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 二 歷 史(第11課 北洋政府的統治與軍閥割據 )主備: 審校: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知道反對袁世凱獨裁的二次革命;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活動;維護共和的“護國運動”。二、過程與方法:通過反對袁世凱一系列獨裁活動,認識到民主與專制獨裁的斗爭是復雜而艱巨的。袁世凱被迫取消帝制,在絕望中死去,說明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袁世凱復辟丑劇短暫的原因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違背歷史發展規律必將被歷史淘汰。通過了解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所做的努力及其失敗的事實,使學生認識到政治上軟弱的中國資產階級,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孫中山為捍衛民主革命屢敗屢戰的斗爭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學習的好榜樣。教學重點 袁世凱復辟帝制教學難點 理解北洋軍閥概念教學過程 關鍵點撥一、導入新課 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了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辛亥革命的勝利果實,中國開始了16年的北洋軍閥反動統治。從1912—1916年為袁世凱統治時期,1916—1928年為軍閥割據混戰時期。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1課“北洋政府的黑暗統治”。軍閥:指擁有軍隊、武裝、地盤、政權的軍人或軍人集團。北洋軍閥——北洋是清末對遼寧、河北、山東等北方沿海各省的統稱。北洋軍閥指清朝末年由袁世凱建立起來的武裝政治集團。二、學習新課 (一)二次革命1.背景:袁世凱就任臨時大總統后,為了建立獨裁統治,一再破壞責任內閣制,制造“宋案”。 “宋案”反映了袁世凱的獨裁本質。宋教仁的悲劇,宣告了資產階級議會政治的破產。2.經過:“宋案”發生后,袁世凱決定以武力鎮壓國民黨,下令罷免由國民黨人擔任的江西、廣東、安徽三省都督,并派兵南下。孫中山和黃興等號召南方各省起來反袁,發動“二次革命”3.這場革命派為反對袁世凱專制獨裁、保衛民主共和制度的武裝斗爭是辛亥革命的繼續,所以史稱“二次革命”。4.結果:袁世凱以武力鎮壓了“二次革命”。國民黨力量渙散,缺乏斗爭經驗,必然失敗。(二)袁世凱復辟帝制1.袁世凱復辟帝制的主要活動: 2.為實現皇帝夢,謀求帝國主義支持,不惜犧牲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接受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3.1915年末,袁世凱宣布1916年為洪憲元年,準備在元旦登基稱帝。(三)護國戰爭1.性質和目的: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維護中華民國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2.袁世凱的復辟帝制為什么會失敗呢?第一、辛亥革命后,民主共和的觀念深入人心。 第二、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斗爭。 第三、北洋軍內部的分化,袁世凱眾叛親離。事實說明,任何人逆歷史潮流而動,必將遭到失敗!3.應如何認識護國戰爭呢?護國戰爭挫敗了袁世凱復辟帝制的陰謀,恢復了民國國號,基本上實現了倒袁的預期目標,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取得了勝利,但它并沒有推翻北洋軍閥統治,沒有使中國擺脫帝國主義的控制,中國仍處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人民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未完成。袁世凱死后,中國陷入了軍閥割據混戰的局面。四、軍閥割據護國戰爭雖然把北洋軍閥頭子袁世凱打倒了,但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民主共和的問題。袁世凱死后,帝國主義列強在中國采取了分而治之的政策,各自尋找和扶植一部分軍閥充當自己的代理人,這樣,中國就出現了軍閥割據紛爭的局面。北洋軍閥的派系:袁世凱死后,北洋軍閥很快分裂為直系軍閥、皖系軍閥和奉系軍閥三大派系,它們為爭奪北京中央政權和各省地盤展開激烈角逐。軍閥派系控制區域直系(馮國璋、曹錕為首)控制江蘇、江西、湖北等省皖系(段祺瑞為首)掌握著北京政府,控制著安徽、浙江、山東、福建等省奉系(張作霖為首)控制東北地區滇系(唐繼堯為首)控制著云南、貴州桂系(陸榮廷為首)控制著廣東、廣西 (2)影響:大小軍閥連年混戰,中國陷入軍閥割據紛爭動亂之中。三、課堂小結 辛亥革命后,孫中山為維護民主共和做了大量的努力,但是因為中國資產階級政治上軟弱性,無法擔負起領導中國人民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任務,這些斗爭都失敗了。但是孫中山為捍衛民主革命屢敗屢戰的斗爭精神和鍥而不舍的堅強品質,是今天的青年學生學習的好榜樣。四、課堂練習 新課程實踐與探索叢書《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11課練習。板書設計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