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9《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課時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清時期,大量高產農作物的引種、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而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邦。經濟的發展導致人口的增長,這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又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清朝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的史實;2、掌握清朝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的基本史實;3、理解清朝人口的增長的原因和表現。【過程與方法目標】1、制作本課的多媒體課件,增加課堂教學的直觀性、趣味性;2、通過查閱資料等活動,培養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通過對明清時期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發展的分析,培養學生歸納、概括相關知識點的能力;2、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人口增長的關系,培養學生從經濟角度(生產力)入手分析新的社會現象(生產關系)的能力。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清朝經濟發展的表現、特點和作用。【教學難點】人口增長的利弊問題。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首先,讓我們來看一幅圖。這幅圖名叫《盛世滋生圖》,是清代蘇州籍宮廷畫家徐楊描繪蘇州風貌的巨幅畫作,描繪了蘇州城郊百里的風景和街市的繁華景象。粗略計算,全幅圖有各色人物12000余人,各色房屋建筑約2140余棟,各種橋梁50余座。這是研究250年前康乾盛世的形象資料,具有極大的歷史價值。再現了18世紀中葉,蘇州風景秀麗、物產豐饒、百業興旺、人文薈萃的繁盛景象,是中國康乾盛世的一個縮影。從圖中可以看出繁榮景象,今天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下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新課】一、農業生產的恢復和發展1、 原 因同學們看了剛剛那幅圖,大家心里有什么感受呢?對,我聽到有同學說,人多、繁華、熱鬧、經濟發達。實際上,這幅圖突出了一個關鍵詞,那就是盛世。除了清朝前中期的康乾盛世以外,大家還知道哪些盛世呢?對,貞觀之治,開元盛世,文景之治,光武中興。康乾盛世的繁榮,并不是說只有一幅圖可以體現,我們再來看一組數據。 英國經濟學家安格斯.麥迪森在《世界經濟千年史》中認為,清朝在1820年時,他的經濟總量占到了世界的32.9%,約占全球經濟總量的三分之一。同學們,請根據數據說說和同時期的世界相比,清朝的經濟總量有什么特點呢?從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清朝前期的經濟總量居世界首位。(1)清初的統治者認識到恢復經濟的重要性(2)重視農業生產,大力推行墾荒政策多媒體出示材料: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和認識,教師講述:清朝前期統治者對農業的基本態度和認識(順治、康熙、雍正、乾隆諸位帝王,都十分重視農業生產。)2、總結清政府發展農業生產的措施答案提示:大力推行墾荒政策;治理水利;改進種植技術,改良新品種,推廣玉米、甘薯等高產作物。(多媒體出示問題: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讀教材,學生分組搶答清朝發展農業生產發展的表現和影響答案提示:表現:耕地面積不斷擴大;糧食產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經濟作物的種植也有了較大的發展。3、意義:農業生產的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農業產品品種和產量的增加,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的作用。二、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1、農業的恢復與發展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繁榮,也對手工業和城鎮商品經濟的發展起到了推動作用。我們再回到這幅圖,聚焦其中幾個畫面,你看到了有哪些門店呢?同學們,我們一起來找一找。從這幾幅畫面我們可以找到,有賣各種的布店、鞋店、草席店、扇子店、瓷器店等等。