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0課授課人數:課時:1課時課型:新授課授課班級:課題出處:《國家制度與社會治理》第10課授課教師:本課共設兩個子目,分別是“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當代中國的精神文明建設”。從內容關系上看,內容涵蓋了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方面的內容,在其子目中對具體內容進行了詳細地敘述。從本課課程內容看,由于課程內容較多,特別是時間跨度較大,涉及面廣,因此課程設計時要突出對時空框架的搭建,結合史料的應用,引導學生在構建時空框架的基礎上,進行史料分析,對歷史基本知識脈絡進行梳理,突出對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素養的培養。另一方面要聚焦家國情懷的提升,通過精神文明建設的代表人物的事跡的學習,進一步提高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認識,提升中學生的社會意識和責任意識。在跨學科教學的基礎上,整合政治和歷史學科的相關知識,提高學生的綜合應用的能力。從課程在單元中的位置而言,本課為本單元的最后一課,按照歷史課程敘述的基本順序,在中國古代史、世界近代史之后進行中國現代史的基本歷史的教學。對本單元的內容進行總結和概括。基于單元統攝的教學觀下,對本課的講述,要將其內容放置在新中國成立的歷史背景下,突出對學生時空觀念的培養。本課對應課標要求的“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這也就是本課的主要內容,包括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個角度。教師將學習目標分解為“了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主要成就;理解不同時期法治建設的背景和特點;了解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主要成就;理解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意義。”因此教師在課程設計時以“文明的發展”作為本課的教學立意,從“法治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兩條線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最后引導學生分析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影響,從而達成課標要求。。5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目標通過繪制時空框架圖的方式,了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主要成就;(唯物史觀水平二、史料實證水平二)通過史料分析,閱讀《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等相關法律法規文獻內容,理解不同時期法治建設的背景和特點;(時空觀念水平二、歷史解釋水平二)通過講述中國精神文明代表人物的故事,了解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主要成就;(時空觀念水平二、史料實證水平二)通過梳理時空框架圖的方式,選取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代表人物,梳理不同時期我國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題內容,理解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意義。(歷史解釋水平二、家國情懷水平二)【教學重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法治建設與精神建設的成就【教學難點】新中國成立以來法治建設和精神建設的特點及其影響【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情景導入法,任務驅動法,引導探究法,史料分析法,多媒體授課法。學習方法—學習任務驅動法,合作學習法,史料研讀法。【教學準備】學生準備:通過《學習任務單》內課前準備任務。1.了解本課涉及到的當代中國的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設基本事實,如了解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和主要成就;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演變過程和主要成就。2.了解不同時期法治建設的背景和特點;理解新中國精神文明建設的特點和意義。3.查找新中國成立以來,精神文明建設的代表人物,通過講故事的形式進行課堂分享。教師準備:1.制作多媒體課件。查找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相關視頻和文本資料,豐富課件內容。2.撰寫教學設計教案。選擇適當的教學立意,對教學內容進行合理設計,進一步突出核心素養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地位。3.設計《學習任務單》。環節一:新課導入【視頻分析】教師展示視頻材料《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四卷是全面系統反映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額權威著作,視頻選自《學習強國》,邀請云南省社科界專家闡釋相關內容。教師提問:視頻中反映了我國現代社會主義建設的哪些內容?【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觀看的過程,聚焦中學生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素養,堅持“論從史出”的基本理念。問題導入的形式激發學生的思考,創設情境,進一步提升課堂教學的效果。堅持深度學習的理念,引導學生帶著問題進行課程內容的思考與探索。環節二:新課講授【學習目標】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了解當代中國的法治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成就。【課程構建】教師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教材,并展示本課學習大綱。一、法治建設進程二、精神文明建設【設計意圖】授課時首先引導學生快速瀏覽教材,了解教材主體內容,并將學習大綱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對本課學習的主要內容有所了解,形成系統性的知識結構,提升學習效果。第一部分 新中國的法治建設進程【概念教學】法制與法治教師提問:法治與法制這兩個詞語的內涵是什么?有什么區別?有什么關系?【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法制是指指一國的法律制度。法治是指與人治相對,是指一種治國的原則、方法和理念。法制是法治的前提和基礎,法治是法制的前途和歸宿。【時空框架】(一)歷程之開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組織法》。(二)初步奠基期:20世紀50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法院組織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人民檢察院組織法》。【教師提問】這一時期我國立法具有怎樣的特點?【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法律集中在政治領域,主要是建章立制。【教師提問】這一時期我國立法具有怎樣的意義?【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確立了社會主義中國的政治制度、立法制度、司法制度,初步奠定了中國法治建設的基礎。(三)破壞時期:文化大革命時期。(四)新時期發展:改革開放以后,確定“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的十六字原則,進一步分豐富法律體系內容。【教師提問】“十六字方針”之間的內部關系是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有法可依是基礎,有法必依是原則,執法必嚴是保證,違法必究是拓展。【史料分析】教師展示1954年和1982年憲法目錄。