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2.10《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建立》課時教案教材分析本課為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十課《蒙古族的興起和元朝的建立》 本課主要講述蒙古族的興起及其統一、元滅西夏和金、元朝的建立和統一。本課以蒙古族的不斷擴張過程為線索梳理這段時間的歷史。本課內容中蒙古滅西夏、金、南宋的史實無需花費太多的筆墨描述,有個基本的時空感知即可。教學的重點應在于讓學生理解蒙古族發展壯大的過程中為鞏固統一實施的漢化措施和統一的意義。通過漢文化的學習加強了民族交融,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礎。蒙古族發展之速引人矚目,元朝版圖之大空前絕后,元朝的歷史地位不可忽視。二、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1、了解蒙古的興起;2、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3、元朝的建立,文天祥的抗元斗爭。【過程與方法目標】1、正確認識元朝統一全國的歷史意義及對文天祥抗元斗爭做出正確評價,以培養學生辯證地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2、讓學生明白元朝的民族融合進一步加強,是在全國統一的條件下,在前代民族融合的基礎上實現的,培養學生的洞察力。【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1、認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政權,對蒙古社會的發展起了積極作用;2、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民族融合;3、了解文天祥抗元斗爭的事跡,學習他崇高的民族氣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蒙古的統一,元朝的建立與統一。【教學難點】如何理解元朝的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課前準備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請大家看大屏幕上的圖片,你能看出這是什么民族嗎 蒙古族是我國北方一個有著悠久歷史的少數民族,他們生活在蒙古高原上,多數過著游牧生活,被稱為“氈帳中的百姓”,是一個能歌善舞、勤勞勇敢、豪放純樸的民族,是我們中華大家庭中的一員,它曾建立了一個強大的政權——元朝并統一全國,而且它的疆域比我國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要遼闊,那么,蒙古族是如何興起、壯大統一全國的呢?它對我國多民族統一國家的發展有什么貢獻,今天,就讓我們踏上蒙古高原去看一看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建立的全過程。【講授新課】一、成吉思汗統一蒙古1、(展示成吉思汗的畫像)教師講述:蒙古興起的基本情況:(蒙古族是中國北方一個古老的民族,過著游牧的生活。12世紀時,蒙古草原的部落,相互之間頻繁發生戰爭,生靈涂炭。鐵木真于1206年完成了蒙古草原的統一,建立了蒙古政權,他被擁立為大汗,被尊稱為成吉思汗。)探究一:你認為成吉思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客觀因素:(1)部落混戰,民族壓迫;(2)人民渴望和平安寧;(3)強大的軍隊。個人因素:堅強的意志,機敏果敢。2、(出示問題: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治)根據課本知識說說成吉思汗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治?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建立一支護衛部隊。(2)行政方面:建立了軍事、行政和生產相結合的制度;建立司法機構。(3)文化方面:創制蒙古文字。過渡:蒙古統一后,成吉思汗及其子孫們發動了大規模的對外戰爭,占領了除日本、東南亞、南印度和西歐以外的整個歐亞大陸,建立了世界上有史以來最大的帝國。二、西夏和金的滅亡1、(展示蒙古滅西夏形勢圖)學生讀教材理清蒙古滅西夏的過程:成吉思汗率領蒙古軍隊首先進攻西夏,在蒙古軍隊的進攻下,1227年西夏滅亡。2、(展示蒙古滅金形勢圖)學生讀教材理清蒙古滅金的過程:(1)過程:蒙古和南宋結盟,南北夾擊金朝。1234年,蒙古滅金。(2)影響:金朝滅亡后,南宋和蒙古直接對峙的局面形成。補充材料過渡:成吉思汗在征服西夏前病危,遺言要借宋境攻擊金。蒙哥:蒙古帝國大汗,史稱“蒙哥汗”。為元太祖成吉思汗之孫、拖雷長子,其四弟即元世祖忽必烈。即位后主要致力于攻滅南宋、大理等國。并派遣旭烈兀西征西亞諸國。1259年死于合川東釣魚山下。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廟建成,制尊謚廟號,元世祖忽必烈追尊蒙哥廟號為憲宗,謚號桓肅皇帝。三、元的建立與統一1、元朝的建立:(展示忽必烈圖像)讀圖學史(出示問題:元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元朝建立基本情況?(1271年,忽必烈改國號為元,次年定都于大都。)2、(出示問題:忽必烈成為大汗后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治)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忽必烈采取了哪些措施鞏固統治答案提示:施行“治國安民”的方略,廣開言路,整頓吏治,注重農桑。探究二:忽必烈采納漢族儒臣的建議,推行中原地區的各種制度與文化,這對他完成統一大業有什么作用和影響?(1)能夠得到漢族地主的認可,有利于蒙古的發展和民族融合,也是為了鞏固對中原地區的統治。(2)有利于社會的安定。(3)有利于經濟的發展和軍事實力的增強。為統一奠定了基礎。3、元朝的統一(出示問題:元朝滅亡南宋)忽必烈滅亡南宋,統一中國的情況及其影響。答案提示:1276年,元軍攻入南宋都城臨安,南宋滅亡。1279年,消滅南宋殘部,實現統一。影響:結束了我國歷史上較長時期的分裂割據局面,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基礎。探究三:元朝的統一具有進步意義,而文天祥組織了抗元斗爭,如何看待文天祥的抗元斗爭?答案提示:我們必須看到事物的兩個方面。文天祥的抗元,反抗的是蒙古貴族的民族壓迫,與人民群眾的愿望相一致,是正義行為。抗元失敗后,又表現出寧死不屈的精神和崇高氣節,理應受到后人的敬仰和紀念。因此,我們肯定文天祥抗元,并不否定元統一的進步性,只是二者的角度不同。師生共納:蒙古的興起和元朝完成國家的統一;忽必烈采取了鞏固統一的措施;站在現在的角度,我們要正確的評價文天祥的言行。文天祥崇高的民族氣節深深地醞感動著我們,愛祖國不是一句空話的口號,它包括愛我們這個民族,愛同胞、愛語言、文化、山川、河流、愛我們身邊的每一個人,愛這些與我們息息相關的事物,希望同學們把對祖國的熱愛轉化為具體的行動,轉化為做身邊小事中去,元朝統一后,統治者必然會想方設法來維持它的統治,那么,如果你是元世祖,你會從哪些方面采取措施,使國家長治久安呢 下節課再來解讀。【教學反思】本課的知識點較多,通過本課學習要能夠理解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的基本史實;簡述蒙古滅西夏、金和南宋,完成統一的歷程;正確評價文天祥的抗元斗爭,學習文天祥等歷史人物高尚的氣節、不畏艱險、積極進取的個人品質和人生態度;認識元朝統一的進步性和文天祥抗元的正義性,以及兩者之間的辯證關系。因此,教學中需要做到有的放矢,主次分明,盡量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課堂氣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