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2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教學目標:1.能知道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革命過渡的歷史必然性2.能記住中共八大對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3.能記住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的成就及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重要意義二、核心素養:1.政治認同:明確中國人民選擇社會主義道路,選擇社會主義制度的必然性。2.科學精神:明確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是符合中國國情的,是符合我國發展規律的。三、重點難點1.學習重點:過渡時期的總路線、總任務與歷史意義;社會主義制度建立的重大意義。2.學習難點: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四、課前預習提綱1.社會主義革命(過渡時期)過渡時期時間及原因?2.過渡時期總路線和總任務是什么?3.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的標志,意義?4.社會主義初步建設時期的內容?5.對三個時期的評價探究與分享【探究一】中國與美國、印度鋼和電產量的比較(人均)中國(1952年產量) 美國(1950年產量) 印度(1950年產量)鋼產量 2.37公斤 538.3公斤 4公斤發電量 2.76千瓦/時 2949千瓦/時 10.9千瓦/時毛澤東說:“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造?!?br/>思考:據材料分析,從以上材料中能得出什么結論?為改變這種現象黨中央作出怎樣的決定?【探究二】 農業社會主義改造是通過合作化運動實現的,它僅用四五年的時間,基本完成了5億農民從個體小農經濟向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轉變。原本人為分割開的土地又都連成了一片,極大地提高了土地的使用效率。個體手工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堅持自愿互利的原則,走合作化的道路,最后發展到社會主義性質的手工業生產合作社。對資本主義工商業實行利用、限制、改造、公私合營的政策,逐步把生產資料的資本主義所有制改造成為社會主義的公有制。思考:據材料分析,國家為什么要對農業、手工業和對資本主義工商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如何改造的?【探究四】【材料1】 1956年國民經濟中公私經濟成分的比較項目 社會主義公有經濟 私有制經濟國民收入 92.9% 7.1%工業總產值 100% -商品零售額 95.8% 4.2%【材料2】1950~1956年我國工業中各種經濟成分的變化情況(以工業總產值為100,不包括手工業)思考:據材料1、2分析,三大改造的結果如何?有何歷史意義?易錯易混,錯誤的請在下面改正。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地社會變革。2.新中國誕生,標志著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3.社會主義過渡時期的總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4.社會主義改造的總路線和總任務是“一化三改”。5.社會主義改造的完成,標志著我國建立起了完善的工業體系。6.社會主義革命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必要前提。7.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經濟力量的對比。8.從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的歷史必然性之一是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其私營工商業的經驗,完成了對其社會主義改造。七、課后鞏固練習1.“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一切有歷史意義的巨大成就,不但在全黨,而且在全國人民中引起了歡騰。這是很自然的,因為一切愛國的人民都可以從這次大會的結果看到我們祖國的光明燦爛的未來,看到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富強的先進的社會主義工業國的遠景?!?br/>——1956年9月29日人民日報社論《一次有偉大歷史意義的大會》中共八大的偉大歷史意義在于( )①總結了成績和經驗,開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②正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其實質是先進的社會主義制度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③堅持獨立思考,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相結合④結合具體國情,明確當時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調整社會生產關系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1956年1月21日,上海市黨、政、軍領導和文藝、科技、高教、新聞、宗教、工商、工人、農民、少數民族、烈軍屬、歸國華僑等社會各界代表,約10萬人在蒙蒙細雨中出席了在人民廣場舉行的慶祝社會主義改造勝利大會。下列關于我國社會主義改造的認識正確的是( )①是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重要轉折點②“一化三改”的核心是變生產資料公有制為私有制③能夠順利完成社會主義改造這一偉大革命是歷史的必然④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1956年“三大改造”取得決定性勝利,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從此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經濟社會也在曲折中前進。對此,下列認識正確的是( )①我國已建立起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②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③“三大改造”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④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4.“我們工人勞動最熱情,生產記錄日日新。農民已經組織起來,年年都是好收成?!边@是創作于1954年的歌曲《在祖國和平的土地上》中的兩句歌詞。透過歌詞,我們可知在這一年( )①個體農業經濟正努力適應國家工業化建設②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③人民已經真正當家作主成為國家的主人④我國已經完成社會主義改造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5.毛澤東說,從1953年起,我們就要進入大規模經濟建設了,準備以二十年時間完成中國的工業化。他形象地把工業化比做鳥的主體,但是要飛上天還需要一對翅膀即三大改造。這對翅膀對我國的重大歷史意義在于( )①使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轉變成為了先進的工業國②極大地激發了廣大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熱情③為實現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前提條件④確立社會主義制度為中國發展奠定根本制度基礎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在中國這樣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沒有先例,猶如攀登一座人跡未至的高山,一切攀登者都要披荊斬棘、開通道路。”下列關于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理解正確的是( )①社會主義建設早期,生產力與生產關系幾乎沒有矛盾,故一五計劃提前超額完成②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的曲折,是因為沒有借鑒蘇聯經驗③我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初步探索,有利于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④社會主義建設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必須根據自身國情選擇合適道路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中國財稅博物館陳列著一張印著“公私合營浙江企業股份有限公司股票”字樣的老股票。這張股票見證了新中國成立后的一場重大經濟變革。這場變革( )①完成了落后農業國向先進工業國的轉變②為國家富強展示了美好前景和現實道路③是中華民族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激發了人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8.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是我們黨在百年奮斗中實現的第一個偉大歷史成就,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奠定了基礎。28年的革命斗爭,黨領導中國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獲得了豐富的歷史經驗。