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一單元 20世紀初的世界與中國 第一課 世界的格局與第一次世界大戰一、20世紀初的世界格局:1、后起的資本主義國家走上對外擴張之路:(1)原因:發端于19世紀晚期的第二次工業革命,向人類展示了新的發展前景。在一系列新的科學理論和技術創新的推動下,資本主義國家的生產力獲得突飛猛進的發展。(2)表現:①美國 ②日本 ③德國:德國渴望重新瓜分世界的愿望最為強烈。20世紀初德國成為僅次于英國的歐洲第二號資本主義強國。但此時它比英國、法國搶占的殖民地少得多。2、世界殖民體系確立:到20世紀初,世界基本上被列強瓜分完畢。其中法國在非洲三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殖民統治。3、歐洲列強的軍備競爭: (1)原因:在瓜分世界和奪取霸權的過程中,歐洲列強的矛盾日益尖銳,彼此間展開了激烈的軍備競爭。(2)表現:德國和英國的海軍競賽引人注目。(3)特點:在軍備競賽的過程中,工業革命中的科技成果被應用到武器研制上,新式的具有巨大殺傷力的武器不斷被發明出來,更增添了軍備競賽的激烈性。4、兩大軍事集團的形成:(1)形成:隨著錯綜復雜的博弈,歐洲列強逐步形成兩大敵對的軍事集團,一個是由德國、奧匈帝國和意大利組成的三國同盟,核心是德國;另一個是由英國、法國和俄國組成的三國協約,核心是英國。(2)影響:這兩大軍事集團的擴軍備戰,造成國際關系的極度緊張,整個歐洲籠罩在戰爭陰云下。二、第一次世界大戰:1、原因:兩大軍事集團之間的競爭:軍國主義論調盛行;極端民族主義高漲。2、列強爭奪的焦點:巴爾干地區3、直接原因(導火線):1914年6月28日,薩拉熱窩事件。4、經過:(1)爆發:1914年7月28日,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宣戰。(2)兩大集團卷入戰爭:戰爭在同盟國和協約國兩大軍事集團之間展開。意大利見風使舵,從自身利益出發,后來加入協約國一方。(3)規模擴大:戰爭開始后,隨著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投入戰爭,戰爭的范圍和規模不斷擴大,演變成具有世界規模的大戰。(4)主要戰場和戰線:以歐洲為主戰場,形成了西線、東線和南線三條戰線。(5)主要戰役:①馬恩河戰役,1914年9月 ②凡爾登戰役,1916年,“凡爾登絞肉機”(6)加速戰爭結束的因素:①交戰雙方無力繼續戰爭; ②各國出現反戰浪潮;③協約國實力增強:美國對德宣戰,中國、巴西等國也對德宣戰,大大增強了協約國的實力。④同盟國瓦解:1918年,奧匈帝國土崩瓦解,德國內發生起義。(7)結束:1918年11月11日,德國簽署停戰協定,宣布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戰以同盟國集團的失敗而宣告結束。5、性質: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列強的掠奪和侵略戰爭,是非正義的戰爭。6、特點和影響:規??涨?,損失慘重,給人類帶來深重災難。7、人類應該如何更好地運用科學技術?三、凡爾賽體系下的“和平”:1、巴黎和會:(1)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如何建立世界新秩序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2)時間、地點:1919年1月,法國巴黎凡爾賽宮。(3)概況:參加國:戰勝國代表。德、奧等戰敗國和新生的蘇俄被排斥在外。操縱國:英國(首相勞合·喬治)、法國(總理克里孟梭)、美國(總統威爾遜)。地位:歷史上第一次具有世界規模的締結和約的會議。參會國的地位:是不平等的。焦點問題:如何處理德國。 重點問題:中國山東問題等。列強的各自打算:美(利用德國制衡英國和法國,削弱英法兩個競爭對手); 法國(肢解德國,稱霸歐洲大陸); 日本(要求確認大戰期間所侵占的全部土地,特別要求在山東的權益合法化); 英國(反對過分削弱德國,讓法、德兩國相互牽制)(4)成果:①簽署《凡爾賽和約》,1919年6月28日。主要內容:根據和約,德國及其各同盟國應承擔戰爭罪責;此外,在領土、軍事、政治、賠款和殖民地等問題上,和約也作出了一系列規定。(見書本P9)②簽訂其他條約:協約國還分別同德國的同盟國奧匈帝國、奧斯曼帝國、保加利亞等戰敗國簽訂了一系列條約。(5)影響:形成了凡爾賽體系,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6)巴黎和會實質:資本主義戰勝國的分贓會議(戰勝國重新瓜分世界的會議)。2、凡爾賽體系:(1)《凡爾賽和約》實質: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戰勝國依據各自實力的對比,經過斗爭和妥協達成的協議。