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明朝的科技、建筑與文學教學目標1.唯物史觀:通過了解明朝科技、建筑的特點以及文學戲劇作品表現出的反封建思想,理解科技文化與時代背景之間的內在聯系,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素養。2.時空觀念:通過秦長城和明長城的對比,了解明長城的變化和特點,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3.史料實證:通過展示八達嶺長城、居庸關等圖片史料,感受長城的雄偉;通過展示明代《皇都積勝圖》、明代《北京宮城圖》等畫作,了解明代北京城的繁華和布局,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4.歷史解釋:通過列表歸納的方式,總結明朝科技成就的內容和特點、價值;分析明長城的創新和防御功能的完善,理解長城對民族交往的促進作用,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素養。5.家國情懷:學習科學家對真理不懈追求的進取精神;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激發學生閱讀文學名著的興趣。教學重難點1.重點:《本草綱目》;北京城和明長城;明代小說的文學成就和時代特點。2.難點:通過明代三部科技名著,分析明代科技成就的特點。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猜一猜:快速瀏覽教材,猜猜這些插圖分別來自哪本科技名著?二、新課講授目標導學一:科技名著1.引導學生讀教材,完成下列表格。名著 內容 特點和價值李時珍《本草綱目》 共記載了藥物1800多種;收錄藥方11000多個;還附有1100多幅藥物形態圖 總結了我國古代藥物學成就,豐富了我國醫藥學寶庫,在世界醫藥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宋應星《天工開物》 幾乎涵蓋了當時中國農業和手工業的所有生產、加工部門 對我國古代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技術進行了全面總結,被譽為“中國17世紀的工藝百科全書”徐光啟《農政全書》 分為農本、田制、農事、水利、農器等大類 全面總結了我國古代農業生產的先進經驗、技術革新和作者關于農學的創新研究成果2.教師講述李時珍的故事:李時珍38歲的時候,因治好了富順王朱厚焜兒子的病而名聲大噪,被邀請至王府做事。1556年,李時珍被推薦到了太醫院,李時珍的人生轉變從他進入太醫院開始。太醫院是岐黃名家聚集之地,通過與當時醫術頂級的人接觸共事,大大豐富了李時珍的閱歷。同時,皇家藏書的豐富和御用藥的完備,增長了李時珍的見識,這些都為他日后編寫《本草綱目》創造了有利條件。從1565年開始,李時珍便行萬里路,嘗百草。他先后到武當山、廬山、茅山以及安徽、河南、河北等地收集藥物標本,并向許多采藥工、漁人、樵夫學習,參考了歷代醫書925種,弄清了許多醫書上的疑難雜癥和許多容易混淆的藥物。在1578年完成《本草綱目》的初稿,當時的李時珍61歲,之后的10年,李時珍又對《本草綱目》進行了三次修改。1588年,李時珍從太醫院辭官還鄉,后來他創立了東壁堂,坐堂行醫。3.教師提問:請結合李時珍的生活與創作經歷,說說李時珍有哪些優秀品質值得我們學習。學生回答:堅持不懈、持之以恒、刻苦鉆研、勇于實踐、求真務實等。目標導學二:明長城和北京城1.展示明長城的有關照片:2.教師提問:明朝長城在地理位置的選取上有何特點?學生回答:位于明朝北方邊境線以南;處于崇山峻嶺之中,地勢險要;處于北方游牧地區和農耕地區的連接線上;東起鴨綠江邊,西至嘉峪關。3.教師提問:明長城由哪些部分構成?各有什么功能或作用?相傳當年建造嘉峪關時,匠師計算用料十分精確,竣工后只剩一塊磚。從中你能感受到什么?學生回答:①構成:城墻、城臺、關隘、烽火臺等。②功能或作用:城墻是主體;城臺是突出于墻外的臺子,可多面攻擊來敵;關隘是重要的駐兵和防御據點、關卡;烽火臺傳遞敵情。③感受:勞動人民的智慧,建筑水平的高超。4.教師提問:明長城的主要功能是什么?學生回答:防御北方蒙古貴族南擾,它同沿線的道路、屯田、駐軍、衛所等形成完整的軍事防御體系。5.引導學生閱讀“明朝北京城平面圖”、《皇都積勝圖》(局部),并提問:北京城的布局結構是怎樣的?學生回答:明朝北京城有宮城、皇城、內城和外城。宮城即紫禁城,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是北京城的核心。整個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條中軸線縱貫南北,從宮城到外城都以這條中軸線對稱展開,均衡布局,形成了完整而和諧的巨大建筑群。目標導學三:小說和藝術1.引導學生讀教材,并完成下列表格。書名 作者 特點《三國志通俗演義》 羅貫中 描寫了東漢末年的軍閥割據戰爭,是我國最為流行的長篇歷史小說之一《水滸傳》 施耐庵 以官逼民反為主題,描寫了宋代梁山泊各路好漢反抗官府壓迫的武裝斗爭《西游記》 吳承恩 是一部富于浪漫主義色彩的神話小說,抒發了鏟除邪惡勢力的愿望2.教師提問:明朝后期最負盛名的戲劇家是誰?其代表作是什么?學生回答:①戲劇家:湯顯祖。②代表作:湯顯祖的代表作是《牡丹亭》,它有力地批判了吃人的封建禮教,達到了很高的藝術水準。3教師提問:明朝的小說和戲劇在思想上有什么共同之處?學生回答:都具有反封建的思想。三、課堂總結明朝社會經濟的發展為科技創新、文學創作奠定了基礎。科技方面涌現出一批總結性的巨著;市民文化蓬勃興起,小說成為文學主流,具有反封建的思想;建筑方面,明朝給我們留下了世界級的經典之作——明長城和北京城,展現了我國勞動人民的精湛技藝和創造才能。四、板書設計五、教學反思明朝時期,中國傳統科技在世界上處于領先地位。然而,一群懷揣著理想,幾十年如一日反復研究、寫書著作的學者們,在當時并不受世人的重視,更遑論受當政者的青睞了。通過材料的分析,學生認識到了沒落的封建制度是阻礙科技發展進步的絆腳石。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