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一、課標要求: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中交流及其歷史影響二、教學背景分析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二《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承前啟后的一課,是選擇性必修的重點內容之一。美洲物種的外傳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是描述了新航路開辟后全球性物種傳播與交融的歷史事實,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是在唯物史觀指導下多角度認識全球性物種交融深刻改變了人類歷史的風貌,對近代歷史進程與生態環境產生的影響。學情分析:選擇性必修二是高二選擇歷史科的學生要學習的內容。高二階段的學生經初中和高一的學習具體掌握新航路開辟后世界各地之間聯系密切的史實,有一定的歷史思維和探究歷史問題的能力。高二時段歷史教學要側重引導學生從通史轉向專題史的學習,線性地認識人類歷史進程的多樣性和復雜性。三、教學目標:1.構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形成唯物史觀和時空觀念。2.引導學生采用史料解讀、史料認證的學習方法,提取有效信息,并據此提出自己的歷史認識,以實證精神對待歷史和現實問題,以此達到提升學生歷史核心素養的目標。四、教學重難點重點: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難點: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教學過程歷史概念學習:哥倫布大交換設問:閱讀教材,小組討論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有哪些?影響如何?學生思考后回答:前6000年左右,西亞的物種小麥、大麥等進入了歐洲;前2世紀到公元2世紀間,通過絲綢之路,葡萄、苜蓿等傳到中國,櫻桃、杏等從亞洲傳到羅馬。新航路開辟之前,食物物種的交流主要是在彼此鄰近的地區和大洲內部進行,也有一些跨州交流。教師講解:1492年哥倫布首次航行到美洲大陸,這是舊大陸與新大陸之間聯系的開始。它是人類歷史上一件重要歷史事件。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開展殖民活動的同時,人口、動物和植物在殖民者的主導之下,得以獲得全球性的交流,歐洲開始從世界各殖民地那里引進各種新的食物物種。與此同時,歐洲人將本土的一些動植物帶到殖民地,進行物種改良。具體物種交流情況如何?今天我們便來一起學習這部分內容。通過對新航路開辟前世界食物物種交流情況的回顧,與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情況自然銜接并形成對比,為理解本課內容和影響做鋪墊。(一)甘薯漂流記1.基本信息2.傳播甘薯起源于美洲的熱帶地區,由印第安人人工種植成功。哥倫布初見西班牙女王時,曾將由新大陸帶回的紅薯獻給女王。西班牙水手又將紅薯傳至呂宋(今菲律賓),葡萄牙水手則將紅薯傳至交趾(今越南)。設問:閱讀教材P9“學思之窗”材料,談談甘薯是如何傳入中國的。紅薯傳入亞洲之后再傳入中國,是通過多條路線的。傳入中國的時間約在16世紀末葉,包括陳振龍一線,至少有三種可能的途徑,據考,云南、廣東、福建這三線的傳入,幾乎是同時進行的,是齊頭并進的。只是陳振龍一線的傳入,史料記載更為明確翔實,且經過后世研究者多次考證評述,知名度與影響力也因之更高。現收藏于福建省圖書館,刻印于清代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金薯傳習錄》,明確詳細記載了陳振龍從菲律賓引入紅薯的過程。陳振龍被譽為“甘薯之父“,明朝的”袁隆平“,郭沫若先生所謂“挾入藤籃試秘航,歸來閩海勤耕織”之句,即是描述陳振龍的這次歷險。3.影響著名歷史學家夏鼐,曾于1961年專門寫了一篇《略談番薯和薯蕷》,早在半個世紀之前就明確指出了“紅薯”自陳振龍引入中國之后的國計民生之影響。(二)大豆奮斗史1.基本信息2.傳播3設問: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我國歷史上種植利用大豆的特點和作用。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說明大豆在美國廣泛種植的原因。簡析物種交流的積極意義。【知識小結】 時間軸通過梳理歐亞作物傳入美洲概況,使學生掌握必備基礎知識,培養總結概括能力,培養時空素養;通過展示《早期北美英屬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讓學生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感受到物種交流給美洲帶來的影響;通過閱讀材料,分析歐洲禽獸傳入美洲后的發展及影響,閱讀“歷史縱橫”,思考咖啡在世界各地傳播的影響,使學生能夠把歷史和現實、經濟和政治結合起來,綜合分析,提出問題并解釋,培養歷史解釋素養。通過用時間軸的方式,小結十五物種的傳播時間和方向,增強學生的時空觀念素養。過渡:新航路開辟后,在歐洲人的主導下,豐富多樣的食物物種交流遍及全球。這種交流在經濟發展、社會生活、環境問題等多方面產生了巨大深遠的影響。3.影響根據課文和材料,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1)人口增長: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2)環境變化: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3)日常生活: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4)世界經濟: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通過分析相關材料,使用歷史術語,解釋“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通過對外來物種入侵問題的反思,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培養國際視野,形成正確的國家觀和世界觀。人生豈無志?每為飲食謀。說到底,人類是需要吃東西才能活下去的生物。整個人類的歷史,食物是硬核的軸心,青銅之路上面,流傳著小麥、小米,絲綢之路上,流傳著葡萄、石榴,大航海,最早那是為了找胡椒、香料,主要也是調味料,而新航路,更是一條影響頗深的食物物種交流之路。這些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通道,本質上都是食物之路。縱觀歷史,歷史不僅是人類的產物,食物物種交流同樣也能影響歷史發展,我們學歷史的同學應該時刻用一種全新的思路和視角來打望世界。【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