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人美版六年級上冊《參觀券的設計》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本科屬于“設計應用”學習領域。本課旨在引導學生通過學習與實踐,了解參觀券的設計基本要素,學習表現方法,掌握設計原理,從而提高設計意識和審美能力,培養學生關注身邊事物和熱愛生活的情感,同時,進一步提高學生運用所學技能、技法為社會服務的能力。本課與前一課《箱板上的新發現》和后一課《神秘的禮盒》構成本冊教材的設計單元,他們既相互聯系又各有側重。本課側重于學習基本的設計程序,學會設計創意,培養學生勤于觀察、敏于發現、嚴于計劃、善于借鑒、精于制作的行為習慣和耐心細致、團結協作的學習態度,增強以設計改善環境和生活的美好愿望。二、學情分析六年級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審美能力和想象創作能力,對美有著自己獨特的感受和表達傾向。但是會出現兩極分化——一部分學生喜歡創作、表達,還有一部分學生由于造型能力較弱,失去了對美術學習的興趣,在學習過程中,對參觀券的版面設計會存在一定的困難,容易出現主次不分、主題不突出,文字、圖案和色彩與主題內容不協調的問題。三、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了解參觀券的組成部分及設計方法,能夠根據主題內容,運用文字、圖形、色彩等元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設計出實用、美觀、新穎的參觀券。2.過程與方法:在欣賞、分析、對比、探究活動中,運用多種表現形式和設計元素完成參觀券的設計。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設計具有改善生活和環境的作用,強化“物以致用”的設計思想,提高學生藝術設計的理念。四、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了解參觀券的組成部分,能夠運用文字、圖形和色彩等設計元素設計一張實用、美觀的參觀券。2.教學難點:圖形、字體和色彩要與主題協調統一。五、教法學法1.教法:講授法、引導法、演示法2.學法:比較法、觀察法、討論法、探究法六、教具學具1.教具:多媒體課件、導學案、參觀券、彩筆等。2.學具:美術書、參觀券、水彩筆、勾線筆、彩紙、剪刀、膠棒等。七、教學流程(一)任務驅動,激趣導入(2分鐘)同學們,上課之前,老師帶大家看一組照片,這是哪里呢?我們的校園環境非常優美,前來參觀的團體絡繹不絕,為了便于參觀,有些老師建議設計一張參觀券。今天啊,老師就想發揮同學們的智慧,為我們的學校設計一張參觀券,好嗎?那么,大家了解參觀券嗎?老師今天就跟大家一起來學習——參觀券的設計(板書課題)。(二)觀察探究,學習知識(8分鐘)1.了解參觀券的起源:宋朝初年魏仁溥養大牡丹,供人參觀五個錢“領票”可入。2.了解參觀券的作用:作為出入的憑證、具有宣傳作用、可留作紀念、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等。3.了解參觀券圖案的作用:(1)猜一猜。參觀券是參觀時出入的憑證?請你猜一猜,下面這些參觀券是哪些地方的憑證?教師利用課件出示遮擋文字部分的參觀券,讓學生通過觀察票票面,猜猜這是哪里的參觀券。(2)提問:你們是通過什么判斷的?圖形(圖案)在參觀券上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4.探究參觀券的組成:(1)探究1:教師出示天安門風景圖片和天安門參觀券。對比分析:只有風景照片做參觀券可以嗎?(2)探究2:參觀券有哪幾部分組成?還應該有什么內容?師根據學生回答,在黑板上分步貼出《世紀國寶展》參觀券的各個部分。(3)探究3:參觀券相關信息的多種形式。學生對比自己帶來的參觀券和《世紀國寶展》參觀券,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處?(三)對比分析,感受美感(4分鐘)利用課件進行對比,讓學生感受參觀券的設計美感,探究怎樣將參觀券設計的美觀實用。1.感受圖形美。課件出示《包公祠》參觀券,對比哪張效果好,感受圖形的美感。2.感受文字美。課件出示《三國情》參觀券,對比文字字體和大小,體會美感。3.感受色彩美。課件出示《李云迪鋼琴獨奏》參觀券,對比背景色彩的美感。4.小結:文字、圖形、色彩要與主題內容相協調,才能達到實用、美觀、新穎的效果。(板書)(四)直觀演示,學習設計(2分鐘)觀看教師演示參觀券設計視頻,讓學生直觀感受設計步驟,明確設計的方法。(五)藝術實踐、體驗過程(18分鐘)利用資料包和學具分組設計制作一張校園參觀券,可以利用繪畫、剪貼等方法,小組分工合作完成,力求精美、新穎。(六)欣賞評價,自我提升(5分鐘)學生作品展評(自評、互評)。哪個組的作品文字、圖案、色彩設計的最和諧,哪個組的作品最有創意。評選出最佳設計獎。(七)拓展延伸,開拓眼界(1分鐘)課件出示生活中的其他形式的參觀券,拓展學生視眼。希望同學們今后能用設計師的眼光來審視生活、設計生活!八、板書設計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