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5課 人民解放戰爭教學目標: 1、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從而掌握重慶談判、全面內戰、三大戰役、北平和談、渡江戰役,以提高歷史思維能力的培養。 2、依托史料理解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原因,從唯物史觀角度理解人民群眾是歷史發展的決定性因素。 3、通過辨析史料從回顧歷史、總結經驗、放眼寰球的角度重點突破新民主主義的重大意義。課程標準要求:(2020修訂版) 通過了解全面內戰的爆發及人民解放戰爭的進程,分析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探討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教材分析: 本課是第八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最后一課,是繼上一課《正面戰場、敵后戰場和抗日戰爭的勝利》后國共兩黨之間進行的一場生死存亡的較量。本課通過四個子目(爭取和平民主的斗爭、全面內戰的爆發、國民黨政權的統治危機、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講述了人民解放戰爭的勝利的歷程。整課內容關系著國共兩黨乃至整個中國的命運,其重要地位可想而知。 本節課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既是近代中國近代百年來的屈辱史最后終結,又迎來新中國的發展史。使新民主主義革命取得基本勝利,同時為新中國的成立奠定了基礎,從此新中國走上了獨立、民主、統一的道路。 本課的學習是至關重要的。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能夠在掌握人民解放戰爭的概況基礎上,進而明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的意義,理解中國共產黨最終領導中國人民取得革命勝利是歷史的選擇,更是人民的選擇。為下一單元的學習打好基礎。學情分析: 對于本課內容,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的學習中接觸過,同時經過前期調查,相當多的高一學生(尤其是男生)觀看過有關解放戰爭的影視劇和紀錄片如《大決戰》、《解放》、《換了人間》等等,對基本史實較為熟悉。但大多停留在表層,沒有形成系統、深刻的認識。 同時高一學生自身的知識、個性與社會性都比初中有了較為充分的發展,他們具有強烈的探究世界的動機,他們的分析能力、辯證思維也明顯增強。同時這個年齡段的學生身心發展已趨向成熟,不像初中時期那樣善于表現、展示自己。 因此教師在授課時要運用適當的教學方法和手段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盡量給學生更多的展示機會,活躍課堂氣氛。教學重點: 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統治滅亡的原因,采取的方法是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和角色表演等活動突出重點。教學難點: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取得中國革命勝利的原因和意義 牢牢把握“論從史出”的“利刃”,通過小組合作研討、縱深分析來突破難點教學過程一、 導入新課: 【教師講授】1945年8月15日,日本裕仁天皇通過廣播發出《終戰詔書》,向盟軍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進行了14年的抗日戰爭取得了勝利,左邊的圖片就是日本投降的消息傳出后,大公報之中刊登了。投降消息傳來,中美民眾紛紛走上街頭,歡慶勝利。在接下來一個月內,日本完成一系列投降簽字儀式,第二次世界大戰宣告結束。我們可以看到右邊這張圖片是得知抗日戰爭勝利之后的中國民眾,在街頭慶祝抗戰勝利的快樂場景,那么獲得了勝利的人民她們現在的愿望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眾說紛紜)團圓、和平、富有、重建家園 【教師講授】對于這個問題,我們來看兩則漫畫,看看能不能在漫畫之中尋找到答案。左邊這則圖片,他創作于1945年抗戰勝利之后,在這幅名叫《端賴合作》,翻譯過來就是“只有依賴合作”的漫畫中,象征著人民大眾的拉車漢正滿載著人們的期待走向建國大道。 【教師提問】那么人們希望這條建國大道通向哪里啊? 【學生回答】復興。 【教師講授】而這條復興之路顯然,需要國共來共同守護。 【教師提問】但為什么說只有以來國共合作,才能使人們安穩的走上呢? 