回看歷史,總結經驗,對于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具有指導作用。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有( )①標志著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②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③實現了我國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④結束了我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歷史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到1956年底,加入合作社的農戶達到全國農戶總數的96.3%;參加合作社的手工業人員占全體手工業人員的91.7%;全國私營工業戶數的99%、私營商業戶數的82.2%,分別納入了公私合營或合作社的軌道,完成資本主義工商業和平贖買。至此,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根據材料信息可以推斷,社會主義改造成功( )①意味著我國走出了一條符合國情的社會主義革命道路②意味著我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發生了根本變化③使我國經濟結構和經濟基礎發生了根本變化④標志著我國建立起了相對獨立的工業體系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0.在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在中國怎樣堅持和建設社會主義、怎樣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歷史課題,并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如同中國革命一樣,中國共產黨做到了( )①以蘇聯經驗為借鑒,避免了社會主義建設道路上的曲折②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③立足中國國情和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來探索建設道路④充分利用發達國家的先進經驗來指導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11.三大改造的完成是20世紀中國的一次歷史性巨變,我國從此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三大改造的完成( )①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②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奠定了堅實基礎③為實現民族復興、國家富強展示了現實道路④標志著我國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2.1956年9月,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集中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在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方面取得的初步成果。本次會議最重要的貢獻是( )A.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了勝利B.強調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的重要性C.正確分析了國內形勢和主要矛盾的變化D.強調由落后農業國變為先進農業國的任務13.為了拯救民族危亡,中國人民奮起反抗,各種救國方案輪番出臺,但都以失敗而告終,中國迫切需要新的思想引領救亡運動,迫切需要新的組織凝聚革命力量。在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偉大覺醒中,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緊密結合中,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梢姡袊伯a黨自成立之日起就( )①使得中國人民在謀求民族獨立的斗爭中有了主心骨②肩負著謀求人民解放和國家富強的歷史責任與使命③意味著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實現了第一次歷史性飛躍④成為舊民主主義革命走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4.新中國成立后,我國通過社會主義三大改造的短暫過渡,跨越了資本主義的“卡夫丁峽谷”,從新民主主義社會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當時這一轉變的歷史必然性是( )①個體農業適應了國家工業化建設的新形勢②國際形勢有利于中國加速向社會主義陣營的轉變③社會主義國營經濟迅速發展已成為社會經濟中的決定性因素④國家積累了利用、限制和管理私營工商業的經驗A.①② B.①④ C.②④ D.③④15.黨在過渡時期總路線的主要內容,概括來說就是“一化三改”。“一化三改”中的“一化”是指實現( )A.農業的社會主義集體化 B.工業的社會主義合作化C.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 D.資本主義工商業的國有化16.1953年12月,黨中央提出:“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這是一個過渡時期。”黨在這個過渡時期要( )①實現民族獨立、國家富強②逐步實現社會主義三大改造③初步確立人民民主專政④逐步實現國家的社會主義工業化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姓名: 班別: 分數: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答案17.閱讀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新中國成立后,短短三年內根本扭轉了國民黨反動派留下的混亂局面,實現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1953年8月,在財經會議上提出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對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務作出規定之后,中國集中財力、物力搞建設、謀發展。僅“一五”計劃期間,全國就開展了1萬多個工礦建設單位的施工,包括156個重點建設項目。獨立自主、艱苦創業,愚公移山、改造中國,成為中國人民精神面貌的真實寫照。新中國僅僅用了20年時間就基本建立了獨立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為現代經濟發展奠定了根本基礎。結合材料,運用“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的相關知識,分析新中國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探索過程中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歸納反思】:整理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易錯易混知識點。第二課 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第2框 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確立參考答案探究一: 提示: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確立后,如何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是嶄新的課題,沒有現成的答案可以遵循。中國共產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指導下,以蘇聯經驗教訓為鑒戒,結合中國具體實際,艱辛探索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探究二:提示: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實施“一五”計劃,積累了一些社會主義建設的經驗與教訓。探究三:提示:①黨的八大指出,社會主義改造完成后,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已經不再是無產階級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而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因此,黨和全國人民的主要任務是集中力量發展社會生產力,盡快把我國由落后的農業國變為先進的工業國。②黨的八大的方針政策對當時中國社會主要矛盾和主要任務的分析是正確的,是對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參考答案:1.C2.D3.D4.C5.C6.D7.D8.C9.A10.C11.C12.C13.A14.C15.C16.D17.①新中國成立后,實現了政治、經濟、社會的穩定,為社會主義建設提供了前提。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正確制定了過渡時期的總路線和根本任務,為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指明了方向。③通過社會主義改造,建立起社會主義制度,為社會主義事業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④廣大人民群眾積極投身社會主義建設實踐,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提供了強大的精神動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