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政治必修二簡答題(部編版)我國基本經濟制度:公有制為主體 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生產資料所有制地位、作用:地位: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生產關系的核心與經濟制度的基礎。作用:占支配地位的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一個社會的基本性質和發展方向。為什么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①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支柱,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要以習近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思想為科學指引,堅持社會主義各項基本經濟制度的基礎上,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公有制主體地位的體現:①公有資產(≠國有資產)在社會總資產中占優勢;②國有經濟控制國民經濟命脈,對經濟發展起主導作用。③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國有經濟必須占支配地位。堅持公有制主體地位的原因以公有制為主體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制度的根本特征,是社會主義經濟制度的基礎。②以公有制為主體是促進生產力發展的根本要求。③以公有制為主體是實現共同富裕的根本前提。④為國家建設、國家安全、人民生活改善做出突出貢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國有經濟的地位①國有經濟起主導作用(控制力),對關系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占支配地位。②國有企業是國有經濟最主要的實現形式,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物質基礎和政治基礎,推進國家現代化、保障人民利益的重要力量,黨執政興國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非公有制經濟的地位/作用①非公有制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②作用:穩定經濟增長和改善民生、創業就業和技術創新重要主體、國家稅收主要來源等。現階段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的關系: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公有制經濟與非公有制經濟不是互相排斥、互相抵消的,而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共同發展,統一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之中。堅持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原因(作用)有利于發揮各種所有制的長處,調動生產積極性與創造性。②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資源,取長補短,激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推動經濟持續發展。③決定原因:是由我國現階段的生產力發展狀況決定的。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的措施發展壯大國有經濟:①(中心工作)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為標準,以提高國有資本效率、增強國有企業活力為中心,不斷增強國有經濟競爭力、創新力、控制力、影響力、抗風險能力。②(發展方向)推進國有經濟布局優化和結構調整,推動國有經濟聚焦重要功能,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提供公共服務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行業/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三個集中)。③(實現形式)探索公有制多種實現形式,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通常為股份制形式)。發展壯大農村集體經濟:①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保障農民財產安全。②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以家庭承包經營為主體、統分結合),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健全農業社會化服務體系,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要求的集體經濟運行機制。如何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1)政府角度:①要培育更多充滿活力的市場主體,營造支持其發展的制度環境;②營造各種所有制主體依法平等使用資源、公正公開參與競爭、法律保護的市場環境;③健全支持非公有制的法治環境,貫徹落實促進非公有制經濟健康發展的各項政策。(2)企業角度:支持和幫助非公有制企業提高企業管理水平,完善管理體系機制,提高生產技術水平和研發水平,不斷提高企業的效率和市場競爭力。(3)個人角度:促進非公有制人士健康成長,要堅持愛國敬業、守法誠信經營,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堅持回報社會、承擔社會責任。12. 企業經營成功的因素①企業要制定正確的經營戰略。②企業要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依靠科技進步,科學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競爭優勢。③企業要誠信經營,樹立良好的信譽和企業形象。13.市場體系的地位: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的基礎。14. 怎樣建設良好的市場規則【一】要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良好的市場運行需要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①市場競爭:完善公平競爭制度、強化競爭政策基礎地位、落實公平競爭審查制度、加強和改進反壟斷和反不正當競爭執法。②社會征信體系:建立健全社會征信體系。③市場化退出體系:健全優勝劣汰市場化退出體系,實現市場準入通暢等。【二】完善主要由市場決定價格的機制。①凡是能由市場形成價格的都交給市場,政府不進行不當干預。②政府定價主要限定在重要公共事業等方面(提高透明度、接受社會監督)。15. 市場調解的缺陷/局限性市場調解不是萬能的。①自發性:為了自身不正當利益和眼前利益,生產經營者可能會損害社會公共/國家利益。②盲目性:生產經營者不可能完全和及時掌握市場上所有信息。③滯后性:由于從價格形成、價格信號傳遞到生產的調整有一定的時間差。16. 單靠市場調節的影響會影響資源配置效率,導致資源浪費;會導致經濟運行大起大落,社會經濟不穩定;會產生不正當競爭、壟斷,損害社會公平;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兩極分化。17.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地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是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18.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基本特征①堅持黨的領導,發揮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個重要特征。(最本質特征、最大優勢)②促進全體人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根本目標。(調動勞動者、市場主體積極性;提高效率;避免兩極分化)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總結】把社會主義制度和市場經濟有機結合,發揮市場經濟和社會主義制度的優勢。19. 政府經濟職能及作用實施國家重大發展戰略和中長期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制度;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實施產業政策;實施區域政策和環境政策;市場監管、質量監管、安全監管,規范市場秩序;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20. 為什么要堅持政府宏觀調控①市場調節具有滯后、自發、盲目性等弊端;②科學宏觀調控時候政府的主要經濟職能之一;③科學的宏觀調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優勢的內在要求;④科學的宏觀調控可以保持經濟總量。21. 如何進行科學宏觀調控(1)經濟手段:財政政策(財政收入與支出政策:稅利債費)、貨幣政策(公開市場業務、存款準備金、中央銀行貸款)。【相同點】①都是經濟政策,都是宏觀調控中常用的經濟手段;②都有擴張性與緊縮性之分;③基本原理相同: 都是逆風向調節(2)法律手段(經濟法規)+行政手段等。22.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原因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就是把實現人民幸福作為發展的目的和歸宿,做到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23.怎樣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①出發點:發展為了人民,從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出發謀發展、促發展,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促進人的全面發展。②動力點:發展依靠人民,把人民作為發展的力量源泉,尊重人民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③落腳點: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走共同富裕道路,彰顯制度優勢。24. 