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二單元 開辟新的發展道路第一課 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和發展一、俄國十月革命:1、爆發背景:(1)20世紀初的俄國社會形式:①20世紀初,俄國國內經濟落后于歐美資本主義強國。②第一次世界大戰,俄國人們蒙受深重的災難,激化了國內各種社會矛盾。(2)1917年3月彼得格勒武裝起義(二月革命)①性質:資產階級民主革命。②任務:推翻沙皇專制統治③結果:推翻了沙皇專制統治,建立臨時政府,并繼續參加戰爭。(3)列寧的革命準備活動:①1917年4月16日,列寧回到彼得格勒 ②4月17日,列寧提出了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4)布爾什維克黨的壯大:代表人民群眾利益的布爾什維克黨的影響日益壯大,掌握了彼得格勒等很多地區的蘇維埃領導權。2、十月革命:①時間、人物:1917.11.6 列寧②經過:1917.11.6 列寧來到總指揮部親自指揮起義;7日上午,彼得格勒大部分地區落在起義者手中;當晚,冬宮被攻克。③結果:推翻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革命勝利;成立了代表工人、士兵和農民的蘇維埃政府;④性質: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⑤新生蘇維埃政權采取的措施:A、退出一戰;B、頒布《土地法令》,把土地分配給農民。⑥十月革命的歷史意義:A、國內:改變了俄國歷史的發展方向;B國際: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的誕生,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二、蘇聯早期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一)新經濟政策:1、背景:①俄國十月革命取得勝利后,協約國發動了武裝干澀,國內反革命也掀起叛亂。戰爭的緊迫關頭,饑荒降臨。②為了集中人力、物力、財力應對嚴峻形勢,蘇維埃政府根據需要向農民征收余糧。由于政府付給農民的貨幣急速貶值,引起農民的不滿。③隨著國內戰爭的結束,遭受長期戰爭破壞的經濟亟待恢復。2、時間:1921年3月,俄共(布)大會通過決議。3、內容:①農業上: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②工業領域:允許本國私人和外國資本家經營哪些中小企業和國家暫時無力興辦的企業。 ③流通領域:恢復商品貿易。P314、影響/作用:(P31)工農業生產恢復,人們生活改善,蘇維埃政權得到鞏固。(二)社會主義工業化:1、背景:1924年列寧逝世后,斯大林逐漸掌握大權。斯大林認為,蘇聯比先進國家落后了50—100年,應當在10年內跑完這段距離。2、方針確定:1925年,聯共(布)十四大召開,提出要使蘇聯“從一個輸入機器和設備的國家變成生產機器和設備的國家”,確立了社會主義工業化方針。3、特點:①蘇聯實行計劃經濟;②片面發展重工業。4、成就:取得巨大成就,從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變成一個強大的工業國。蘇聯的工業產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5、問題:蘇聯的農業生產和輕工業生產緩慢。(三)農業集體化:1、背景:隨著工業化的開展、城市人口的增長、蘇聯對糧食的需求越來越大,而糧食收購數量嚴重不足。2、過程:1927年,聯共(布)十五大決定,把個體經濟聯合改造為大規模集體經濟;1937年底,農業集體化基本完成。3、影響:使蘇聯農村發生了重大變化:一方面,農業直接納入國家全面管理之下,為工業化提供了保證;另一方面,采取行政命令和強制性的手段,強迫農民加入集體農莊,影響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蘇聯糧食產量停滯不前。(四)斯大林體制:1、形成:隨著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進行,新經濟政策被逐漸廢止。新的經濟體制建立起來,被稱為“斯大林體制”。2、特點:高度集中,實行單一的公有制,用行政命令的方法管理經濟。第二課 民族民主運動的高漲一、土耳其凱末爾革命:(使土耳其贏得自由和獨立)1、背景:(1)20世紀初,淪為列強的半殖民地,被視為“西亞病夫”(2)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后成為列強瓜分的對象,民族危機深重。2、性質:資產階級民族民主革命3、概況:組織斗爭:1920年,議會通過《國民公約》軍事斗爭:1922年,擊潰入侵的外國軍隊,贏得國家獨立和自由;外交斗爭:1923年,協約國月土耳其簽約,承認土耳其的領土完整和主權獨立。4、成果:1923.10.29議會通過建立土耳其共和國的決定,土耳其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二、土耳其凱末爾改革:(使土耳其崛起、富強)1、背景:獨立后,國敝民窮,社會生產力水平比戰前還低。2、性質: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3、改革措施:經濟:頒布發展工商業法令,發展民族經濟,鼓勵私人經濟的發展;政治:教會和國家分離,頒布憲法,制度了一系列律法;文字:用新的拉丁字母代替阿拉伯字母;社會生活:服飾改革、采用公元歷法、提出婦女接受教育。4、作用:土耳其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是當時世界上工業增長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成為令人尊敬的現代文明國家。三、印度的覺醒:1、背景:19世紀中期,印度完全淪為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控制印度的經濟命脈,印度民族資本主義發展舉步維艱。2、印度社會開始覺醒(領導組織):國民大會黨成立,印度民族解放運動有了一個統一的全國性組織。