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 二 歷 史(第20課 正面戰場的抗戰 )主備: 審校:教學目標 1.了解臺兒莊戰役、保衛大武漢、第三次長沙會戰等基本史實,指導學生在了解史實的基礎上,培養綜合概況歷史問題的能力。2.通過學習正面戰場抗戰的史實,體會抗日將士在戰爭中英勇頑強、不怕犧牲的精神,對學生進行國家、民族利益高于政黨、階級利益的愛國主義教育。教學重點 臺兒莊戰役、武漢會戰教學難點 保衛大武漢的意義教學過程 關鍵點撥一、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內容,利用課前提示導入新課。二、學習新課國共兩黨在民族危亡之際,再度合作,建立起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共同抗日。兩黨實行不同的抗戰路線,存在兩個不同的戰場,國民黨正面戰場和共產黨敵后戰場相互支援,相互配合,都為抗戰的勝利作出了積極的貢獻。國民黨廣大愛國官兵為抗擊外侮,英勇殺敵,流血犧牲,表現了崇高的民族氣節。 (一)臺兒莊戰役 1.背景:了解日軍進攻臺兒莊的原因。臺兒莊戰略位置十分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日本侵略軍為了實現迅速滅亡中國的侵略計劃,打通南北戰場,決定夾擊徐州。臺兒莊戰役是整個徐州會戰的關鍵。2.經過:戰況慘烈悲壯,戰績比較豐碩。時間、指揮者。3.意義:第97頁第二段。(二)武漢會戰1.背景:武漢1937年11月,國民政府將部分重要軍政機構遷到武漢,成為當時中國政治、軍事的中心,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日本侵略軍企圖進攻武漢,摧毀國民黨領導抗日戰爭的政治、軍事中樞,“迅速解決中國事變”。2.概況:從規模上看,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中國投入兵力最多、戰線最長、犧牲最大的一次戰役;從典型戰役看,萬家嶺戰役,反映了國民黨軍隊廣大官兵的英勇頑強;從戰役結局上看,最后以中國守軍主動撤離武漢而結束。3.影響:武漢會戰使得日本不得不改變其侵華政治和軍事戰略,中國的抗日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三)第三次長沙會戰1.戰役特點:在前兩次基礎上總結經驗,進行防御作戰,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2.會戰的意義:第三次長沙會戰是太平洋戰爭后,盟軍方面獲得的第一個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的影響。3.討論:中國軍隊在武漢會戰中取得了萬家嶺戰役等勝利,為什么最后中國軍隊卻退出了武漢,導致武漢失陷?4.討論:第三次長沙會戰是中國在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一次重大勝利,引起了強烈的國際反響,為什么?三、課堂小結 利用板書提綱總結本課內容。 四、鞏固練習 新課程實踐與探索叢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20課練習。板書設計 一、臺兒莊戰役1.時間:1938年3月2.指揮者:李宗仁3.意義:二、武漢會戰1.時間:2.主要戰役:萬家嶺戰役3.意義:日本企圖迅速滅亡中國的既定戰略破滅三、第三次長沙會戰1.時間:2.結果:中國軍隊殲滅大批日軍,獲得會戰的勝利3.意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