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6.3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一、教學目標1.明確我國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內容和形式2.認識村民自治和居民自治的內容3. 理解擴大基層民主的重要意義4. 運用現實事例,分析人民群眾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二、核心素養政治認同: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理解我國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意義。科學精神:把握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的性質、主要職能,牢記發展基層民主的重要性和途徑。法治意識:按照村民委員會組織法和城市居民委員會組織法參與村民自治或居民自治。公共參與:在我國農村和城市,廣大人民群眾開展了豐富多彩的基層民主實踐,青年學生應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積極參與基層民主實踐活動。三、重點難點1.教學重點:了解基層自治組織有哪些?它們是如何工作的?2.教學難點:基層民主實踐的具體做法有哪些?四、課前預習提綱1.基層群眾自治的含義?2.村委會和居委會的性質 3.直接行使民主權利額途徑有哪些?如何區分?探究與分享合作探究一M村圍繞加強黨的領導、暢通渠道、激發活力、提升議事實效要求,建立“五清單、六步驟”協商議事新形式,推動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建設。該村通過村民代表會議,選出議事協商委員會,代表全體村民參與到村務議事協商中。一方面,建立議事協商五個清單,規范議事協商。通過定期或不定期收集提煉公共協商議題,建立議題目錄清單。在此基礎上,由村黨總支牽頭,對采集到的議題進行商討,形成議題交辦清單,提交村民代表大會審議后,交由不同主體實施。實施結束后,承辦主體形成議題辦理情況清單,報告議事會,議事會形成辦理結果公示清單和評議清單,在村務欄公開,接受監督。另一方面,建立議事協商“六步驟”,對問題的收集渠道、議題的確定、議前調研、議事協商會議的召開、商議結果的公開、分類監督執行等,進行細致科學的規定。結合材料,運用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知識,說明“五清單、六步驟”協商議事形式對提升鄉村治理能力的作用。合作探究二1949年10月,杭州市上城區上羊市街的250多位居民代表接到通知去附近的小學禮堂開會,代表轄區2250戶老百姓選出自己管理自己的組織——居民委員會。最終,24歲的小陳當選居委會主任,250多位居民代表也成了中國基層民主的最初實踐者。居委會主任因為工作在街頭巷尾,負責的事務包羅萬象,被親切地稱為“小巷總理”,“小巷總理”面對的工作又多又雜。興建衛生設施,慰問軍烈屬,協助戶口清查……這是建國初期的居委會;“樓下應該有個煎餅攤”“雙職工想回家就能喝上熱水”“咱大院能不能有個食堂”……這是改革開放初期的居委會;民生議事會定期召開,議題提前公布,讓居民出點子、拿主意,一起研究討論社區問題,社區有了交流群,網格化服務管理全覆蓋……這是現在的居委會。從最初的群眾大會到后來的民生議事會、網絡社區、居民交流群,這些做法在不同時期最大限度地凝聚著群眾的智慧和力量。在“小巷總理”的組織下,民主切實體現在居民生活里。在中國,“小巷總理”從來不是個體,而是代表了一種制度、一種基層治理模式。結合材料,運用所學相關知識說明中國的“小巷總理”為什么管用。六、易錯易混。1.人民群眾依托基層群眾自治組織,依法間接行使民主權利。糾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村民委員會和居民委員會是我國的基層政權機關。糾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在農村,涉及全體村民利益的問題必須由村民委員會決定。糾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村民或居民合理表達意見和建議是做好基層民主管理工作的關鍵。糾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基層群眾自治制度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糾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七、課后鞏固練習1.重慶市五屆人大常委會第十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市人大常委會關于調整重慶市第十一屆村(居)民委員會換屆選舉時間的決定。全市村(居)委會換屆選舉,從2021年1月開始啟動,6月底前基本結束,村(居)民委員會的任期由三年調整為五年。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村民委員會是農村基層群眾自治的組織形式②村民委員會由村民選舉,代表村民行使國家權力③村民委員會應負責辦理本村的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④村民委員會成員應向村黨支部匯報工作,對其負責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2.為了加強村民和村委會在村莊建設中的作用,某省法制委員會建議“村民委員會在鄉鎮人民政府的指導下,協助做好村莊規劃實施和村民住宅建設管理工作”。此外,村莊規劃編制過程中應邀請村民參與,充分聽取村民意見,尊重村民意愿。由此可見( )①村民對本村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可以參與決策與管理②村民對村內重大事務享有決策權是村民自治的基礎③鄉鎮人民政府邀請村民參加會議是基層民主管理的體現④村民可以通過多種渠道、采用多種方式參與村務決策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某社區招募了22名本社區網格“找碴員”,希望這些“找碴員”能查漏補缺,發現不足,提出問題,讓社區扮靚面子、做實里子、提升顏值。