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部編版《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第14、17課 兩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 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1簡述"三國同盟"三國協約“的組成國及相關條約的主要史實,了解歐洲兩大軍事對抗集團形成的嚴重后果。2講述薩拉熱窩事件的主要過程,認識突發事件對人類和平的威脅。3以馬恩河、凡爾登、索姆河戰役為例,認識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巨大災難。4以慕尼黑會議為例,說明綏靖政策的實質和惡劣影響。5簡述德國進攻波蘭和蘇聯、日本偷襲珍珠港等導致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和逐步擴大的主要事件。6通過聯合國家宣言和雅爾塔會議等史實,了解國際反法西斯聯盟的建立及其作用。7掌握兩次世界大戰對于國際秩序的改變。二、教學目標可以運用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理論,理解資本主義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對于各國對外策略的影響。以及分析兩次世界大戰發生背后包括民族主義、法西斯主義等意識形態的影響,提高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唯物史觀)。可以從地圖中提取關鍵時空信息,尤其對于重要戰爭的空間定位(時空觀念)。能從不同種類的史料中提取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影響戰爭的重要事件等有效信息,做到史論結合(史料實證)。對教材中提到的國際秩序的改變做出合理解釋,認識國際秩序改變的原因、影響(歷史解釋)。認識到兩次世界大戰的不同性質特征,增強文化自信,樹立熱愛和平,維護正義,堅決反侵略的價值觀(家國情懷)。三、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兩次世界大戰屬于《中外歷史綱要(下)》第七單元,第七單元上承第六單元世界殖民體系與亞非拉民族獨立運動,下啟第八單元20世紀下半葉世界的新變化。三個單元前后為因果關系,原世界殖民體系的引發以德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的不滿對于殖民地的訴求成為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重要原因,而兩次世界大戰持續打擊了歐洲,讓原有的歐洲中心的國際格局發生了變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更成為了歐洲中心格局向美蘇兩極對峙的轉折。第14、17課兩課子目均由三部分構成,按照時間順序展開,分別對應了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原因、過程、結果及戰后國際秩序的改變。高三學段的學生已經具備基本的歷史學習方法和手段,且已經了解了有關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基本內容,因此本課的復習重點放在通過對于兩次世界大戰的對比復習,從中吸取教訓經驗達到以史鑒今的目的。四、教學重難點重點:兩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重要戰爭、戰后國際秩序的改變難點:兩次世界大戰給當今社會留下的經驗教訓五、教學方法創設教學情境,自主學習和互動探究相結合。根據課程標準、教學目標和本科的實際情況,本課使用史料實證、圖示法、討論法、比較法、由淺入深地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六、教學過程設計教學過程(45分鐘)環節 教師行為 設計意圖導入 “1914年以來的幾十年中,西方一面在衰落一面又在獲得成功。” ——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642頁 問:請同學們思考1914年以來造成西方衰落的原因是什么?材料中講的西方指的是什么國家? 總結:兩次世界大戰、1929年的大危機、蘇俄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及力量的崛起等,而其中對西方國家造成致命性打擊的毫無疑問是兩次世界大戰,西方指的是歐洲原來的英、法、德等資本主義國家。 創設歷史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提取史料信息,培養歷史解釋能力。授課過程 一、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問:思考:結合所學回答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原因 總結:①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列強瓜分世界的爭斗,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根源②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20世紀初,歐洲形成兩大軍事集團③1914.6.28薩拉熱窩事件 問:薩拉熱窩事件為什么發生? 材料:1914年6月28日,弗蘭茲·斐迪南大公及其妻子在新近吞并的波斯尼亞薩拉熱窩遇刺。刺客是波斯尼亞的一個塞爾維亞族青年學生,名叫加弗里洛·普林西普。他行刺決不是孤身一人。在他的背后是塞爾維亞秘密組織“不統一毋寧死即眾所周知的“黑手社”。黑手社于1911年成立于貝爾格萊德,其公開宜稱的目是實現“民族理想:團結所有的塞爾維亞人”。塞爾維亞政府并不支持這一組織認為該組織的確是一個十分危險的、激進的、好戰的組織。——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642頁 總結:民族主義 講解:這樣的民族主義情緒在當時不是只有塞爾維亞有,包括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均有這樣的情緒。 材料:十九世紀七十年代之后的德、法、俄等歐洲主要國家,形形色色的民族主義意識與民族主義的組織及其宣傳, 在一 定 程度上影響甚至支配了這 些 國家的 內外政策。 其中, 最 突出的如德國的泛日耳曼主義和泛日耳曼運動, 法國的復仇主義及其復仇運動, 俄國的泛斯拉夫主義和泛斯拉夫運動以 及塞爾維亞人的大塞爾維亞計劃。 ——李義中《民族主義與第一次世界大戰》 過渡:然而站戰爭爆發后確完全走向了這些戰爭發起國設想的對立面。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過程 材料: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時 ,雙方諸民族都滿懷信心地期待著一場短暫而又勝利的戰爭。但是,他們不久便發現自己卷人了一場持久的、 殘酷的戰爭折磨之中,在這場戰爭中損失的財富和傷亡的人數是前所未有的。