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教學設計
課程基本信息
學科 初中歷史與社會 年級 七年級 學期 秋季
課題 綜合探究二 從地球儀上看世界
教學目標
1.觀察地球儀,了解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 2.知道南北半球、東西半球的劃分方法。 3.運用經緯網知識,描述某地地理位置,從而提升學生空間感知能力。
教學內容
教學重點: 通過觀察地球儀,知道經線和緯線、經度和緯度的特點,通過經緯網來判斷某地地理位置。 教學難點: 將經緯網知識用于生活實踐,提升空間感知能力。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導入新課 1.教師用臺風“梅花”的路徑圖導入。教師設問:臺風中心的精準位置怎么描述? 2.結合學生的猜想,教師出示本課的學習目標,并提醒讓學生準備好地球儀、書本和尺子。 學生結合之前所學的知識嘗試回答自己的猜想——可能是通過經緯網來確定的臺風中心的位置的。 通過發生在學生身邊的臺風梅花的案例導入,讓書本知識生活化,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新知的欲望。
二、講授新課 (一)認識經緯網1.認識地球儀 1.教師指導學生觀察地球儀,總結地球儀的特點。 2.通過學生的觀察歸納地球儀上可以看到的地理要素。 1.學生四人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的特點。 2.小組為單位分享自己在地球儀上看到的地理要素。 把地球儀實物帶入課堂,學生通過觀察地球儀、用手觸摸地球儀、口頭描述地球儀,加深對地球儀的認識。
2.認識緯線的特點和緯度的劃分 教師出示谷歌3D地球儀模型,引導學生自結合學習目標、自主觀察地球儀,完善學習任務單表一的內容。 教師PPT中出示以下圖片,學生完成任務單中的表格認識緯線特點和和緯度的劃分。 教師溫馨提示:要注意東南西北英文字母的正確書寫。 1.學生結合地球儀和書本內容,通過和同桌合作完善學習任務單表一內容。 同桌合作互相補充。 2.結合老師的分析和自主探究,完成課上學習任務一緯度部分的填空。 通過提前預習和同桌合作不但可以幫助學生加深對緯線特點的記憶,還可以提高學生自學能力。 通過填寫表格完成學習任務的方法,可以幫助學生非常清晰的了解緯線的特點和緯度劃分的規律。
3.認識經度的特點和經度的劃分 1.教師PPT出示下面經線圖,讓學生結合經緯網圖完善任務單表一中經線的內容。 2.教師出示平面經緯網圖,通過教師講解和學生觀察分析,引導學生得出 經度分布的規律。 3.學習致用,結合同學們對經度分布規律的掌握情況,讓學生完成練習,寫出下列各點的經度。 1.學生結合經緯網圖完善任務單表一中經線的內容,來認識經線的特點。 2.學生結合老師的引導和對經緯網圖的觀察得出經度分布的規律: 0°經線往東為東經度,0°經線以西為西經度,東西各做180度。 3.學生要結合經線的特點來寫出A、B、C經度。 A:西經30° B:東經30° C:西經170° 1.經線的特點相對比較簡單,學生可以通過自主學習完成對經線特點的歸納,從而提升學生自主學習能力。 2.經度的分布特點要學生結合地球儀和經緯網圖仔細觀察后總結得到,并且通過學生自己歸納講述加深對經度分布規律的認識,也為接下來東西半球的學習做鋪墊。 3.結合經緯網圖寫出某地經緯度是本課的重點。學生通過練習及時鞏固知識。教師通過講練結合的方法更好的突破教學重點。學生在做題的時候,教師要及時提醒學習方法反復提示學生要記住0°經線往東為東經,0°經線以西為西經這個規律。
4.東西半球的劃分 1.教師出示世界經緯網平面圖,問學生: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0度經線和180度經線嗎? 2.教師出示東西半球分界線, 20°W和160°E為東西半球分界線。請同學們在自己書本最后附錄圖中找出東西半球分界線并標注出東西半球。 3.教師歸納東西半球判斷規律:小小為東、大大為西。小于20°的經線都在東半球,就是小小在東。大于160°的經線都在西半球,就是大大在西。 聯系鞏固東西半球的判斷,在圖中練習寫出A點120°W,B點0°,C點120°D點170°E所在的半球位置。 1.學生結合老師出示的經緯網圖分析說明,因為0度經線會穿過歐洲和非洲,如果按照這條經線劃分東西半球會對當地居民造成不便。 2.在書中找出東西半球分界線,并標注東西半球范圍:西半球:160°E-180°—20°W。東半球:20°W-0°-160°E 3.學生結合老師總結的規律得出AD在東半球,BC在西半球。 1.東西半球的劃分是本課的重難點。通過教師的設問、學生發現問題、找出答案,并自己動手繪制出東西半球分界線加深對東西半球分界線的認知。 2. 結合記憶規律讓學生通過練習判斷幾個易錯點所在的半球位置,讓學生進一步掌握東西半球判斷的方法。
