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 二 歷 史(第16課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 )主備: 審校: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八七會議等基本史實,了解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的經過和井岡山會師的重要意義,理解中共在革命斗爭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開辟了井岡山道路,認識這是中國革命唯一正確的道路。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井岡山道路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找到的一條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是毛澤東把馬列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光輝典范。學會面對挫折和失敗,要不屈不撓,善于總結經驗和教訓。體會井岡山精神是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教學重點 南昌起義、秋收起義、井岡山會師教學難點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教學過程 關鍵點撥一、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前面幾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1、國共第一次合作期間領導的國民革命為什么會遭到失敗? 2、南京國民政府具有什么性質?(反動的性質,代表著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教師講授:后來,武漢和上海的反動勢力匯合起來,對幼年時期的共產黨繼續進行瘋狂鎮壓。在強大的敵人面前,許多共產黨人和革命積極分子慘遭屠殺。但是,英勇的共產黨人沒有被嚇倒,而是從地下爬起來,檫干身上的血跡,掩埋好同伴的尸體,重新投入戰斗。二、學習新課(一)南昌起義1、南昌起義的概況怎樣?(要求學生說出時間、地點、領導人、結果:時間:1927年8月1日,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建軍節就定在8月1日。2、《南昌起義》圖中的演講者是誰?(周恩來)3、“動腦筋”:南昌起義軍占領了南昌,為什么要撤出南下廣東?(遭到反動軍隊包圍,不宜與敵人硬拼,計劃南下廣東,爭取外援,重建廣東革命根據地,然后北伐。)4、南昌起義在中國革命史上有什么重大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的開端。)(二)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會師1、毛澤東怎樣發動秋收起義、進軍井岡山? A.工農革命軍三路進攻的出發地:修水、銅鼓、安源。B.受挫后會合的地點:文家市。C.改編部隊的地點:三灣。D.最后落腳的地點:井岡山。2、毛澤東為什么要到農村去建立革命根據地? A. 敵強:武器裝備齊全,掌握著城市的控制權,但在農村的力量卻比較薄弱。 B. 我弱:在國民革命和秋收起義中連續受挫,損失很重,但能艱苦奮斗,可以適應農村的生活。)3、說說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支堅強的隊伍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分點提問——A.會師時間:1928年4月B.改編后的部隊名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簡稱“紅四軍”]C.領導人:朱德、毛澤東)4、 秋收起義后,工農革命軍為什么要去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 A.雙方力量對比情況:敵強我弱,敵人的力量集中在城市,在城市起義不可能全勝。B.井岡山條件:位于湖南、江西交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附近農產品豐富,有利于部隊給養的籌集;離大城市遠,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C.井岡山精神:(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財富)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群眾,一切從實際出發,艱苦奮斗,不怕困難。D.井岡山道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共產黨人摸索出的一條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這條道路代表了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后中國革命的發展方向,實現了黨的工作重點由城市到農村的轉移。(三)工農武裝割據這是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一種理論,也是對當時形勢的概括。由三部分組成:首先,武裝斗爭是革命的主要形式,即中共領導軍隊進行游擊戰爭;其次,土地革命是中心內容,贏得人民群眾支持;最后,農村革命根據地是中國革命的戰略陣地。三、課堂小結 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 南昌起義→ 南下受挫 }井岡山會師 →星火燎原 秋收起義→ 敵強我弱四、鞏固練習 新課程實踐與探索叢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6課練習。板書設計 三灣改編 南昌起義 創建根據地 工農 大革命 反抗斗爭→ 八七會議 受挫 →進軍農村 井岡山會師 → 武裝失敗 秋收起義 古田會議 割據 建立紅色政權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