這一做法( )①意在提升社區治理生態環境的行政水平②能夠增強社區居民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務的能力③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的組織體系④凸顯了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重要作用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某地緊盯農村“小微權力”運行中的廉政風險點,創新形成“小微權力”清單制度。通過定權力、定流程、定責任“小微權力”清單制度為村級干部行使權力劃清了界限,督促村“兩委”按圖辦事、看單履職。下列事項應納入村干部權力清單的是( )①決定對部分耕地的流轉 ②協助政府搞好社會治安③審議通過村民自治章程 ④調節村民間的民事糾紛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5.“五微共享社區”是某地構建的以“微平臺、微行動、微實事、微心愿、微星光”為主題的社會治理新模式,利用“互聯網+”,居民只需掌上點一點,社區、政府和基層黨組織就能通過“微行動”“微實事”點亮“微心愿”,展現“微星光”,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不斷增強。材料中的舉措( )①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模式,健全了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體制機制②充分發揮居民委員會在社區治理中的引領作用,發展基層政權③建設了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共同體,更好地服務社區群眾④能夠通過創新社區工作模式,提高基層治理現代化水平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育林社區下轄7個小區,多為老舊小區,社區工作千頭萬緒。“我們積極利用居民議事會、居務監督委員會等,聽取百姓心聲,以協商的方式,解決居民身邊的大事小事。”育林社區黨支部書記、居委會主任李佳嬪代表介紹,有居民全程參與社區公共事務,社區工作推進得更順利,社區面貌進一步改善。從中彰顯了( )A.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屬性B.基層民主是發展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基礎性工程C.豐富自治途徑,發揮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D.凝聚起干部群眾政治合力,以黨內民主帶動人民民主7.學生會在校刊上刊登了同學們的社會實踐活動,其中包括以下幾篇社會實踐調查報告。序號 社會實踐主題1 社區居委會為居民辦實事 獲贊貼心“好管家”2 居委會減負:公章不再是萬能 將有適用清單3 “居委會大媽”是個“百變佳人”根據這些材料可以推斷出他們社會實踐的主題是( )A.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建設 B.服務型政府建設C.基層政權建設 D.基層黨組織建設8.西方人視社區為“擴大的個體”,中國人視其為“擴大的家庭”。我們的口號是“社區是我家,建設靠大家”,并且健全了相應的組織動員機制,實現了黨組織、基層群眾自治組織、居民、志愿者等不同領域要素之間的聯動。無論是社區環境治理,還是抗擊新冠疫情,靠的都是全民動員、聯防聯控、群防群治。如果對上述內容進行新聞報道,可以采用的正確觀點是( )①完善體制機制,提高政府行政效率②群眾參與社區治理,助力社會和諧穩定③獨具特色的中國式治理全靠黨和政府④構建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某小區結合本小區實際情況,業委會決定最大限度利用現有停車資源,在“先到先停”和“搖號停車”兩個辦法中二選一。為了盡快做出最終決定,正確的做法是( )A.經業主委員會成員討論后決定B.由居委會主任直接拍板決定C.業主大會商討后決定最終實施辦法D.提請街道辦主要領導批準,由領導決定10.陳大媽退休后熱心社區建設,受到轄區居民愛戴,大家有什么困難和煩心事都愿意找她幫忙。在她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退休老人加入社區管理中來,實實在在為居民辦了很多實事。退休老人參與社區建設( )①發揮了基層群眾自治組織的自我管理功能②可當作一種基層治理的法定形式加以推廣③有助于轄區居民樹立奉獻精神和互助意識④有助于推動共建共治共享的基層治理建設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11.某市在推進黨建引領基層治理過程中,構建“未訴先辦、一辦到底”大走訪工作機制,要求街鄉領導和干部深入到社區,通過走動摸需求,通過溝通化解矛盾,實現從“等訴求”向“找訴求”的轉變,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治理實效,材料中的相關舉措( )①創新了基層社會治理的實踐形式②發揮了基層自治組織的領導核心作用③將黨的政治優勢轉化成了社會治理優勢④鞏固了黨組織在基層群眾自治中的主體地位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2.“居委會干部居民選,社區大事居民定,日常事務居民管,各項工作居民監督。”這一做法( )①有利于調動廣大居民參與社區建設的積極性②能夠有效地提高居民參與政治生活的能力③有利于完善我國行政監督體系④有利于我國基層政權進一步完善A.③④ B.①② C.①②③ D.①②④13.