3、領導人:“圣雄”甘地4、1919年非暴力運動未料引發流血慘案,非暴力運動不得不中止。5、三次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時間:20世紀20—40年代;意義:非暴力不合作運動成長打擊了一個殖民當局,為印度的獨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第三課 美國的資本主義改革一、短暫的經濟繁榮:1、原因: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世界獲得暫時的和平與安定;第二次工業革命成果的廣泛應用。2、表現:美國經濟出現長達十年的經濟繁榮景象。二、30年代的大危機:(1929—1933)1、原因:資本主義社會的進步矛盾(根本原因);生產相對“過剩”;分期付款購買;股市泡沫嚴重。2、爆發:1929年10月24日,美國紐約華爾街股市崩潰,經濟危機爆發。3、特點:波及范圍特別廣;持續時間比較長;破壞力特別大。4、影響:嚴重的經濟危機引發了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資本主義各國生活矛盾尖銳,政局動蕩,政府紛紛尋找擺脫危機的辦法。三、羅斯福新政:1、背景:①胡佛政府的措施無法扭轉惡化的經濟形勢;②隨著局勢不斷惡化,美國社會矛盾更加尖銳,出現了大規模失業工人大罷工。③1932年,以“為美國人民實行新政”為競選綱領的羅斯福當選為美國總統。2、目的:盡快擺脫經濟危機的困境,實現經濟復興。3、特點:加強國家對經濟的干預與指導。4、內容:①金融業:國家對銀行、貨幣等進行控制和管理;②工業:政府對工業進行調整,制定有關勞工權利的社會立法,給予個人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限制的保護;③農業:幫助農民減少糧食產量,提高價格;④公共事業(失業問題):提供工作機會代替賑濟的方法,興建公共工程(如:田納西工程);⑤社會政策:建立社會保障制度。5、意義影響:國內:羅斯福積極改革的精神,鼓舞了美國人民。經濟慢慢恢復預示著美國逐漸從噩夢般的經濟危機中走出來。國際:新政中采取的措施,開創了國家干預經濟發展的新模式,后來被許多資本主義國家所借鑒。第四課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一、新文化運動:1、背景:①辛亥革命后,多數中國人的精神面貌并沒有根本的改變,封建統治思想還根深蒂固;②受西方自由、平等、博愛等思想觀念的影響,進步的中國知識分子思想開始覺悟。2、興起的標志:1915年陳獨秀在上海創辦《青年雜志》(后改名《新青年》)3、口號:“民主”、“科學”4、代表人物:①陳獨秀:創辦《新青年》,成為開始標志;②胡適:系統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倡導白話文代替文言文;③魯迅:發表第一篇白話文小說《狂人日記》;④李大釗:后期宣傳馬克思主義和十月革命。5、內容:①提倡民主和科學,反對專制和愚昧。斗爭矛頭指向儒家學說;②提倡新文學,反對舊文學。胡適提出文學革命主張,倡導白話文;③提倡新道德,反對舊道德。6、性質:新文化運動時中國歷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運動。7、意義:新文化運動,讓中國響起了思想啟蒙的聲音。民主科學等口號的提出,使人們的思想,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從而更加深刻地影響了整個社會。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造了條件。二、“五四”運動:1、背景:一戰后,人們熱切盼望利用戰勝國的省份取消一系列不平等條約;1919年,巴黎和會上,列強拒絕中國提出的多項正當要求。2、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失敗。3、時間:1919.5.4 4、口號:“外爭國權,內懲國賊”、“還我青島”等;5、主力軍變、運動中心變化:前期學生是先鋒,北京;后期(六月初后)中心轉到上海,工人成了運動主力。6、初步勝利表現:①北洋政府釋放被捕學生;②罷免曹汝霖、章宗祥、陸宗輿的職務;③拒絕在《凡爾賽和約》上簽字。7、性質:“五四”運動是一場聲勢浩大的徹底的反帝愛國運動。8、意義: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始,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姿態登上政治舞臺。經過“五四”運動的洗禮,人們的思想獲得極大解放,開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國、看世界。9、“五四“精神:愛國主義精神;崇尚民主、科學、進步的精神;不屈不撓、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等等。三、中國共產黨的誕生:1、成立條件:①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廣泛傳播;②階級基礎:工人階級隊伍的壯大;③組織基礎:各地共產黨早期組織的建立(“南陳北李”)2、誕生:(中共“一大”召開) ①時間:1921.7.23 ②地點:上海→浙江嘉興南湖一游船;③中共“一大”內容: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綱領,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共產黨”;黨的奮斗目標是實現社會主義、共產主義,要求黨集中力量領導工人運動;大會設立中央局的臨時領導機構,陳獨秀任書記。④意義: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是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自從有了中國共產黨,中國革命的面貌從此煥然一新。