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七單元 兩次世界大戰、十月革命與國際秩序的演變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課標要求:通過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理解戰后國際秩序的變化。教材分析:本課主要敘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背景、經過及戰后建立的凡爾賽——華盛頓體系。19世紀末20世紀初,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發展到帝國主義階段,掀起了新的瓜分世界的狂潮。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實力對比發生重大變化。為了重新瓜分殖民地,爭奪世界霸權,歐洲形成了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最終導致一戰爆發。最終一戰以同盟國的失敗告終。一戰后,戰勝國以強權政治原則建立了新秩序——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一體系存在著諸多矛盾,而維護戰后國際政治秩序的國聯由于制度缺陷,未能實現保證國際和平的目的。歐洲優勢地位的動搖、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美國和蘇聯的崛起,使得戰后國際體系出現新的變局。教學目標:1、通過史料解讀,分析地圖,理解一戰爆發的原因。2、通過表格梳理,了解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主要過程。3、通過史料研讀, 分析一戰的國際秩序的新變化,認識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主要內容。教學重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及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教學難點:第一次世界大戰發生的背景及戰后建立的國際秩序。教學過程:單元導入:第二次工業革命,資本主義進入了壟斷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為了重新瓜分世界,各國矛盾日益尖銳,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戰后形成了凡爾賽——華盛頓體系,這個體系并沒有帶來和平,反而埋下了新的戰爭隱患;另一方面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了民族解放運動的新紀元,推動了亞非拉民族民主運動高潮的出現,加速了世界殖民體系的瓦解。情境一 一次意外: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1、直接原因:薩拉熱窩事件出示薩拉熱窩事件漫畫圖,設問:指出漫畫所描述的事件,并說明其人物、地點、影響等。生: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皇儲斐迪南大公夫婦在薩拉熱窩被塞爾維亞青年普林西普槍殺。成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導火線。師:一戰的導火線薩拉熱窩事件是偶發事件,戰爭爆發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2、根本原因:帝國主義各國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材料1:1913-1914年列強的經濟實力及其占有殖民地情況國家 英國 沙俄 法國 德國 日本 美國占世界工業總產量(%) 14 2.6 6 16 1 38殖民地面積(萬平方千米) 3350 1740 1060 290 30 30殖民地人口(萬人) 39350 3320 5550 1230 1920 970設問:指出德國在當時的世界地位,說明其潛在要求及對英德關系的影響。生:地位: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經濟飛速發展,工業生產超越老牌資本主義國家英、法,但殖民地占有份額遠遠少于英、法。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影響:德國與老牌殖民帝國的矛盾日益尖銳。3、主要原因:帝國主義國家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師出示材料,學生思考探究。材料2: 我們德意志人相信我們的力量……我們必須盡一切辦法,努力爭取適合我們實際情況的政治權威……如果我們繼續只是歐洲大陸上的強國,并偎依英國的恩惠而求得一些殖民地的話,我們將陷于1866年前的政治卑微地位。——本哈第《我們的前途》(1911年4月)設問:指出本哈第的看法反映的問題和背后的原因。生:問題:德國不再滿足于歐洲大陸強國的地位,而要求成為世界帝國,奪取英國的殖民地。原因:隨著德國經濟實力的增長,對外擴張的野心也急劇增強。材料3: ……德國要求法蘭西共和國把廣大地區(這里指剛果)讓出……希望法國放棄它在那塊土地鄰近區域享有的權利,而由德國控制這一區域,這將會……使英國的北非與南非分離開來。德國當政人士……必須明白:任何一個英國政府……也不會容許在分配非洲政權時有這樣巨大的變更!——《泰晤士報》(1911年7月14日)設問:指出英國對德政策的實質。生:表面上維護法國的殖民地,實際上是勾結法國抑制德國,以維護其殖民霸主地位。師出示兩大對立軍事集團的形成示意圖。