規律(1)從氣候因素看:多發于季風氣候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等。(2)從地形因素看:沿河、沿海地勢低洼地區常受洪澇威脅。(3)我國洪澇災害主要分布地區:東部季風區各大江河的中下游平原。廣大山區也常受到洪水侵襲。3. 危害(1)淹沒農田、聚落等。(2)破壞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礎設施。(3)造成人員傷亡、農作物減產、交通受阻、人畜飲用水困難等。(4)引發河流泥沙淤塞、水土流失等生態問題,破壞人類生存環境,制約區域經濟發展。洪澇過后易發疫情,威脅人類身體健康。4. 災情大小的影響因素(1)地形地勢:地勢越低洼、排水越不暢,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大。(2)降水集中程度:降水越集中、強度越大,越容易引發洪澇災害,其造成的損失越大。(3)地區人口密度與經濟狀況:人口密度越大、經濟越發達,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大。(4)抗災能力:抗災能力越強,洪澇災害造成的損失越小。5. 洪水和澇漬的特點類型 洪水 澇漬實質 地表徑流不能被江河、湖泊(水庫)等容納,水位上漲、泛濫 洼地積水不能及時排出多發期(區) 以降水為主要補給水源的河流汛期 蒸發弱、地勢低洼、排水不暢的地區分 布 緯度 集中在中低緯度地區氣候區 季風氣候區、亞熱帶濕潤氣候區、溫帶海洋性氣候區地形區 江河兩岸,尤其是中下游平原 地勢低洼地區二、干旱災害1. 干旱與旱災的區別:干旱是因長時間無降水或降水異常偏少造成的空氣干燥、土壤缺水的現象。當干旱持續時間較長、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時,稱為干旱災害,簡稱旱災。干旱是一種自然現象,只要干旱沒有對人類的生產和生活造成影響,就不是旱災。2. 旱災多發區(1)世界:非洲、亞洲和大洋洲的內陸地區,其中非洲的旱災最嚴重。(2)我國:華北、華南、西南和江淮是旱災多發區,其中華北地區的旱災發生最頻繁、影響最嚴重。3. 危害(1)干旱易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乃至顆粒無收。(2)干旱會影響畜牧業:影響牧草生長、加劇草場退化和沙漠化。(3)干旱會引發水資源短缺,造成人畜飲水困難。(4)干旱極易引發沙塵暴、火災、蟲災等災害。三、臺風災害1. 概念:臺風是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形成并強烈發展的大氣旋渦,中心附近最大風力在12級以上。2. 組成及特點(1)外圍大風區:風速從外向內增加。(2)旋渦風雨區:產生最強烈的降水。(3)臺風眼:天氣表現為無風、少云和干暖。3. 危害(1)狂風:吹倒房屋,拔起大樹,破壞交通、通信設施等。(2)暴雨:引發洪水、滑坡、泥石流等災害,危害近海養殖。(3)風暴潮:侵蝕海岸,破壞海堤,造成海水倒灌。4. 時空分布規律(1)從世界來看,西北太平洋是世界上臺風發生頻率最高的海域。(2)從我國來看,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多發于夏秋季節。5. 臺風帶來的好處:補充所影響地區的淡水資源,緩解旱情;緩解高溫酷暑天氣。四、寒潮災害1. 概念:寒潮是因強冷空氣迅速入侵造成某地大范圍的劇烈降溫,氣溫小時內下降及以上,且使得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及以下,并伴有大風、雨雪、凍害等現象的天氣過程。2. 時空分布:主要發生在北半球中高緯度地區的深秋到初春時節,勢力強大的寒潮甚至可影響到低緯度地區。3. 影響(1)不利影響:劇烈降溫往往使農作物遭受凍害,造成農業損失;伴隨的大風、大雪、凍雨會造成畜牧業損失,阻斷交通,破壞通信設施和輸電線路等。(2)有利影響:凍殺害蟲,殺滅病菌,減輕農作物病蟲害;大雪緩解旱情;大雪覆蓋越冬作物,起到防寒保暖作用;有利于消除霧霾,凈化空氣。