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疆域》一、中國的地理位置(重點)分析:區域地理學習以位置的描述為基礎,雖然學生在七年級時已經學過描述位置的方法,但在八年級起始課程中仍需復習,并通過進一步對位置特點及優勢的分析與描述,逐步建立起區位的地理思想。突破方案:第一步,對半球位置的描述。通過鞏固已經學過的南北半球、東西半球分界線的知識,引導學生結合教材給出的地圖進行判讀,得出結論。 如圖所示,南北半球以赤道為界,中國位于赤道以北,屬于北半球;東西半球以20oW和160oE為界,20oW以東至160oE為東半球,中國領土皆位于此范圍內,屬于東半球。因此,從半球位置看,中國位于北半球、東半球。第二步,對緯度位置的判讀。通過鞏固七年級已經學過的地球五帶的劃分依據,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中國所處的緯度位置,判斷中國所處的溫度帶。如上圖所示,熱帶、溫帶和寒帶的劃分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自北向南依次劃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和南寒帶,我國絕大部分領土位于北溫帶,南部少部分地區位于熱帶,沒有地區位于寒帶。第三步,對海陸位置的判讀。在鞏固七大洲、四大洋知識的基礎上,引導學生觀察地圖中中國所處的大洲和毗鄰的大洋。如上圖所示,中國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陸──亞歐大陸的東部,東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二、中國的疆域常識(重點)分析:中國的疆域常識包括我國的四至點位置、陸地領土面積及排名、陸疆和海疆長度、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的數目、臨海名稱、重要島嶼、內海等內容,是學生認識和理解中國地大物博這個基本國情的基礎,屬于應知應會的考查內容。突破方案:引導學生閱讀地圖,畫出并說出我國疆域四至點,再進一步通過順口溜的方式幫助學生記憶。如圖所示,第一步,先引導學生在圖中圈劃并讀出中國疆域的最西端位于帕米爾高原,最東端位于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最北端位于黑龍江漠河縣北端的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最南端位于海南省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提供順口溜“頭上頂到漠河北,嘴喝兩江匯合水;腳踩曾母暗沙島,帕米爾上擺擺尾”,幫助學生記憶。第二步,通過快速問答的方式,提問中國的陸地領土面積及排名、陸上及海上國界線長度、陸上鄰國及隔海相望的國家的數目等常識,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能充分調用學生在課下已經積累的常識。在快速問答的基礎上,要求學生在地圖中依次(順時針或逆時針)圈出并說出中國的14個陸上鄰國、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自北向南毗鄰的海洋和主要的島嶼,培養閱讀地圖的能力。在學生閱讀地圖的基礎上,解釋“內海”的概念,指出渤海和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三、中國位置的優越性評價(難點)分析:優越性的評價是在總結之前所學知識基礎上的綜合,考查的是學生對地理位置及其影響的全面理解。既要求學生掌握之前已經學過的地球五帶劃分、大洲、大洋分布等基礎知識,又要求其能建立起位置與各要素之間的關系的思維模式,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要求較高。突破方案:引導學生回憶地球五帶劃分的基礎知識,通過一組景觀圖,說明地球五帶中各帶的氣候特點,引導學生建立緯度位置與氣候特征之間的關系的思維模式。首先,引導學生回憶地球五帶劃分的基本依據,明確以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為界將地球依次劃分為北寒帶、北溫帶、熱帶、南溫帶、南寒帶的基本常識,并在此基礎上正確判讀出中國所處的溫度帶。第二步,通過一組景觀圖的對比,如熱帶沙漠、溫帶四季、寒帶冰原的景觀圖片,引導學生思考氣候特點,特別是溫度特征與緯度位置的關系,從而得出緯度位置影響氣候特征的結論。第三步,在前文基礎上,通過比較的方法,選擇國土面積與我國大致相當的俄羅斯、加拿大和巴西作為比較對象,進一步引導學生說出我國緯度位置的優越性,從而建立起評價一個地區緯度位置優越性的地理思維模式。四、中國的疆域優勢評價(難點)分析:與上文相連貫,作為位置評價的另一個角度,疆域優勢評價也是對學生綜合能力的考查,與緯度位置略有不同的是,疆域優勢除了體現在自然地理角度(如降水)外,還表現在人文地理角度(如交通通達性、文化及貿易等對外開放程度),雖然方法與前文類似,但在判讀過程中仍需要教師的進一步引導。突破方案:與前文所述分析中國緯度位置優勢的方法基本相同,區別僅在于在這一部分教師需要提出,除了自然地理方面,海陸兼備的疆域特點也在人文地理角度影響我國的未來發展。五、中國的行政區劃(難點)分析: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和2個特別行政區)的位置、形狀、全稱、簡稱及行政中心均屬于需要學生識記的重要內容,是后面進一步學習中國區域地理的基礎知識,但是由于量較大,內容瑣碎,且有一些易錯生字、特殊簡稱等,常常成為學生記憶的難點,需要教師適當給予幫助,引導學生通過各種方法練習和記憶相關內容。突破方案:面對龐大的信息量,在這一部分教學中,要求教師能夠通過各種手段幫助學生有效降低難度,逐層逐級地突破記憶難點。首先,可以通過猜謎、拼圖游戲、填圖等方式幫助學生先打下第一輪省區位置及全稱的底子,目的是讓學生先熟悉中國的34個省級行政區域,特別是位于長江中下游地區的省區,常常會出現記憶困難,可以給學生總結順口溜,幫助記憶,比如長江沿線的部分省級行政區域,可以串聯為“蘇浙皖贛兩湖川”,雖不全面,但有利于學生消化吸收。第二步,突破各省區簡稱和行政中心的記憶難點。可以通過猜謎、猜車牌、猜菜系、小組“PK”等方式進行,有了第一步的基礎,學生在方位上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加上平時的知識儲備,記憶的困難并不太大,但需要注意的是比較特殊的簡稱和行政中心,如有兩個簡稱的、行政中心與常聽的省內著名城市不符的、簡稱中有易錯(別)字的,需要通過組織填圖等方式,反復要求學生落實和強化。第三步,時間的把控。這一小目內容的學習不是一蹴而就的,大量的需要準確記憶的內容,學生難以在短時間內完全消化吸收,可以將內容分散開,在幾節課中螺旋式的反復和推進,以達到增強學生記憶的目的。同時,如果學生感興趣,適當地推廣一些新的信息化平臺,如微信公眾號等,讓學生在回家路上就可以隨時查詢,實現高效利用零碎時間的目的。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