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www.第18課 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通過閱讀教材,梳理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發展脈絡,結合材料并補充史料,歸納重要國家基層治理的特點。2.理清西方社會保障制度的歷史軌跡,明確社會保障制度是建立在西方較為發達的經濟發展水平之上的,同時,也認識到20世紀80年代之后,社會保障制度又出現亟待解決的問題,用辯證思維看待歷史問題,培養思辨能力。3.了解新中國成立后我國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及其取得的成就,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心。教學重難點重點:了解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產生及其實行情況;難點:社會保障制度在中國的推行進程和成效。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圖片展示:PPT展示教士主持接觸婚姻的場面。文字描述:自古以來,婚喪嫁娶是基層社會治理面對的主要問題之一。在中古時期的西歐,無論是結婚還是高婚,部必須獲得教會的許可。圖片出自1330年前后海德堡的一冊手抄本,它反映了教士宣市解除婚姻,把丈夫、妻子和子女分離開的場面。導入問題: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是如何發展的,內容有哪些?【新課講授】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一)古希臘時期: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找出古希臘時期繼承治理的特點。【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答案提示:基層治理依靠村社進行。【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凡父母雙方均為公民者有公民權,公民在十八歲時在他們村社的名簿中登記。當他們登記之時,村社成員對他們宣誓投票,作出決定……如果投票結果認為他沒有自由民身份,他得向陪審法庭申訴……——[古希臘]亞里士多德著,日知等譯《雅典政制》提問:從上則史料中,可以看出村社有何特點?【學生活動】學生思考回答。【教師活動】教師總結。村社實行自治,全體成年男性出席的村社大會是村社最高權力機關,處理與村社有關的事務,包括登記公民、抽簽選舉議事會議員等。(二)西歐封建社會【教師活動】PPT展示西歐封建社會時期的基層治理,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表格。莊園 1.莊園是主要的基層單位,莊園主或管家管理莊園事務。 2.組織生產,征收地租,并主持莊園法庭的審判,裁決糾紛。西歐城市 1.10-11世紀,西歐城市興起。 2.城市從國王或領主那里獲得特許狀,享有不同程度的自治。 3.城市里的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行會或商會,規范手工業者和商人的經營活動。行會或商會上層分子把持城市政權,行使城市治理的職責。基督教會 基督教會在基層治理中也發揮了重要作用。【教師活動】PPT展示“特許狀”的圖片及概念,幫助學生理解記憶。特許狀,也稱“豁免證書”。是指中世紀歐洲國王賜予領主領地免受管轄的特恩權時所頒發的一種證明文書。其中載明禁止地方官員進入持有豁免證書的領地行使稅收和審判等方面的職權。特許狀實施的結果使封建領主對其領地擁有了獨立的政治、經濟、軍事、司法等方面的統治權,王權衰落。(三)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基層治理1.概況:【教師活動】教師講解。隨著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經濟的發展,各國在繼承地方自治傳統的基礎上,加強了對基層治理的管理。2.表現:【教師活動】PPT展示英國美國及法國基層治理表格,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表格。【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完成表格。【教師活動】分別找三位同學回答表格內容,每次回答完成后進行講解。國家 時期英國 1835年 英國頒布法律,規定自治市的政府和議會都由當地選民選舉產生,地方征稅所得也由自治市自主開支,但必須接受選民監督,確立了英國近代自治市制度。美國 建國后 基本保持了地方自治的傳統,鄉鎮是最基本的地方自治單位,承擔著除司法之外的所有公共服務功能。法國 大革命后 形成了以自治市鎮為基層單位的制度,每個市鎮的市長和市議會都由普選產生,市長同時對中央政府和本地選民負責。3.改革:【教師活動】教師根據課本內容講解。(1)原因:隨著工業革命的發展,城市人口激增,失業、貧困等社會問題使傳統的社會救濟方式遭遇瓶頸,各國不得不探索社會救濟的新方法。(2)舉措:把城市分成若干小區,每個小區組織志愿者、負責救濟的分配,并協調慈善團體和救濟機構的工作,社區組織開始形成。(四)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的基層治理【教師活動】PPT展示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基層治理的背景、主要方式、作用及發展狀況等內容,進行講解。1.