——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642頁 問:結合所學指出一戰中傷亡慘重的陣地戰及其結果 總結:1914德法馬恩河激戰,德軍戰敗,標志其“速決戰破產”,1916凡爾登、索姆河戰役,雙方投入巨大兵力,傷亡慘重。 問:結合所學分析戰爭沒有迅速解決的原因 總結:這場戰爭是雙方綜合國力的較量,延綿過長的戰線和陣地戰的戰爭方式,使雙方都難以有效突破對方的防線,迅速取勝極為困難。 問:結合材料分析,從綜合國力對比看,協約國同盟國誰更占優勢 材料:1913年英、美、德、法四國工業生產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4%、38%、16%、6%,美國由原來的第二位升至第一位,在對外貿易方面,1913年年英、美、德、法四國在資本主義世界所占的比重分別為15%、11%、13%、8%。——吳于廑 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編》(上卷).第21頁 總結:協約國不止生產能力更強,且擁有更多的殖民地,并且在1917年美國加入了協約國陣營進一步加強了協約國方的優勢。因此在1918年協約國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過渡:戰后在協約國尤其英法的主導下分別召開了巴黎和會和華盛頓會議,那么會議會達成怎樣的結果呢,我們來看一下參會各國代表的想法。 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后國際秩序 總結:會議達成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完全讓同盟國承擔了戰爭責任,惡意的制裁了戰敗國并繼續傷害了同是戰勝國但國力較弱的中國的權益。然而縱使如此歐洲國家整體力量相比于戰前還是無可避免的衰落了,人員的死傷、戰爭的開支、帝國的解體及新秩序埋下的相互仇恨。 過渡:因此在新秩序構建的同時已經有人表達了自己的憂思。 材料: 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 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蘇]列寧《在莫斯科省的縣、鄉、 村執行委員會主席會議上的講話》,《列寧全集》 第三十九卷 丘吉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回憶錄》 中曾把凡爾賽體系稱為“勝利者的蠢事” 四、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問:結合材料分析,從綜合國力對比看,協約國同盟國誰更占優勢 材料:希特勒認為,只有“當一國(種族上最優秀的那一國)取得了完全而無可爭辨的霸權時”,世界和平才會到來。——[美]格哈特·溫伯格著,何江等譯《希特勒德國的對外政策》上編 墨索里尼:“只有戰爭能使人類的能力達到最高水平,能在敢于從事戰爭的人身上打上高貴印記。”——[美]斯塔夫里阿諾斯著,吳象嬰等譯《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 近衛文麿宣稱,日本為了自己的生存也應該像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的德國那樣,要求打破現狀,并且“從我們自己前途出發建立新的國際和平秩序”。 ——[日]矢部貞治《近衛文麿》 在亞洲,面對九一八事變,英法操縱的國際聯盟卻荒謬地把侵略者和被侵略者等同對待,拒絕制裁日本。在歐洲,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在沒有捷克斯洛伐克代表參加的情況下,簽訂了把該國領土(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換取希特勒的“和平保證”。——摘自徐藍主編《世界近現代史1500-2007》 1929年席卷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危機使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下降40%以上。危機遍及工、農、商、金融等行業。資本主義各國的失業率分別高達30%-50%,失業工人達3000多萬……——吳于廑、齊世榮《世界史·現代史(上)》 總結:法西斯主義、軸心國、亞歐戰爭策源地、綏靖政策、經濟危機 過渡:然而第二次世界大戰地理范圍遠遠超過了第一次世界大戰,這次戰爭主要在三大戰場。 五、第二次世界大戰 問:請同學們結合所學和地圖完成第二次世界大戰階段表 過渡:但不同于一戰的是這一次在戰爭還沒有結束的時候發法西斯國家已經在積極構想戰后的新秩序了。那么二戰后期確立的新秩序和一戰后有什么相似和不同呢 六、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的國際秩序 總結:二戰后的國際秩序體現了人類呼喚和平要求共同發展的時代特征,體現了不同社會制度共處但仍體現了大國強權政治并且歐洲進一步走向了衰落。 材料:第二次世界大戰完成了對歐洲全球霸權的破壞,這一破壞始于第一次世界大戰。——斯塔夫里阿諾斯《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28頁 講解:兩次世界大戰讓歐洲中心的格局發生了變化國際格局逐漸走向了美蘇兩極對峙。 過渡:然而在這場戰爭中受到打擊的不止歐洲,全世界都被受摧殘,那么我們能在兩次世界大戰中吸取哪些教訓和經驗來服務于當代,更好的維護和平呢 通過地圖的識讀,提高學生時空觀念。 通過布置思考題,促進學生積極思考,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培養歷史解釋、。 展示教材中“學習聚焦”知識點,搭配歷史圖片,加深學生記憶,拓展思維。 通過地圖中重要戰爭地點的的鎖定及其影響的復習,鞏固學生對于已有知識的掌握。 通過不同材料的呈現,及問題的分析,既鍛煉學生信息提取能力又增強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通過與會各國想法的分析更進一步認識到兩次國際會議的結果,是有利于協約國中大國強國的不公平的秩序分配。 通過材料分析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原因。 通過地圖和表格得到完成更有利于學生清晰完整的復習二次世界大戰的全過程,培養宏觀思維。總結升華 兩次世界大戰留下的教訓經驗 教訓:①弘揚民族主義、愛國主義的正能量,防止極端帝國主義、極端民族主義的泛濫和綁架②摒棄霸權思維和武力擴張老路,在平等協商中尋求和平共存之道③警惕和平主義思潮泛濫,居安思危④反對民族利己主義,加強大國互信合作,構建公平正義國際新秩序 經驗:(結合選必一第12課)①國際法的發展:十月革命后蘇俄提出不兼并,不賠償的原則,宣布侵略戰爭為反人類罪,為國際法開辟了新的發展階段②國際組織:建立維護和平,解決爭端和制裁侵略的機制。 課堂小結,鞏固所學;布置開放性作業,發揮學生創造性與積極性。七、板書設計八、教學反思1.教科書內容太多,在教學過程中應做到突出重點,對于偏重于識記的內容,以表格形式帶領學生歸納梳理,效率更高。2.要重視家國情懷的培養,如果有啟發現實的思考環節,會更佳。3.由于教學過程中有學生自主梳理內容的環節,要求教師提前布置更好。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