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教學設計眼和視覺(第一、二課時)課題 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 計劃課時 2教學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具有較強的知識性和應用性,對于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有重大意義。教材在編寫中注重了前后呼應,因此,我們在運用教材的過程中要充分體現它的優越性,讓學生分析老人為什么會出現耳聾等問題,把知識應用于實際生活中。例如,對于外界光線如何調節瞳孔的大小,兩人可以依次用手電筒照射對方眼睛(時間不要過長)觀察其變化,這樣就把抽象的問題具體化了。教學目標 1、概述人體通過眼、耳等感覺器官獲得外界環境信息的情況。2、描述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3、說出近視的成因及預防的方法。4、說出導致耳聾的各種因素及預防的措施。5、觀察瞳孔的變化并做出解釋。6、培養視覺和聽覺的衛生習慣,培養關愛視覺和聽覺有障礙的人。教學重難點 重點:1、眼球和耳的結構及其主要功能。2、近視的成因以及預防方法。3、導致耳聾的主要原因及預防方法難點:1、近視的成因;耳聾的成因 2、觀察瞳孔的變化并做出解釋教具學具準備 學生學案的準備, 多媒體課件的準備教學設計思路(含教法設計、學法指導) 本節課主要采取讓學生先學后教的模式進行教學,先讓學生明確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在此基礎上進行自主學習解決基礎知識點,再在組內進行互學,解決自己解決不了得問題,之后組內互相對基礎知識點進行互記,此過程中老師重點對學習能力較弱的小組有針對性的進行輔導。接下來小組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展示,在此過程中,老師發現問題并及時糾正,最后學生獨立完成達標,老師統計達標完成情況,是對本節課整體效果的呈現,發現問題,下節課及時糾正。最后的拓展延伸是留給能力較強的學生,使其思維能得到更進一步的拓展,給學生課后留有一定的思考空間。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學內容與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2分鐘 我們常說眼觀六路,耳聽八方,這與我們人體的那兩個感覺器官有關呢? 回答老師的問題 簡單明了的將學生帶入課堂知識情景中。2.明確學習目標2分鐘 你們想不想具體的了解這兩個感覺器官呢?目標詳見學案 齊讀本節課的學習目標 讓學生在課堂的開始就明確本節課的學習木標,進而在課堂結束前進行檢測3.自主 學習10分鐘 指導學生自主學習學案中的“自主學習部分內容” 獨立學習,用最快的速度自己學習課本知識,完成自己能夠解決的內容 學生通過自己獨立學習,解決本節可的基礎知識點,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4.小組合作13分鐘 指導學生6-8人小組合作探究自主學習不能解決的問題,并對基礎知識在組內進行初步記憶,老師在此過程中針對個別能力稍弱的小組進行輔導 6-8人為組,組內先確定自主學習的結論,再對自主學習沒能解決的問題進行談論組內解決 確定個人學習成果,并重點解決個人解決不了的問題,同時組內互記基礎知識點,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5.小組展示及疑難解答8分鐘 小組內展示自學和互學的結果;老師注意學生在此過程中出現錯誤的地方針對性的加以解釋 小組內展示自學和互學的結果,并且小組之間相互質疑糾錯。并及時糾正組內出現的錯誤 明確本節課的知識,在展示中樹立學生的自信心,同時培養學生善于質疑,善于發現的能力。6.達標檢測4分鐘 根據本節課的學習目標,制定達標習題,要求學生當堂獨立完成,具體習題見學案。 獨立完成學案中的達標測試 當堂完成檢測,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7.批閱達標檢測1-2分鐘 老師給出達標檢測的正確答案并統計學生的答題情況(每題的正確率) 學生相互交換學案進行批閱,并向老師反饋答題結果 通過批閱和統計,及時了解學生存在問題的內容在第二節課進行糾正。8.拓展延伸 學習能力較強的同學課后完成 留給學生課后思考的空間板書設計第一節人體對外界環境的感知眼和視覺1、 眼球的結構和主要結構的功能2、 視覺的形成過程外界物體反射的光線→角膜→瞳孔→晶狀體(折射光線)→玻璃體→視膜(形成物象)→視神經→大腦的一定區域(視覺中樞)3、 近視的成因及預防方法近視的成因:晶狀體變凸;眼球前后徑過長;物象落在視膜的前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