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的基層自治進一步發展,各國政府都認識到,要提高生活品質,改善人民生活,不能單靠政府,必須組織和鼓勵當地居民參與,建立自下而上的機制解決社會問題。2.主要方式:社區自治【教師活動】提問:社區有何作用?【學生回答】社區在政府不同程度的管理和組織下,實行居民自我管理,不僅提供生活服務、教育、休閑娛樂、福利、衛生保健等,還參與相關的城市規劃、土地政策等地方政府的決策,緩和了社會矛盾,維護了社會秩序和政治穩定。【教師活動】講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發展情況。【學生活動】大致了解。3.發展:20世紀80年代以后,西方國家的基層治理更加強調政府、社區和非政府組織的共同作用,社區承擔了更多的政府功能,公眾、志愿者和私人部門提供了越來越多的公共服務,使基層治理的效率更高、成本更低【教師活動】PPT展示下段史料:地方政府的任務在于明確要求和設定優先項目、制定服務標準和運用最佳方式來達到這些標準,并將提供服務和戰略責任加以區分。地方政府不再采用直接提供公共服務的傳統模式。——英國《競爭求質量》白皮書(1991年)提問:你怎么看待這種基層治理方式?【學生活動】學生閱讀史料,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思考,進行小組討論。并展示討論成果。【教師活動】歸納總結。(1)該方式彌補了政府公共服務的缺位和低效,簡化了政府職能,縮減了政府開支,有助于提高地方政府管理效率。(2)該方式促進了社區自治體制完善,增強了居民民主參與意識和政治責任感,激發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和正義。(3)該方式有利于促進多元社會資源和資本力量的投入,實現社會福利多元化。(4)該方式鼓勵非選舉的準自治機構等的參與,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社區民主力量以及社區居民對地方事務的監督和控制。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完成下列表格。【學生活動】閱讀課本,回答問題。(一)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建立:國家 時期英國 17世紀初 頒布了濟貧法。此后,歐洲各國紛紛建立了濟貧制度德國 19世紀80年代 德國初步建立了社會保險制度,涉及疾病、工傷和養老等方面美國 1935年 頒布《社會保障法》,標志著美國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最終確立2.發展:【教師活動】闡述福利國家的概念,讓學生對福利國家有一定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英國率先構建了包括家庭津貼、養老、疾病、失業、傷殘和死亡等內容的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實現了全民覆蓋,大大推動了社會保障制度的發展。此后,瑞典、挪威、芬蘭、丹麥等北歐國家以及法國、德國、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等國都建成了福利國家,社會保障制度基本建立。【教師活動】提問:如何評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3.評價: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保障制度是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改善了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緩和了社會矛盾,有利于經濟發展。但是,過度的社會保障加重了國家財政負擔,容易助長懶惰行為。(二)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根據課本內容梳理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歷程,并結合疫情下中國的應對措施,幫助學生理解。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保障制度逐步建立。1951年2月政務院發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保險條例》是新中國制定的第一部社會保險法規。2.改革開放后:我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日趨成熟,在滿足人民的醫療、教育、就業、養老、住房需求等方面取得了重要進展,保障水平穩步提高。2018年底,全國有近9億人參加了城鄉居民醫療保險,4500多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的幫助。日益健全的社會保障體系減輕了人們的后顧之憂,促進了國家社會經濟的發展。課后總結板書設計第18課世界主要國家的基層治理與社會保障一、西方主要國家基層治理的歷史與特點1.古希臘時期2.西歐封建社會3.近代西歐民族國家的基層治理4.第二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各國的基層治理二、現代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1.資本主義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2.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