五、夏季風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1. 我國夏季風的進退與雨帶分布的關系時間 降水集中地區 原因 旱澇災害分布狀況4、5月 華南一帶 夏季風開始盛行,鋒面雨帶控制本區,多降水 華南一帶易出現澇災;華北易出現旱災6、7月 江淮地區 鋒面雨帶徘徊,形成“梅雨” 江淮地區出現澇災;華南易出現旱災7、8月 華北、東北地區 鋒面雨帶移來并控制本地,出現盛夏暴雨 東北、華北易出現澇災;江淮地區易出現伏旱西南地區 受西南季風影響,暴雨時有發生8、9月 東南沿海 受熱帶氣旋和臺風影響,多暴雨 東南沿海易出現澇災2. 夏季風的強弱對我國旱澇災害的影響(1)夏季風強的年份,夏季風移動速度快,鋒面雨帶會迅速推移到北方,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澇災;而南方受副熱帶高壓控制,降水較少,容易形成旱災。(2)夏季風弱的年份,夏季風移動速度慢,鋒面雨帶長期控制南方,南方降水多,容易形成澇災;而北方由于受單一氣團控制,多晴朗的天氣,降水較少,容易形成旱災。六、我國旱災的類型、分布及成因旱災 類型 主要分布地區 旱災成因自然原因 人為原因春旱 華北地區 春季氣溫回升快,蒸發旺盛,而雨季未到,降水稀少 春季正值華北地區冬小麥返青時節,需水量大;工業生產和生活用水量大伏 旱 江淮 地區 7、8月,雨帶北移,該地區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出現持續性高溫晴朗天氣,形成伏旱 作物生長需水量大、城市用水需求量大夏秋旱 華南地區 緯度低,氣溫高,蒸發量大;雨帶北移,降水少 工農業生產和人類生活用水量大冬春 連旱 西南地區 冬春季節,受云貴高原阻擋,陰雨天氣主要分布在云貴高原北部地區,而西南地區降水少,蒸發旺盛 農作物的生長需水量大;水利設施不完善第二節 地質災害一、地震1. 概念:地殼中的巖層在地應力的長期作用下,會發生傾斜或彎曲。當積累起來的地應力超過巖層所能承受的限度時,巖層便會突然發生斷裂或錯位,使長期積聚起來的能量急劇地釋放出來,并以地震波的形式向四周傳播,使地面發生震動,稱為地震。2. 地震構造(1)震源:地球內部巖層破裂引起震動的地方。(2)震中:地面正對著震源的那一點。(3)震源深度:震源到地面的垂直距離,即震源與震中的距離。(4)震中距:地面上任何一點到震中的直線距離。(5)等震線:把地面破壞程度相似的各點連接起來的曲線。等震線并不是同心圓。(6)地震波:震源釋放的能量波。地面出現的各種破壞現象都是地震波沖擊造成的。3. 震級:表示地震能量的大小。地震的能量越大,震級就越大。震級每相差級,能量相差約倍。由于一次地震釋放的能量是一定的一次地震只有一個震級。4. 烈度:地震時某一地區地面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一次地震發生后,由于不同地區受到的影響和破壞程度不同,地震烈度也不同,故一次地震可以有多個烈度。我國將地震烈度分為個等級,烈度小于度,大多數人無明顯感覺,但儀器能監測到;烈度大于度,地面建筑遭到毀滅性破壞。影響烈度大小的因素有震級、震源深度、震中距、地質構造、地面建筑等。(1)震級:一般來說,震級越大,烈度越大。(2)震源深度:一般來說,震源深度越大,地震波傳播到地面時的能量消耗越大,烈度越小;震源深度越小,烈度越大。(3)震中距:一般來說,震中距越小,烈度越大;震中距越大,烈度越小。(4)地質構造:地震發生區域的地質構造越穩定,烈度越小;地質構造越不穩定,烈度越大。(5)地面建筑:地面建筑越堅固,烈度越小;反之,烈度越大。5. 危害(1)社會方面:會造成房屋倒塌,破壞道路、管道、通信等基礎設施,導致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造成家破人亡和生活突變,嚴重損害災區人們的心理健康。(2)自然方面:會誘發崩塌、滑坡、泥石流、火災、海嘯、有毒氣體泄露、疫病蔓延等災害;破壞當地的資源環境和生態系統。6. 分布(1)世界:板塊與板塊交界處是地震易發地區。