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醫療與公共衛生第14課 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六單元第14課《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本課通過三個子目(歷史上的疫病、中醫藥的成就、西醫在中國的傳播)講述了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的概況。【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探究疫病流行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歷史上的疫病流行狀況,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闡釋中醫藥成就及西醫的傳播狀況,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古今中外對疫病防治的努力,培養家國情懷。1.重點:古代歷史上疫病的流行與影響2.難點:中醫藥的主要成就與西醫在中國的傳播、發展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明末清初醫學家吳又可撰寫的《溫疫論》書影。大家思考一下,這反映了什么樣的社會現象?對!古代的疫病與醫學成就。那么,人類歷史上的疫病與醫學成就有哪些?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歷史上的疫病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疫病的含義是什么?歷史上有哪些重大疫病?又有何危害?學習探索1.含義:疫病指由細菌、病毒等強烈致病性微生物感染人體而引起的急性傳染病。2.重大疫病(1)天花:古埃及時期,天花席卷尼羅河沿岸。18世紀時,歐洲天花肆虐;中國清朝的康熙皇帝得過天花。(2)鼠疫:6世紀時,地中海沿岸爆發鼠疫。14世紀時,歐洲鼠疫大流行,患者身上出現眾多黑斑,被稱為“黑死病”。此病流行了3個世紀,歐洲人口死亡過半,導致勞動力短缺,生產停滯,歐洲許多地區發生嚴重饑荒。(3)20世紀早期,斑疹傷寒在俄國和波蘭大流行,造成數百萬人死亡。(4)1918—1919年,西班牙流感全球大爆發,全世界死亡人口在2 000萬人以上。3.危害(1)給人們的健康帶來巨大威脅。(2)導致政治、經濟的變動。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人類應對重大疫病的措施有哪些?學習探索(1)重視公共衛生中國古代:不少地方官在任期間組織人力清理污水、疏通井渠河道;在大災之后,及時掩埋尸體,發放藥物,采取各種方法預防疫病。古羅馬:把修建飲水道、下水道當作重要工程。(2)疫病防治東晉:葛洪所著《肘后備急方》記載了青蒿對瘧疾的治療作用。明代:中國古人為了防治天花,發明了人痘接種。此法在明代中期已經廣泛使用,后來傳到歐洲。(3)建立救治機構西漢后期:政府對疫病患者進行隔離。隋唐時期:寺廟病坊也收治病人。古羅馬:醫院收治疫病患者。(4)近代醫學的進步18世紀晚期:英國醫生琴納發明牛痘接種法,使天花的發病率大大降低。19世紀:生物學家巴斯德創立的巴氏滅菌法,被廣泛應用到醫學領域。1928年:英國細菌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霉素,改變了人類對細菌傳染束手無策的狀態。合作探究探究一 中國古代瘟病學說的演變材料 明朝處于中國歷史上第四個氣候寒冷期,后期異常干旱。入境外國人士的增加,使我國從未有過的傳染病也開始流行。1408至1644年間,各地發生的大瘟疫達26次之多。瘟疫等傳染病的流行,促使瘟病學說得到發展。中醫的內科理論建立在《傷寒論》之上,隋朝巢元方《諸病源候論》里記載了瘟病的傳染性特征。宋元以來,醫家從論癥、治法方面對傷寒與瘟病加以區別。明清之際吳有性著《瘟疫論》,提出“戾氣說”,認為瘟病是戾氣所致,由口鼻傳入,進而指出戾氣有不同類型,并能產生不同疫病。經過清朝名醫葉桂、薛雪等人的努力,瘟病學說逐漸建立起體系。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中國古代瘟病學說的演變歷程,并指出瘟病學說在明清時期形成體系的原因。提示:歷程:漢朝至隋朝,瘟病學說以內科理論為基礎;宋元以來,瘟病與傷寒從論癥和治法等方面區分開來;明清時期,瘟病學說逐漸形成體系。原因:戰爭頻發、氣候異常;新型傳染病增多;疫病大規模爆發;醫學家的深入研究。探究二 中國古代預防疫病的思想和經驗(1)隔離治療,阻斷傳染①秦朝,制定法律,指定專門醫生檢查麻風病人,將病人送到癘所或癘遷所隔離治療。②漢元始二年(公元2年)采取了隔離措施,并設立“臨時時疫醫院”,隔離傳染源。③清朝設立了“查痘章京”官職,到各地去檢查有無天花病人,將病人遷往很遠的地方居住,即隔離治療。(2)巡視散藥,賜棺埋瘞:未感染者送藥預防,一旦死亡,政府免費制棺深埋。