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1課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一、教學目標借助相關材料,站在歷史解釋的角度引導學生理解城市化的概念,理清工業革命與城市化的關系。借助相關中外城市化圖片,立足于時空觀念創設教學情境,引導學生在自主閱讀教材的基礎上了解近代以來中國與世界的城市化進程。引導學生運用史料分析能力,借助材料,概括總結近代以來城市化發展的特點。4. 引導學生運用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能力辯證地分析城市化給社會生活帶來的影響,從而幫助學生樹立可持續發展生活理念。二、重點難點重點:近代以來城市化的演進及積極影響難點:近代以來城市化的特點、存在問題及未來發展。教學過程概念解釋:城市化又稱城鎮化,是指人口和產業活動在空間上聚集,鄉村地區向城市地區轉變的過程。城市化是社會經濟發展的主要表現和必然結果。——數據來源:國家統計局編《中國統計年鑒》表現:城市人口不斷增長,占總人口的比重不斷上升。城市的規模不斷擴大。城市生活方式逐漸取代農村生活方式。發展的沖動:城市化的演進在第10課的學習中我們了解到了古代中外的城市發展,知道了城市的出現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而城市與城市化并不是割裂的概念,而是城市所發生的系統的演變和擴張過程,既包括城市人口的增加,經濟結構和地理空間的變化以及社會文明的發展。城市化開始于什么時候?按照我們給城市化下的定義來看,從古代城市產生以來就有城市化。只是由于各種因素的限制,古代的城市化率比較低而已。這種低城市化情況在近代以來被打破,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世界上第一個城市人口超過總人口百分之五十的國家是英國,這個時間點是1851年。那么哪些因素在推動英國城市化進程呢?1.城市化的動力課件展示:課件展示P61學習聚焦和史料閱讀材料。工業革命是如何推動城市化的?請大家根據P61史料閱讀來概括歸納。大工廠,特別是從蒸汽機開始代益水力發動機的時候起,越來越多地開設在那里,據一個同時代的人說,在1786年,人們僅看到一個煙囪,即阿克賴特紗廠的煙囪矗立在屋上。十五年后,曼徹斯特約有五十個紗廠,大多數都擁有蒸汽機。那些趕忙建筑起來的、太小不夠人口居住的工人房屋綿延在紗廠的周圍,幾乎把舊城圍繞起來,……設有商店的中心區域已經美化了,那里開辟了寬闊的街道,兩邊有很高的磚砌的房屋。——(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①產業結構的調整,城市人口的激增②城市基礎設施和服務的改善③就業結構變化,第二、三產業就業人口比重較大可以說,近代英國的城市化與工業化發展關系密切,除此之外,英國的城市化還有哪些特點?出示材料:英國早期城市化進程完全是依據自由化市場力量實現的;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率高;對外貿易在城市化的進程中地位舉足輕重;城市化與工業化同步進行。 ——摘編自陸偉芳《簡析近代英國城市化的特征》形成具有自發性;過程具有迅速性;外貿推動作用明顯;工業化與城市化同步。(引發學生的深度思考,強化學生對工業革命與城市發展的關系認識。培養學生閱讀分析史料,解讀史料,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培養學科思維能力,落實核心素養。)2.城市化的歷程城市化是衡量國家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標志,這是一個漸進的發展過程。接下來,請同學們閱讀P61-62內容,畫出近代以來中外城市化演進時間軸。課件展示:課件展示時間軸示例。從時間軸明顯可以看出,近代以來中外城市化進程是不一致的。請同學們通過對比時間軸并結合下圖,分析19世紀以來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進程有何特點?中國的城市化1、近代中國(1)背景:伴隨著一系列不平等條約的簽訂和通商口岸的開放,資本主義工商業發展,近代化性質的工商業城市陸續出現、發展、壯大,吸引了大量鄉村人口進城,開啟了近代中國城市化的進程。思考:近代中國城市化的原因和特點材料一: 中國城市告別傳統城市形態走向近代是從19世紀40年代開始的。與西方資本主義諸國通過提高農業生產力、工業革命和日益增長的商業化等內力作用實行近代城市化和城市近代化不同,中國的城市近代化發軔于西方資本主義的侵入,一批有別于傳統封建市鎮的近代城市首先在通商口岸崛起。……這些通商城市以貿易為中介,并通過強行建立租界等手段,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新的技術、城市建設與管理、文化樣式及價值觀念移植嫁接到傳統城市之中,從而使這些城市走出鄉村社會及文化的包圍原因:列強侵略下工業文明對中國的沖擊;洋務運動和民族資本主義的推動;自然經濟的解體和商品經濟活躍,通商口岸的開放材料二: 在此期間,城鎮人口由1843年的2072萬人,至1894年增至2351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6%。至1949年增至5766萬人,從占總人口的5.1%上升至10.6%……從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戰爭前,全國通商口岸34個。這些口岸一直是被迫開放的……中國各地工廠有外資工廠、官辦和商辦工廠、民族資本主義工廠三大類。——皮明庥《洋務運動與中國城市化、城市近代化》材料三: 時至今日,農村破產日益劇烈,農民痛苦日益深刻,……農民莫不紛紛離村,徙居城市。 —《新中華雜志》,第九期(1933年)董汝舟《中國農民離村問題之檢討》特點:起步晚,發展緩慢;具有半殖民地特征;受西方工業文明影響大;主要分布在東南沿海地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1)1949—1960年,中國城鎮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大幅增加。(2)1978年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城市化進程加快。(3)21世紀以來,中國城市化迅猛發展。2011年,中國城鎮人口超過人口總數的一半。(引導學生理解中國近代的城市化走過了一條不同于西方城市化的具有自身歷史特征的發展道路)3.城市化的影響為什么大家都喜歡去城市生活呢?只有一個理由,就是城市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更加美好。城市為什么能夠讓人們的生活更美好呢?請同學們結合自身生活經驗和所學,分析這個問題。現代化的居住環境和生活環境(電梯房,自來水、網絡、暖氣空調、外賣、休閑娛樂、便捷醫療、大型商超等)、基礎設施(交通工具、設施、等)課件展示:補充P65問題探究部分材料巴黎……也配套建設了放射狀的新道路,把火車站與商業中心連接起來,給人以一種處于新的秩序、清潔、高效和美觀標準控制之下的印象。超過165公里的新街道——寬敞、筆直,并配有人行道、排水系統、照明設備和新種植的樹木,街道旁點綴著紀念性的新教堂、市場和行政辦公樓。私人建筑、公寓住宅增加了六倍,其精致優雅前所未見,既具有外貌的端莊,也具有內部的舒適,很快就在林蔭大道兩旁鱗次櫛比地拔地而起。一個世紀以前的改革者所夢寐以求的城市,現在如此完整的沐浴在一種進步的神采當中,甚至城市的下水道也在特殊設計的景觀車中,向游人開放。——[美]巴里·伯格多爾著,周玉鵬譯《1750—1890年的歐洲建筑》請同學們閱讀P65問題探究部分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城市化從哪些方面改善了人們的居住條件和生活環境。道路交通設施的發展方便人們的出行,改變了城市面貌。通信設備的改善密切了人們的交流和信息傳播。建筑技術和生活設施的改善改變了人們的居住環境。社區功能的完善及公共服務設施的發展為居住在城市的人們提供了便利。二、保護的理性: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1.問題表現課件展示:課件展示P61學習聚焦和史料閱讀材料。史料閱讀一:十五年后,曼徹斯特約有五十個紗廠,大多數都擁有蒸汽機,那些趕忙建筑起來的、太小不夠人口居住的工人房屋綿延在紗廠的周圍,幾乎把舊城圍繞起來,……設有商店的中心區域已經美化了,那里開辟了寬闊的街道,兩邊有很高的磚砌的房屋。最后,在城市的最外邊東南方,不久也建筑起一些周圍有花園的漂亮別墅,那里住著新的貴族、棉業豪富。——(法)保爾·芒圖《十八世紀產業革命——英國近代大工業初期的概括》史料閱讀二:在該城的某些部分………地下室的潮濕程度根本不宜于給人居住……據我所知,有許多工人家庭在這種墻上滴水的地下室住上一段時期后就與世長辭了。這些寄宿合的恐怖景象是很難描述的:一個新從鄉間來的房客往往睡在前一住客留下的、尚布滿傳染病菌的床上,或者幾個鐘點以前才從這個床上抬走一具患傷寒而死的尸體。——蔣相澤主編《世界通史資料選輯·近代部分》請大家仔細閱讀教材上P61、64的史料閱讀部分材料,結合教材P64的內容和所學,找出工業革命后英國的城市化中出現的問題有哪些?工人生活水平差、衛生健康狀況惡劣;貧富差距大;環境污染嚴重;交通擁堵;犯罪率升高。請同學們運用這節課所學知識,分析為什么會出現這些問題?工業革命的發展推動城市化進程速度過快,當時的城市建設速度跟不上;資本主義發展的弊端等。2.解決之道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各國政府也做出了一定努力的。以英國為例,請大家結合表格材料,分析英國解決城市化問題的方法有哪些?課件展示:出示材料材料:近代英國針對空氣污染和水污染而制定的部分法律年份 名稱 內容1601 《濟貧法》修正案 建立了為貧困無助者提供居住和工作的濟貧制度1848 《城市公共衛生法》 解決城市公共衛生方面存在的問題1866 《城市環境衛生法》 旨在解決城市環境衛生問題1909 《城市規劃法》 政府開始規劃城市的建設1945 《工業分布法》 旨在解決工業布局問題1946 《新城法》 解決衛星城市的發展問題1949 《國家公署和鄉村 通道法》 政府管理鄉村交通工作1952 《城鎮發展法》 關于城鎮發展的法律條例制定法律、加強政府干預、制定城市規劃等通過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城市化問題所帶來的社會矛盾。,但有沒有真正解決呢?課件展示:出示現代城市發展的現狀圖片教師講述:城市化是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發展與保護相互碰撞的激烈與代價是極大的而又必須解決的。從深圳的發展我們可以發現,要想真正解決城市化進程中的問題,就必須舍棄過去三天一層樓的“深圳速度”發展模式,邁向“深圳質量”“深圳標準”的可持續發展道路,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深圳,正在做。深圳,未來可期!城市化經歷了漫長的過程, 近代以來的城市化進程速度不斷加快,離不開工業化發展的推動。城市化在改變社會結構和人們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質量方面有著巨大的影響力,但我們也必須看到城市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只有逐步解決城市化帶來的問題,轉變城市發展觀念,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這才是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