為什么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①反映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內在要求;②彰顯了人民至上的價值取向;③確立了新發展理念必須是始終堅持的基本原則。25. 新發展理念的內容(1)創新方面:①地位:創新發展是新發展理念中最重要的方面。②解決問題:創新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動力問題。③要求:將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斷推定理論、制度、科技、文化創新,讓創新在全社會蔚然成風。并且要推進教育的創新,培養創新意識。(2)協調方面:①重要性:協調發展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是發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統一。②解決問題:協調發展注重的是解決發展不平衡問題。③要求: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系,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增強發展整體性。(一處理三促進)(3)綠色方面:①解決問題:綠色發展注重的是解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問題。②重要性:綠色發展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③要求:堅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函,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4)開放方面:①解決問題:開放發展解決的是內外聯動問題。②重要性: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③要求: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則,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的新發展格局。(5)共享方面:①解決問題:共享發展解決的是社會公平正義問題。②重要性:共享成果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黨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重要體現。③要求:堅持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漸進共享,讓人民有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朝著共同富裕穩步前進。26. 五大理念的地位、關系和要求(1)地位:新發展理念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主要內容。(2)關系:相互串通、相互促進,不能顧此失彼、相互替代。(3)做法:理念貫穿發展全過程和各領域,構建新發展格局,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質量、效率、動力變革,實現更高質量的發展。27.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措施(1)建設創新引領、協同發展的產業體系。①目的:實現實體經濟、科技創新、現代金融、人力資源協同發展,使科技創新在實體經濟中的份額不斷提高,現代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不斷增強,人力資源支撐實體經濟的作用不斷優化。②要求:a.大力發展實體經濟必須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發展先進制造業。b.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c.營造腳踏實地、勤勞創業、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2)建設彰顯優勢、協調聯動的城鄉區域發展體系。①目的:實現區域良性互動、城鄉融合發展等,塑造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②要求:I.實施鄉村振興戰略:a.要求:農民要富、農村要美、農業要強。b.重要性:三農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重中之重。c.措施: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以工補農、以城帶鄉,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協調發展、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發展,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II.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措施:深入推進西部大開發、東北全面振興、中部地區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促進相對平衡。(3)建設更高水平開放型經濟新體制。①目標:推動開放朝著優化結構、拓展深度、提高效益方向轉變。②要求:I.著力發展開放型經濟,提高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國際競爭力。II.更好利用全球資源和市場,推動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4)總體要求:①堅定不移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②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推進高質量發展為主體,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為根本目的。(對國內)③加快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格局。28.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點、根本、要求(1)重點: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用改革的辦法推進結構調整,減少無效和低端供給,擴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給。(2)根本:使供給能力更好滿足廣大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實現社會主義生產目的。(3)要求:a.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b.注重互聯網等與實體經濟的深度交融;c.營造腳踏實地、實業致富的發展環境和社會氛圍。29. 我國的個人收入分配: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30. 我國生產分配制度的決定性因素:生產資料所有制決定分配方式,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定生產資料所有制。31.按勞分配的地位、內容、重要性和必要性(1)地位: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的分配原則。(2)內容和要求:有勞動能力的社會成員(主體)必須參加勞動,在作了必要的扣除后,以勞動者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尺度)對個人進行分配,多勞多得,少勞少得(結果)。(3)重要性:①(效率上)充分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激勵努力學習科學技術、提高勞動技能,促進社會生產的發展。②(公平上)對不勞而獲的剝削制度的根本否定,體現共同勞動、平等分配的社會地位。總的來說,效率是公平的基礎,公平是效率的保障。(4)必要性:是由一定的經濟條件決定的。32. 按生產要素分配的內容和影響(1)內容:讓勞動(非公有制經濟)、資本、土地(土地經營權流轉所得)、知識、技術、管理、數據等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2)影響:①積極:有利于讓一切要素的活力競相迸發,讓一切創造社會財富的源泉充分涌流,推動資源優化配置,促進經濟發展。②消極:在客觀上會導致收入差距拉大。33. 如何完善個人分配制度(1)根本措施: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經濟高質量發展,為收入公平奠定物質基礎。(2)制度保障:堅持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的基本經濟制度,讓人民共享發展成果。(3)兩個同步: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基本同步。(4)初次分配:堅持多勞多得,著重保護勞動所得,增加(一線)勞動者勞動報酬,健全各類生產要素由市場決定報酬的機制。(5)再分配:健全以稅收、社會保障、轉移支付等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調節機制。(6)第三次分配:重視第三次分配作用,發展慈善等社會公益事業。(7)分配秩序:規范收入分配秩序,推動形成橄欖型分配格局。(8)堅持消除貧困,切實做好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工作。34. 社會保障的作用/必要性①“社會減震器”:通過防范和化解生存危機,保障基本生活權利,維護社會生活秩序穩定。“調節器”:通過國民收入再分配,調解不同群體利益關系,化解矛盾沖突促進公平正義。③“互助”:通過分攤風險和責任共擔,發揮社會互助功能,通過自助和他助推動社會發展。35. 社會保障體系的組成及地位①社會保障;社會保障體系的核心。②社會救助;最先形成、歷史最悠久的保障形式。③社會福利;最高層次的社會保障。④社會優撫;特殊社會保障。36. 怎么完善我國的社會保障體系(1)要公平對待每一個公民并確保其享受相應的社會保障權益。→要建立起覆蓋全民、統籌城鄉、沒有漏洞的“安全網”,維護好弱勢群體利益。(2)既要盡力而為,又要量力而行,要堅持社會保障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原因:經濟發展是社會保障的基礎。要求:建立起與經濟水平相適應、保障適度的社會保障體系。(3)完善社會保障體系要做到權責清晰。→享受社會保障是社會成員的一項法定權利,也是現代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4)要堅持應保盡保原則,按照兜底線、織密網、建機制的原則,加快健全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