【學生回答】國共不合作不團結的話,國內就無和平可言,而人民之幸福,國家之復興便無從談起。 【教師提問】那么結合右邊豐子愷先生創作的漫畫我們可以看出人民對于戰后中國什么的渴望啊 【學生回答】和平 【教師講授】沒錯,我們都知道我們始終要知道,站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是人民群眾創造了,推動了歷史。最終決定人民和國家命運走向的始終是人民自己。那么這個時候的國民黨和共產黨有誰讀懂了人民的愿望呢?那么我們就進入今天第一個部分的學習~ 【教師講授】在抗日戰爭結束之后,人民渴望和平民主的心聲之中,蔣介石三次電邀中共中央赴陪都重慶進行和平談判,在蔣介石三次電報之中我們可以看出一種迫切的心情(這里也可以給學生補充地支代月,韻目代日的知識點),那么在蔣介石連續的電報轟炸下,中共中央做了什么選擇呢? 【學生回答】選擇去重慶。 【教師講授】沒錯,為爭取和平民主新局面,1945年8月底,毛澤東、周恩來等抵達重慶,進行談判,下面的毛澤東和蔣介石的合照就是在重慶談判期間拍攝的。重慶談判歷時43天終于落下帷幕,10月10日,國共簽署《雙十協定》,規定:堅決避免內戰,建設獨立、自由和富強的新中國。這里我們看到,重慶談判之中國共兩黨就和平建國的問題還是達成了共識的,并且共同簽訂了《雙十協定》。那么這時候中國各方勢力都是什么態度呢? 【教師提問】首先讓我們來看這段材料,看看國民黨、共產黨、各民主黨派在當時對于建國時什么態度的?同學們可以觀察一下他們的表態是相似的還是不同的? 【學生回答】(能夠看出和平、民主、團結、統一的字眼)各方態度是相似的,都想和平建設新中國。 【教師講授】我們可以看到這是很符合人民愿望的阿!而且在此基礎上,國共開始和談,并達成了一系列可喜的成果。有什么呢?國共雙方簽署了《雙十協定》,次年1月,在美國的調停下,國定達成停戰協定,宣布一切戰斗行動立刻停止!并且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通過了和平建國綱領案等五項協議。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各方勢力都相處的十分和平阿!和平之路走得似乎很順遂,人民心中最想實現的愿望——和平似乎已經觸手可及了。 然而,為什么在這樣一團和氣之中,僅僅5個月之后內戰便全面爆發了呢?問題到底出在何處,中國的命運將會走向何方? 【教師提問】我們來看在重慶談判開始之前蔣介石給戰區司令長官的密電中寫了什么(這里也可安排學生回答),其中蔣介石稱中共為“奸黨”、“土匪”,想要在全國實現“政令統一”,并且通過重慶談判來拖延時間,好集中兵力把共產黨“清剿”掉。在這里我們能看出國民黨對于中共的態度是敵視而不是表面的友好,想要實行的政策是獨裁而不是表面的民主,其目的是內戰而不是表面的和平!所以在這里我們能夠看到是什么毀掉了人民渴望的和平阿? 【學生回答】是假和平,真內戰的國民黨。 【教師講授】沒錯,國民黨偽善的面具很快也被撕下,之前假模假樣簽訂的一系列協定也在1946年3月1日至17日國民黨六屆二中全會中遭到全部否決,很快,在國民黨的進攻下,內戰爆發了。 【教師提問】那么這里我們來思考一下,為什么蔣介石當時要三次致電毛澤東邀請談判?而毛澤東為什么會同意赴約呢? 【學生回答】(第一個問題通過小組合作能夠大概回答出)國內人民渴望和平;美國勢力不希望中國內戰;利用談判拖延時間等,若共產黨拒絕和談則把發動內戰的責任推到共產黨身上。 【教師講授】沒錯,回答得非常棒,另外蔣介石重慶談判的一個重要的原因是日本投降時蔣介石的軍隊大都在西南等地,與上海和天津等大城市相距甚遠,為了搶占這些戰略要地,他一面命令八路軍和新四軍原地待命,一面利用飛機和軍艦源源不斷地從后方向前方運兵。為了給運兵爭取時間,所以又連發三封電報,請毛主席到重慶談判,這是其實他們也是很希望中共拒絕和談的,這樣他們發動內戰就更加順理成章。 【教師提問】那么為什么中共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之后,還是決定赴約呢? 【學生回答】(學生眾說紛紜。) 【教師講授】我們可以看到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之中的發言,毛主席既考慮到此行的危險,又考慮到這不僅僅是中國的問題,各國實力都不希望中國內戰,迫于三國的壓力,蔣介石暫時不會進行獨裁,于是決定將計就計、反客為主。 【教師提問】那么此時的中共面臨著怎樣的兩種命運呢? 【學生回答】共產黨和民主黨所堅持的和平民主之路和國民黨堅持的獨裁內戰之路。 【教師講授】沒錯,究竟哪一方才讀懂了人民的心聲我們可想而知,歷史的車輪滾滾而來,站在當下的我們知道,人們選擇了堅持和平民主的共產黨,建立了新中國,獨裁和內戰路上的國民黨,最終被人民所摒棄。但是抗日戰爭勝利之后,人民對于國民黨的態度與此時截然相反,我們來咱這則圖片。 【教師講授】抗戰勝利之后,人們十分擁護在正面戰場帶領人民走向抗戰勝利的國民黨,并且稱國民黨領袖蔣介石為“民族救星”。 