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下1.4《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課時教案教材分析唐朝實行對外開放政策,與世界上很多國家都有交往。本節教材主要講唐朝對外交流和外國來使交流文化的情況。在外國使節來華訪問中,講述了日本官方遣唐使的情況,其中涉及到“遣唐使的目的、次數、作用等。認識為中日友好交往作出貢獻的日本歷史人物如空海、阿倍仲麻呂等人的事跡。在對外文化傳播方面講了鑒真東渡、玄奘西行。讓學生明白鑒真為中日文化交流作出重要貢獻的中國高僧的不畏艱險東渡日本傳播中國文化,促進日本文化發展的史實,通過玄奘西游,認識他是我國古代著名高僧,旅行家和佛經翻譯家。教學目標【知識與能力目標】掌握唐朝和日本的關系、遣唐史和唐文化對日本產生的深遠影響;鑒真和尚東渡日本的情況;唐玄奘西游取經等史實。【過程與方法目標】通過對隋唐時期我國同亞洲各國,特別是日本和天竺等國的友好往來情況的學習,啟發學生思考隋唐時期出現頻繁交往高潮的主要原因。【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鑒真六次東渡、玄奘歷時18年的西游中體現出的精神的了解,激發學生積極上進、自強不息的精神動力。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唐朝與日本的交往、唐朝與天竺的交往【教學難點】隋唐時期對外交往頻繁的原因,以及它與當今的開放的區別課前準備歷史填充圖冊,歷史地圖冊,ppt課件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播放《西游記》動畫片主題曲《白龍馬》。“白龍馬蹄朝西,馱著唐三藏跟著仨徒弟,西天取經上大路,一走就是幾萬里……”同學們小時候應該都聽過這首歌、看過這部動畫片吧,它講述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去西天取經的故事。那么同學們是否知道在歷史上唐僧的人物原型是誰呢?他要去的西天是哪里?他經歷千難萬險取回來的經又有怎樣的作用呢?【講授新課】一、唐和日本(一)遣唐使自主學習,閱讀課本,思考下列問題:1、“遣唐使”的含義。2、日本受唐朝文化影響很大,你知道表現在哪些方面?3、唐文化對日本產生了深遠影響,你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出一些例子嗎?4、為傳播中日文化做出貢獻的有哪些人?讓學生就了解先說,然后給出圖片,一一講解,最后得出: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歷法、書法藝術、建筑技術、生活習俗等對日本生產、生活與社會發展產生深遠影響。過渡:隋唐時期對中日交往作出重大貢獻的人物有日本的阿倍仲麻呂等,還有中國的鑒真大師。(二)鑒真東渡1、人物介紹:鑒真(688~763)日文又稱鑒真(がんじん),中國唐朝僧人,律宗南山宗傳人,日本佛教律宗開山祖師,著名醫學家。日本人民稱鑒真為“天平之甍”,意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時代文化的屋脊(意為高峰)。2、根據地圖介紹鑒真東渡的路線過程。鑒真一行前后歷時十二年,六次啟行,五次失敗,航海三次,幾經絕境。3、通過詩歌分析其貢獻,感悟其精神。鑒真盲目航東海,一片精誠照太清。舍己為人傳道藝,唐風洋溢奈良城。——郭沫若思考: 鑒真為中日友好作出了哪些貢獻?從他的實際行動中,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1.傳布佛教2、介紹醫藥、 建筑、雕塑、文學、書法、繪畫……總之促進了中日經濟文化交流。唐與新羅1.教師講述:新羅派遣使節和留學生到唐朝的目的。(學習中國文化。)2.提出問題:學生講述唐與新羅交往的概況。答案提示:新羅仿唐制建立了政治制度,采用科舉制選拔官吏,還引入了中國的醫學、天文、歷算等科技成就。朝鮮的音樂也傳入中國,不僅在唐朝宮廷演出,而且廣泛流行于民間。三、唐與天竺(古印度)—— 玄奘西行1、人物介紹:玄奘(600-664),俗姓陳,名袆(huī),今河南人氏,13歲出家,法名玄奘,后人稱他三藏法師。2、路線圖講述玄奘的過程。設置問題①那么玄奘是何時去的天竺?他為什么要到天竺去? 他去的順利嗎大致路線什么樣的?有什么重大貢獻?3、史料解讀。材料:玄奘離國已久,懷念祖國的心情越來越迫切。戒日王和各國國王、廣大的僧俗人民再三挽留他。鳩摩羅國王甚至表示只要他肯留下來,要為他建立一百所專院。無奈玄奘歸國心切,留學求經的目的既然已經達到,說什么也要回國了。643年春天,西行十七年的玄奘辭別了戒日王和天竺的朋友們,滿載著印度人民的友誼、榮譽和六百五十七卷佛經,啟程回國了。提出問題:天竺是今天的哪個國家?答案提示:印度。老師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回答玄奘的歷史功績。答案提示:(1)玄奘攜帶大量佛經回到長安,為中國佛教的發展作出重大貢獻。(2)根據他的口述成書的《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貴文獻。比較探究:同學們對《西游記》這部小說非常喜愛,想一想書中唐僧的描寫與你所了解的玄奘有何不同?學生活動:各抒己見,教師引導:玄奘西游天竺取經,經歷了艱難險阻,最后取得成功,從這點上是相同的,至于小說中的孫悟空、豬八戒等一系列人物和一路上經歷的具體情節則都是虛構的。四、鞏固提升合作探究:以表格的形式分析比較鑒真東渡和玄奘西游的異同強調他們共同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他們都有頑強的毅力和百折不回的精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合作探究2::為什么隋唐時期對外交往如此繁盛?它與當今的改革開放有什么區別?(1)唐朝政治穩定、經濟文化繁榮、開放的對外政策、對外交通暢通。(2)唐朝對外交往十分頻繁,但封建時代的交往,多在政治、文化方面,經濟交往的比重還很小,相互間的贈品和回禮,與當今的國際貿易無法相提并論。【本課小結】唐朝國家安定強盛、經濟文化繁榮,對各國產生了強大的吸引力。唐朝比較開放、寬容的對外政策給各國友好交流提供了機會。陸路和海路交通比過去發達,為中外相互往來創造了條件。一個國家只有強盛才有輻射力和吸引力,才可能得到別人的尊重乃至仰慕。一個國家在確保主權獨立的前提下,只有對外開放,鼓勵交流,才會進步。各國各族均有所長,應多向他人學習。【教學反思】本課要達到的教學效果是要讓學生明白今天的中國正處于改革開放、經濟迅速發展時期,我們能從唐朝的對外交往中得到很多啟迪。第一,我們必須具備安定團結的、穩定的政治局面,堅持對外開放政策;同時,又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質,提高經濟文化水平,這樣才有條件投入世界經濟發展的潮流中。第二,我們必須學習唐朝廣博的胸懷,在傳播先進技術的同時,也善于吸收他國之長,為己所用,有容人之度量。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