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0課 第一次工業革命教學要求通過分析資料,懂得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2. 分析相關資料,認識蒸汽機在工廠生產中所起的作用。3. 通過比較分析,知道工廠生產與手工工場的不同,了解工廠生產的特點和工廠制度的完善。4. 知道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理解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5. 收集相關資料,講述瓦特等發明家的發明故事,培養勤于思考的習慣與敢于創新的精神。結構分析課文導語對本課的內容作了簡要闡述,著重概括了工業革命的含義及其帶來的影響。學生通過閱讀導語可以對本課的內容有一個總體了解,這有利于激發學生對所學內容的學習興趣,同時初步構建本課歷史知識的框架。首先,課文描述了“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發生的原因”。課文著重從“市場的拓展”、“制度的保證”和“資本的積累”這三個方面來說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出現的原因。另外指出工業革命是從英國棉紡織業開始,后來擴展到其他行業。其次,課文描述了“工業革命的重大發明”。課文著重介紹了瓦特及其發明的蒸汽機,介紹了這種蒸汽機的優點及其帶來的影響——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接著,又介紹了蒸汽機帶來交通運輸業的顯著變化,著重介紹了美國人富爾頓制造的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及英國人史蒂芬孫發明的蒸汽機車,此外還介紹了英國“冶鐵技術的革新”。列舉工業革命的這些重大發明及其運用,能促使學生全方位認識工業革命,進而認識到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決定性作用,也能從中學習科學家和發明家刻苦鉆研、敢于創新的精神。最后,關于“工業革命的影響”,課文選用了《機器的成績》一書中的片段,分析“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其實這是從一個側面來揭示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及社會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另外,課文還介紹了以蒸汽為動力建立的工廠,介紹了工廠生產的特點及工廠制度的完善。課文最后一節對工業革命的影響做了概括性總結,著重闡述了工業革命的擴展及其對英國、歐美和世界帶來的巨大影響,指出工業革命創造了巨大生產力,使社會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課時安排建議教學1課時。內容點析1.工業革命又稱產業革命,指資本主義由工場手工業過渡到大機器生產階段。它引起了生產領域和社會關系上的根本性變化。18世紀60年代紡織機器的發明、改進和推廣是英國工業革命的起點。到19世紀上半期, 連機器本身也用機器來生產,標志著工業革命的完成, 它是資本主義發展史的一個重要階段。2.18世紀英國工業革命從紡織業開始,并逐步擴展到其他行業。棉紡織業是英國的新興工業部門,受到的束縛較小,同時迫切要求革新技術。由于當時棉織品受到各層人士的歡迎,市場需求量增加,而英國政府又禁止從印度、波斯和中國輸入印花布,所以當時許多英國人努力從事棉紡織業的技術革新,在該領域出現了技術革新的熱潮。3.圖7-1是珍妮機,課文以閱讀卡形式介紹了哈格里夫斯發明的珍妮機,反映了工業革命的早期成果,是當時英國棉紡織業不斷改進生產技術,提高生產效率,從而完成紡織業機械化的一個縮影,是英國工業革命開始的標志,它的出現使大規模的織布廠得以建立。但它仍然要用人力,不久以水為動力的紡絲機問世,此類機械動力上的缺陷,也促使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投入生產。4.圖7-2是工廠里由蒸汽機帶動紡紗機工作的場景,其優點是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的限制,結束了人類對畜力、風力和水力的由來已久的依賴。跟圖7-1聯系,都是英國棉紡織業技術革新的表現。5.圖7-3是瓦特發明的蒸汽機模型和瓦特正在思考問題的形象。瓦特經過不懈的努力和不斷的改進,使蒸汽機變成適用于一切工業部門的動力機械。