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記錄數(shù)據(jù)彈簧原長 15.78 cmg= 9.8 N/kg鉤碼數(shù)量 鉤碼質(zhì)量m/g 彈簧的長度l/cm1 50 17.702 100 19.603 150 21.504 200 23.495 250 25.456 300 27.46(共34張PPT)人教版物理必修第一冊海北二中2022級高一(7)班第3章第1節(jié)重力與彈力主要內(nèi)容重力及其測量重心和等效替代思想力的圖示與示意圖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及其方向胡克定律1新課引入物體之間有相互作用,并且各不相同。2回顧初中所學的“力”2.力有什么樣的作用效果?物體物體為什么用手按壓彈簧總感覺他想把手彈開?力是物體與物體之間的相互作用。力不能脫離物體而單獨存在。1.什么是力?(1)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速度大小、方向(2)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明顯、不明顯3.影響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1)大小(2)方向(3)作用點2.1形變實驗(1)改變物體的運動狀態(tài):速度大小、方向(2)使物體發(fā)生形變。明顯、不明顯3重力的定義物體物體重力: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體受到的力。1.定義2.說明(1)不能說地球的引力就是重力。(2)施力物體是地球(3)與運動狀態(tài)、速度、是否接觸無關。4重力的大小物體物體公式:1.大小2.說明(1)g=9.8N/kg(2)1kg,G=9.8N(3)g自由落體加速度,g=9.8m/s21N/Kg = (等價)1 m/s21kg的物體在赤道和兩極的重力一樣嗎?4.1練習關于重力,以下說法中正確的是( )A.物體只有在地面靜止時才受到重力作用B.物體在自由下落時所受的重力小于物體在靜止時所受到的重力C.物體在向上拋出時受到的重力大于物體在靜止時所受到的重力D.同一物體在同一地點,不論其運動狀態(tài)如何,它所受到的重力都一樣大5重力的方向物體物體方向:豎直向下。垂直水平面向下。1.方向2.說明注意:豎直向下與垂直向下有一定的區(qū)別。6重力的作用點與等效替代思想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理想模型)。重心二力平衡形狀規(guī)則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處形狀規(guī)則質(zhì)量分布均勻的物體的重心在:幾何中心處,但不一定在物體上。6重力的作用點與等效替代思想一個物體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的作用,從效果上看,我們可以認為各部分受到的重力集中作用于一點,這一點叫做物體的重心。重心AABC形狀不規(guī)則,質(zhì)量不均勻的物體:懸掛法、支撐法懸掛法并不能確定所有物體的重心,比如粽子、蘿卜等有一定“厚度”的物體。(多選)關于物體重心,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重心就是物體內(nèi)最重的一點B.物體發(fā)生形變時,其重心位置一定不變C.物體的重心有可能不在物體上D.用線豎直懸掛的物體靜止時,線的方向一定通過重心E.形狀規(guī)則的物體其重心一定在其幾何中心6.1練習7力的圖示與示意圖直觀:力的示意圖(方向、作用點、大小大致描述)準確:力的圖示(方向、作用點、大小要精確)問題:如何直觀的描述力的三要素?如何準確的描述力的三要素?直觀:示意圖(線長代表力的大?。?br/>G=500NG=300N7力的圖示與示意圖問題:如何直觀的描述力的三要素?如何準確的描述力的三要素?準確:圖示法(標度)m1=3kg(30N)m2=2kg(20N)10NG1=30NG2=20N2=<段數(shù)<=58彈力推、拉、提、舉等接觸力:拉力、壓力、支持力等性質(zhì)力:彈力、摩擦力力接觸力非接觸力效果力9彈力及其產(chǎn)生的原因和條件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彈力產(chǎn)生的條件:形變后能恢復原狀、接觸10彈性形變、非彈性形變、彈性限度撤去作用力能恢復原狀。撤去作用力不能恢復原狀超過一定的限度物體就不能完全恢復原狀。這個限度叫做彈性限度。形變彈性形變非彈性形變(塑性形變)10彈力的方向方向:與施力物體恢復原狀的方向相同壓力、支持力:與接觸面垂直并且指向被壓或者被支持的物體。繩子的作用力:沿繩子收縮的方向。彈力:發(fā)生形變的物體,要恢復原狀,對與它接觸的物體會產(chǎn)生力的作用。這種力叫做彈力。作用點:接觸點面面接觸點面接觸點點接觸10.1練習請在圖中畫出桿、球、物塊所受的彈力的示意圖。