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四單元 第四單元 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第12-14課)1.2022年課標要求〖導言〗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結束了在中國延續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拉開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但未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和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新文化運動沖擊了舊的思想、道德和文化,開啟了思想解放的閘門。中國在艱苦的環境中,不斷進行著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的變革。1919年爆發的五四愛國運動,標志著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結束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先進分子中廣泛傳播,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內容要求〗通過了解五四運動的基本史事,理解五四精神的內涵,認識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通過了解陳獨秀、李大釗傳播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等史事,認識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意義,理解偉大建黨精神。2.2022年課標解讀⑴梳理北洋軍閥統治時期重要歷史事件發生的基本脈絡,知道新文化運動、五四運動及中國共產黨誕生等重大史事發生的原因、經過、結果,初步養成歷史時序意識和歷史空間感。(唯物史觀、時空觀念)⑵了解新文化運動的背景、開始標志、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學會利用相關史料客觀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了解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了解五四運動的爆發時間、經過、口號等基本情況;掌握五四運動爆發的原因和重要意義;理解五四運動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繼承和發揚五四運動精神。了解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中國共產黨第二次全國代表大會、全國工人運動的高漲等基本事實。分析理解中國共產黨成立的歷史條件;掌握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內容和意義,引導學生認識中國共產黨的性質。(時空觀念、唯物史觀、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家國情懷)⑶能結合語文、地理等課程的學習,通過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查閱地圖,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通過探究與討論,強化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時空觀念、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史料實證、家國情懷)1.本單元概述本單元由三節正課組成。面對北洋軍閥統治下混亂的政治局面,一部分先進知識分子認識到:僅有政治制度的革新不足以救中國,必須進行文化變革才能挽救民族危亡。1915年開始,陳獨秀等先進知識分子以《新青年》和北京大學為主要陣地,在全國掀起了一場思想文化領域的革新運動——新文化運動,推動了思想的解放。1919年,中國在巴黎和會上的外交失敗,引發了一場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愛國革命運動——五四運動,中國工人階級開始登上歷史舞臺,中國舊民主主義革命結束,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五四運動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成立做了思想上干部上的準備。1921年7月,中國共產黨誕生,中國革命的面貌煥然一新。2.時空眾纜3.本單元教材體例(1)設計導語,激發興趣,引出重點。(2)設計插圖,增強感染力。(3)設計正文宋體內容,明確基本知識。(4)設計“相關史事”,對正文補充說明。(5)設計“問題思考”欄目,引起探究興趣,激發學生思考。(6)設計“材料研讀”,培養學生研讀材料的能力,活學活用。(7)設計“課后活動”,培養學生運用知識的能力。(8)設計“知識拓展”,擴大學生知識面。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時間、口號、陣地、內容及影響。2.通過閱讀教材,知道五四運動興起的導火索、過程、結果及影響。3.通過閱讀教材,中共一大召開的時間、地點、內容及意義。知道中共一大奮斗目標的局限性和中共二大奮斗目標。4.嘗試閱讀古代的文獻材料、圖像材料,觀察實物材料,并加以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歷史信息。嘗試運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對歷史問題進行論證,有根據地說明自己對歷史問題的看法。(第1課時)第12課 新文化運動教學設計課程標準 知道民國初期北洋軍閥的統治;了解新文化運動的基本內容,知道陳獨秀、李大釗、胡適、魯迅等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認識新文化運動在中國近代思想解放運動中的地位和作用。素養目標 1.通過圖片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史料實證) 2.通過閱讀教材掌握新文化運動興起的狀況。(史料實證、歷史解釋) 3.通過對史料的解讀,正確認識歷史敘述,客觀評價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和局限,形成歷史的、辯證的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唯物史觀) 4.了解陳獨秀、胡適、魯迅等人在新文化運動中的勇敢精神和先鋒作用,激發學生勇于創新、積極進取的精神,增強歷史使命感,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愛國情懷)教學重點 新文化運動的代表人物及內容教學難點 新文化運動評價學情分析 本課是屬于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的內容,屬于近代化這一專題的內容,本課知識點比較清晰。對于八年級學生,之前涉及到的近代化知識點大部分人遺忘,需要提前復習之前的內容,有助于本課的學習。教學方法 自主學習法、講授法、材料分析法、合作交流法教學準備 學歷案、課件教 學 過 程教學環節 教學問題設計 教學活動設計 設計意圖情景導入 溫故知新:1840年-1915年,中國經歷了幾次列強入侵?為了挽救民族危機,中國社會各階層進行了哪些近代化探索? 課件展示 溫故知新,強化新舊知識間聯系。自主探究 〖任務一〗 1.自主學習第一自然段:概括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2.自主學習第二至第五自然段:通過史料和圖片,找出并熟記新文化運動的時間、開始的標志、代表人物、主要陣地、口號、主要內容。 3.結合課文第六自然段,小組討論探究:新文化運動的積極影響和消極影響。 〖任務二〗 合作探究:根據史料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自主學習:結合課文第一子目,歸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基本概況 〖任務三〗 合作探究:請大家根據三則歷史鏡頭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國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新文化運動者又是如何解決的? 〖任務四〗 合作探究:根據史料分析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性與局限性。 〖任務五〗 構建體系:請以思維導圖等方式梳理知識并識記。(寫在課本上) 課堂上,學生以同桌或小組為單位,借助學歷案,明確學習任務,結合教材,歸納、合作、交流,自主完成探究任務。 教師在教室內巡視點撥,強調一些知識點的掌握和筆記的做法。 通過“學歷案”的引領和“自主探究”活動,讓學生明確本節課學習目標與任務,激發和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培養自學能力,促使學生主動地圍繞目標追求、探索新知。 通過小組內或組際間交流核對答案,來檢測學習目標的落實情況。 (對學或群學)精講精導 展示兩幅圖片,分析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歷史背景。 學生自主閱讀課文第一子目,并以表格形式歸納新文化運動興起的概況。 老師著重講解新文化運動的口號。 學生閱讀三則歷史鏡頭,指出辛亥革命后中國在思想文化方面存在的問題?針對這些問題,新文化運動者又是如何解決的?從而歸納出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內容。 教師拓展補充新文化運動后期,主要宣傳的馬克思主義。 閱讀三則史料,學生合作探究新文化運動的積極性與局限性,并得出相關啟示。 學生自主探究完成后,圍繞學習目標,結合課件,積極思考并作答,進行知識梳理,做好相應的筆記,形成完整的知識結構,建構知識框架。 教師注重對學習方法的指導,并引導學生積極展示學習的成果;然后教師精講精導一些知識,把學生討論的結果歸納,形成統一認識,借助課件,進行知識梳理,建構知識結構,提醒學生做好筆記。 教師借助配套的課件,圍繞問題,循序漸進,師生互動,合作探究,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學生在教材上相應位置做好筆記。 體現新課標中的“立足學生核心素養發展,充分發揮歷史課程的育人功能”“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觀念,注重學生自主探究的學習活 動,鼓勵教學方式的創新”新理念。 教師在“精講精導”時,借助課件,創設歷史情境、提出探究問題、開展史料研習、兼顧跨學科學習(地理)。整個環節只講學生易錯、易混、易漏的知識點,以及講重點、講難點;不講學生已經懂的、能學懂的知識點。 通過小組合作,展示交流,進行PK,激發學生參與熱情。課堂小結 1.學生完成“〖任務五〗鞏固小結,整理筆記。” 2.教師借助課件引導,構建知識體系。 總結歸納,促使知識內化。課后反思附1: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