甘肅省酒泉市肅州區倉后街社區積極探索自治、法治、智治、德治“四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針對群眾普遍關心的毀綠種菜、亂停亂放、鄰里糾紛等問題,通過召開“鄰里圓桌會”等形式,充分發揮居民自治作用。“四治融合”的社會治理新模式( )①發揮了基層政權的治理效能 ②激發了人民群眾自治熱情③保障了基本政治權利的實現 ④創新了社區民主管理形式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14.近年來,重慶市某區扎實推進“黨建扎樁、治理結網”工程,從群眾視角找準創新社會治理的突破口,以“網格化”管理提檔升級為抓手,整合公安、應急、群工等9個平臺的資源,構建黨組織領導下的自治、德治、法治、智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全覆蓋建立區、鎮街和村(社區)三級社會治理指揮中心。該工程的創新之處在于( )①根據實際需要完善基層群眾自治組織設置②讓廣大黨員在社會治理中發揮示范性作用③促進黨的工作與社會治理工作的有效結合④探索構建多元、多層的社會治理網絡體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15.前不久,北京某小區建筑垃圾堆放點問題通過社區居民議事廳圓滿解決。社區居民議事廳是社區議事協商的平臺,在社區黨組織領導下,由社區居委會負責組織開展網格議事會、樓院理事會、小區協商會、樓門說事會等協商活動,方便居民自己的事自己來解決,自己的事自己說了算。該社區民主管理辦法( )①凸顯了社區居民在自我管理中的主體地位②切實保障了社區居民的決策權③有利于社區居民直接行使民主權利④豐富了社區居民自治組織的形式A.①② B.①③ C.③④ D.②④16.“人性化場所、親情化服務、全方位治理”……在金華婺城區某村的“居民會客廳”,居民可在此喝茶、聊家常,可針對村內的矛盾、問題與村干部“面對面”“肩并肩”協商議事。可見,“居民會客廳”( )①創新了基層民主自治的組織管理體系②拓寬了居民參與基層民主自治的渠道③有助于鞏固居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④有助于居民更好地自我管理自我服務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姓名: 班別: 分數: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二.主觀題17.余村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論的發源地,在綠色發展上成效卓著,鄉村治理同樣位居前列。十多年來,面對市場經濟快速發展,余村不斷壓實黨建責任,建強基層組織,培育黨員骨干,形成了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以村民自治組織、集體經濟組織為主體,以群團組織和民間組織為補充的農村基層組織體系。目前,余村已形成了民主懇談、村“兩委”商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決議和鄉賢評議的議事決策傳統,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議事、約請參事、民主評事、跟蹤監事”的議事機制。早在2004年,余村就成了安吉縣首批民主法治村,還是縣里最早聘請法律顧問的行政村。余村村規民約不僅上了墻,關鍵還落了地,成為全村人的自覺行為。全村百姓根據各自家風,都制定了家規,或以竹匾,或以書法的形式,懸掛在家中醒目位置,提醒每位成員時刻謹守家規家訓,弘揚美好家風。近年來,余村無一起刑事案件、無一起群體性事件、無一人越級上訪、無一起安全責任事故,歷任村干部無一人違紀違規,各類矛盾糾紛的調處率和調解成功率均達到100%。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余村在鄉村治理方面取得成功的原因。【歸納反思】:構建本課知識體系第六課 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6.3 基層群眾自治制度合作探究一【答案】“五清單、六步驟”協商議事形式拓展了村民參與村級公共事務管理的渠道和途徑;有利于推進民主協商,暢通民意表達渠道,聚焦民生關切,實行民主決策,集聚群眾智慧,推動民主管理和民主監督,調動村民群眾有序參與基層社會治理的積極性;有利于在協商議事中凝聚各方共識,推動村黨組織領導、村民委員會組織實施、村民廣泛參與的鄉村治理體系建設,從而提升鄉村治理能力。合作探究二①居民委員會是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在“小巷總理”的組織下,大家的事大家商量著辦,是人民當家作主、直接行使民主權利的生動實踐。②社會主義協商民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獨特優勢。“小巷總理”在中國城市的基層實踐協商民主,促進了人民在日常生活中的有序政治參與,有利于擴大社會共識、減少社會矛盾。③“小巷總理”所代表的基層治理模式,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現代化、提高國家治理能力的重要內容,有利于保障人民群眾享有更多更切實的民主權利。題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答案 A D C C D B A C C D B B B D B D17、 ①壓實黨建責任,建強基層組織,培育黨員骨干,形成了以農村黨組織為核心,說明余村在堅持黨的領導,保證鄉村治理的正確方向。②形成民主懇談、村“兩委”商議、黨員審議、村民代表決議和鄉賢評議的議事決策傳統,探索出一套“自主提事、按需議事、約請參事、民主評事、跟蹤監事”的議事機制,說明余村在創新村民自治具體形式,充分調動村民的主人翁積極性,也說明余村在發展農村協商民主,提高決策民主性和科學性。③聘請法律顧問,謹守家規家訓,弘揚美好家風,說明余村在堅持自治法治德治有機結合,增強村民法治觀念、提高村民道德素質,充分發揮法律、道德對村民自治的規范和促進作用。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