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初 二 歷 史(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中國狂潮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了解甲午戰爭的起因;熟練掌握《馬關條約》的內容。明確帝國主義瓜分中國和美國提出的“門戶開放”政策。情感目標:認識到甲午中日戰爭是日本要實施對外擴張政策而一手挑起的。左寶貴、鄧世昌等民族英雄不畏強暴、英勇作戰、不怕犧牲的精神值得我們敬仰和學習。清朝腐敗無能是中國一次次被動挨打的主要原因。技能目標:通過分析三國干涉還遼和門戶開放的內容理解其實質,提高學生的分析理解歷史史實的能力。教學重點 甲午中日戰爭的過程。《馬關條約》,“門戶開放”政策教學難點 《馬關條約》的影響,對“門戶開放”政策的理解教學過程 關鍵點撥一、導入新課 展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 臺灣》:“我們是東海捧出的珍珠一串,琉球是我的群弟,我便是臺灣。我胸中還氤氳著鄭氏的英魂,精忠的赤血點染了我的家傳。母親,酷炎的夏日要曬死我了,賜我個號令,我還能背城一戰。母親,我要回來,母親!”這里的“夏日”是指哪個國家?臺灣又是怎樣離開母親的呢?二、學習新課 (一)甲午中日戰爭1、閱讀教材第一自然段回答問題:日本為什么要發動侵華戰爭?結合所學知識說一說:引發這場戰爭的因素還有哪些?為什么把這場戰爭稱為“甲午中日戰爭”?甲午中日戰爭爆發的原因:(1)征服朝鮮,侵略中國,稱霸世界,這是明治維新后日本確定的對外擴張的“大陸政策”。(2)1894年,夾在兩國間的朝鮮爆發了東學黨起義,朝鮮請求清政府“助剿”, 處心積慮的日本尋找到了挑起戰爭的機會。這一年是舊歷甲午年,所以稱這次戰爭為甲午中日戰爭。2、閱讀教材并結合《甲午戰爭示意圖》,按時間先后順序說出幾次戰役的名稱、英雄人物。討論:威海衛戰役中,北洋艦隊全軍覆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失敗了。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為什么會失敗?(1)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根本原因)(2)由于李鴻章的“避戰自保”、妥協退讓而貽誤戰機,導致中國軍隊的一敗再敗。(3)中國軍隊裝備落后,軍備不足,實力差距。二、《馬關條約》的簽訂要求學生掌握《馬關條約》簽訂的時間、人物、內容、影響?列表比較《南京條約》和《馬關條約》的內容。《南京條約》《馬關條約》影響割地香港島遼東半島、臺灣、澎湖列島進一步損害中國領土主權,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賠款2100萬元白銀二億兩巨額賠款使清政府財政不堪重負,不得不大舉外債。通商口岸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增辟通商口岸(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列強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其他協定關稅允許日本在中國開設工廠列強由商品輸出,發展到資本輸出《馬關條約》是繼《南京條約》以來最嚴重的不平等條約,極大的損害了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割臺灣和設廠,意味著列強的侵略有了新的要求,使列強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階段,刺激了列強的侵華野心,由此大大加深了半殖民地化的程度。三、“瓜分”中國狂潮1、三國干涉還遼說明了國家利益是處理國際關系的一條基本準則,就如英國首相丘吉爾說過的一句話,“沒有永恒的朋友,也沒有永恒的敵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實質體現帝國主義(日俄)瓜分中國矛盾的激化。2、“瓜分”中國狂潮: 問:為什么美國沒有劃分勢力范圍呢?3、“門戶開放”政策——時間:1899年,原因、內容、實質。三、課堂小結 甲午中日戰爭響,清朝割地賠款忙。允許日本開工廠,列強紛紛來效仿。“瓜分”狂潮又掀起, “門戶開放”后來上。機會均等各國享,中國再遭列強侵。四、課堂練習歷史練習冊上本課相關習題。板書設計 第5課 甲午中日戰爭與瓜分中國狂潮 一、甲午中日戰爭 1、原因:2、經過:3、結果:中國戰敗,簽訂《馬關條約》 二、列強瓜分中國狂潮1、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狂潮2、美國提出“門戶開放”政策教后記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