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國歷史》七年級上冊(第1課時)第一單元 史前時期: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第1課 中國境內早期人類的代表——北京人【學習目標】1.立足時空閱讀歷史地圖,知道我國境內古人類遺址—— 北京人、元謀人、山頂洞人。2.以尋證據為方法,通過探究化石等史料,知道北京人的特征和生產生活狀況,了解北京人發現的意義。比較了解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狀況。3.認識到化石是研究人類起源的主要證據——證據意識;培養珍視人類文化遺產的意識。【關鍵問題】◇如何認識中華文明的歷史價值和現實意義,逐步形成對中國、中華民族、中華優秀文化的認同感、歸屬感、自豪感。【核心素養】本課著重落實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時空觀念、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歷史解釋、家國情懷五大素養。【學習過程】環節一:導入——人類起源導入出示中國女媧造人和西方上帝造人的傳說,對比出示古猿是人類的祖先。設問:從古代神話傳說到近代進化論,到底誰是人類的祖先?我們可以通過什么了解人類的起源?——引出考古資料,借助化石作為歷史證據。(設計意圖:從神話傳說激趣,對比突出人類進化論,引出需要考古資料作為歷史證據解釋歷史真相。)環節二:時空穿梭——時空認知情境1:出示中國原始人類主要遺址分布圖,觀察地圖設問:我國原始人類遺址分布有什么特點?活動方式:學生自主思考,舉手發言(設計意圖:從地理區域認知角度,復習歸納該地區的自然環境,從空間角度認識黃河長江流域孕育了早期人類。)情境2:出示中國境內主要古人類遺址分布圖,結合書本知識設置自主閱讀活動。初讀,思考:在黃河長江流域分布著我國哪些早期先民代表?他們分別位于哪個地方?細看,思考:結合書本知識,說說這些早期先民分別出現的時間。活動方式:學生上臺進行指點,引導學生初步得出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最早的古人類,北京人是我國境內最典型的古人類。(設計意圖:從空間和時間的角度初步認識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的時空順序,滲透時空觀念。落實教材,培養讀圖能力,提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設置考古情境,借助考古遺址的遺存發現,進行考古探索)環節三:歷史溯源——覓云南(閱讀歷史遺存,深化問題探究)情境 :遺存一:元謀人的門齒化石;——考古學家運用碳-14測定法測出距今約170萬年前出現了元謀人。遺存二:元謀人使用的刮削石器;——元謀人會制作、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作為生產生活工具。遺存三:元謀人遺址中發現的炭屑和燒骨;——元謀人會使用火。設問:探究下列遺存,說說從中可以得出什么結論?活動方式: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考古結論:元謀人是我國境內目前已確認的最早的古人類;能夠制作粗糙的打制工具、知道使用火。思維拓展:是我國境內,那么世界上最早呢?引導學生可課后探究。目前已確認?說不定考古借助科技的幫助還有可能發現更早。(設計意圖:用證據意識去探究我國最早的人類代表——元謀人的出現和生產生活狀況。同時引導學生探究遺存后,自主概況得出結論。且在撰寫考古結論時,注重用嚴謹的態度得出結論。)環節四:歷史溯源——探北京(閱讀歷史遺存,深化問題探究)情境1:遺存一:1921年北京人遺址發現的牙齒化石;——考古學家運用碳-14測定法測出距今約70-20萬年前出現了北京人。遺存二:1929年北京人遺址發現的頭蓋骨化石;——通過現代科技復原了北京人頭部設問:說說北京人頭部特征?——頭部像猿。活動方式:學生自主思考,舉手發言播放視頻,了解北京人頭蓋骨發現后我國考古界在此過程中遇到的艱難曲折故事。(設計意圖:從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習興趣,以視頻故事感悟考古工作的艱難,增強民族認同感。)呈現:北京人背鹿復原像(考古發掘了北京直立人化石,但因網上資料找不到能直觀顯示直立行走的化石,故用復原像)——直立行走設疑:北京人能夠像人一樣直立行走,但是頭部像猿,那么他究竟是人類還是猿呢?呈現:大猩猩、北京人、現代人的腦容量數據,引導學生認識到北京人的腦容量和現代人差不多。