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認識社會與價值選擇第五課 尋覓社會的真諦第二框 社會歷史的發展班級 姓名一、課標分析:1.理解社會的基本矛盾運動;2.理解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二、知識梳理:知識點一 社會歷史發展的規律1.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1)地位:物質生活資料的生產活動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2)作用:人們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生產方式決定著社會的性質和面貌,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2.生產方式的構成: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有機結合和統一構成社會的生產方式。(1)生產力的含義及其基本要素:生產力是人類改造自然使其適應社會需要的客觀物質力量,其基本要素包括勞動者、勞動對象和勞動資料。(2)生產關系的含義及其基本要素:是人們在物質資料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社會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所有制關系、生產中人與人的關系和產品分配關系。(3)生產力是生產方式中最革命、最活躍的因素。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辯證關系(1)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力的狀況決定生產關系的性質,生產力的變化、發展,遲早會引起生產關系的變革。(2)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促進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它對生產力的發展起阻礙作用。(3)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生產力與生產關系之間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基本內涵:①經濟基礎是指由社會一定發展階段的生產力決定的占統治地位的生產關系的總和。②上層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制度、組織和設施。(2)辯證關系: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就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就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就促進生產力的發展,推動社會的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前進。(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及其矛盾運動,表明了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內在的、本質的、必然的聯系,這就是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與普遍規律(1)社會基本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是貫穿人類社會始終的基本矛盾。(2)社會普遍規律: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是在任何社會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規律。知識點二 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與發展過程: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的實現: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即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產生、發展和解決中實現的。3.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1)階級社會:在階級社會中,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2)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與解決方式:①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這一矛盾是非對抗性的矛盾。②解決方式:可以通過社會主義的自我發展、自我完善加以解決。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發展,是社會主義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③改革的根本目的:就是使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使上層建筑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4.人類社會的演變:人類通過各種實踐活動不斷解決社會基本矛盾,推動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社會主義經歷一個長過程發展后必然代替資本主義,這是社會歷史發展不可逆轉的總趨勢。三、經典練習:(一)判斷題:(請將答案 T or F寫在序號前,并將錯題訂正在橫線上)1.物質生活資料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基礎。F。2.生產關系的變化決定著社會形態的更替。 F。3.上層建筑只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就能促進生產力的發展。F。4.(2016.4浙選)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T。5.(2016.10浙選)社會發展是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和不斷解決中實現的。T。6.“手推磨產生的是封建主為首的社會,蒸汽磨產生的是工業資本家為首的社會”,這一名言直接佐證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F。7.社會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性和曲折性的統一。F。8.(2018.11浙選)人們創造歷史的第一個或最基本的活動是物質資料生產活動。T。9.物質資料生產方式的運動變化,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F。(二)單項選擇題:1.(2018.4浙選)經過長期努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十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載入憲法,確定為國家政治和社會生活的指導思想,對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具有規范、引領、推動和保障作用。這表明①物質生活資料生產方式是社會存在的最主要內容②社會存在的變化發展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發展③適合先進經濟基礎的上層建筑推動社會進步④先進的社會意識可以正確預見社會發展的方向和趨勢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2.(2019.1浙學)浙江省屬部分高校為適應國家戰略需要和社會經濟發展急需,新增數據科學與大數據技術、機器人工程網絡空間安全等專業。加強相關專業知識的教學與研究。這表明A.生產關系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 B.上層建筑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C.社會存在的變化決定社會意識的變化 D.社會存在的性質決定社會意識的性質3.(2020.7浙選)浙江省某縣以深化林權制度改革為契機引導社會資本“上山入林”,使胡柚、山茶油、猴頭菇等“三寶”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這說明A.人民群眾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 B.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C.生產力的發展遲早引起生產關系的變化 D.經濟基礎的變化決定上層建筑的變化4.(2022山東卷)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關于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的意見》,從全局和戰略高度對加快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作出部署。建設全國統一大市場,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形成供需互促、產銷并進、暢通高效的國內大循環,將推動國內市場由大到強,促進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從哲學上看,持續推動國內市場高效暢通,是因為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要與經濟基礎狀況相適合 ②聯系是客觀的和普遍的,任何事物之間都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③通過調整和完善生產關系,可以更好地促進生產力的發展④發展是漸進性和飛躍性的統一,事物的量變可以引起質變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浙江省委、省政府堅持敢為人先的銳氣、上下求索的執著,不斷推進“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取得一系列有突破性、有說服力、可復制可推廣的成果。這些做法是基于①上層建筑一定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的規律 ②生產關系一定要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③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形態的更替 ④改革是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強大動力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6.北大是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最早在我國傳播馬克恩主義思想,在建黨過程中具有重要地位。100年前,十多位青年在嘉興南湖小船上通過了《中國共產黨黨綱》。由此可見,“從北大紅樓到南湖紅船”是一個①發揮社會意識相對獨立性的過程 ②革命先驅決定社會形態更替的過程③改變生產關系推動生產力發展的過程 ④動搖原有上層建筑影響社會發展的過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7.隨著我國生產力的發展,人民對生活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為此,2021年下半年全國人大常委會修改了包括國境衛生檢疫法、農產品質量安全法、環境噪聲污染防治法等多部法律。這一系列法律出臺①符合生產關系適合生產力狀況的規律 ②是由不斷變化發展的物質生活決定的③堅持了人民群眾的主體地位 ④旨在使上層建筑服務經濟基礎推動生產力發展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8.為適應新發展階段、構建新發展格局,中央決定推進“放管服”改革,為構建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提供強力支撐。這表明①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 ②生產方式的變革決定社會面貌③生產關系要適合生產力狀況 ④上層建筑要適合經濟基礎狀況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9.恩格斯說:“正像達爾文發現有機界的發展規律一樣,馬克思發現了人類歷史的發展規律,即歷來為繁茂蕪雜的意識形態所掩蓋著的一個簡單事實:人們首先必須要吃、喝、住、穿,如何才能從事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這體現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②生產方式決定社會的性質和面貌③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 ④社會意識對社會存在具有依賴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三)綜合題:1.上世紀70年代末義烏改革開放一路先行,大膽支持“雞毛換糖”等小本生意、創辦小商品市場,個體、私營經濟開始有了生存空間,帶來了商貿繁榮、經濟發展義烏小商品市場發展到如今的“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其經營業態、經營規模等全面提升,現行外貿監管體制制約了義烏的進一步發展,2019年《義烏國際貿易改革試驗區框架方案》通過,試驗區首次實行改革備案制,允許本著法律精神先行先試,探索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體制機制,推動義烏建設高質量“世界小商品之都”。結合材料,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知識,說明唯有改革才能再創義烏新奇跡。(6分)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對生產力具有反作用。當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必須對生產關系進行改革。義烏私營經濟由小到大,小商品市場發展到如今的“買全球、賣全球”的“世界超市”,正是大膽改革的結果。②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當上層建筑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現行外貿監管體制制約了義烏的進一步發展,通過試驗區先行先試,探索貿易投資便利化的體制機制,推動義烏建設高質量“世界小商品之都”。③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發展,要樹立改革創新的意識,不斷調整生產關系和上層建筑中不適應生產力和經濟基礎發展的方面和環節,唯有改革才能再創義烏新奇跡。學習存疑: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