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教學設計一、教材分析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社會經濟繼續發展的重要時期,出現了很多大城市。北宋時的開封、南宋時的臨安、元朝時的大都,是這一時期城市的代表,它們也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宋元時期都市的主要特征是城市范圍擴大,市場擴充,教育發達,文化生活豐富。經濟的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的發達、市民階層的擴大,又促進了文學藝術的發展,出現了宋詞和元曲等新的文學藝術形式,成為中國古代文學藝術的奇葩。都市生活推動著宋詞、元曲的發展演變,使之成為時代文學藝術的主流,而宋詞、元曲又以不同的方式反映著各自時期的社會生活和時代風貌。二者之間相互關聯,雅俗之間互動促進,共同勾勒出宋元時期市井文化生活絢麗多姿的歷史畫卷。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了解宋元時期出現的著名大都市及其繁榮景象;掌握宋元時期文化娛樂活動和節慶習俗的變化;了解宋元時期的宋詞、元曲和史學等成就。過程與方法:通過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培養學生的審美感,提高學生對文學藝術作品的鑒賞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通過讀宋詞和元曲,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優秀文化的情趣。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宋代市民娛樂生活、宋詞和元曲。【教學難點】宋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市民階層的擴大與都市生活的關系。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前面我們學習了宋代的政治、經濟等內容。在經濟方面,宋代農業、手工業、商業都得到了較大的發展。那么,經濟的發展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什么樣的影響呢?這是張擇端《清明上河圖》的局部示意圖,它反映了宋代萬千氣象的社會風貌。那么宋代人們的都市生活具體是一個什么樣的情況呢?當時在節慶風俗方面都有哪些講究?帶著這些問題,我們來學習《宋元時代的都市和文化》這一課。【講授新課】一、繁榮的都市生活1.教師講述:宋元時期都市的基本情況。(宋元時期有很多大的城市,在商業、貿易、文化、教育和社會生活等方面呈現出豐富多彩的景象。北宋東京、南宋臨安、元朝大都,都是當時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2.史料解讀。材料:瓦子又稱“瓦肆”“瓦舍”,吳自牧在《夢粱錄》卷十九中說:“瓦舍者,謂其‘來時瓦合,去時瓦解’之義,易聚易散也。”3.觀看視頻,學生搶答瓦子的基本情況。答案提示:開封城內有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作“瓦子”。瓦子中圈出許多專供演出的圈子,稱為“勾欄”。4.結合教材分析討論瓦子興起的原因。答案提示: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5、分析宋代城市娛樂出現的新趨勢。(1)商業化趨勢。瓦子既是娛樂中心,又是商業中心,因而也叫瓦市,瓦子中除表演外,也有賣飲食、藥物、古玩、字畫的。勾欄內商業廣告琳瑯滿目,藝人的演出乃至體育表演都以掙錢為目的。(2)專業化趨勢。由于商業化娛樂趨勢的形成,觀眾就要求觀看高質量演出,專業程度相當高的藝人和社團也相應產生。(3)通俗化趨勢。瓦子、勾欄里的文娛活動能滿足不同階層、不同職業、不同年齡層次的不同愛好,以至有“勾欄不閑,終日團圓”的說法。(4)大眾化趨勢。宋代大的勾欄可以容納數千人,游人看客上至達官貴人,下至平民百姓。不少從前為上層獨享的娛樂活動如今成為大眾共同的愛好6、問題探究:宋代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豐富多彩。這與經濟的繁榮和城市的發展有何關系?答:兩宋時期,社會經濟進一步發展,城市商業貿易繁榮,為豐富多彩的市民文化娛樂活動的出現提供了物質基礎;同時,城市發展,市民階層壯大,社會需要豐富多彩的文化娛樂,以滿足市民的文化生活要求,這是市井文化滋長的內在動力。二、宋詞1、自主學習,閱讀教材,完成下表的填空。人物 代表作 貢獻蘇軾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改進了詞的創作,擴大了詞的境界,提高了詞的格調李清照 《聲聲慢·尋尋覓覓》 反映當時戰亂帶來的災難,抒寫深沉的憂患情懷,在當時就產生了較大的影響辛棄疾 《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使詞境變得更為雄奇闊大,抒情、寫景、敘事、議論,氣勢磅礴,震撼人心,進一步提高了詞的觀看視頻,了解代表詞人的作品和風格。三、元曲1.教師簡要介紹元曲的基本情況。(包括散曲、雜劇和南戲等。元曲把音樂、歌舞、動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性的藝術。)2.學生搶答元曲的代表人物。答案提示:(1)元代最優秀的戲劇家是關漢卿,他的代表作是《竇娥冤》。(2)與關漢卿齊名的雜劇家還有馬致遠、鄭光祖、白樸、王實甫等。(3)關漢卿、馬致遠、鄭光祖、白樸四人,在明代以后被譽為“元曲四大家”。目標導學四:司馬光和《資治通鑒》1.教師講述:《資治通鑒》的概況。(由北宋著名史學家司馬光編寫,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共300多萬字,記述了從戰國到五代共1300多年的歷史,縱貫中國16個朝代。)2.學生根據教材回答《資治通鑒》的地位。答案提示:司馬光的《資治通鑒》與司馬遷的《史記》,并列為中國史學的不朽巨著,他們也被后人稱為“史學兩司馬”。史學司馬光取國家之盛衰,主生民之修葺。希望總結歷史經驗教訓,使當朝執政者能夠借鑒,以此來解決現實社會中存在的大量問題。他的著述便是著名的資治通鑒。資治通鑒是一部編年體通史巨著,涵蓋了從戰國到五代、十六朝,1362年的歷史。資治通鑒這書名的由來就是宋神宗認為該書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而欽賜此名的,意思就是以歷史的得失作為借鑒來加強統治。司馬光把歷史的君主根據他們的才能分為了創業、守成、陵夷、中興、亂亡五類。除政治史之外,資治通鑒在文化、科技、經濟、軍事等方面均有記載,后世對這部史書的評價非常之高,說這部史書體例嚴謹,脈絡清晰,網羅宏大,體大思今,史料充實,考證積翔,敘事祥明,繁簡得宜。這部書與之前我們學過的另一部史學巨著——史記,并稱為史學雙壁。兩部史書的作者也被后世稱為“史學兩司馬”。這兩部史書資治通鑒和史記作為優秀的史學著作,也有共同之處,作者修史態度都極為嚴謹,文筆都極為生動,語言簡練,有極高的文學價值。但是它們的體例是不同的,《史記》是紀傳體通史,以人物為中心,記述重大的歷史事件;而《資治通鑒》是編年體通史,就是按照時間的先后記述了重大的歷史事件。【本課小結】本節課我們穿越時空的隧道,一起去宋元時代感受了氣象萬千的都市生活。在宋元時代,文學領域的主要成就是宋詞和元曲的發展。生活在今天的我們,在社會物質生活極大豐富的條件下,應該樹立憂患意識,居安思危,培養社會責任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