10.2練習(多選)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 )A .放在水平桌面上的物體所受彈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B. 放在斜面上的物體所受斜面的彈力的方向是豎直向上的C. 將物體用繩吊在天花板上,繩所受物體的彈力方向是豎直向上的D. 物體間相互擠壓時,彈力的方向垂直接觸面指向施力物體E. 物體形狀的改變叫做彈性形變F. 一根鐵絲用力彎折后的形變就是彈性形變G. 物體在外力停止作用后能夠恢復原來形狀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H. 物體在力的作用下發(fā)生的形變叫做彈性形變10.3練習下列關于彈力的說法中正確的是 ( )A.相互接觸的兩個物體間必然有彈力存在B.不接觸的物體間也可能存在彈力C.只要物體發(fā)生形變就一定有彈力D.在相互接觸且發(fā)生彈性形變的物體間才產(chǎn)生彈力E. 只有彈簧才能產(chǎn)生彈力10.4練習(多選)如圖所示,一物體A靜止在斜面上,關于彈力,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 )A. 斜面對A的支持力豎直向上B. A對斜面的壓力豎直向下C. 斜面對A的支持力垂直斜面向上D. A對斜面的壓力垂直斜面向下11彈力的大小思考猜想:物體產(chǎn)生的彈力與形變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能:成正比提示:初中已學習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伸長量越大彈力越大。選擇形變量容易測定的彈簧進行研究。12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能成正比需要測哪些物理量?彈力 伸長量如何測量? 二力平衡 mg=F用什么測量工具?刻度尺如何設置實驗裝置?如何記錄數(shù)據(jù)?制定方案12.1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能成正比需要測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用什么測量工具?如何設置實驗裝置?如何記錄數(shù)據(jù)?制定方案12.2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能成正比需要測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用什么測量工具?如何設置實驗裝置?如何記錄數(shù)據(jù)?制定方案12.3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的彈力與伸長量之間有什么關系?可能成正比需要測哪些物理量?如何測量?用什么測量工具?如何設置實驗裝置?如何記錄數(shù)據(jù)?制定方案13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可能成正比獲取數(shù)據(jù)14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分析數(shù)據(jù)14.1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分析數(shù)據(jù)直觀、減小誤差、排除錯誤14.1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分析數(shù)據(jù)思考:圖線的斜率代表什么?15實驗:探究彈簧彈力與形變量之間的關系探究過程:提出問題 — 猜想假設 — 制定方案 — 獲取數(shù)據(jù) — 分析數(shù)據(jù) — 形成結(jié)論形成結(jié)論在彈性限度內(nèi),彈簧發(fā)生形變時彈力大小跟伸長量成正比。由英國物理學家胡克于1678年研究得出,因此叫胡克定律。F為彈力,單位為牛頓(N);k為彈簧的勁度系數(shù),單位為牛頓每米(N/m);x為彈簧的形變量(伸長量或壓縮量),單位為米(m)。K值不同說明彈簧的“軟”、“硬”程度不同。15.1例題某次研究彈簧彈力F與彈簧長度l的關系實驗時,得到如圖所示的F-l圖像,由圖像可知,彈簧原長為多少?彈簧勁度系數(shù)為多少?036912F/N3.06.09.012.0L/cm本節(jié)課結(jié)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3.1重力與彈力.pptx 圖像法處理數(shù)據(jù).mp4 彈力產(chǎn)生.mp4 微小形變放大實驗.mp4 手捏玻璃瓶.mp4 胡克定律實驗.mp4 記錄數(shù)據(jù).xls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