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說課稿導語: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今天我說課的題目是《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五單元第10課《影響世界的工業革命》。我將從下面四個方面進行說課:一、教學背景:課程標準:《普通高中歷史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指出:歷史課程要將培養和提高學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作為目標,使學生通過歷史課程的學習逐步形成具有歷史學科特征的正確價值觀、必備品格與關鍵能力。由此,確定了本課以核心素養為導向。本課的課標要求:通過了解工業革命帶來的社會生產力的極大發展以及所引起的生產關系的深刻變化,理解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形成 及對人類社會生活的深遠影響。課標分析:注意課標要求中的重要概念,把握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辯證關系等核心理論(唯物史觀)。同時,突出工業革命對“人”的影響這一教學主線。(二)教材分析宏觀——把握本課在高中教學中的定位中觀——把握本課在本書中的定位微觀——把握本課的具體內容 (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影響)(三)學情分析:知識儲備:初中已學過部分內容(如兩次工業革命的具體史實)。但認識比較片面、分散(如工業革命的影響),對史實背后的歷史邏輯了解不夠深入。素養基礎:初具一定基礎的歷史素養,但時間和空間定位能力較差,不能快速、準確地進行時空定位,也不太能將事件放置于當時(特定)的歷史環境中去分析。——情景創設還不能自覺運用唯物史觀去分析問題。也不能準確有效地閱讀、理解、分析材料。——史料教學。在客觀、全面的進行歷史解釋上有待提高。——歷史解釋心理特征:有較強的求知欲、獨立思考的能力,思維活躍度較高。但片面性較大,易沖動、鉆牛角尖;且缺乏學習目標與動力。我的解決方案:創設情境、史料教學、設問引思,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合作探究,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分析、理解問題的能力。運用唯物史觀,提升邏輯思維和辯證思維能力。綜上,立足課標、依托教材、結合學情,確定出本課的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與教法學法。教學目標1、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通過對工業革命背景的理解與分析,認識兩次工業革命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進而理解生產力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唯物史觀、史料實證)2.通過對兩次工業革命進程的學習,以及對兩次工業革命的比較,了解兩次工業革命的聯系,理解工業革命中生產力的發展與生產方式的變革。(唯物史觀、歷史解釋)3.能夠將工業革命置于長時段的世界近代史環境下考查,分析工業革命與新航路開辟、資產階級革命、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關系;能夠將工業革命置于整體史視域下,客觀評價中西發展差異。(時空觀念)4.通過對工業革命利弊影響的思考,透過歷史認識現實問題,理解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家國情懷)(五)重點難點教學重點:工業革命的背景與影響教學難點:工業革命的影響突破策略:采用情境創設、史料教學、問題驅動的方法;通過角色扮演、史料展示,以工業革命前后“人”為切入點,以小見大;再現工業革命前的社會背景,也展現工業革命對人類社會及世界的影響;(六)教法與學法我們都知道歷史是一門培養人能力的重要學科。因此,在教學過程中,不僅要使學生“知其然”,還要使學生“知其所以然”設。所以,設置學習情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教學情境中來,使他們在情境中得到更直觀生動的認識和體驗。同時,采用問題驅動,引導學生主動去發現探究問題,發展思辯能力。同時,歷史學習重視史料實證,所以采用史料教學。教師本人應該通過課堂教學感染和激勵學生,調動起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對解決實際問題的渴望,并且要培養學生以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從而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在學法上,讓學生從機械的“學答”向“學問”轉變,從“學會”向“會學”轉變,成為學習的真正的主人。這節課在指導學生的學習方法和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方面主要采取以下方法:自主學習、合作探究、辯證思考。二、教學過程(一)設計思路本課主線:“人”與工業革命。主要使用問題驅動法,通過三個大問題,來推動本課的教學。1、工業革命前,你想成為什么人?2、經過工業革命,你的生產生活環境會發生什么變化?3、在這個時期,為了自身與社會進步,你會做些什么努力?使用情景創設法與問題教學法,創設工業革命下的人群情境,勾勒工業革命的背景、過程與影響,印證人民群眾是歷史的創造者,是區域史走向整體史的推動者。教學流程(1)課前預習(2)破題導入與情境創設本課采用視頻導入法,并在視頻過后進行追問:視頻中描述的是什么時代?又是在哪個國家?你是通過什么線索找到的?假如你生活在這一時期,你最想成為什么人?(讓學生展開討論)并借助學生的回答,讓學生分小組扮演 手工工場主、傳統貴族、手工工人、農民、科學家、發明家等身份。設計意圖:播放視頻,更為直觀、生動,有效拉近與學生的距離。帶學生“穿越”,由此創設學習情境,讓學生進入特定的時空環境中。激起學生的好奇心與求知欲,喚起學生的學習熱情,同時引發學生對于更多歷史的思考。(3)重難點突破在第一子目“工業革命的背景”教學中,我將通過情境創設與問題教學,配合圖片與史料創設“工業革命前的不同人群的狀況”情境。以“手工工場主”為例,提出問題:“工業革命發生在怎樣的時代背景之下”,引導學生從資金、技術、原料、勞動力、市場、政策支持等六個方面進行分析,提升史料實證與歷史解釋的能力。情境創設與角色扮演更能提升課堂的趣味性,調動課堂的活躍度,啟發學生思考,發揮其主體地位。在第二目“工業革命的過程”教學中,我將通過出示哈格里夫斯、瓦特等一些照片創設“工業革命中的‘發明家’”情境,提出問題:“結合課本與所學知識,你認為誰能作為工業革命的代表人物?(可補充)”學生依據“發明家”們的成就進行分析和闡釋自己選擇的理由,提升歸納分析信息的能力。并通過開小火車的游戲形勢,完成預習內容,高效完成此部分內容。在第三目“工業革命的影響”教學中,我將先通過提問,你在這個時期,生產與生活會發生什么變化?(情境創設)。在學生思維活躍但較混亂時,及時通過圖片創設“人的工作方式”、“人的工作場所”、“人的追求”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工業革命對生產力與生產方式的影響,突破教學難點。我將通過圖片繼續創設 “人與世界的聯系” 情境,幫助學生認識工業革命對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影響,突破教學難點。通過圖片創設 “人的社會生活”、“人的生活環境”情境,引導學生認識工業革命對社會生活的雙重影響,突破教學難點。最后,我將在“人的斗爭”情境中,提示學生,工業無產階級居住條件惡劣這一社會問題正是馬克思主義誕生的基礎。這一設計基于本單元兩課之間的聯系,突破單課教學,樹立大單元學習理念。(4)升華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會直觀感悟到知識與創新的力量。理解科學技術是現代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以及社會責任感與擔當意識。(5)板書與小結三、教學評價基礎型作業:以常規題型的訓練為主(選擇題與材料題)提升型作業:學生能將工業革命置于長時段歷史中進行考查,理解其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的背景與影響,體現大單元的教學設計。四、教學反思收獲:在本課的教學中,我在情境創設、問題驅動與史料教學上,有了更多進步。學生也更為熟悉、適應這種模式,對于培養、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有比較大的幫助。困惑:在如何處理材料呈現與教學效果的關系問題、如何兼顧學生之間差異性問題、如何有效融合大單元與長時段上需要更多的探索與思考。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