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第一單元 政治體制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高中歷史統編版(2019)選擇性必修第一冊 第一單元 政治體制 第3課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案

資源簡介

www.
第3課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唯物史觀:深刻認識資產階級共和制在中國的建立及其失敗的原因,增強唯物史觀。
時空觀念:比較不同時期中共共產黨建立的不同政權模式,深刻認識中國共產黨根據地制度建設的先進性。
3.史料實證:教材學習過程中展示可靠地相關史料,對相關史實進行論證,以培養學生的論證能力。
4.歷史解釋: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體會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5.家國情懷:認識現代中國政治制度的鮮明特色和獨特優勢,樹立起制度自信,增強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中共在根據地的制度探索
難點:民主共和制在中國建立的特點
課前準備
教具:多媒體、黑板、粉筆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觀察圖片,上圖分別是國民黨和共產黨成立的地點,在中國近代至當代這一過程中兩個黨派扮演了不同的角色,采取了不同的政治制度,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新課講授】
【師】同學們閱讀課本,學習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南京臨時政府成立
①時間:1912年1月1日
②臨時大總統:孫中山
③國旗:五色旗
【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五色旗圖片
④紀年:采用公歷,以中華民國紀元,1912年為中華民國元年。
⑤意義:標志著資產階級共和制度在中國誕生。
《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①背景:孫中山把臨時大總統位置讓給袁世凱后,為防止其獨裁,頒布了臨時參議院制定的《中華民國臨時約法》。
②內容:確立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的政治體制,規定實行內閣制,內閣總理由議會的多數黨產生,總統頒布命令須由內閣總理副署才能生效。
③意義:是中國第一部資產階級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北洋政府時期:政黨政治的嘗試
【師】利用多媒體展示北洋政府的旗幟
(1)背景:辛亥革命后,隨著專制政權的土崩瓦解,各類政黨、社團紛紛建立,各派政治力量迅速分化和重組。為謀求議會席位,各黨派展開激烈競爭,開始了政黨政治的嘗試。
(2)主要表現:1912年8月國民黨成立后,宋教仁等人想通過議會斗爭實現資產階級民主政治。國民黨在國會選舉中獲勝,宋教仁成為國會中多數黨的領袖,將負責組織責任內閣。
(3)失敗:宋教仁的當選威脅到了袁世凱的獨裁統治。1913 年春,宋教仁在上海火車站被刺殺,之后國民黨發動了“二次革命”,但很快被鎮壓下去。此后,袁世凱強迫國會議員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就任大總統后,袁世凱先后下令解散國民黨和國會。這意味著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多黨競爭性民主嘗試被袁世凱扼殺,此后,政黨政治名存實亡。
【師】思考題:同學們思考民國初期的政黨政治有什么特點?小組討論,老師總結。
(1)政治傾向分野明顯。就其政治傾向而言,基本可歸為兩大類:同盟會類政黨和非同盟會類政黨。
(2)多為壽命短的泡沫政黨。政黨數目雖多,但真正有影響的不過十幾個,且多半在“二次革命”后名存實亡。
(3)黨的領袖和黨員跨黨派現象突出。跨黨派現象通常有兩種情況,一是一人兼任多個政黨的領袖,二是一人可以同時加入多個政黨,成為多個黨的黨員。
(4)政黨的政治綱領趨同明顯。幾乎所有的政黨在其政治綱領中都公開宣稱實行民主共和、實現民主統一,主張建立統一的有實力的政府。
(5)不具有政黨政治的實質。政黨政治的實質是各個政黨通過平等、合法、有序、公平的競爭,參與并控制議會、組織政府、掌握國家政權的運作,而且在運作形式上也要體現出對選民選舉意志的強有力尊重與維護。在袁世凱實際掌控國家政權的情況下,無論是政黨政治還是議會政治都不過是袁世凱手中的政治玩偶,僅有政黨政治形式,沒有政黨政治實質。
【師】1928年國民黨成為中國新的統治者后,宣告軍政時期結束,訓政時期開始。但國民黨的訓政違背了孫中山先生主權在民的思想。接下來我們就具體學習《訓政綱領》的內容。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1)訓政時期(1928年國民黨完成形式上的統一至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
①《訓政綱領》的內容:在訓政時期,國民黨全國代表大會代表國民大會領導國民行使政權,大會閉會期間,把政權托付給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
治權之行政、立法、司法、考試、監察五項,托付給國民政府總攬執行,五權分立的五院制即依此而設。
國民黨中央政治會議負責指導監督國民政府的重大國務。
②“訓政”實質:違背了孫中山“主權在民”的初衷,是剝奪人民權利的國民黨一黨專政。
(2)憲政時期(1948年國民政府改組為總統府之后):1948年,國民黨打出“行憲”的招牌,召開“國民大會”,選舉蔣介石、李宗仁為總統、副總統,建立總統府取代國民政府,國民黨以此為其獨裁統治披上“憲政”外衣。
【師】以上我們學習了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下面我們一起來學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中共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隨著蘇維埃政權陸續在各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大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成立。下圖是蘇一大召開的會址——瑞金
最高權力機關:全國工農蘇維埃代表大會
頒布法令:《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土地法、勞動法
建立政府: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政府
政府主席:毛澤東
政權歸屬:工人、農民、紅軍士兵及一切勞苦民眾
