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 1 課隋朝的統一與滅亡一、教學目標1.知道隋朝建立、統一與滅亡的史實,了解隋朝滅亡的原因;2.掌握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大運河的概況、地位和作用,能夠辯證地評價大運河的開通;3.知道科舉制創建的史實,理解科舉制開創的影響。二、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隋朝大運河開通的目的,大運河的概況、地位和作用;開創科舉制度。教學難點:能夠辯證地評價大運河的開通三、教學方法講授法、自主學習與合作交流、示意圖、材料分析法等。四、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展示學習目標】一位學生大聲朗讀,做到心中有目標,學習有方向【板塊教學】學生齊讀板塊名稱,加深印象。【自主學習】自主閱讀課本,完成屏幕上的自主學習部分。通過課堂活動檢查。【探究新知】探究一:隋的統一1.結合課件,引導學生了解西漢之后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分裂局面,進而知道隋朝建立、統一的時間及意義。拓展:目前學過的統一全國的朝代及時間,統一的意義。2.隋文帝即位后,“勤勞思政”,進行了一系列改革,閱讀課本,找出措施及影響。出示:《含嘉倉》圖片材料: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感受隋文帝統治時期“開皇之治”的局面。探究二:開通大運河1.提出問題:(1)為什么要開通大運河?(2)為什么能開通大運河?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結論。2.隋朝的大運河示意圖帶領學生梳理隋朝大運河走向,一位同學上黑板展示,其他同學在作業本上畫出示意圖并標出“3.4.5”分別表示的內容。3.出示材料,小組討論,如何評價隋朝的大運河。材料 1 “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哉!”材料 2 “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材料 3“千里長河一旦開,亡隋波浪九天來”——胡曾《汴水》材料4 汴河通淮利最多,生人為害亦相和。東南四十三州地,取盡膏脂是此河。 ——李敬芳拓展:評價歷史人物歷史事件要有唯物史觀,要一分為二,要看到積極的一面,也要看到消極的一面。4.課堂活動——夏季運動會,兩個學生 PK探究三:開創科舉取士制度1.科舉制的創立(1) 隋文帝,初步建立起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制度。(2) 隋煬帝,創立進士科,標志著科舉制的正式確立。2.出示材料,結合教材,科舉制的開創產生了什么影響?材料:在有清一代 114 名狀元中家世可以查考明白的 57 名狀元中,出身于官僚家庭的占 51%, 出身于平民家庭的占 49%, 平民子弟入仕人數幾乎占了一半左右。——宋元強:《清代的科目選士與競爭機制》3.課堂活動,檢查學生掌握情況探究四:隋朝的滅亡1.盛極一時的隋朝僅僅二世而亡,原因何在?出示材料:材料 1:隋煬帝在位,每年征發大批勞動力,動輒數百萬,驅使他們營建東都洛陽,開鑿大運河,修筑長城和馳道。材料 2:加強對各地的統治,多次巡游,耗費大量人力和財力。材料 3:三征遼東,迫使大量農民服兵役,當民夫,使人民無法正常生產勞動。得出結論:隋煬帝的殘暴統治是根本原因。2.評價隋煬帝。甲同學:隋煬帝是歷史上有名的暴君,應該予以否定。乙同學:我覺得你說的不對,他也有很大的貢獻。你同意誰的觀點?請說出你的理由。3.隋朝與秦朝有哪些相似之處?提示:建立背景、政權特點、存在時間、滅亡原因、大型工程、歷史地位。小組討論,得出結論。都結束了長期的分裂局面,實現了國家的統一;都采取了新的措施來加強專制主義中央集權;都很短暫,二世而亡;都因為統治者的暴政,被農民起義推翻;都修筑了大型工程;其滅亡的教訓都為后來的統治者借鑒。4.由此我們能得到哪些啟示?①成由儉,敗由奢。②統治者要以民為本,國家才能長治久安。【課堂小結】這節課同學們學習的很認真,通過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學生總結后教師利用板書強化總結,幫助學生形成知識網絡。【當堂檢測】1.“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豐厚)哉?!边@反映出隋朝開鑿的大運河()A. 促進了經濟交流 B. 加強了文化聯系C. 結束了分裂局面 D. 鞏固了封建統治2.科舉制誕生時,統治者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是()A.儒家經書 B.對時事的看法C.科技知識 D.風俗民情3.隋朝統治基礎不牢固是隋朝走向滅亡的()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現C.直接原因 D.主要背景【拓展升華】隋朝的統治雖然短暫,卻是盛極一時。它結束了中國近三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開創了影響后世上千年的科舉制,開通了對南北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有著重大作用的大運河。隋朝時的中國可以說是當時世界最強的國家之一,卻由于隋煬帝的暴政而曇花一現,迅速滅亡。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希望我們都能吸取經驗,砥礪前行,不忘初心。【板書設計】《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評測練習1.“北通涿郡之漁商,南運江都之轉輸,其為利也博(豐厚)哉?!边@反映出隋朝開鑿的大運河()A. 促進了經濟交流 B. 加強了文化聯系C. 結束了分裂局面 D. 鞏固了封建統治2.科舉制誕生時,統治者選拔人才的考試內容是()A.儒家經書 B.對時事的看法C.科技知識 D.風俗民情3.隋朝統治基礎不牢固是隋朝走向滅亡的()A.重要原因 B.主要表現C.直接原因 D.主要背景《隋朝的統一與滅亡》課后反思整節課下來基本達到了自己設定的教學目標,以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朝代更迭引入課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順利導入新課的學習,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小組合作、討論、交流等方式圍繞學生活動,展開新課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自學能力、處理信息的能力和表達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通過多媒體課件,輔以課堂活動,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效率。隋朝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非常重要的朝代,然而由于它的短暫,很多人對它認識不全,且多是負面印象。特別是對于隋煬帝,提起他,大多數人都覺得他是個荒淫無道的昏君,導致了隋朝的迅速滅亡。教學時要引導學生根據相關史實,對人物、事件進行全面評價,培養學生全面辯證地評價歷史人物和歷史事件的能力。要通過探究使學生明白,“一善固然不能遮百惡,一罪也不能廢百功”。評論隋煬帝,功就是功,過就是過,他是一個人生極其復雜的君主,卻也不失為一個偉大的歷史人物,畢競他是中國歷史上建樹最多的皇帝之一,不是一個簡單的昏君、暴君就能評價的。但是在上課過程中,由于考慮到內容較多,對于提出的問題給予學生的討論時間較少,在學生交流發言不多的情況下教師就急于給出答案,可能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學生的學習熱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