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17課 外交事業的發展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指導學生用發展的眼光看待中美關系、中日關系,學會以史鑒今;通過中國國際地位的變化,認識外交是一個國家實力的晴雨表。2.時空觀念:通過梳理中美關系發展史,梳理新中國在不同階段的外交政策,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通過《白宮歲月:基辛格回憶錄》、尼克松訪華日記、《尼克松回憶錄》中的第一手史料,了解中美關系破冰的艱難歷程,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4.歷史解釋:通過了解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建交、中日建交等史實,闡述20世紀70年代中國取得一系列外交成的原因和意義;通過了解改革開放后中國開展全方位外交取得的成就,認識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通過學習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中國在外交事業上取得的成就,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增強學生面向世界和未來、順應歷史發展潮流的現代意識。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2022年,是美國總統尼克松訪華50周年。50年前,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兩國關系實現正常化。憶往昔,曾經水火不容的兩個大國,中斷交往20余年,又是怎樣的國際風云改變了中美關系呢?上圖是一幅反映中美外交出現轉圜的漫畫,歷史上將其稱作“乒乓外交”。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7課:外交事業的發展”。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1.圖片展示:2.教師提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是在什么時候、什么會議上得到恢復的?學生回答: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3.教師講述:為什么要用“恢復”一詞。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召開了“雅爾塔會議”,其中一項內容就是二戰結束后成立聯合國。中國是聯合國的創始成員國和安全理事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于美國的蓄意阻撓,新中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國民黨集團長期占據。直到1971年第26屆聯合國大會,終于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4.展示圖片“喬的笑”:5.教師補充: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后,毛主席派時任外交部部長喬冠華出席聯大余下議程,喬冠華在大會上瀟灑而豪放的大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6.教師提問:你從喬冠華的開懷大笑中感受到了什么?學生回答:自信的笑、勝利的笑;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國際地位的提高;進一步表明美國的孤立政策失敗;我國在外交上取得了巨大的勝利。目標導學二:中美、中日建交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第86頁,并提問: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與美國的關系怎么樣?學生回答:新中國成立后,美國政府敵視新中國,對新中國實行封鎖禁運、包圍威脅的政策。雙方敵對的狀態長達20多年。2.教師補充: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冷戰的色彩越來越濃,世界戰略格局已經發生重大變化。蘇聯軍事力量迅速發展,美蘇爭霸進入“蘇攻美守”的階段,美國在與蘇聯的爭霸中處于守勢地位。與此同時,中蘇關系發生急劇變化,“珍寶島事件”使中蘇關系惡化,中蘇邊境陳兵百萬,劍拔弩張,大規模軍事沖突有一觸即發之勢,蘇聯對中國造成極大威脅。3.分組討論:中美關系為什么會在20世紀70年代出現轉機?學生回答:①從美國來說:認識到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性,承認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增加對付蘇聯的資本,打中國牌牽制蘇聯;希望進入中國市場,獲取經濟利益。②從中國來說:可以從整體上打破外交僵局,改善國際地位;牽制來自蘇聯的威脅,緩解國家安全壓力;有助于解決臺灣問題,實現祖國統一。4.教師講述:1971年“乒乓外交”、基辛格訪華打開了中美友好往來的大門。5.展示尼克松與周恩來握手的圖片:6.教師提問:此次握手被譽為“歷史性的握手”,后來尼克松總統深情地回憶這次握手時說:“當我們的手握在一起時,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你如何理解尼克松所說的“一個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學生回答:“一個時代結束了”指中美敵對的時代結束了;“另一個時代開始了”指中美關系實現了正常化。7.教師解讀1972年中美《聯合公報》的內容,讓學生明確兩國關系開始走向正常化的前提:申明“一個中國”原則,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8.教師講述: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發表《建交公報》,美國承認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的唯一合法政府。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1979年1月29日至2月5日,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到美國進行了九天的正式訪問。訪美期間,74歲高齡的鄧小平參加了80多場活動。當時,美國多家媒體將鄧小平訪美形容為“刮起了鄧旋風”。教師展示鄧小平訪美的相關圖片:9.教師提問:中日建交的障礙是什么?有利因素是什么?學生回答:①障礙:新中國成立后,日本在美國的控制下,長期奉行敵視中國的政策。1952年,日本政府在美國的促壓下,同臺灣當局締結所謂“和平條約”,并與之建立了“外交關系”,制造“兩個中國”,為中日關系正常化設置了嚴重障礙。②有利因素:中日經貿往來日益加強;中美關系正常化。10.教師講述: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中日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接著,許多國家紛紛與中國建立外交關系。11.合作探究:請你為促進中日關系和諧發展提出合理化建議。學生回答:①日本要正確對待侵略歷史,妥善處理歷史遺留問題,主動承擔戰爭責任。②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釣魚島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允許任何國家干涉。③通過對話、和平協商機制,妥善解決中日間的分歧。④相互尊重,加強合作,增進了解,擴大共同利益,加強經濟文化聯系,共同發展。⑤兩國應本著“以史為鑒,面向未來”的精神,實現中日關系的健康穩定發展。這對中日兩國都具有重要意義。目標導學三:全方位外交1.教師提問:我國從何時開始,逐漸開創了全方位外交的局面?我國在新時期仍然奉行的外交政策是什么?學生回答:①改革開放以后。②政策: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教師提問:我國全方位外交的成果有哪些?學生回答:①中國注重改善和發展與周邊國家的睦鄰友好關系,注重加強同發展中國家的合作,力爭中美、中日關系穩定發展,逐步實現中蘇關系正常化,積極發展與歐盟國家的關系。②中國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觀,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③中國積極拓展多邊外交,加強與聯合國的合作,為建立一個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④中國廣泛參與多邊經濟、社會領域的活動,舉辦了一系列國際合作論壇、國際會議。3.教師提問:中國特色大國外交全面推進,形成了什么樣的外交布局?學生回答: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外交布局。4.概念解析:何謂人類命運共同體?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習總書記接著用五個“要”系統闡述了怎樣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即要相互尊重、平等協商,堅決摒棄冷戰思維和強權政治;要堅持以對話解決爭端、以協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濟,促進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樣性;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5.教師提問:新中國成立后,外交事業經歷了“逆境逢生”到“走向世界舞臺”,再到“朋友遍天下”的艱難而輝煌的歷程。請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中國外交事業取得與世矚目成就的因素有哪些?學生回答:中國綜合國力的增強和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行積極、務實、靈活的外交策略。三、課堂總結從20世紀70年代中國外交關系的突破中,我們感受到國與國之間的外交要基于國家力量和國家利益,要處理好國與國之間的關系也需要外交智慧和外交藝術。21世紀是中國外交的新時期,中國除了在世紀初成功地舉辦亞太經合組織會議外,在此后的眾多的外交活動中,越來越多地樹立了負責、合作的大國形象。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教師補充材料!引導學生結合當時的世界局勢,從中美兩國方面進行分析,從而理解中美關系出現轉機是兩國的共同要求。改革開放以來,隨著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迅速發展和綜合國力的日益提高,我國外交事業又取得了新的輝煌成就。在對改革開放后外交事業的講述上,限于時間和材料,需要加強對這部分的教學研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