政權性質:工人和農民的民主專政國家
成立意義: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成立,是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嘗試。
抗日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1)抗日戰爭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抗日根據地逐步擴大。在各抗日根據地的政權建設上,中國共產黨適應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需要,設立邊區政府,作為民國地方政府。同時,設置各級參議會,推行抗日民主制度,邊區政府委員由邊區參議會選舉產生。
(2)在敵后抗戰的嚴重困難時期,為鞏固抗日根據地,中國共產黨實行“三三制”原則。
①內容:在政府和其他民意機構中,共產黨員、非黨左派進步分子、中間派人士各占1/3。
②意義:這原則鞏固和護大了抗日民族統戰線加強了抗日民主政權的建設,對爭取抗日故爭的勝利產生了重要的作用,也為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后建立人民主專政國家政權提供了范例。
3.解放區人民政權的建立
(1)解放戰爭開始后,各抗日根據地政權迅速轉變為人民民主政權,參議會改為人民代表會議,作為人民的權力機關。
(2)在解放區設置行政區,東北、華北、中南、西北等行政區先后建立起來。行政區設軍政委員會或人民政府作為最高一級的地方政府機關,各自管轄若干省級及以下行政單位,為新中國的政權建設打下了堅實基礎。新中國誕生后,中央人民政府就是在華北人民政府的基礎上成立起來的。
【師】中國共產黨在革命根據地、抗日根據地和解放區建立的不同形式的人民政權,為新中國的政權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下圖展示了十九大隆重開幕的圖片,讓我們走進當代社會,探索新中國成立后的政治制度。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1.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人民代表大會為核心和主要內容的國家政權組織形式。這一制度的核心是保證國家的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通過人民代表大會這一組織形式參與國家事務的管理,行使當家作主的權力。
(1)初步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具有臨時憲法性質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確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
(2)正式建立: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以國家根本大法的形式規定了我國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從中央到地方正式建立起來。
(3)遭到破壞:1957年以后,由于受反右斗爭擴大化和“左”傾指導思想的影響,民主集中制遭到破壞,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被削弱。“文化大革命”十年中,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是遭受嚴重破壞和挫折。
恢復完善:“文化大革命”結束后,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如:改進選舉制度,把直接選舉的范圍擴大到縣一級,實行差額選舉: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固定任期;賦予省級地方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的權力。
2.中國共產黨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中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1)正式建立: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在北平召開,標志者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正式確立。
(2)初步發展:1956年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根據我國階級狀況發生的深刻變化,中國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八字方針,從而在根本上解決了民主黨派的發展前途問題,進一步確立了社會主義條件下我國多黨合作的基本格局。
(3)遭到破壞:“文革”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遭到破壞。
(4)恢復完善:改革開放以來,中共中央提出了一整套關于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的理論與政策。堅持和完善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和實踐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將長期存在和發展”被寫人憲法,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走上了制度化軌道。
3.辨析比較
比較項 人民大表大會制度 人民政協
性質 國家權力機關 愛國統一戰線組織
職能 決定國家和地方的重大事務 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和參政議政
監督權 運用國家權力實行監督 一種民主監督,不具有法律約束力
產生與組織方式 人大代表由人民選舉產生 政協委員由各方協商產生
