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三單元 商業貿易與日常生活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三單元第8課《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本課通過兩個子目(世界市場的形成、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講述了近代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商業貿易發展的概況。【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中國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世界市場的形成的過程,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重大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世界市場的形成對中國的客觀積極影響,培養家國情懷。1.重點: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2.難點:世界市場的形成對商業貿易的意義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17世紀阿姆斯特丹港口。大家思考一下,這反映了近代什么歷史現象?對!商業貿易的發展。那么,近代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又有何影響?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世界市場的形成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是怎樣的?學習探索1.初步形成(1)時間:17—18世紀。(2)條件:新航路開辟后,葡萄牙和西班牙開始大規模殖民掠奪。17—18世紀,荷、英、法等歐洲國家紛紛加入殖民地爭奪行列,建立海外殖民地。(3)標志: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直接同世界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圖片情境學習探索2.基本形成(1)條件: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需要更廣闊的世界市場與原料產地;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使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資產階級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2)標志:資產階級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3.最終形成(1)時間:20世紀初。(2)條件: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材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榨取財富,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3)標志: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合作探究探究一 世界市場的形成材料 新航路的開辟打破了世界相對孤立、隔絕的狀態,使歐洲、亞洲、非洲、美洲間建立了直接的商業聯系,初步形成了一個廣闊的世界市場,并且帶動了西歐的崛起與西歐國家的殖民掠奪和擴張,西歐國家的殖民掠奪和擴張拓展了世界市場的規模,改變了世界市場中亞洲(尤其是中國)占主導的格局。世界市場是“資本空間化”在全球范圍內推進的必然結果,它是一個歷史進程。從宏觀上看,自15世紀新航線的開辟和美洲大陸的發現到19世紀資本主義大工業的充分發展,這個時期是世界市場從地域性的市場向世界市場轉變的過程,是世界市場的縱向發展史。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新航路開辟的影響,并概括世界市場形成的過程。提示:影響:使世界各地從相對孤立狀態逐漸形成一個整體;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引發了“商業革命”;推動了歐洲的崛起;改變了世界貿易格局。過程:新航路開辟和早期殖民擴張,使世界市場初步形成;工業革命后,越來越多的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市場最終形成。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商業貿易的變化導致了怎樣的世界大變局?對中國又有何影響?學習探索1.世界大變局(1)條件: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人的殖民擴張。(2)表現:①商業貿易中心轉移。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里斯本、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②世界貿易航線開通。葡萄牙殖民者經營從印度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從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地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③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變化。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1694年,英格蘭銀行創立,它是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各項職能的銀行。17世紀后,倫敦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的中心。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1892年,德國出現有限責任公司。為了有效壟斷對外貿易,英、法、荷等國還建立起一種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如東印度公司等。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對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④商品流通的數量和品種增多。隨著世界市場的初步建立,煙草、咖啡、可可和茶葉等紛紛進入歐洲市場。來自東方的產品——香料更是大量涌入歐洲等地,由供貴族富豪享用的高級奢侈品變為了供普通人消費的大眾化商品。新航路開辟后,非洲的奴隸也成為貿易商品。販奴商船載著貨物從歐洲出發,航行到西非海岸,換取大批奴隸;然后再從非洲出發到達美洲,用奴隸換取殖民地的原料和金銀,運回歐洲。16世紀初,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支配了早期的奴隸貿易。圖片情境學習探索⑤國際貿易格局變化。17世紀,英國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19世紀中期,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19世紀末20世紀初,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視頻情境播放視頻——英國成為世界貿易中心學習探索2.世界大變局下的中國(1)背景:鴉片戰爭后,西方列強入侵中國。(2)表現:①新的商業經營形式被引入。盛宣懷創辦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19世紀70年代,出現了官督商辦與官商合辦的民用股份制企業,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上海出現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②新的貿易內容。18世紀后期,英國為了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后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商人也開始向中國販運鴉片。圖片情境合作探究探究二 工業革命期間的國際商業貿易材料二 工業革命期間的國際商業貿易,從交易的地域范圍說,它不是少數國家和地區的貿易,而是囊括世界大部分地區的貿易;從交易的時間說,它也不是偶然的、間斷性的貿易,而是經常的、頻繁的往來貿易;從交易的商品種類來說,它已不限于只供少數人享用的珍貴物品,而是供人民生活需用的大宗消費品和供生產需用的大宗原材料、機器設備等;從交易的規模說,也遠不是過去少數國家之間的貿易量所能比擬的。——摘編自宋則行等主編《世界經濟史》上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工業革命期間國際商業貿易的特點。提示:交易地域范圍更廣,從局部地區到世界大部分地區;交易時間更持續、更頻繁;交易的商品種類更豐富,從奢侈品到日常消費品;交易規模更龐大。探究三 近代西歐的商業革命與工業革命的關系(1)西方早期的殖民擴張,為歐洲工業產品提供了廣闊的、不斷擴展的市場。(2)商業革命推動了技術革新和組織形式的創新。(3)商業革命為工業革命提供了必需的大量資金。(4)商業革命刺激了人文主義的發展,這為工業革命開展提供了精神支持。(5)商業革命期間建立的許多商業形式如股份制公司、銀行等,為工業革命開展提供了許多借鑒和便利。(6)隨著工業革命的開展,資產階級在全世界尋找原料產地和商品市場,推動了商業革命在更大范圍、更高層次上的發展。【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