(二)經緯網的作用 1.確定地理位置和方向 教師出示臺風“梅花”的行徑路線圖,請同學們根據要求完成練習。 學生做題過程中及時教給學生正確的解題方法:如中間線法、平均等分法等。 教師小結:通過以上的探究我們發現經緯網可以幫我們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也可以幫我們確定地理方向。 同學們結合題目要求完成以下練習: (1)在圖中用A標(27°N,123.5°E)的位置。 (2)請寫出B點(16日11時)臺風中心的經緯度位置。 (3)16日23時,臺風中心在C的位置。 寫出B在A( )方向,C在B的( )方向。 學生結合自主學習和老師方法指導得出正確的答案: 教師用梅花臺風中心行徑路線變化設計了三個題目,一方面和課前的導入相呼應,解決了導入部分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臺風中心的位置可以用經緯網來確定。另一方面通過練習得出經緯網的作用:經緯網可以精準的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和方向。通過這個練習讓學生感受到用所學的經緯網知識可以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增加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成就感。
2.分析地理位置的特點 教師:經緯網還可以幫我們分析地理位置的特點。1.請同學們讀書本P51圖2—55,完善任務單中表二的內容。 教師:根據地球上受到太陽熱量的不同將地球分為五個溫度帶。 2.請同學們讀書本P51圖2-56,完善任務單表三的內容。 教師提醒學生注意南北回歸線、南極圈和北極圈的緯度度數。 3.教師出示我國經緯網線圖,讓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分析我國地理位置的特點。 教師結合學生回答提醒學生要及時添加經線輔助線。 教師提醒:地球一圈360°,地球轉一圈是24小時。360÷24=15度。所以15度為一個小時。 1.學生結合緯度知識和書本P51圖2—55繼續完善表格。 學生通過圖得出我國大部分位于中緯度,小部分在低緯度。 2.學生結合緯線知識和書本P51圖2-56五帶劃分圖完善下表信息。 學生從圖中得出我國大部分地區位于在北溫帶,小部分在熱帶。 3.學生結合書本P51最后的探究題完成填空。 ①中國的半球位置________、______, ②中國最西端的經度_____、中國最東端的經度______、東西跨越約_______度。 ③中國最東端和最西端的時間大約相差 ____小時。 用經緯網確定地理位置的特點是本課學習的一個重點。學生以前面所學經緯網知識為“腳手架”,讓學生通過自主觀察地圖并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低、中、高緯度帶和五帶分別所在緯度范圍的填寫,學生可以比較輕松完成本知識的學習。 因為南北回歸線和南北極圈這四條特殊的緯線在我們認識地理位置中會經常會用到,所以教師要特別提醒學生引起重視。 用書本P51的課后拓展練習結束今天本課的學習,一方面是對今天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另一方面以我們國家為例,則有助于學生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國家,提升學生空間感知和家國情懷。另外再次通過綜合練習來鞏固經緯網的知識。
(三)知識小結 教師引導學生繪制今天所學知識的思維導圖,請學生自主歸納今日所學的知識框架。 學生自主歸納本課知識: 1.認識經緯線和經緯度,知道半球的劃分。2.會運用經緯網的知識來確定某地的地理位置、方向,分析地理位置的特點。 通過學生自主歸納知識來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加深對本課知識的記憶。
三、作業布置 教師:同學們,我們學習了經緯網的知識,知道經緯網可以幫我們了解某個地方的地理位置,分析地理位置的特點。同學們你們了解自己的 家鄉嗎?請同學們結合所學知識完成以下的課外作業: 1.查閱資料,繪制你家鄉所在市的輪廓圖。 2.在家鄉輪廓圖中標出大致的經緯度范圍 3.用所學知識,介紹你家鄉的地理位置特點。 學生結合所學的知識完成課外作業。 教師運用項目化學習的方式布置微項目化作業,讓學生查找資料繪制家鄉經緯網圖來鞏固經緯網的知識,提升學生讀圖和繪圖的能力,進一步了解自己的家鄉,提升學生空間感知和熱愛家鄉的情懷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