4.2013年11月,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把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2019年10月28日至31日中共十九屆四中全會在北京召開,通過了《中共中央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大會全面總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歷史性成就,集中概括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的顯著優勢,深刻闡述了堅持和完善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等制度體系,突出強調了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堅持把根本政治制度、基本政治制度同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以及各方面體制機制等具體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國家層面民主制度同基層民主制度有機結合起來,堅持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結合起來,既堅持了社會主義的根本性質,又借鑒了古今中外制度建設的有益成果,符合我國國情,集中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特點和優勢。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具有強大生命力和巨大優越性,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人民幸福安康、社會和諧穩定和國家長治久安提供了有力制度保障,確保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鞏固、優越性充分展現。
深化探究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在抗戰前的相當長一段時期內,中共在其領導下的地區實行的是蘇維埃制度.....蘇維埃的全部權力“屬于工人、農民、紅軍兵士及一切勞苦民眾”,“軍閥、官僚、地主、豪紳、資本家、富農、僧侶及一切剝削人的人和反革命分子是沒有選派代表參加政權和政治上自由的權利的“。
抗日戰爭的新環境對共產黨統治區的政權建設提出了要求....1939年,《陜甘寧邊區選舉體例》規定:“凡居住邊區境內之人民,年滿十八歲者,無階級、職業、男女、宗教、民族、財產和文化程度之區別,均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正如陜甘寧邊區政府一份文件所說:“統一戰線模范政府的各種政策,應當根據各階級的共同利害出發,凡是只對一個階級有利,對另一個階級有害的便不能作為政策決定的根據。”......邊區采取“普遍、直接、平等、無記名之投票選舉制”,民眾可以直接選出從市鄉道邊區的各級參議會議員。各級參議會再選出同級政府......中國共產黨試圖將邊區的民主建設當作一種示范,以推動它一直所呼吁的全國范圍的民主進程......在政權的人員分配上,“共產黨員占三分之一,非黨的左派進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間派占三分之一。
——王建朗、曾景忠《中國近代通史第九卷——抗日戰爭》
材料二現在所要建立的中華民主共和國,......就是新民主主義共和國。......總之:“國體——各革命階級聯合專政。政體——民主集中制。這就是新民主主義的政治。”
——毛澤東《新民主主義論》
材料三黨管政府怎么管法,也需要總結經驗。黨政分開,從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就提出了這個問題。
——鄧小平1986年6月28日講話
材料四中國將繼續深化改革開放,......堅持依法治國,從制度上改變權力過分集中而又得不到制約的狀況,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溫家寶在2011年第五屆夏季達沃斯論壇上的講話
1.結合材料及所學知識,指出蘇維埃政權和陜甘寧邊區政權在性質上的主要區別,歸納邊區民主政治建設的特點,簡要分析此時中國共產黨推進民主建設的出發點。
2.材料二中毛澤東所設想的“新民主主義的政治”,在新中國建國之初的政治實踐中有何體現
3.綜合上述材料,概述中共領導的政治體制改革的特點和目標。
答案:
區別:①蘇維埃政權是無產階級專政的革命政權;
②陜甘寧邊區是具有統一戰線性質的抗日民主政權。
特點:廣泛性;民主性(人民選舉);平等性; 采取“三三制”原則(淡化階級對立)。
出發點: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推動國民黨加快國家民主建設的步伐。
體現:①1949年《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國家,實行人民民主專政;
②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國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實行民主集中制;
③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國家基本政治制度。
特點:與時俱進;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目標:①保障人民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
②最終實行政治民主化、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
【課后總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中國近代至當代的政治制度的演變,首先國民黨在中國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制,最后國民黨走上獨裁統治的道路,不符合中國國情,必然是行不通的。在不同時期共產黨也進行了制度探索,在根據地和解放區采取了一些列措施鞏固政權,最終建立了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并不斷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國情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板書設計】
中國近代至當代政治制度的演變
一、民國時期的政治制度
南京臨時政府時期
北洋政府時期
3.南京國民政府時期
二、中國共產黨在根據地和解放區的制度探索
革命根據地人民政權的建立
抗日根據地人民政權得建立
解放區人民政權的建立
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
【課后作業】
把同步練習做完,并記憶書中勾畫的知識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中县| 泰来县| 佛冈县| 方山县| 威远县| 丰原市| 丰城市| 阜康市| 遵义市| 宾阳县| 长丰县| 福海县| 东安县| 怀柔区| 乌海市| 桐庐县| 镇远县| 阿拉善右旗| 昌乐县| 桐梓县| 尖扎县| 迁西县| 连云港市| 锡林浩特市| 南雄市| 德安县| 云龙县| 濮阳市| 阿拉善右旗| 兰西县| 民丰县| 富锦市| 龙里县| 敖汉旗| 黄冈市| 理塘县| 湄潭县| 米脂县| 弥勒县| 汶川县| 赤壁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