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 二 歷 史(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 )主備: 審校: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紅軍長征的路線及長征過程中發生的重大事件,了解遵義會議的召開及其意義;探究紅軍被迫實行戰略轉移和取得勝利的原因。2.過程與方法:以長征路線為線索,加深對長征的了解;通過分析遵義會議的作用和影響,形成對歷史事實的準確理解與判斷。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先烈們不畏艱難,艱苦奮斗,勇于獻身,追求崇高理想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加深對長征精神的理解。激發學生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崇高感情。教學重點 遵義會議;長征經過和長征精神教學難點 長征經過和長征精神教學過程 關鍵點撥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1、國民革命失敗后,共產黨人為了反抗國民黨的屠殺,發動了哪些武裝起義(南昌起義和秋收起義等。)2、這些起義的目的有沒有完全達到?(沒能直接占領大城市,還遭到嚴重挫折。但是,起義的部隊轉向敵人力量較為薄弱的農村,建立了革命武裝和革命根據地,形成了星火燎原之勢。)教師指出:后來,黨中央和中央紅軍進行戰略轉移,從江西、福建交界處的中央革命根據地出發,遠征二萬五千多里到達陜北。這就是舉世聞名的長征。二、學習新課 (一)戰略轉移和遵義會議1、黨中央和中央紅軍為什么要進行戰略轉移?星火燎原之勢形成后,國民黨對革命根據地發動“圍剿”。在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人的正確指揮下,紅軍粉碎了敵人前四次“圍剿”。但是,后來黨內又錯誤地排斥了毛澤東等人的正確領導,由李德、博古等人實施錯誤指揮,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敗,黨中央和中央紅軍不得不退出中央革命根據地,被迫實施戰略轉移。2、遵義會議有什么歷史意義?可按下列提示,分層啟發:A. 遵義會議在哪一年召開?(1935年)如何記住這一年?(從1921年黨的誕生到1935年,經過了14年,從1935年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也經過了14年。)B. 比較這前14年與后14年黨的歷史,有什么重要變化?(前14年里,黨的主要領導換了幾任,先后出現了重大的失誤,經受了國民大革命的失敗和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等重大的挫折。后14年,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正確領導下,革命從勝利走向勝利,建立了新中國。) C. 遵義會議的內容和歷史意義?(這次會議確立了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正確領導,挽救了黨、紅軍和革命,是黨的歷史上生死悠關的轉折點。)(二)過雪山草地紅軍聲東擊西,四渡赤水河,打亂敵人的追剿計劃。渡過金沙江,跳出敵人的重重包圍圈。翻過大雪山,走過草地?!皠幽X筋”:紅軍長征途中,除敵人圍追堵截外,還遇到哪些 困難和問題?(惡劣的自然環境,如終年積雪的雪山,一望無際的草原;還缺少糧食給養等。)(三)紅軍勝利會師陜甘1、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1935年10月,吳起鎮。2、紅軍三大主力會師:1936年10月,甘肅會寧,長征勝利結束。3、紅軍長征勝利的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三、課堂小結 在長征過程中,紅軍戰士展現了不怕艱難險阻,勇往直前,戰勝一切困難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永不言敗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一個人,一支軍隊,一個民族,一個國家,正是擁有了這樣的精神,才會成就事業,創造輝煌。今天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是新的長征。我們應當繼承和發揚當年紅軍長征的精神,把這份寶貴精神財富變成推動我國各項事業前進的巨大動力。四、鞏固練習 新課程實踐與探索叢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7課練習。板書設計 第17課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一、長征的原因1.第五次反“圍剿”的失利 2.戰略轉移二、長征經過1.開始:1934年10月2.轉折:遵義會議 ⑴ 內容: ⑵ 意義:3.事件:4.勝利結束: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會師三、紅軍長征勝利的歷史意義: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