【教師提問】那么我們不禁要思考,國民黨在抗戰后積累的好“人設”是如何被消耗殆盡的呢?我們繼續進入第二部分的學習,得了名利失民心——國民黨的速敗之路。 【教師講授】首先是政治方面,重慶談判之后,國共雙方簽署了一系列有利于和平建國的文件,然而在國民黨的六屆二中全會上,國民黨方否認了所有協定,并且不顧人民想要和平的愿望以及各方勢力的阻攔在1946年6月大舉發動對解放區的全面進攻,意圖速戰速決。 【教師提問】同學們可以看一下課本149頁的史料閱讀,思考一下在解放戰爭初期國公雙反軍事實力的對比是怎么樣的? 【學生回答】國民黨在兵力上明顯優于共產黨。 【教師講授】沒錯,除了兵力,其實在其他地方國民黨也是明顯優于共產黨的。解放戰爭初期,蔣介石擁有430萬兵力,其中正規軍200多萬,控制著3億以上人口的地區,且有美國的飛機大炮和坦克;中共人民武裝僅有120萬,解放區只有1億多人口,還主要靠的是“小米加步槍”。發動內戰短短幾個月后,國民黨憑借強大的軍事實力,攻下大片中原和東北解放區,奪取數十座城市。后來國民黨又對中共的陜北解放區和山東解放區進行了重點進攻(在右側的圖片之中我們可以看出)。這樣的戰爭對于剛剛迎來抗戰勝利曙光的中國人民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人民渴望的和平之路一片黑暗。 其次是經濟方面,在抗戰勝利之后,蔣介石帶領的國民黨是如何處理抗日戰爭遺留的經濟問題呢?我們帶著這個問題,來看一則視頻。 (播放視頻) 【學生回答】國民政府將接收變為了“劫收”。 【教師講授】沒錯,本來應該接收日偽政權的接收大員,白天搶占汽車洋房,晚上燈紅酒綠夜夜笙歌,活脫脫就是“劫收”的土匪模樣,這樣老百姓怎么不恨,國民黨在人民心目之中的形象一落千丈。 【教師講授】除此之外,國民政府還大量發行法幣來填補內戰以及豪門資本腐敗帶來的巨大虧空,貨幣一多,導致了通貨膨脹物價飛漲。舉個例子,100元法幣,1937年能買一頭牛,1947年只能買1/3盒火柴,人民上街買東西,都要用車拎著一網兜錢,給人民的生活以及經濟的發展都帶來了極大的不便。除此之外國民黨還殘酷剝削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排擠打擊民族資產階級。人民生活水平急劇下降。 【教師講授】1946年“國民大會”召開,頒布偽憲法。為什么叫他偽憲法呢?我們不妨來仔細看看憲法的具體內容。請一位同學來讀一下首段文字。 【教師提問】接下來再請同學們一起來找找找,請大家結合課本,找出這段文字中,有哪些地方是不符合史實的? 【學生回答】‘全體國民’,因為中共和民主同盟都未參加。 【教師講授】是的既然不是全體國民,那么就不可能“保障民權”。而在條約簽訂之后幾天,諷刺的是,中美條約簽訂,所以“鞏固國權了嗎”——沒有。所以,這部憲法既未體現程序的正義,也未體現結果的正義。它體現的僅僅是蔣介石政府的獨裁政策,這樣的獨裁政府能夠得到人民的心嗎? 【學生回答】不能 【教師講授】剛剛說到的軍事、經濟、政治方面的危機以及國民黨對于美帝國主義對于中國大的縱容使得人民的生活雪上加霜,于是人民多次舉行游行示威活動。在課本第149頁的歷史縱橫之中也提到了1946年冬爆發的“抗議美軍暴行”運動,這次運動為標志,以學生為先鋒,在國統區之中逐漸形成了配合共產黨作戰的第二條戰線。 那么接下來我們來看幾則具體的材料,來感受一下,當時國民黨的處境。 【學生回答】在材料當中能夠看出國民黨在經濟、政治、外交方面都遇到了不同的危機,失去了內部支持以及外部援助的國民黨,一意孤行的實行獨裁統治,最終失去了民心,在人民心中的地位完全喪失了。 【教師講授】國民黨的獨裁之路顯然是走不通的,那么中國的命運之路將要走向何處呢?我們都知道,人民是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者,而人心向背,是最終能夠左右一切的決定性力量。那么人民最終選擇了共產黨,到底是國民黨的失敗,還是共產黨的勝利呢?我們一起來看看這則材料~ 【學生回答】應該是共產黨的勝利,因為毛主席曾說,如果只是因為國民黨的無能,人民有可能既不喜歡國民黨也不喜歡共產黨,換句話來說,共產黨是有著自己的優勢,真正能夠滿足人民的愿望,才走到了人民大眾的心中的。 【教師講授】那么共產黨是怎么做的贏得了人民的心呢? 【學生回答】土地革命! 【教師講授】沒錯,其實中共很早就開始關注土地問題,在土地革命時期還曾“打土豪,分田地”。那么這次的土地改革又有什么異同點呢?請大家仔細看兩次土地路線的對比,延續了什么?或者說哪里是一樣的? 【學生回答】都是針對農民和土地 【教師提問】是的不論是土地革命還是土地改革,中國共產黨都關注農民利益,滿足農民土地愿望。那么土地改革和土地革命又有著什么不同呢? 【學生回答】對于富農的政策不同,之前是限制,現在消除。 【教師提問】這會使得土地財產分配更加體現什么原則啊? 【學生回答】使得土地的分配更加平等。 【教師提問】中共又是如何真正實現這一原則的呢? 【學生回答】廢除剝削制度,徹底平分土地。 