通過圖片和文字說明,既可加深學生對蒸汽機的了解,也可讓他們感受瓦特積極探索、刻苦鉆研的精神,對學生進行情感、毅力的教育。6.蒸汽機帶來交通運輸業的顯著變化。美國人富爾頓首先制造出了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隨后英國人史蒂芬孫于1814年發明了蒸汽機車,1830年,英國正式使用火車。此后,人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圖7-4表現了19世紀中期,輪船成為歐洲與美國之間的主要交通工具,圖7-5是蒸汽機車,兩幅圖片介紹了工業革命在交通運輸領域的發明成就。7.冶鐵技術的革新。新的棉紡機和蒸汽機要求增加鐵、鋼、煤的供應量。這一需求通過采礦和冶金術方面的一系列革新得到了滿足。冶鐵技術的革新使得鐵產量不斷增長,英國的鐵產量從1770年的5萬噸增長到1800年的13萬噸,進而增長到1861年的380萬噸。人類不僅進入了蒸汽時代,也進入了鋼鐵時代。8.圖7-6是早期使用蒸汽機的工廠。那時的工廠規模很小,數量也比較少,有限的蒸汽動力使工廠并未形成規模。由于使用煤做燃料,對環境產生了一定的污染。9.圖7-7表現了工業革命后期工廠林立的景象。那時的工廠廠房寬敞明亮,動力不受自然條件限制,生產規模大,生產效率也有較大提高。當時工廠數量非常多,各個工廠門口都聚集著上下班的工人,滾滾濃煙對環境造成嚴重的污染。教學建議1.導入新課的教學建議建議一:先出示瓦特及其蒸汽機的圖片,然后說明“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是工業革命的標志。”接著設問:“蒸汽機是工業革命時期最富創造性的發明,那么工業革命時期還有哪些發明創造?工業革命又給社會生產、社會生活帶來了哪些巨大的變化?”由此導入新課。建議二:中央電視臺歷史紀錄片《大國崛起》解說詞寫道:“17世紀,英國在歷史性的轉變中搶了先機,已經率先到達了現代文明的入口處……在下兩個世紀里,它將傲視全球。”導致英國在下兩個世紀里,能傲視全球的重大歷史事件是什么?(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由此導入新課。建議三:教師先表述:“縱觀世界歷史,似乎可以認為,過去1萬年中人類經歷的兩次最大變革,一是農業革命(或新石器革命),二是工業革命。前者開始于大約公元前8000年,迎來了人類文明的曙光,而后者則開創了過去兩個世紀的現代全球文明。”(摘自《現代世界史》R.R.帕爾默 著)然后設問:“那么,什么是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又給社會生產、生活帶來了哪些巨大變化?”由此導入新課。建議四:先請學生列舉幾則當今世界科技發展的最新成果,然后教師點評,當今世界正處于新科技革命時代,未來科技必將對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更加深刻的影響。接下去,讓我們回到18世紀中期的英國,探尋當時的人們又有哪些偉大的發明?這些發明又是如何改變了當時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由此導入新課。2.課文導言的教學建議可以先引導學生學習導言,通過導言的學習,學生對本課內容會有一定的了解,初步構建本課所學內容的知識框架,使接下來的學習更具針對性,也可以從中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讓學生帶著問題深入學習,激發學生學習興趣。3.關于“工業革命為什么首先在英國發生”的教學建議閱讀課文資料,讓學生結合前面所學的內容,對這些因素作出自己的說明。教師在學生回答基礎上,可以從“市場的拓展”、“制度的保證”和“資本的積累”這三個方面來說明工業革命首先在英國出現的原因,此外還可以在此基礎上補充相關資料,讓學生進一步了解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必然性,如“英國政府頒布血腥的法令,進一步推行圈地運動,獲得了大量的雇傭勞動力;蓬勃發展的手工業,積累了豐富的生產技術知識;英國的煤鐵資源很豐富,可以大量煉鐵,提高鐵產量。”最后教師總結:18世紀60年代,英國最早具備了進行工業革命的資本、勞動力、資源、市場這四個必要條件,所以,一場對人類歷史產生重大影響的工業革命就在英國首先開始了。此外,由于英國首先發生工業革命的條件眾多,教師可以鼓勵有興趣的學生在課外繼續探究,以此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4.“關于瓦特及其發明的蒸汽機”的教學建議○首先讓學生在課前收集有關瓦特發明蒸汽機的故事,并在課堂上進行講述,激發學生學習該內容的興趣。