54年憲法目錄:序言,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國家機構,第三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四章,國旗、國徽、首都。82年憲法:目錄,序言,第一章總綱,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權利和義務,第三章國家機構,第四章國旗、國徽、首都。【教師提問】對比1954年憲法和1982年憲法的不同,分析這總變化說明了什么?【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82年憲法把公民的權利與義務放在國家機構前面,凸顯公民的地位,說明我國越來越重視保障公民的合法權利,尊重保障人權。【學生閱讀教材并列舉】列舉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法治建設的成就有哪些?【學生回答】《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刑事訴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外合資經營企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經濟合同法》。【教師提問】改革開放后出現了一批與經濟有關的法律,體現了唯物史觀的哪一原理?據此你能得到關于法治建設的什么啟示?【學生回答】略【教師總結】1.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唯物史觀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凸出)2.法治建設要與時俱進。(用發展的眼光看問題)(五)進一步加強時期:20世紀90年代以后,我國全面推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對法治建設提出更高的要求。十五大報告第一次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并于1999年寫入憲法。1999年和200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先后將“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寫入憲法,法治建設進一步加強。到2010年,我國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這是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走向成熟的標志。(六)全面依法治國時期【史料閱讀】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核心概念】“新十六字方針”: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史料閱讀】2020年5月,十三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教師提問】你認為全面依法治國對當今中國的發展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學生回答】略,開放性問題。(堅持教學評一體化設計,豐富評價體系,鼓勵學生,進一步提升中學生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精神文明建設【課堂活動】請同學們講解自己熟悉的代表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精神文明建設方面的代表人物及我們學習的品質。【學生活動】四組學生每組一個代表,共12分鐘。【時空框架】1.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把全部力量貢獻給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艱苦奮斗的精神。代表人物的事跡講解,通過表格的形式展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主要成就。2.20世紀80年代:“五講四美三熱愛”: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中國共產黨3.20世紀90年代:創建文明城市、文明村鎮、文明行業,三大系列創建活動為社會風氣的好轉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1994年,中共中央先后頒布了《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學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見》把愛國主義教育作為加強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工程加以推進。4.21世紀初:公民道德建設.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①發展過程:2006年10月,中共十六屆六中全會:第一次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戰略任務。2007年10月,中共十七大:“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是社會主義意識形態的本質體現。”2012年12月,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煉、概括,形成簡明扼要、便于傳播和弘揚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②主要內容:富強 文明 文明 和諧自由 平等 公正 法治愛國 敬業 誠信 友善【課堂故事】楊善洲退休后,扎根大亮山,義務植樹造林,帶領大家植樹造林建成面積5.6萬畝。2011年全國道德模范,2011年感動中國十大人物獲獎者。2018年12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授予楊善洲同志改革先鋒稱號。2019年9月25日,楊善洲獲得“最美奮斗者”榮譽。黃大年秉持科技報國理想,把為祖國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貢獻力量作為畢生追求,為我國教育科研事業作出了突出貢獻。他首次推動了中國快速移動平臺探測技術裝備的研發,攻關技術瓶頸,突破了國外技術封鎖,他既是“無私的愛國者”,也是“新時代海歸科技報國的楷模”。環節三 課程小結【視頻觀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法治體系。【設計意圖】通過視頻觀看的形式,鞏固本課內容,深化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思想的認識。【教師總結】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有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環節四 作業布置1.基礎題:材料分析題材料一:習近平同志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高度重視法治問題,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法治中國。”材料二:治理國家,治理社會必須一手抓法治,一手抓德治。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有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實現法律與道德相輔相成,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1)根據材料一,指出我國法治工作的“十六字方針”。(2)結合材料,談談德治和法治之間的關系。(3)作為青年學生,我們要如何進一步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2.挑戰題:根據材料中的人物事跡及其精神,圍繞“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精神文明建設”撰寫史學小論文。孟泰:“第一代全國勞動模范:鋼鐵戰線的老英雄”。時傳祥;“寧肯一人臟,換來萬戶凈”的掏糞工人。王進喜:“寧可少活二十年也要拿下大油田!”焦裕祿:“艱苦奮斗、科學求實”的黨的好干部。雷鋒:愛憎分明不忘本,立場堅定斗志強。李四光:用科學知識回報祖國的地質學家。華羅庚:中國現代數學之父。【板書設計】第十課 當代中國的法治與精神文明建設1949.9 20世紀50年代 文革 改革開放后 90年代后 十八大后【教學反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