①隋唐以后,當疫情發生時,政府免費發放醫藥,開倉賑濟,已經形成制度。②宋哲宗下詔說:“訪聞日近在京軍民艱得醫藥,令開封府體訪。”③明朝各地州縣都建立起官辦的“惠民藥局”。(3)開倉放糧,減免租稅:宋朝對受災地區的百姓進行分片輪流發放食物 。(4)頒布醫方,群防群治:在村口要路立牌曉示或編撰一些簡單的強體避疫的藥方引導群眾運用,切斷疫病的傳播途徑。中醫藥的成就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我國古代到現代中醫藥的成就如何?學習探索1.戰國:扁鵲已經用望、聞、問、切四診法進行診斷。2.西漢:《黃帝內經》總結了先秦、秦漢時期大量的醫家經驗,以陰陽五行學說解釋人體的生理現象和病理變化,闡明人與自然的有機聯系,是一部重要的中醫基礎理論著作。3.東漢晚期:①華佗精通外科手術,創制了麻醉藥“麻沸散”以及健身方法“五禽戲”②醫學家張仲景因族人大量死于傷寒,立志從醫,積累臨床經驗,勤求古訓, 博采眾方,提出辨證施治的原則,著成《傷寒雜病論》,奠定了中醫臨床學的基礎。4.唐代:①《唐本草》是世界上第一部由政府頒布的藥典②孫思邈著成臨床百科全書《千金方》,他被后人尊稱為“藥王”。5.明代:李時珍著成《本草綱目》,集中藥學知識之大成,被譽為“東方藥學巨典”。6.新中國成立后:①在中西醫結合方針的指導下,中醫藥的治療水平取得長足進步。②屠呦呦研究團隊,受到葛洪的《肘后備急方》啟發,從青蒿中分離出青蒿素。2015年,屠呦呦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③21世紀以來中醫藥蓬勃發展,走向世界。視頻情境播放視頻——神奇的中醫藥西醫在中國的傳播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近代以來西醫的發展狀況如何?西醫在中國又是如何傳播的?學習探索1.西醫發展:近代以來,西醫以化學、生物學、物理學等實驗科學為依托,借助精密儀器及數據分析,在解剖學、診斷學、藥學等方面取得很大成就。(1)17世紀,英國生理學家威廉 哈維著成《心血運動論》,揭示了血液循環的規律。(2)荷蘭人列文虎克通過手工磨制的顯微鏡,對肉眼不可見的微生物進行了細致觀察。(3)19世紀,人們將生理與臨床結合起來,探索各種藥物的功能和作用,創立了實驗藥理學。2.西醫傳播(1)明末清初:西醫傳入中國,但影響有限。(2)鴉片戰爭后迅速傳播①西式醫院在通商口岸建立起來。②牛痘接種法、麻醉術、放射技術以及其他近代西醫成就陸續被引入中國。③西醫院校建立,把教學、科研與臨床結合在一起,培養了相當數量的西醫人才。④中國的一些大城市借鑒了西方的公共衛生措施,推廣自來水、改善食品衛生狀況、處理垃圾與糞便等,中國的公共衛生事業初步發展起來。合作探究探究三 西醫在近代中國的傳播材料 19世紀中葉以后,西醫在中國日益廣泛而深入地傳播開來。許多傳教士在華行醫、建立醫院、開辦醫學校、翻譯醫學書籍和出版醫學刊物。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開始官派留學生,1872—1875年選派120名幼童赴美留學,其中有5人從事醫學工作。明治維新后日本西醫發展很快,不少中國留學生在日本間接吸收了西醫知識。19世紀70年代以后,一些清廷官員和洋務人士(如榮祿、李鴻章等)體驗到了西醫的功效,就帶頭或動員富商捐資教會醫院,各地受醫人數大為增加。20世紀初,中醫人士開始自發地學習西醫,西醫影響逐漸超過了中醫。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西醫在近代中國迅速傳播的背景并分析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提示:背景:列強入侵打開中國國門;西方文明的傳入;洋務運動的興起;受到日本的影響。影響:推動了中國近代醫學事業的發展;促進國人思想解放和社會生活的變化;動搖了中醫的地位。探究四 近代中國西醫的傳播與發展(1)鴉片戰爭以前西方醫學在中國的早期傳播①明末清初,來華傳教士漸多,他們在行醫的同時,還翻譯了多部西醫書籍。②1800年以后來華的英、美傳教士醫生,建立起近代化的新式醫院,為當地培養新式醫生。③鴉片戰爭以前,傳播醫學是傳教士在華宣揚教義的手段。工業革命開展后,醫學又成為傳教士服務于本國對華通商利益的輔助工具。(2)鴉片戰爭后西方醫學在華影響擴大:鴉片戰爭以后,根據條約規定,外國人有權在華行醫和開設醫館,西方醫學在華影響隨之得到迅速擴大。(3)西方醫學在維新運動中地位的提升:19世紀末,維新派思想家認為救國首先必須強民,提出了醫學救國的主張。(4)清末民初西方醫學主體地位的形成①甲午中日戰爭以后,中國學子赴日本學習,把日本的醫學理念帶回中國。②1903年清末教育改革中,西方醫學科學轉為主流已現端倪。③辛亥革命后,民國政府以西方醫療衛生體制為范本,重構國家醫療衛生制度,西方醫學的主導地位基本確立。中國傳統醫學日趨邊緣化,直到新中國成立后,提倡中西醫結合,方才有所改觀。【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