(2)形成:以《凡爾賽和約》為核心的一系列條約構成了戰后歐洲國際關系新體制。(3)影響:暫時確立了列強在歐洲、西亞和非洲統治的“新秩序”。在這個體系下,歐洲獲得了暫時的穩定,列強在歐洲的利益與矛盾基本上得到協調。根據民族自決原則,確認了波蘭等國家的獨立。第二課 中國的時局與辛亥革命一、20世紀初的中國局勢:1、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1)列強對中國的控制: 政治上:帝國主義列強控制清政府,民族危機加重。經濟上:列強加緊對中國的掠奪。鐵路是列強在華投資最大的一個經濟領域。它們通過直接投資、向清政府貸款等多種方式,控制筑路大權,奪取在鐵路沿線開發土地、開采礦藏等特權。(2)民族工業的發展:民族工業的發展促進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成長。著名實業家張謇就曾發動代表請愿,要求召開國會。2、革命思想的宣傳:以上海和日本東京為中心,革命知識分子出版大量報刊,積極宣傳革命。 1903年,鄒容寫成《革命軍》。3、資產階級革命組織建立:(1)孫中山建立興中會:1894年11月,中國民主革命先行者——孫中山在夏威夷的檀香山成立中國第一個革命團體——興中會。提出“振興中華”的口號。(2)中國同盟會:時間、地點:1905年,日本東京。 性質:全國性的統一的革命組織。革命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平均地權” 機關刊物:《民報》指導思想:民族、民權、民生三大主義,簡稱“三民主義”。(是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活動:一方面宣傳革命理論和主張,另一方面頻頻發動武裝起義。1911年4月,革命黨人黃興領導的黃花崗起義,便是其中的代表之一。4、清政府的“新政”和立憲,都未觸及腐朽的封建制度。二、武昌起義與中華民國的創建1、保路運動:廣州的革命黨人發動武裝起義時,清政府以“鐵路國有”之名,將已歸民辦的川漢、粵漢鐵路收歸國有,不久又將鐵路修筑權出賣給列強。這一行為遭到民眾的強烈反對,各地紛紛興起“路存與存,路亡與亡”的保路運動。四川民眾在同盟會會員的組織下,成立同志軍,發動武裝斗爭。2、武昌起義:背景:在四川保路運動的影響下,素有“九省通衢”之稱的湖北,革命形勢迅速進入高潮。準備:湖北兩個重要的革命團體文學社和共進會在同盟會的促進下,成立了統一的領導機構,準備在武昌舉行起義。直接原因:1911年10月9日,革命黨人在漢口俄租借制造炸彈時不慎發生爆炸。俄國巡鋪聞聲而來,突擊搜查并逮捕了部分革命黨人。革命黨人覺得提前起義。經過:1911年10月10日晚,新軍工程營第八營打響了起義第一槍。他們迅速占領楚望臺軍械庫。各起義部隊從四面八方向楚望臺集中后,猛攻湖廣總督衙門等地。經過一夜激戰,起義部隊全部占領武昌。三日內,武漢三鎮光復。發展:起義軍占領武昌后,成立湖北軍政府。武昌起義后僅一個多月,全國十幾個省宣布脫離清政府獨立。清朝的統治迅速崩潰。辛亥革命名稱由來:1911年是中國農歷的辛亥年,以武昌起義為標志的資產階級革命被稱為辛亥革命。3、中華民國的創建:(1)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1.12(2)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1912年1月1日,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共和制政府——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在南京成立。(3)《中華民國臨時約法》頒布,具有憲法性質。(4)南京臨時政府的政策、措施:在此期間,還先后頒布了一系列政治法令、財政金融政策,采取了一些發展文化、教育的措施。4、辛亥革命果實被袁世凱竊取:1912年2月12日,清朝最后一位皇帝溥儀退位,清朝覆亡。第二天袁世凱通電贊成共和。1912年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5、辛亥革命性質:一次偉大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6、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政治上:辛亥革命是剛剛邁入20世紀的中國發生的第一次歷史性巨變。這次革命不僅推翻了清王朝的統治,還結束了統治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政體,建立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制國家。