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3.14《明朝的統治》課時教案一、教材分析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由盛轉衰的時期。主要講述了明朝的建立,朱元璋加強皇權和科舉考試的變化,這些措施的確達到了加強君權,鞏固統治的目的。明朝的經濟發展持續繁榮,但不少措施如特務機構、八股取士等也帶來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二、教學目標通過了解明朝時期加強皇權的舉措,初步認識君主專制帶來的社會弊端;通過了解明朝時期的經濟改革和全球性經濟互動,初步認識這一階段中國經濟發展的內因和外因,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比較全面地掌握明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廢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廢丞相和中書省,權分六部,設置錦衣衛,以八股取士;了解明朝的經濟發展狀況;通過對科舉制度的評價,提高學生運用辯證的兩點論的方法評價歷史現象的能力。聯系以往學過的知識,對比概括明朝加強君權的特點,培養學生用聯系的觀點,綜合分析、對比史實的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明朝君權的加強,在一定時間和一定程度上,加強了多民族國家的統一,但它又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通過設疑討論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三、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明太祖加強君權的措施。【教學難點】八股取士。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上課之前我們先來玩一個人物猜謎游戲。在中國歷史上有這么一位草根皇帝,他出生在安徽省鳳陽縣一個貧苦的農民家庭,從小衣衫襤褸、食不果腹,靠給地主家放牛為生。然而在他17歲那年,一場百年未遇的旱災,使他原本貧困的生活雪上加霜。因為在這場旱災中,他的父親、母親、大哥、侄子相繼死去,只留下他和二哥相依為命。走投無路的他進了皇覺寺,當了和尚,在淮西一帶靠乞討化緣維生。后來他參加了反元起義軍,由于英勇善戰和足智多謀被推舉為領袖。在起義過程中,他的隊伍逐漸發展壯大,最終統一全國。同學們,你們知道他是誰嗎?沒錯,他就是明太祖朱元璋。朱元璋推翻元朝的統治之后,建立起大明王朝。他即位后頒布了一系列鞏固專制主義中央制度的措施。這些措施的具體內容是什么呢?讓我們進入本課的學習。【自主預習】(一)明朝的建立1、 年,朱元璋(明太祖)稱帝,建立 ,定都 (南京)。2、朱元璋強化皇權(1)在地方取消行中書省,設立“ ”;還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2)在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吏、戶、禮、兵、刑、工六部的職權,直接向 負責;(3)為分散兵權,朱元璋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中、左、右、前、后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五官任命的權利統歸 ,皇帝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4)為監視官民,朱元璋設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揮的 。明成祖時設立了 ,這兩個機構合稱“廠衛”制度。(二)科舉考試的變化 1、考試的題目必須來自“ ”“五經”。2、對題目的解釋,必須是以朱熹的《 》為標準,不得隨意發揮。3、明對考試答卷的問題格式和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必須“ ”格式作答。4、危害: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 ,應試的人為了錄取,只有死讀“四書”“五經”,成為皇帝旨意的 。(三)經濟的發展 1、農業:引進了原產南美洲的 、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2、手工業:棉紡織從南方推向北方, 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 是全國的制瓷中心,青花瓷暢銷海內外。3、商業:北京和南京是全國性的商業城市,出現了有名的商幫,如 。【講授新課】(一)明朝的建立多媒體展示《元末農民起義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6頁的相關內容,指出元末農民起義爆發的原因以及明朝建立的概況。