深度思考:閱讀以上遺存,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論?活動形式:學生自主思考歸納結論,教師適當追問補充。考古結論:北京人頭部保留著猿的特征,能夠直立行走。(設計意圖:用考古證據引導問題探究,論證北京人的特征。)情境2:閱讀材料,考古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態。材料一:北京人使用的打制石器設問:(1)這些石器與元謀人使用的石器是否一樣?具有什么特點?(2)閱讀書本,北京人使用這些石器干什么?材料二:上古之之世,人民少而禽獸眾,人民不勝禽獸蟲蛇。圖:劍齒虎設問:(3)結合圖文史料思考,你想象一下當時的生存環境,面對如此環境北京人是怎樣生活的?材料三: 北京人居住地發現的燒石、燒骨、灰燼思考:(1)當時北京人掌握了什么技術?(2)北京人會用火干什么?深度思考:閱讀以上材料,可以從中得出什么結論?活動形式:小組合作探究,探討結論考古結論:北京人會使用打制石器和天然火,且群居生活。(設計意圖:通過不同的歷史遺存和圖文史料,運用史料實證的方法,樹立歷史證據意識,知道北京人的生產生活狀態。)呈現:出示世界遺產委員會對北京人遺址發現的評價,解釋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時間早、證據多,可以為我們了解真實的歷史提供證據。設問:結合評價和所學知識,說說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意義。活動形式:學生自主思考,教師解釋意義(設計意圖:從考古探究所得證據,了解北京人遺址發現的意義,從而得出考古結論:北京人是我國最典型的早期人類。)環節五:山頂洞人情境1: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出現的年代尺,以及1930年山頂洞人的考古發掘史料。設問:說說山頂洞人出現的時間、地點以及考古發現。活動形式:學生自主思考,尋找問題要素(設計意圖:從年代尺知道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出現的時間順序,凸顯歷史時間觀。)情境2:設問:山頂洞人腦容量及頭骨與現代人接近,讓我們來鑒定一下山頂洞人和北京人的特征有什么不同?從中得出什么考古結論?活動形式:小組合作探究,交流分享考古結論:山頂洞人具有現代人類的特征。(設計意圖:從對比觀察中了解山頂洞人的特征。)情境3:遺存一:在山頂洞人的遺址中出土了石器、骨器、角器和飾物。圖1的穿孔古針和圖2的獸牙、石珠等裝飾品。遺存二:山頂洞人的遺址中發現了燧石石片、火石火器。燧石圖:(燧石撞擊:實際上是用一塊燧石打擊黃鐵礦石,產生火星)設問:(1)山頂洞人已經掌握了什么技術?——鉆孔、磨光、人工取火(2)說說這些物品的用途。——拓展針用來縫衣服、戴項鏈具有審美觀念、群居人工取火,且以血緣關系氏族生活在一起。從中得出什么考古結論?活動形式:小組合作探究,教師引導補充考古結論:山頂洞人使用打制石器(鉆孔、磨光技術),會人工取火,且有了審美觀念。(設計意圖:以證據意識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探究,引導學生運用考古探究的方法得出考古結論,滲透史料實證的學習方法。)【課堂板書】(審美觀念)(舊石器時代) (群居(氏族))) (人工取火) (打制石器(鉆孔、磨光技術))(距今約3萬年前)(山頂洞人)(距今約70萬-20萬年前)(北京人) (中國早期人類的代表)(直立行走) (使用和保存天然火) (打制石器) (北京周口店)(群居生活)(考古發現)(中國早期人類)(會使用火) (制造工具) (云南元謀縣)(距今約170萬年前) (元謀人) (中國最早的古人類)設計意圖:思維導圖培養學生的結構化思維,凸顯課堂教學重點,且古人類出現的年代、特征、生產生活狀況采用不同的色系,凸顯三種古人類的各自特色。在思維導圖中插入古人類頭像,加深學生的圖象記憶。且思維導圖的底色是中國地圖,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知識點架構在中國地圖的所在位置上,突出時空意識教學。【課堂評價】1. 我們一直對“人從哪里來”充滿好奇,要探尋人類起源最為可信的依據是 ( )A.考古發現 B. 文獻記載 C. 神話傳說 D. 調查問卷2. 獲取有效信息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之一。符合 “ 會使用天然火”“能打制石器” “距今約70萬—20萬年”三個信息的古人類是 ( )A. B. C. D.【參考答案】1.A 2.B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