【教師講授】從而,這場土地改革便實現了真正的平等,也實現了孫中山先生未竟的民生事業“耕者由其田”。我們在圖片之中也能夠看出,人們對于“耕者有其田”的口號還是十分擁護的。 解放區無地的人民獲得了土地,更加擁護共產黨的統治,很多的農民自愿加入了人民解放軍,為中國的解放奉獻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教師講授】之前我們講到國民黨想要速戰速剿滅共產黨,對共產黨的解放區進行了全面和重點進攻,但紛紛都被共產黨打退。當國民黨反動派對解放區由全面進攻轉變為重點進攻時,像兩只拳頭張開打人,把胸膛給露出來了,于是中共中央決定由劉伯承、鄧小平率領軍隊千里殺向大別山,像一把刺刀戳進敵人的心臟。 那么有沒有同學知道這里為什么選擇大別山作為躍進的地點呢? 【學生回答】因為大別山又離南京和武漢不遠,占據大別山對國民黨反動派有著極強的威懾力。 【教師講授】沒錯,選擇大別山作為反攻突破口主要是因為大別山的地理位置決定的。大別山,位于中國湖北省、河南省、安徽省交界處。大別山在三省交界地 ,敵人守備力量薄弱,占領他十分有威懾力 另外,大別山有著非常好的群眾基礎,曾是紅四方面軍的根據地,這樣可以讓部隊短期內安定下來。 千里躍進大別山可以說是一個十分英明的決定,從此共產黨的戰略反攻拉開了序幕。 【教師講授】 1948.9人民解放戰爭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解放軍一鼓作氣,拿下了三大戰役的勝利。其中在遼沈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從此再數量上取得對國民黨軍隊的優勢,這也離不開解放區人民的努力。三大戰役后,國民黨在長江以北的軍事力量已全線崩潰! 三大戰役之后,1949年春天,中共在河北平山西柏坡召開七屆二中全會,毛主席提出“奪取全國勝利,這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并且指出指出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村轉移到城市。 后國民黨代總統李宗仁表示愿與中共進行和談,在北平談判破裂之后,中共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迅速突破長江防線,解放南京,國民黨蔣介石集團在大陸的反動統治宣告覆滅。 【教師提問】渡江戰役的勝利為解放戰爭畫下了句號,英勇的人民解放軍渡過長江解放了南京,在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上,有一座為了紀念渡江戰役中的人民英雄而制作的大型浮雕。 同學們能非根據浮雕的內容重現一下渡江戰役的景象? 【學生回答】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著反動派的旗子,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沖去;后面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擔架、農民運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著紅旗和鮮花,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教師提問】同學們的語言實在是讓老師如臨其境,渡江戰役的場景仿佛真是在眼前重現。剛剛同學也提到了人民對于解放戰爭所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那么我們來想一下,為什么共產黨能夠獲得最后的勝利呢?同學們可以結合材料來說說看。 【學生回答】中國共產黨能夠贏得解放戰爭的勝利,是因為中國共產黨始終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代表了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故能夠領導人民取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 【教師講授】是啊,這不僅僅是中國共產黨的勝利,更是人民的勝利!中國共產黨走的是人間的正道,實現人民的愿望,帶領人民走向復興之路,怎會不贏得人民大眾的心?反觀國民黨,剛愎自用,無視人民對于和平的訴求,一心進行獨裁內戰,又怎會是一個人民滿意的政黨呢?就像毛主席在《美國與中國的關系——著重1944~1949年時期》中所說的,中國的人心掌握在共產黨人手中。這樣偉大的黨和這樣團結的人民,一定能夠實現奮斗目標,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那么今天的課就講到這里,同學們再見!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