⑤民主革命綱領的制定:中共“二大”,明確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綱領,為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第五課 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一、第一次國共合作:1、背景:①人們期盼實現國內和平與統一;②中國共產黨意識到合作的必要性;③孫中山尋找革命的新出路。2、正式形成:國民黨一大召開。①時間、地點:1924.1 廣州 ②內容:大會通過了反對帝國主義和達到軍閥的主張,事實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確定共產黨員可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的原則。③意義: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3、合作成果:黃埔軍校的建立。(孫中山在廣州創辦)特點: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作用:培養了大批軍事政治干部,成為國民革命軍的骨干。二、北伐戰爭:1、目的:打倒列強,推翻北洋軍閥統治,統一全國。2、對象: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三大軍閥勢力。3、開始:1926年,國民政府任命蔣介石為總司令,率軍北伐。4、主要戰場:兩湖戰場,擊潰吳佩孚主力,迅速占領武漢三鎮。(葉挺,第四軍獨立團,賀勝橋戰役,“鐵軍”稱號);江西戰場:消滅孫傳芳主力,向長江流域大局推進,攻占南京。5、成果:革命勢力從珠江流域擴展到長江流域。廣州國民政府遷到武漢。6、國民革命失敗:北伐期間,蔣介石等發動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三、工農武裝割據:1、南昌起義: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率領革命軍在南昌起義。意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第一槍;是中國共產黨創建軍隊、獨立領導武裝斗爭、武裝奪取政權的開始。2、八七會議:1927.8.7 地點:漢口。①內容:會議確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裝起義的方針,毛澤東提出了“槍桿子里出政權”的重要論斷。②意義:中國革命開始由大革命失敗到土地革命戰爭興起的歷史性轉變。3、秋收起義:1927.9 毛澤東在湘贛邊界領導起義。因敵人力量過強,起義軍損失較大,毛澤東決定改向敵人力量薄弱的農村進軍。4、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毛澤東建立,地位: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5、井岡山會師:1928年春,朱德、陳毅率南昌起義部分隊伍和湘南農民武裝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合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力量壯大。6、毛澤東提出了工農武裝割據思想:是指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進行武裝斗爭,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色政權就能存在和發展。7、土地革命:①目的:為了滿足農民的土地要求。②內容:廢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農民。在分配時實行抽多補少、抽肥補瘦的原則。③影響:土地革命后,各根據地出現了分田分地的景象。四、紅軍長征與遵義會議: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敗 。2、時間:1934.10—1936.103、經過: 1934.10,江西瑞金出發 → 1934.11 湘江戰役,突破四道封鎖線 → 強度烏江,解放遵義 → 1935.1 遵義會議(轉折點)→ 四渡赤水 → 巧渡金沙江 → 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 → 爬雪山 → 過草地 → 1935.10 陜北吳起鎮會師 → 1936.10 甘肅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4、遵義會議:1935.1 ①內容:批判博古、李德在軍事上的錯誤,肯定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正確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②意義:遵義會議結束了支配中共中央長達四年的“左”傾錯誤,確立了毛澤東中共中央和紅軍的領帶地位。這次會議在極端危急的歷史關頭,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綜合探究二 歷史地認識多樣的發展道路一、新的發展道路心在何處:蘇聯與近代西歐國家發展道路的差異國家發展道路革命性質近代西歐國家資本主義道路資產階級革命蘇聯社會主義道路無產階級革命二、新的發展道路各不相同:原因是國情不同俄國道路與土耳其道路的差異國家革命名稱發展道路選擇依據俄國十月革命社會主義道路工業比較發達,工人階級力量強大土耳其凱末爾改革資本主義道路工業比較薄弱,工人階級力量弱小三、怎樣認識中國發展道路的選擇1、近代中國向西方學習的歷程:從器物層面到制度層面再到思想層面。學習西方技術(洋務運動) → 學習西方政治制度(戊戌變法、辛亥革命) → 學習西方思想文化(新文化運動)。2、中國發展的新道路:在農村建立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新道路。四、如何評價多樣的發展道路:①發展道路的多樣性是由各國的不同國情決定的。 ②要根據本國的實際情況來決定各自的發展道路,弘揚平等互信、包容互鑒、合作共贏的精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