集中分布在環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馬拉雅地帶。(2)我國:臺灣、西藏、新疆、青海、云南、四川等。二、滑坡1. 滑坡概念:山地斜坡上的巖體或土體,因河流沖刷、地下水運動、地震及人類活動等原因,在重力作用下,沿一定的滑動面整體下滑的現象。(1)滑坡體向下滑動時,在斜坡頂部形成的陡壁稱為滑坡壁(2)滑坡體下滑后,在斜坡上形成的階梯狀地形稱為滑坡階梯(3)滑動的巖體、土體稱為滑坡體(4)巖體、土體下滑的底面為滑動面2. 多發地區:巖體比較破碎、地勢起伏較大、植被覆蓋度較差的山地丘陵區以工程建設頻繁的地區。3. 危害:破壞或掩埋農田、道路和建筑物,堵塞河道,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三、泥石流1. 泥石流概念:山區溝谷中由暴雨或冰雪消融等激發的,含有大量泥沙、石塊的特殊洪流。2. 主要形成條件:地形陡峻;具有豐富的松散物質;短時間內有大量水流。3. 危害:能夠摧毀聚落,破壞森林、農田、道路,淤塞江河等,可能造成重大的人員傷亡。四、為何我國西南地區是地質災害多發區1. 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質災害在成因上的關聯性(1)地質構造不穩定誘發地震,影響地貌;地震誘發滑坡;地質、地貌對滑坡、泥石流的發生有直接影響;氣象災害(暴雨)誘發泥石流;人類活動破壞植被,破壞地質穩定性,誘發滑坡、泥石流。其關聯性如下圖所示:2. 我國西南地區地質災害多發的原因及危害(1)原因①自然原因地質構造:位于亞歐板塊和印度洋板塊交界處,板塊運動劇烈,地質構造復雜,易發生地震。地形: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地勢高差大,山高谷深,易發生滑坡。氣候: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山區易發生泥石流。②人為原因:毀林開荒、違規開礦、亂砍濫伐等人類活動,破壞了植被和巖層的穩定性,易誘發或加劇滑坡、泥石流。(2)危害:造成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威脅鐵路、公路等交通線安全;破壞生態環境。第三節 防災減災一、防災減災手段1. 我國防災減災工作的指導方針:以防為主,防抗救相結合。2. 防災減災工作的內容(1)災害監測:我國建成了自然災害監測系統,主要對自然災害的孕育、發生、發展和致災全過程進行動態監測。(2)災害防御:修建水庫、堤壩、防護林等防災工程;施行防災減災的法律法規,開展減災教育。(3)災害救援與救助:調動救援物資和人員,盡快穩定社會秩序,救治傷員,展開心理援助。(4)災后恢復:盡快恢復災區群眾的生產和生活,并促進災區經濟和社會的恢復和發展。二、自救與互救1. 災前準備(1)在洪澇、臺風多發地區,居民應及時關注天氣預報及災害預警信息。(2)在地震多發區,準備應急救援包,牢記地震撤離路線和附近應急避難場所位置,經常參加地震演習活動,樹立防震意識等。2. 災中救助:一旦發生自然災害,應按照預先設計好的逃生路線進行撤離。(1)洪澇來襲,盡量向地勢高的地方逃生。(2)地震發生時,如條件允許,應及時、有序地撤到安全地帶。(3)遭遇泥石流,應向垂直于泥石流前進方向的山坡轉移。(4)如不能逃脫或被掩埋,要盡可能地進行自我保護,并尋找合適的時機和方法進行自救或向他人求救。3. 災后自我保護:自然災害過后,還需要提高警惕,防患于未然。(1)洪災過后,不吃洪水浸泡過的食物,要喝煮沸后的水,入住前對房屋進行全面消毒,待電器干燥后再使用。(2)地震發生后往往還有余震,不可立即返回家中,要遠離危墻、廣告牌、電線桿等危險區域,等余震過后再作打算。第四節 地理信息技術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一、遙感技術1. 概念:是利用裝在航空器或航天器的光學或電子設備,對地表物體進行遠距離感知的地理信息技術。2. 