這些可以反映在強大的市場需求的刺激下,手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主要表現為絲織、棉織、印染、制瓷、礦冶、制糖、制茶這七個行業,特別是和絲綢、瓷器相關的產業發展更加迅猛,品種繁多,產品精良。2、概述: 什么時候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 --- 清朝前期哪些方面的手工業發展尤為突出?---絲織,棉織,印染,制出現了比較成熟的手工業工場當時的經營方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我們來看這兩幅圖,首先左邊的是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生產目的是以自用為主,多余的產品才會進行售賣。到了明清時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人們集體勞作,又分工合作,生產的目的是以銷售為主,這就是區別于家庭作坊的手工業工廠。我們再來看兩則材料。江寧著名的機戶李扁擔、李東陽,各自擁有織布機五六百張。佛山鎮經營棉織業的手工業工廠多達2500余家,織工更是超過了5萬人。工廠主李扁擔、李東陽和織工之間的關系又是什么呢?其實他們的關系就是機戶出資,機工出力的雇傭和被雇傭的關系。2、商業教師講解:手工業的發展刺激了商業的發展。蘇州城外萬年橋頭的繁華,體現了明清時期,商業發展的哪些新現象呢?具體的表現又有哪些?首先,我們來看陸路和水陸的商旅往來頻繁,形成了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除此之外,我們再來看材料。一些農村地區發展為工商業市鎮,工商業市鎮興盛的代表有江蘇蘇州吳江區的盛澤鎮,與浙江相鄰,與上海比鄰,素有“小上海”之稱,是中國絲綢名鎮。武漢三鎮之一的漢口鎮,地處兩江之濱,其地理位置決定九省通衢,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北京、江寧、揚州、蘇州、杭州、廣州等大城市工商業繁榮。之所以這些城市繁榮,是因為具有很多得天獨厚的優勢,比如,都處于沿江和運河或沿海之地,交通便利,人口密集,市場龐大,商業繁榮。同學們,我們再思考一下,農產品、手工業產品到集市買賣之后,轉換成金銀貨幣,如何解決隨身攜帶不方便、不安全的問題呢?就此產生了票號。那什么是票號?我們通過一個視頻來了解一下。視頻看完了,我們可以從視頻中可以得知,票號就是專門經營匯兌、放貸和存款業務的,便于貨幣的流通。票號屬于商幫,著名的有晉商和徽商。晉商主要販賣糧食、食鹽、綢緞、金銀匯兌、放貸、存款、開設票號。徽商主要販賣食鹽、茶葉、木材、糧食、布綢、典當。商幫在全國范圍性的商業活動,是推動商業發展、城市繁榮的重要力量,對社會經濟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正是工商業的繁榮,畫家徐楊才創作出這幅經世之作。他在卷首題跋中寫道:“欽惟我國家,治化昌明,超軼三代,幅員之廣,生齒之繁,亙古未有。”歸納總結:(1)陸路和水運的商旅往來頻繁,形成商業網(2)形成了由農村集市、城鎮市場、區域性市場和全國性市場組成的商業網;(3)形成了一些大的商邦,比如:晉商和徽商。圖片展示:四大名鎮、徽商故里、晉商老照片三、人口的增長1、清朝人口增長的原因提示:清前期統治者采取一系列恢復社會經濟的措施,使經濟發展,國力增強,社會安定,人口的數量也有了很大的增長簡述人口增長的表現2、人口增長的影響探究:清朝前期人口增長的影響答案提示:積極: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增加了勞動力和擴大了商品銷售市場。消極:由于人口密度加大,人均耕地面積減少,人地矛盾逐漸突出,隨之而來的是進一步開荒墾田,使很多天然植被和原始森林遭到破壞,水土流失嚴重,地力下降;影響了經濟的持續發展。【本課總結】明清時期,高產農作物的引進和推廣、手工業技藝的進步、商品經濟的空前活躍使封建經濟得到了高度發展,商業也因此空前繁榮,出現了大的商業城市和商幫。經濟的發展促進人口的增長,這既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又阻礙了經濟的可持續發展。【拓展延伸】清朝前期經濟總量領先,是否國力也增強呢?我們來看。當我們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時,而西方卻在轟轟的蒸汽聲中進入了工業時代。當我們是八股取士時,而西方卻進入了科學革命的春天。當我們仍處于冷兵器時代時,而西方的堅船利炮卻即將將我們的國門轟開。 當我們仍為我們的君主專制達到頂峰而沾沾自喜時,而西方卻在尋找民主與發展的答案。古老而遲暮的農耕文明終將落于世界。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會擁有一百多年屈辱的外敵入侵史。以史為鑒,現在的我們又當如何?我想同學們心中已然有了答案。【教學反思】本節課的學習,讓學生感受到清代農業、手工業生產的發展情況,并引導學生從清代農業、手工業的發展導致產品增加,投入市場,成為商品這一思路思考。但本課師生的互動過少,課堂活躍度較低,應注意增加歷史學習的趣味性。培養學生的問題分析、語言表達能力及綜合能力,教師可請幾位學生回答問題,互為補充,并多加鼓勵。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