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五單元 交通與社會變遷第13課 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本課是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五單元第13課《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本課通過三個子目(陸海交通的發展、航空的發展、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講述了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的概況。【唯物史觀】通過學習,運用唯物辯證史觀及有關理論,探究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的背景條件及影響,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時空觀念】通過教科書和配套課件,認識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所處的特定時空環境,抓住其特定時空背景和階段特征。【史料實證】通過歷史圖片和歷史資料提出問題、設置懸念,探究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的具體表現,提高學生探究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歷史解釋】引導學生運用本課教材中文獻資料所提供的有效信息,闡釋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培養有效解讀材料、自主分析歸納知識的能力。【家國情懷】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人類社會的影響,培養家國情懷。1.重點: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的表現2.難點:20世紀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社會變遷的意義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提出問題請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課堂導入】通過相關圖片,導入本課學習。請同學們觀察圖片,這是港珠澳大橋。大家思考一下,這反映了中國哪一方面的建設成就?對!交通運輸的成就。那么,現代交通運輸有何新變化?又有何影響?這些正是我們這節課所要探討的主題。【講授新課】陸海交通的發展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以來中外陸上交通的發展的概況如何?學習探索1.汽車(1)1908年:美國的福特T型汽車誕生,是當時先進的工業生產技術與管理的典范。(2)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的汽車工業成為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之一;到2018年底,中國汽車年產量達到2781.9萬輛,汽車保有量超過2.4億輛。2. 高速公路(1)兩次世界大戰:高速公路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后,高速公路在各國廣泛發展。(2)1988年:中國大陸建成第一條高速公路。(3)2018年底:中國高速公路總里程已超過14萬千米,位居世界第一。3.高速鐵路(1)1964年:連接日本東京和新大阪的“東海道新干線”通車運營,是世界上第一條商業運營高鐵。(2)2008—2014年:2008年,京津城際鐵路通車運營,到2019年底,中國高鐵運營里程已超過3.5萬千米;中國高鐵在核心技術上實現自主創新、整體技術領先世界,2014年,中國在海外承建的第一條高鐵——伊安高鐵二期建成通車。合作探究探究一 中國高速公路建設材料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公路建設的投資主體由過去單一的政府交通主管部門轉變為中央和地方政府交通主管部門、銀行等金融機構、中外各類經濟實體等。投資方式由過去單一的地方政府公共投資轉變為中央地方聯合投資、中外合資合作,以及外商獨資等多種形式。公路建設投資規模不斷擴大,1984年公路建設投資僅22.8億元,截至2017年底,公路建設投資完成21 253億元,全國公路總里程達到477.4萬千米。高速公路遍及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形成全國高速公路網。思考: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中國高速公路建設的特點,并分析中國高速公路發展的意義。提示:特點:起步晚;發展快,成就巨大;投資主體多元;投資形式多樣。意義:提高了公路通行能力和運輸效率,促進了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大大方便了人們的生活;推動了社會主義工業化和城市化的發展;推動了改革開放進程;促進了邊疆少數民族地區的開發;推動了區域經濟一體化和世界經濟發展。探究二 現代公路運輸發展的四個階段及其主要特征(1)第一階段從19世紀末到20世紀30年代,是各國公路的普及階段。這期間隨著汽車的大量使用,鄉村大道按照汽車行駛的要求進行改建,構成基本的道路網,達到大部分城市都能通行汽車的要求。(2)第二階段從20世紀30年代到20世紀50年代,是各國公路的改善階段。這期間由于汽車保有量的迅速增加,公路交通需求增長很快,英、美、德、法等國都相繼提出了以高速公路為主的干線公路發展規劃,從法律和資金來源等方面給予保障。(3)第三階段從20世紀50年代到20世紀80年代,是各國高速公路和干線公路高速發展階段。各國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已基本形成了以高速公路為骨架的干線公路網,為公路運輸的發展奠定了基礎。(4)第四階段為20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來,是各國公路綜合發展階段。這期間各國在已經建成發達的公路網絡的基礎上,維護改造已有的路、橋設施和進一步完善公路網絡系統。歐洲正將各國主要高速公路連接起來,逐步形成國際高速公路網。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概括指出20世紀以來中外海上交通的發展的概況如何?1.20世紀,航運技術進一步提高,突出表現在航海雷達的使用和海事衛星通信系統的發展。船舶制造出現了大型化、專業化、高速化、自動化和內燃化等多種趨勢,最大郵輪可搭載乘客和船員約9 000人。2.1994年開通的英法海底隧道,是世界上最長的海底隧道和第二長的鐵路隧道,連接了英國和歐洲大陸。3.1982年,中國造船企業正式進入世界造船市場;2018年,中國造船以載重噸計,造船完工量、新接訂單量、手持訂單量的國際市場份額均超過40%。航空的發展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20世紀以來中外航空的發展有何表現?學習探索(一)世界1.1903年:美國萊特兄弟設計的“飛行者1號”成功升空,飛機時代開始了。2. 1914年:美國開通從舊金山到洛杉磯的航線,這是世界上第一條空中航線3.1919年:定期的國際航班在歐洲開通4. 20世紀70年代:能搭載數百人的寬體客機成為空中運輸的主流,空中通道把人類帶入前所未有的快捷時代。(二)中國1.1950年:中國成立第一家航空公司——中蘇民用航空股份公司。2.2018年:中國民用航空迅速發展,全年旅客吞吐量12.65億人次,貨郵吞吐量超過1 674萬噸。合作探究探究三 西方國家飛機制造業的發展材料 萊特兄弟于1908年創建了世界第一家飛機制造企業,并獲得美國陸軍訂貨,標志著航空工業的誕生。第一次世界大戰使得航空工業實現第一次大發展,全世界的企業數量達到約200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大軍事需求刺激世界航空工業的第二次大發展。美國、德國、英國、蘇聯、日本的飛機工業領先世界,其中美國飛機工業從規模和實力上均達到第一。在民用飛機領域,美國取得噴氣干線客機領域的絕對領先地位,把蘇聯遠遠地甩在后面。從1950年代開始,英、法、德等幾個航空大國的航空制造業首先逐步實現了本國航空制造業的整合,并開始進行跨國整合。思考: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概括西方國家飛機制造業的發展特點及其歷史背景。提示:特點:體現了科技結合;兩次世界大戰提供了機遇;美國的飛機制造業實力最強;經歷了從軍用到民用的轉型;曾是美蘇冷戰競爭的組成部分;資本和生產日益社會化,出現跨國公司。背景: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產生,兩次世界大戰期間得到發展,美蘇冷戰時期轉型,當今世界經濟全球化加快,進一步加強競爭與合作。視頻情境播放視頻——新中國民航事業的開始現代交通與社會生活問題情境請同學們結合教材內容及所學知識,指出現代交通運輸的新變化對民眾生活及社會變遷的意義如何?學習探索(一)交通的進步使人流和物流時間縮短,各種交通網絡把整個世界聯系成為息息相關的整體,世界成為了“地球村”。(二)19世紀的交通工具為公共馬車,后發展為有軌電車、市內鐵路和公共汽車等。公共交通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經濟繁榮、人口的增長以及市區面積的擴大,使城市居民的工作與生活更為便捷。(三)人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重大變化。工業革命后建立起來的現代時間觀念逐漸成為人們生活的一部分;隨著交通成本的降低和人們收入的增加,大眾旅游的潮流出現。【課堂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