優點:探測范圍大,獲取信息速度快、周期短、信息量大,受地面條件限制少等,能夠實現地物信息的實時、動態監測。3. 衛星遙感技術原理示意4. 應用(1)可以實時監測洪澇、臺風等災害的形成過程,進行準確的預報、預警;(2)能夠快速識別突發性自然災害的影響范圍,并為災情統計、災害救援等工作提供支持。二、全球衛星導航系統1. 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概念:利用衛星在全球范圍內進行實時定位、導航的地理信息技術。2. 組成(1)空間部分:衛星星座(2)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監控系統(3)用戶部分:信號接收系統3. 功能:能夠為用戶提供精密的三維坐標、速度和時間,適用于陸地、海洋、航空和航天。4. 特點:具有全球性、全天候、連續性和實時性的特點。5. 主要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俄羅斯的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歐洲的伽利略衛星導航系統。6. 在防災減災中的應用:利用安裝在手機、汽車、飛機、輪船等中的信號接收設備,可以進行精確定位,幫助用戶在遭遇自然災害或面臨災害風險時,發出求救信號,及時報告位置和受災情況,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7.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我國的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由顆軌道衛星組成衛星星座,集衛星定位、短信報文、精密授時于一體,能夠高效、快捷地實現信息傳遞。三、地理信息系統1. 地理信息系統概念:是對地理數據進行輸入、處理、存儲、管理、查詢、分析、輸出等的計算機信息系統。2. 功能:利用地理信息系統的空間查詢與分析功能,可以根據不同目的對相關數據進行疊加分析。3. 在防災減災領域的應用:地理信息系統利用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等提供的地理數據,進行自然災害動態監測、預報預警,快速確定受災范圍及受災情況,為制定減災預案、評估災害損失和指導災后恢復重建等提供依據。4. 區分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的方法(1)從“點”與“面”上區分遙感技術、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和地理信息系統。①全球衛星導航系統的工作對象是一個“點”或多個“點”。②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的工作對象是“面”。若突出監測方面,則是遙感技術;若突出處理、計算得出結果,且可以制定預案、評估損失的,則是地理信息系統。(2)從“想”與“看”上區分遙感技術和地理信息系統: “想”就是對地理事象的發展變化進行預測、評估、計算、思考等,凡是需要“想”的都是地理信息系統;只需“看”不用“想”的是遙感技術。5. 地理信息技術在自然災害監測中的應用(1)遙感技術:主要是實時監測自然災害的變化過程。通過衛星云圖,不僅可以及時了解陰晴雨雪等天氣狀況,還可以預測臺風、沙塵、暴雨等災害性天氣的形成過程、發展軌跡等,有利于防災減災;利用遙感影像可以迅速發現一些初期人眼難以察覺的突發性災害,如森林火災、赤潮等;在交通不便、人跡罕至的地區可展現遙感作為“千里眼”的優越性;在災害發展過程中和消除后,可以對災害發生的規模、速度以及是否復發等進行監測。(2)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定位、導航、測量等。在防災減災中,可以快速確定受災人員位置,發出求救信號,可有效縮短救援搜尋時間。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