提示:(1)原因:元朝末年,政治十分腐敗,各級官吏竭力搜刮民財,導致社會動蕩,民不聊生。(2)概況:1368年,朱元璋稱帝,建立明朝,定都應天府,他就是明太祖。隨后,明軍攻占元大都,結束了元朝的統治。(二)朱元璋強化皇權1.教師簡要介紹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歷史背景。(朱元璋認為元朝的滅亡是由于地方分權和朝臣的權力過大。)2.教師提問:朱元璋強化皇權的目的。提示:鞏固統治。3.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7~68頁的相關內容,分組(中央、地方、軍事、特務)討論朱元璋強化皇權的措施。提示:(1)中央組:朱元璋為進一步集中權力,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提升六部的職權,使六部直接向皇帝負責。(2)地方組:取消行中書省,設立“三司”,將原來行中書省的權力一分為三,互不統屬,從而使行省的權力分散;分封諸子為王,駐守各地,監控地方,鞏固皇室。(3)軍事組:把原來的大都督府分為五軍都督府,將軍隊調動和武官任命的權力統歸兵部,這樣皇帝就直接掌握了軍事大權。(4)特務組:朱元璋設立錦衣衛,掌管侍衛、緝捕、刑獄諸事,保護皇帝,鎮壓官民。教師總結:這些措施使皇權高度集中,君主專制大為加強。(三)科舉考試的變化朱元璋意識到,對于政權的控制只是形式,最根本的還是要控制人們的思想。其中,尤為重要的是統一讀書人的思想,讓他們為自己所用,而要想控制天下讀書之人,最好的辦法莫過于科舉制度。借助這條時間軸,我們一起來回顧隋唐宋歷代科舉制的發展過程。隋朝時創立科舉制,唐朝時增加考試科目,武則天創立武舉和殿試制度,科舉制逐漸完善,宋朝時期大幅增加進士名額,提高士人地位。那明朝科舉制又有什么變化呢 同學們閱讀課本找一找明朝科舉制的命題范圍和答題標準 這位女生你來說。明朝嚴格規定了考試的題目只能出自“四書五經”,而答題時必須是以朱熹的《四書集注》為標準,不得自己隨意發揮。非常好,請坐。明朝甚至對于考試答卷的文體形式、段落劃分都有嚴格的規定。同學們閱讀八股文資料卡片,可以得知答卷由八個部分組成,后四個部分為主體,每部分有兩股對仗的文字,因此稱為“八股文”。你如何評價八股文呢 同學們可以用三分鐘閱讀材料,小組討論這個問題。同學們討論聲音小了下來,有哪組愿意分享一下你們討論成果呢 三組,三組同學認為八股文內容空疏,形式呆板,又脫離實際,禁錮思想,不利于選賢任能,選出的只是皇帝的順從者,請坐。還有要補充的嗎 五組,五組同學認為明朝八股取士使得科舉制僵化,但也的確有利于加強皇權,穩定政局,請坐。同學們回答的都很好,明朝科舉制的僵化,雖然加強了皇權,但是鉗制了讀書人的思想,嚴重束縛了知識分子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精神,從長遠來看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四)經濟的發展經過全面改革官制、設立廠衛制度、改革科舉制度,明朝建立起了周詳制度,加強了皇權,在這穩定的政局下,經濟也得到了發展。(板書 三、政局穩定,經濟發展)明朝時,農業手工業和商業在前代基礎上繼續發展,觀察圖片,明朝從南美洲引進了什么作物 對,有玉米、甘薯、馬鈴薯、花生和向日葵等新物種。地圖中可以看到棉紡織業叢從南方推向北方,南北方都涌現了一批棉紡織基地,蘇州是明代的絲織業中心,景德鎮是全國的制瓷業中心,來看這張青花瓷圖片,是不是色彩艷麗,花紋優美,在當時暢銷海內外。明朝的商品經濟也相當活躍。出現了北京、南京這種全國性的商貿城市,還有數十座較大的商業城市,甚至出現商幫,大家快速瀏覽資料卡片,了解商幫含義。比如說有晉商、徽商等等。接下來同學們試著用表格歸納明朝農業、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狀況, 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材第69頁的相關內容,小組合作討論歸納明朝經濟發展的特點。同學們歸納的非常好,看來已經很好掌握了本節課知識。三、課堂小結明朝前期,在政治方面:中央廢除丞相制度和中書省,以六部分理朝政;地方廢除行中書省,設立“三司”;設立“廠衛”等特務機構,對官民進行監視。思想文化方面:實行“八股取士”。明朝采取非常手段加強君權,表明封建制度僅靠正常的統治措施已無法維持其統治,從而只得依靠極端手段來加強對人民的鎮壓和思想控制,說明封建制度的日趨衰落。明朝統治者采取的一系列強化皇權的措施,前期有利于政局穩定、維護國家統一,但到后期則逐漸僵化,阻礙中國社會的進步,是中國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原因之一。明朝又會如何發展呢 我們下節課接著學習。【教學反思】本節課通過合作探究、圖片、材料等方式,使學生認識到明朝是我國封建社會中央集權制度高度強化的時期,具有不同于前代的明顯特點,如特務機構的出現,思想專制的強化。其一方面鞏固了明王朝的統治,創造了比較安定的政治局面;另一方面也給明朝的統治埋下了危機,使我國封建制度漸趨衰落。學生學習效果較好,但學生運用辯證的方法分析歷史現象的能力還是較弱,應多注意這方面的鍛煉。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