○然后讓學生觀察圖7-3并閱讀課文資料。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了解瓦特改進蒸汽機的時代背景,當時英國棉紡織業最先實現了機械化,在生產中大規模地使用機器,但是這些工廠幾乎無一例外地建在靠近河流的地方,利用水力帶動機器,受地理位置和季節的限制,而瓦特改良的蒸汽機恰恰可以彌補其中的不足,且效率更高。為加深學生對蒸汽機的了解,教師還可以用多媒體演示蒸汽機的工作原理,豐富學生科學知識。接著,教師應強調蒸汽機的發明,是瓦特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積極鉆研反復實踐的結果,以此教育學生學習科學家積極探索、刻苦鉆研的精神。○最后讓學生回答蒸汽機在人類歷史上的作用。(瓦特改進的蒸汽機效率高,不受季節和地理位置限制,成為工業革命的動力機器,逐步在紡織、冶金、采礦等領域推廣開來,極大地促進了工業生產的發展。蒸汽機的普遍使用,成為工業革命的標志。從此,人類進入了“蒸汽時代”。)5.關于“蒸汽機帶來交通運輸業的顯著變化”的教學建議○引導學生看圖7-4,教師可講一則“輪船之父”富爾頓的故事,或補充下面資料加深學生對蒸汽機改變水上運輸的理解。資料:蒸汽機還被應用于水上運輸。富爾頓是這方面的先驅,1807年,他使自己的“克萊蒙脫號”汽船在哈得孫河下水。1833年,“皇家威廉號”汽船從新斯科舍行駛到英國。5年后,“天狼星號”和“大西方號”汽船分別以16天半和13天半的時間朝相反方向越過大西洋,行駛時間為最快的帆船所需時間的一半左右。1840年,塞繆爾·肯納德建立了一條橫越大西洋的定期航運線,預先宣布輪船到達和出發的日期。(《全球通史:從史前史到21世紀(第7版修訂版)(下冊)》(美) 斯塔夫里阿諾斯 著 吳象嬰等譯 北京大學出版社 2006.10)○引導學生看圖7-5和文字,讓學生了解紡織工業、采礦工業和冶金工業的發展引起對改進過的運輸工具的需求,1814年史蒂芬孫發明了蒸汽機車,1830年英國正式使用火車。火車的發明,使陸上交通工具得到突飛猛進的發展,此后,人們開始大規模建設鐵路,進一步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6.關于“工業革命的影響”的教學建議○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資料《機器的成績》一書中的片段,想一想“為什么會發生這么大的變化?”以此讓學生理解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與生活的影響。(工業革命極大地提高了生產力,市場上的商品越來越豐富;同時工業革命也改變了人們的生活觀念。)○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并比較圖7-6及圖7-7,了解蒸汽機發明后工廠發生的變化,強調工廠制度的出現反映了大規模生產的要求,由此感受工業革命對社會生產組織方式的變化,機器生產基本取代了手工勞動,工廠取代了手工工場,但同時指出工業革命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如環境污染等弊端。○引導學生閱讀課文最后一節,思考以下問題,加深學生對工業革命影響的理解。①19世紀初,工業革命的地域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工業革命從英國擴展到德意志、法國等歐洲國家以及美國。)②哪一個國家于什么時候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這對該國帶來了什么影響?(英國于1840年前后率先完成了工業革命,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國家。)③工業革命對西方國家乃至世界又帶來了怎樣的影響?(工業革命開啟了歐美社會工業化及現代化進程,逐步確立起西方國家對世界的統治,世界形成了西方先進、東方落后的局面。)○工業革命給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其影響并不僅僅局限于課文所闡述的這些內容,教師可以根據教學時間適當引用斯塔夫里阿諾斯所著的《全球通史》中的有關文字、表格、圖片等資料,揭示工業革命對歐洲的影響,如人口的增長、城市化、財富的增加、新消費主義、婦女的新角色等,讓學生深層次、多維度去理解工業革命的影響。也可以引導學生利用課外時間進行專題探究,屆時將學生收集的資料在教室中張貼,以激發學生學習積極性,拓寬學生視野,培養學生探究學習的能力。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