了解一戰的非正義性。情境二 四年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1、戰爭與和平:出示表格梳理一戰進程。(1)出示圖示,直觀認識一戰進程。(2)列表梳理一戰的具體進程。時間 1914年7月至1918年11月戰線及交戰雙方 西線 英法——德東線 俄——德奧南線 塞爾維亞——奧匈戰爭階段及重大戰役(事件) 第一階段(1914年) 馬恩河戰役第二階段(1915-1915年) 凡爾登戰役、索姆河戰役、日德蘭海戰第三階段(1917-1918年) 美國、中國參戰,同盟國戰敗2、殘忍與殺戮:了解一戰的殘酷性。出示一戰概況材料,學生直觀了解一戰的殘酷性。戰爭歷時 1914.7.28——1918.11.11參戰國家 31個戰爭范圍 歐亞非三大洲卷入人口 超過15億參戰人員 7000多萬傷亡人數 3000多萬經濟損失 3400多億美元特點 時間長、范圍廣、規模大、損失大3、勝利與恥辱:中國參戰出示一戰中華工在前線挖戰壕照片和五四運動中抗議的北京學生圖片,一方面了解中國華工參戰為協約國勝利做出的貢獻,另一方面為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的失敗作鋪墊。并通過毛澤東的話“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得出結論“不管斗爭還是妥協,最終起到決定作用的還是國家的綜合實力。因此,在今天的國際舞臺上,中國要想獲得更高的國際地位,首先要提高自己的綜合國力。”升華家國情懷。情境三 百年回望:戰后國際秩序的安排解釋國際秩序的概念:國際秩序是指在一定世界格局基礎上形成的國際行為規則和相應的保障機制,通常包括國際規則、國際協議、國際慣例和國際組織等。1、國際體系: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形成(1)梳理知識兩大會議 巴黎和會1919 華盛頓會議1921-1922重要條約 《凡爾賽條約》 《九國公約》等主要內容 懲處戰敗國;承認波蘭復國,捷克、南斯拉夫等國獨立 限制美、日、英軍備;中國收回山東主權;同意“門戶開放”、“機會均等”作為侵略中國的原則(2)認識實質。出示漫畫《巴黎和會三巨頭》,認識實質。實質:戰勝國宰割戰敗國和相互妥協的基礎上安排的戰后世界國際體系。過渡:凡爾賽——華盛頓體系的建立,標志著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戰勝國在全球范圍內基本完成了對列強關系的調整和對世界秩序的重新安排。國際聯盟是這個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2、國際組織:國際聯盟的成立(1)國聯概況由來:美國威爾遜“十四點原則”。宗旨:促進國際合作和實現世界和平與安全。原則:“全體一致”。性質:第一個由主權國家組成的世界性國際組織。(2)客觀評價師介紹其積極作用,然后出示材料學生探究其局限性。積極性:(1)、盟約包含許多積極規定,以維護世界和平為宗旨;(2)、開創了國際合作的形式,順應了世界整體發展趨勢;(3)、為聯合國等建立與發展提供了經驗教訓。局限性:材料4: 出示日本局部侵華的九一八事變圖片和德軍開進萊茵非軍事區的諷刺漫畫。生:缺乏普遍性和權威性,不能制止戰爭(全體一致原則),后來成為綏靖政策的工具;材料5:第二十二條(一)凡殖民地及領土于此次戰爭之后不復屬于從前統治該地之各國,而其居民尚不克自立于今世特別困難狀況之中,則應適用下列之原則,即此等人民之福利及發展成為文明之神圣任務,此項任務之履行應載入本盟約。(二)實行此項原則之最妥善辦法莫如以此種人民之保佐委諸資源上、經驗上或地理上足以承擔此項責任而亦樂于接受之各先進國,該國即以受任統治之資格為聯盟施行此項保佐。(三)委任統治之性質應依該地人民發展之程度、領土之地質、經濟之狀況及其他類似之情形而區別之。——《國際聯盟條約》(1919年6月28日)設問:如何認識國聯的委任統治制度?生:戰勝國將戰敗國的殖民地半殖民地視為“落后國家”,還不能獲得獨立,而需要將它們委任給英法等“先進國”進行統治。雖較原來的殖民統治有所進步,在很大程度委任統治還是殖民統治,只不過是宗主國變化了。師:其實質是英法帝國主義控制下維護凡爾賽體系、維持霸權的工具。過渡:列寧說:“靠凡爾賽和約來維系的整個國際體系、國際秩序是建立在火山上的……”3、國際影響:火山并未沉寂(1)和平并未到來:埋下大戰隱患出示漫畫《五頭怪獸》,這幅刊登在1921年德國一家雜志上的漫畫將英、法、美、意、日比做一只五頭怪獸,它將德國踩在腳下,貪婪地將其內臟吞食殆盡。圖片:1919年,德國民眾在國會大廈前抗議巴黎和會上作出的決定。生:戰勝國對德國的掠奪激發了民眾的不滿,埋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隱患。(2)革命風云再起:民族解放高漲出示時空框架,了解一戰促進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的民族覺醒。(總結)資本主義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即帝國主義階段后,對外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帝國主義國家間的矛盾也空前尖銳。薩拉熱窩事件成為一戰的導火線,這一看起來偶然的事件背后是帝國主義國家政治經濟發展不平衡。四年的一戰空前激烈與殘酷,戰后國際秩序被重新安排,而這并沒有給世界帶來和平,一戰之后還有二戰,戰爭之后還有革命。附:板書設計:第14課 第一次世界大戰與戰后國際秩序一 一次意外:走向第一次世界大戰(工人的工作環境)二 四年大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爆發三 百年回望:戰后國際秩序的安排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