思想上:辛亥革命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的思想解放,打開了中國進步潮流的閘門,為中華民族進步探索了道路。三、北洋政府與軍閥混戰:1、北洋政府的統治:(1)袁世凱為鞏固自己的勢力采取的措施:①將臨時政府從南京前往北京;②改組內閣,委任自己的親信為內閣總理;③想辦法削弱革命派的力量,開始一步步獨攬大權。(2)袁世凱擴張武力,進一步獨攬政權的做法:A、袁世凱未經國會審議便擅自簽訂合同,向列強借款。B、脅迫國會選舉他為正式大總統,全面控制國會。C、解散國會,廢除《中華民國臨時約法》和責任內閣,公布《中華民國約法》。D、1914年12月,公布《大總統選舉法》。(3)接受日本提出的“二十一條”:(4)復辟帝制:1915年底,宣布接受帝制,改國號中華帝國,定1916年為洪憲元年。2、北洋軍閥割據混戰:(1)北洋軍閥分裂:分裂為直系、皖系和奉系三大派系。(2)北洋政府統治時的中國局面:這一時期的中國,出現了長達十多年的軍閥割據混戰局面,整個國家處于四分五裂的狀態。各派系輪流控制政府,政局動蕩不安。長年的戰爭,造成社會秩序一片混亂,人民生活困苦不堪。第三課 悄然轉變中的社會生活一、生活中的變化:1、新的交通工具傳入中國:(1)輪船:19世紀70年代以后開始,它逐漸取代木帆船成為水上交通的主要工具。(2)火車:19世紀末。清政府大力建造鐵路,火車隨之傳入中國。隨著鐵路路線的延伸,乘坐火車旅行的人越來越多。鐵路的修建帶動了沿線村鎮的經濟發展。(山東益都縣楊家莊)(3)自行車:20世紀初,自行車開始進入人們的生活,并成為最受青睞的交通工具。2、新型通信方式出現:(1)新式郵政發展:清末,臺灣省率先改驛為郵,在驛站的基礎上創辦了近代郵政。(2)新式電信事業發展:電報通信發展起來,電話、電報等普及率提高。1882年上海外灘開辦了中國第一家電話局。影響:不僅極大方便了人們的交流,還對近代的新聞、出版等起到了促進作用。二、頭腦中的變化:1、新的精神文化生活方式傳入:閱讀報紙;看電影、拍照片成為時尚。2、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1)民主觀念逐漸被人接受;(2)平等觀念深入人心;(3)爭取婚姻自由;(4)婦女的地位提高,進入社會,在教育、新聞、工商、政治等許多領域發揮重要作用。3、教育體制的變化:科舉制度廢除后,從小學、中學到大學的一套現代教育制度逐漸建立起來。 4、服飾的變化:官服→中山裝綜合探究一 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感受“多元一體”:(1)自古以來,中華大地上生活著許多不同的族群。今天的中國是由56個民族共同組成的中華民族大家庭。(2)中華民族的形成過程: ①漢族的前身是華夏族?!叭A夏”在先秦時期是中原的地域、國家與族群指稱。②魏晉南北朝時期,出現了民族大融合的趨勢,“中華”一詞出現。③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各少數民族與漢族相互交流匯聚,不斷融合,逐漸形成和發展成為共同的中華民族。梁啟超首次用了“中華民族”一詞。④后來,人們用“從多元走向一體”形容中華民族的形成。探究“驅除韃虜”(1)中華民族命運的重大轉折:清朝后期,列強侵略中國,中華民族從昂首挺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到面臨亡國滅種的嚴重危機。(2)民族意識覺醒:民族危機極大地激發了民族意識的覺醒。甲午戰爭后,保國保種呼聲高漲。1898年,康有為等發起成立保國會。(3)20世紀初,列強在中國邊疆地區的侵略擴張,進一步加深了民族危機。P24(4)清政府的腐敗無能,使革命派認識到要民族富強,必須推翻清政府的專制統治。①1894年,興中會,“振興中華”。孫中山認識到,只有推翻清政府的統治,才能救中國。②1905年,中國同盟會,明確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綱領。三、走向“五族共和”:1、原因:(1)在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實踐中,人們逐漸認識到,只有將全民族的力量團結在一起,才能抵御外辱,防止列強瓜分中國。2、形成:孫中山吧矛頭明確指向清朝專制統治,主張中華民族內部各民族平等。辛亥革命充分體現了民族平等的思想,促成了現代中華民族觀念的初步形成。從湖北軍政府使用的十八星旗到民國初期五色旗的變化,形象地說明了從“驅除韃虜”到“五族共和”的轉變。3、“五族共和”的含義:即“合漢、滿、蒙、回、藏諸族為一人”,把中國各族人民看作一個整體。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